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觀測到宇宙原初之光,到頭來只是塵埃的惡作劇

2021-01-08 博科園

找到宇宙誕生時的「第一縷光」,對於任何一位研究宇宙學的物理學家來說,恐怕都是難以抗拒的誘惑。2014 年,宇宙學家 Brain Keating 一度認為,他的 BICEP2 望遠鏡觀測到了宇宙最初始的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 B 模偏振。這項前無古人的發現點燃了世界,卻在短短 6 個月後被證實是一場由宇宙塵埃導演的黃粱美夢。

圖片來源:nautil.us

在這個由當事科學家親自講述的故事中,除了那塊被宇宙塵埃「摧毀」的諾獎獎章,我們還窺見了科學從勝利跌落到失利的那個瞬間。

要追溯宇宙最初的起點(如果真有起點的話),就意味著要檢驗宇宙誕生的主導理論——暴漲(inflation)模型。暴漲模型於上世紀 80 年代初首次提出,彌補了更早提出的「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模型的缺陷。用「大膽」二字來評價暴漲模型都過於保守了:它暗示著我們的宇宙始於難以置信的光速甚至更高速度的膨脹。好在宇宙暴漲的持續時間遠遠小於一秒:塵埃一瞬,宇宙成形,造就萬物。茫茫星系與星際空間,宇宙間的一切都在暴漲的一瞬塵埃落定。

遺憾的是,30 多年以來,暴漲模型一直得不到證實,甚至有人認為它本就無法被證實。但大家都認可的一點是:如果有誰能夠探測到宇宙最初始的光、大爆炸中遺留下的熱輻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那他就已經搭上了開往諾貝爾獎的直通車。

南極的 BICEP2(右側建築)圖片:Amble / Wikipedia

2014 年 3 月,終於有團隊對這一永恆的問題作出了回答。17 日在哈佛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我們宣布 BICEP2 實驗發現了第一個暴漲理論的直接證據,能夠間接追溯到宇宙誕生的瞬間。

預想的是耳語,卻聽到巨吼

BICEP2 是一臺小型望遠鏡,它是在南極洲安置的一系列望遠鏡中的第二臺。十多年前我曾參與第一臺(BICEP)的研發,那時我還是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一個不起眼的博士後。出於一種將無形的宇宙誕生過程有形化的執念,我發明了這臺望遠鏡。對我而言,如果我們成功了,諾獎將是最切實的獎勵。

BICEP 的設計很簡單:它是個小型折射望遠鏡,與伽利略望遠鏡(Galileo telescope)類似,在兩個透鏡的作用下,入射光被折射導向超靈敏探測器,而不是用肉眼直接觀察。望遠鏡需要被放到一個鮮有人類幹擾的地區,於是我們選擇了南極。我們希望能靠它捕捉瀰漫在整個宇宙空間的 CMB,它是宇宙暴漲後的餘波,攜帶著大爆炸的信息。

多年來,BICEP2 一直在 CMB 中尋找一種旋迴盤繞的偏振圖樣,即 B 模偏振(B-mode polarization),因為這種偏振信號是宇宙嬰兒期產生的漣漪,故被認為只能是由引力波擠壓和拉伸時空造成的。又是什麼引起了這些波動呢?宇宙暴漲,只有它。因此BICEP2 對這一模式的檢測將成為暴漲期間產生原初引力波的證據,證明暴漲確實存在。

然後我們真的觀測到了這一模式。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哈佛天體物理學中心(Harvard's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的新聞發布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媒體,就連在線觀看的人數都接近了 1000 萬。從《紐約時報》到《經濟學人》,再到印度發行的報刊,所有主流媒體都在頭條報導了這一發現。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宇宙學家馬克斯·特馬克(Max Tegmark)甚至給出了這樣的評論:「我在哈佛的新聞發布會上寫下此文,宣布我心中有史以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一小時內,它將傳遍網絡;不久之後,它將斬獲諾獎。」

我們看到了長久以來整個世界都期待看到的東西。

但疑問仍存。最讓人擔憂的一點就是,BICEP2 獲得的信號強度異常的大——本該是大海撈針,可我們卻撈到了一根撬棍。消息宣布時,我們很擔心會被競爭對手「普朗克」衛星(Planck satellite)擊敗,畢竟它是價值 10 億美元、擁有完美天穹和優越地利的太空望遠鏡。在 BICEP2 的新聞發布會之前,「普朗克」已經排除了一個 B 模信號是原初 B 模偏振的可能性,而那個信號的大小約為我們這次探測到的一半。宇宙學家預想的是一聲耳語,我們卻宣稱聽到了一聲巨響。

「普朗克」衛星佔據著據地球 100 萬英裡的高空這樣一個有利位置,沒有重力,遠離大氣汙染。它很有可能捕獲我們捕獲不到的信號。更糟糕的是,BICEP2 望遠鏡在兩年前就被拆解了,我們連它當時的工作狀態都無法判斷。不過我們仍擁有一項最強大的武器:海量數據。

