2020版《鹿鼎記》一出,所有爛片都安全了。
豆瓣評分在2.7→2.5→2.6間苦苦掙扎,史詩級別的車禍現場無疑了。
郭德綱老師小臉一紅,表示後繼有人。
眼看著鹿鼎記被群起而攻之,
隔壁劇組的唐嫣女士鬆了一口氣,被扣上「資本裹挾論」的豆瓣鬆了一口氣,陷入選題枯竭的圈圈也「啪」的一下鬆了一口氣.
真的,歷任金庸改編劇作裡,都沒有這樣誇張的糟糕效果。
圈圈真的想問問劇方,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曉明哥鬆了一口氣
2008年時,觀眾曾發出靈魂吶喊:還有比黃曉明更差的韋小寶嗎?
現在發現,還真有……
鹿鼎記開播首日,張一山演技就被送上了熱搜,
有人說是文體兩開花的六老師鹿鼎記分行;
被綁架布條塞嘴時,感覺在致敬鞠婧禕;
嘴下留情的網友四字以蔽之——「用力過猛」。
呃....圈圈也不知道怎麼形容,大家可以自行體會。
當初在選角的時候,張一山憑著超高人氣,就力壓資方選定的男主拿下了這個角色,可以說觀眾對他的韋小寶期待很高。
而如今,張一山也表示「我不可能演好每一個角色」。
圈圈認識張一山是從《家有兒女》的劉星開始的,一般說演戲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張一山的劉星完全達到了,這個和他的本色出演可能有關係,因為他本來演的就是生活中的自己。
《餘罪》被認為是張一山的演技代表作,收穫了「每一根青筋都有演技」的盛讚。
但《餘罪》之後,張一山再也沒有新的代表作出現。在這之後的四年間,他主演的劇播了不少,但好評寥寥無幾,他的好演技也仿佛成為了「餘罪」限定,曇花一現。
看看他這幾年拍的戲就會明白,他之所以從當時的演技派新星,淪落到如今被群嘲用力過猛的境地,不是因為演不好,而是因為不合適。
《鹿鼎記》原著裡,韋小寶的利益面多得不得了,康熙皇帝,俄羅斯沙皇,平西王吳三桂,神龍島洪教主,權臣鰲拜,天地會陳近南,大明長公主,多少人都拿他沒轍,任他多面間諜,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還能做到大節不虧。
餘則成都沒這能耐吧?
他不是讀書人,滿嘴粗話,這是表面。
在金庸的主角光環加持之下,聰明通透,應變如神,這才是他表面小流氓氣質下的真內在。
這份憊懶之下的通透聰明,非常難演。
韋小寶的賤痞不需要張一山演,他往那一站,觀眾可以自動腦補韋小寶的性格。不然為什麼之前觀眾覺得你適合?
他真正需要做的,是利用自己的演技去補全韋小寶的性格特質。
當韋小寶只剩下賤和痞,就想讓人問候你祖宗十八代。
說實話,比張一山演技差的男流量大有人在,但是沒被罵成這樣,是因為人家不賣弄演技炸裂這個梗。
如果說原著中的韋小寶是一個塗了屎的金子。那麼影視化改編的思路是——要麼把屎擦乾淨,要麼把金子換成鑽石,要麼把屎換成像屎的巧克力。
但張一山版本的韋小寶,就純粹是把金子拿掉,換成一坨更臭的屎,再在外面撒上一桶泔水。
一部劇的成品做成這樣,單憑演員的「一己之力」,是做不到的,這劇所有配角主角,有一個算一個,全透著一股動畫片的味,這必然是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全體主創的責任。
翻車實錄
導演和編劇,這兩個位置能決定一部劇的下限。
導演馬進,上戲畢業的,作品有《幸福來敲門》、《營盤鎮警事》、《春風十裡不如你》,導這部戲似乎還湊合;
編劇申捷,中戲畢業的,代表作有《重案六組》、《虎媽貓爸》、《白鹿原》以及電影作品《戰國》,算是圈內比較叼的了;
而這部《鹿鼎記》的製作公司名叫新麗傳媒,自己投資或者製作的作品就更多了,《慶餘年》和《如懿傳》都是他們拍的。
圈圈之所以挑這兩部作品出來,是想告訴大家,這家公司是有古裝劇的拍攝經驗的。
一個還可以的導演+比較叼的編劇+有經驗的製作公司+金庸武俠經典IP,然後,央視上星播出了。
可是從60集刪減到45集,節奏只能瘋狂快進,3集擒鰲拜,海大富4集就下線,還有劇情的不連貫,畫面和嘴型對不上、剪輯稀碎等等。
甚至還有不少侮辱智商的常識性錯誤,比如全網鬧笑話的倆字——「鰲府」。
鰲拜,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清制,只有輔國公以上爵位的府邸才能稱府(鰲拜直到雍正時期才追封超武一等公)。