我們將收集到的海量數據集分成兩部分,做成兩幅圖,一幅來自 BICEP2 前 18 個月的觀察,一幅來自後 18 個月。儘管信噪比較低(因為每幅地圖的數據量只有總數的一半),但是這兩幅地圖顯示的信號相同。BICEP2 的天文學家用了幾十種方法來分割數據,尋找兩組探測器所得數據之間的差異,以及望遠鏡掃描方向不同(從左到右還是從右到左)而獲得的數據之間的差異。團隊中的每個人也絞盡腦汁來設想可能遺漏掉的某些怪誕場景。但即使是外星人發出的信號,其影響也不會這麼驚人!

是塵埃,還是引力波?

BICEP2 的數據構成的圖案精妙到使我不能呼吸,這正是暴漲理論預測的結果!但是隨著一年的調查期結束,我們的擔憂從一開始的隱約浮現,已經變得十分明朗:信號既不是來自南極,也不來自大氣,更不是 BICEP2 自己產生的。如果不是來自宇宙的暴漲,還能來自哪呢?

一種可能的答案是:從伽利略時代以來,就困擾了無數天文學家的物質——塵埃。

BICEP2 在南極觀測到的B模偏振,圖片:Shaffer Grubb

B 模式可能來自銀河系的星際塵埃:微波被我們星系中的塵埃散射之後,也能得到類似的模式。那麼該如何證明它不是塵埃,而是宇宙微波背景上的引力波的特徵呢? 我們需要高頻數據。

塵埃產生的偏振隨頻率的增加而急劇增加。但 BICEP2 的工作頻率僅有 150 GHz,對應的波長約為 2 毫米。將工作頻率翻一倍,塵埃的信號強度將增大兩倍。如果真的是塵埃造成了這種 B 模式,那將頻率增加到 300 GHz 就能將其分辨出來......要是我們真有這麼高頻率的數據就好了。

事實上,還真有這樣的數據圖,而它屬於我們的競爭對手——「普朗克」衛星。直到 2014 年初,「普朗克」都沒有公布他們的 B 模偏振數據。我們擔心他們不僅掌握了證明我們測量結果正確與否的關鍵,更有可能在我們之前就已經捕捉到了暴漲理論的 B 模式信號。

我們拼命試圖與「普朗克」團隊合作,同時還不能讓他們知道我們發現了什麼,這種感覺就像在走鋼絲。同時,BICEP2 的數據頻率覆蓋也是一個大難題。

最終,「普朗克」團隊不願合作。我們只能自力更生,用數量來補償 BICEP2 在頻率質量上的不足。我們用舊數據製作了五種不同的塵埃模型,這五種模型均能預測星系中某個區域的總輻射,即塵埃產生的總熱量,但都不能給出我們在南極測得的偏振量。

事情很快出現了轉機:研究銀河偏振的專家、「普朗克」團隊成員讓-菲利普·伯納德(Jean-Philippe Bernard)同年在網上傳了一篇論文,展示了寶貴的塵埃分布的實際測量圖。

測量圖一經發現,我的同僚就將其數位化,推導出了我們沒能要到的普朗克數據。但是我們都認為這是一種「偷偷摸摸」的做法,很多同僚也不贊成——我們使用了未經發表的數據,還將這張單一的、定性的圖片其轉化成數位化的信息。最終,我們得到了一個僅憑 BICEP 數據無法得到的模型,其中包含了我們渴望已久的信息。

是逐夢諾獎,還是譁眾取寵?

擔心可能會出現系統誤差,「普朗克」團隊並沒有公開發表這張圖片,但卻把它放到了網上,可以公開下載。這些數據一開始僅僅是增加了我們的信心,而後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據此我們推導出銀河系塵埃能夠被忽略,證實了一個難以置信的結論:我們發現了暴漲理論的 B 模偏振!

我們之前對五個模型的分析也表明,看到的 B 模偏振極可能無法用塵埃來解釋,普朗克的測量圖僅僅證實了上述結果。決定性證據來自於我的 BICEP 望遠鏡(現已更名為 BICEP1)。BICEP2 觀測天空時只有 150 GHz 這一個頻率,在此頻率下 CMB 強度最大;但 BICEP1 有三種頻率:90、150 和 220 GHz,這就可以很大概率排除塵埃的影響。這種信號來自塵埃的概率僅有 5%。

如果你「僅有」95% 的概率中獎,你會買這張宇宙史上最誘人的彩票嗎?毫無疑問會吧!普朗克的圖片與 BICEP1 的數據合在一起,說服了包括我在內的團隊所有 49 人。為了我們的諾貝爾夢,是時候發表結果了。

新聞發布會後,三周內發表的與我們研究結果直接相關的論文就有 250 篇。這個數量十分驚人:如果某篇論文幾十年內能被引用 250 次,那就是一篇「高被引」論文了。在四月初的時候,我收到了物理學家馬蒂亞斯·查達利亞加(Matias Zaldarriaga)的電子郵件,這封我以為會溢滿祝賀之詞的郵件,卻充滿了對研究細節上的盤問

我一直在擔心的「審判」就此拉開序幕。普林斯頓流言四起,都在談論我們使用了未公開的普朗克圖片中的數據。他在郵件中說:「普林斯頓的研究者對塵埃非常感興趣,他們的解釋使我相信,文中沒有充足的理由來確認這不是塵埃造成的。請問你們有自己觀測過前景( foregrounds )嗎?

我當然看過前景,我們整個團隊都很擔心會我們觀測到的星係數據會產生偽原初 B 模引力波,但是來自 BICEP1 的低頻數據和來自普朗克測量圖的高頻數據,讓我們相信自己是正確的。

包括大衛·斯珀格爾(David Spergel)在內的諸多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研究者都對我們模擬塵埃的方式存疑。這是預料之中的事,也許他們只是因為有人在發現 CMB 這件事上挫敗了他們,而感到沮喪。

馬蒂亞斯寫到:「我認為我們這兒,大家已經在不眠不休地探討這件事了。」我心臟都緊張地停跳了,畢竟普林斯頓大學的宇宙學研究在全國數一數二,這個盛殿級的研究小組包括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學家和理論學家。我們就像是在參與一場暴漲理論的審判。

馬蒂亞斯告訴我,銀河系的塵埃偏振比 BICEP2 的科學家們預想的要高。我們可能沒注意到的是,我們將普朗克的測量圖數位化,那他們也可以在結果未發表之前,將我們的圖片轉化為測量數據。成也圖片,敗也圖片。

他補充說:「我只是希望最後能有一個客觀的結果。懷疑之聲不容小覷,所以我希望你們能加以回應,詳盡解釋一下你們是如何使用普朗克測量圖中的數據的。」

5 月初,拉斐爾·弗羅傑(Raphael Flauger)及合作者對我們的數據分析完畢,結果對 BICEP2 很是不利。他表示我們使用了普朗克測量圖中一個錯誤的塵埃偏振量,比正確值少 4 倍。如果真是這樣,那 BICEP2 將會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塵埃觀測器」。

但弗羅傑的分析也不能決定一切。他很冷靜地說:「我希望還有其他信號,我並不想引起一場爭鬥;科學就是這樣,有人給出結果,就會有其他人加以檢驗。但這個過程一般不會呈現給公眾。」我們對「普朗克」數據的解釋有誤,但這不代表著我們真的錯了,還需要我們兩方無法得到的新數據來檢驗。

轉眼到了夏初,BICEP2 團隊在驚慌失措的氛圍下,一遍又一遍分析之前的數據、回應質疑,對媒體和學術會議做出解釋。

科學之爭存在的同時,還有媒體鋪天蓋地的評論。哈佛新聞發布會是否譁眾取寵,成為所有科學領域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我們收到的有關 BICEP2 太過張揚的批評,與不當使用測量圖的批評一樣多。

實際上標準的程序是先進行一個月的同行評審,而後再召開新聞發布會。但對 BICEP2 團隊而言,這一過程存在許多問題,令人擔憂:首先,在同行評審、重新編輯和提交的過程中,可能會被競爭對手搶先一步;其次,我們擔心在雜誌上發表論文並不公平,會把評議局限在一組特定的人身上

《紐約時報》記者丹尼斯·奧弗比(Dennis Overbye)認為,先行召開新聞發布會,這種公開消息的過程有些譁眾取寵。他表示:「科技新聞發布會的背後,是自負與張揚的並存。」

鬧劇結束

2014 年 6 月,也就是我們召開新聞發布會後三個月,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發表在了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我們採納了兩位匿名評審人的建議,去掉了所有我們從「普朗克」測量圖上獲得的數據。刪去數據只是對輿論的屈服。「普朗克」團隊承諾將很快解決這一問題,在未來幾個月內發布最新的數據。

「普朗克」衛星能夠在 353 GHz 進行觀測,這一頻率幾乎只對塵埃敏感。這一頻率為消除塵埃影響而生,我們都希望「普朗克」的 353 GHz 觀測能挽回一切,量化測量圖的質量,證實我們的結論。

等待的夏天炎熱又漫長。

然而「普朗克」 353 GHz 觀測的論文,給 BICEP2 團隊無情地潑了一盆冷水。儘管「普朗克」團隊在公布南極的測量數據時十分謹慎,他們有關南極塵埃偏振汙染的結論卻相當直白,認為「其與 BICEP2 觀測值大小相同」。也就是說,是塵埃導致了我們所謂「暴漲理論 B 模引力波」的出現。