不過在圈圈看來都不是什麼大問題,都爛成一灘屎裡,就別挑什麼口味的了。
估計導演這樣拍《鹿鼎記》,真的是為了氣活金老爺子。
鹿鼎記作為金庸先生的封筆之作,厲害之處就在於第一遍看覺得是個爽文,第二遍覺得是個喜劇,第三遍覺得是個悲劇。
而根據之前的採訪來看,導演的本意就是把它當做一部輕喜劇來拍,這劇組可能對金庸不滿吧,這已經不是不愛惜羽毛了,這是打算把自己羽毛拔光了放在火上烤。
鹿鼎記目前有了很多演繹,被認可的版本有梁朝偉、周星馳、陳小春和張衛健,圈圈不得不佩服香港導演編劇的能力,和而不同,卻讓人印象深刻。
而內地翻拍《鹿鼎記》,包括張一山這版,前後拍了三部,黃教主那版還有點負面印象,韓棟那版,很多人甚至都沒聽過,內地這3版,幾乎全糊。
鹿鼎記這樣的大IP,內地的翻拍不會就此止步,翻拍VS原版,也許是一個永恆的撕逼話題,這個事兒告訴我們,經典IP翻拍一定要慎重,高配不是定心丸,尤其是珠玉在前的經典IP。
不要以為請個明星拍個大IP,用點搞笑片段,買個熱搜就能成爆款。
開播首日,建寧公主「可愛」就登上了微博熱搜,可是,這樣的建寧公主你稱之為可愛?
唐藝昕買熱搜也就罷了,畢竟剛產後歸來,急需要流量曝光度,但是更詭異的是彈幕裡還有不少說就當搞笑劇看不行嗎?非得和以前一樣幹嘛?
那照這樣說,圈圈覺得這劇也就沒有叫《鹿鼎記》的必要了。
導演瞎拍,部分觀眾或者水軍覺得無所謂,這種爛劇只會越來越多,把觀眾按在地上摩擦。
不過看這勢頭,大概率這版會走黑紅路線。
唯一喜歡這部劇的,應該只有黃曉明:感謝張一山取代自己,成為了史上最油膩的韋小寶。
翻車賺錢兩不誤
新拍的《鹿鼎記》,圈圈可以吐槽的地方真是太多了,但是最可怕的是,有影視行業分析師認為,新《鹿鼎記》口碑崩塌短期內不會影響新麗傳媒的收入!
「按照行業預售制的慣例,該劇已經銷售出去了,除非劇方與採購平臺籤訂了對賭協議,否則無論該劇口碑如何,製作方都是旱澇保收的」。
而主創們,輿論中吃著黑紅的流量,當觀眾的情緒被下一部爛劇激起之後,他們繼續賺更多的錢。
圈圈突然理解了那些削尖了腦袋想進娛樂圈的素人,甚至還有些想要插隊。
這版《鹿鼎記》絕對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當今影視圈恰快錢的因果輪迴。
資本總是願意流向獲利最高並且能最短時間變現的地方。
投資方會告訴你,你願意拿錢請周汝昌來上課?你願意花錢請專家來告訴你道具中存在的那一點點小毛病?在你花了這些成本和時間後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有多少?
你說這是藝術,會留名青史?那關我投資方什麼事?
演員會告訴你,我出去接一個綜藝一天幾十萬,我會願意在家認真讀原著,花上幾個月體會這句話該怎麼說?
我體會好了去拍戲能不能多給我幾百萬上千萬來彌補我沒參加綜藝的損失?恐怕不能。
導演會告訴你,投資方就給了這麼點錢,你讓我怎麼辦?
編劇會告訴你,你給我那麼點錢,還讓我沒日沒夜的編,編完了演員還隨便改,我那麼認真幹嘛?
這是另一種變相的「市場失靈」,大家都以熱錢的形式進行。
比如,A有一筆錢,想要快速的賺一筆,那麼就投資一部大片,聽說演員X最近很火,找他來拍,快速拍完投入一筆錢做宣傳,然後我賺的盆滿缽滿。
什麼?都說我是爛片?沒關係,我離開這個市場了,我本來就是進來賺一筆就跑的。如此循環。
這就是所謂的粗糙市場論,是發展經濟學家用來解釋很多發展中國家為什麼市場化不能提升產品質量的理論。在中國影視界似乎找到了很好的例子。
一個不成熟的市場、狂熱的資本和熱錢。
觀眾總是要覺醒的,雖然有點晚但是還不算太遲。
以前覺得公眾太好騙了太好愚弄了,弄點人氣明星就能堵住觀眾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麼些年影視作品越來越多了,粗製濫造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觀眾終於不幹,終於憤怒了,豆瓣2點幾分過分麼,也不算過分,也給影視劇界敲響了一個警鐘,金杯銀杯,不如觀眾的口碑。
圈錢,以後可能沒人買單了,反正,同為「圈」字輩的圈圈不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