普朗克衛星的觀測結果,顏色表示來自星際塵埃的熱輻射,圖片:Shaffer Grubb

後來,「普朗克」團隊又繪製出了銀河塵埃偏振的圖像,其中包括我們觀測的南極天空。圖片十分迷人,但我們的諾貝爾獎就此煙消雲散:BICEP2 是一個非常精確的「塵埃探測器」。

BICEP2 撤稿之後,既沒有了新聞發布會,也沒有了網上瘋狂傳播的視頻。緊跟著,「普朗克」團隊出面清理了銀河塵埃造成的「偽 B 模偏振」。BICEP2 的觀測視野終受蒙蔽:構成那片「蔽目陰雲」的,是一點恐懼,一點貪婪,和一片塵埃。

博科園-科學科普|文:Brian Keating/科研圈/keyanquan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S03E13上帝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由於宇宙背景輻射是人類能夠觀測到的最古老的宇宙之光,所以,科學家無法利用光,來直接觀測到宇宙誕生之後37萬年間的事情。不過,理論認為,暴脹的痕跡會以「旋渦」的形式殘留在宇宙背景輻射之中。如果以比原子小的尺度觀察空間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空間在不斷起伏變化。微觀空間中的長、寬、高都是不確定的,處於不斷變化的不穩定狀態。
  • 中國「天眼」運行穩定 有望捕捉宇宙大爆炸原初引力波
    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記者 孫自法)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最新消息說,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2020年1月完成國家驗收以來運行穩定可靠,已取得發現逾240顆脈衝星等系列重大科學成果,並以其當今世界最強靈敏度射電望遠鏡的巨大潛力,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
  • 太空.第二期-距離地球7000光年的宇宙幽靈:創世之柱
    哈勃望遠鏡從太空中給我們拍攝了許多,我們以前從未能有幸得見的宇宙美景,這些照片讓我們無比驚嘆於宇宙的美輪美奐。其中拍攝於1995年的「創世之柱」便是其中最令人震撼的照片之一。創世之柱形似一隻伸向宇宙的巨爪,又像三隻向天而吠的巨獸,更像三根擎立於那片星空中的巨柱,令人無比震撼,因此被命名為「創世之柱」。
  • 新視野號觀測下的宇宙
    僅在我們的星系中就可能有數萬億的流浪行星,它們甚至可能被驅逐到星際空間。簡而言之,宇宙光學背景是來自銀河外所有的光在整個可觀測的宇宙中擴散傳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相當於宇宙微波背景下的可見光模擬。同時,它也是天文學家使用的重要基準。通過測量這種光,天文學家可以識別恆星的位置,星系的大小和密度,還有驗證有關宇宙結構及其成因的理論。
  • 從太陽繫到可觀測宇宙
    銀河系可直接觀測的直徑大約10~20萬光年(不過最近有藉助周圍星系運動的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從引力角度考慮可能有上百萬光年) 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獵戶座旋臂
  • 用引力波探聽宇宙的起源,在世界屋脊傾聽宇宙的初啼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重點內容——探索原初引力波。下面我們一起開啟原初引力波的探索之旅。原初引力波,顧名思義是引力波的一種,所以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引力波,大家都知道引力是自然界中一種基本的相互作用力。牛頓力學告訴我們地球圍繞著太陽轉是因為地球受到了來自太陽的萬有引力的相互作用。但我們知道牛頓力學並非是描述宇宙的終極理論。
  • 宇宙外面有什麼?可觀測宇宙有多大?看完你就想通了
    宇宙外面有什麼呢?既然要討論這個話題,那麼我們就得先知道,人類目前觀測到的宇宙有多大?哪一個才是外面?現在我們把它一層層剝開,從小到大排序。首先是地球,地球的直徑是12742千米,接著是太陽系,太陽系的直徑是80AU。AU是一種天文單位,表示地球與太陽的距離,一個AU是1495億千米左右。
  • 宇宙時空之旅:15張最有內涵的宇宙照片
    國家地理頻道《COSMOS:宇宙時空之旅》2014年12月26日榮獲第四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音樂音響獎殊榮。Credit: NASA, ESA/Hubble and the HubbleHeritage Team創生之柱指的是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在鷹星雲內圓柱形的星際氣體和塵埃的一張影像。
  • 光速既然是最快的速度,但為何還能觀測到137億光年外的空間?
    137億光年是距離,是光走了137億年才到地球。如果宇宙尺度在1000億光年,地球上至少能測到500億年前的光!光年是以光速運行一年時間的距離定義宇宙中的距離單位,即以時間表示距離,即光傳播了多少時間,就是多少距離。因為距離遙遠,所以就以光年表示。宇宙137億年的歷史是缺乏基本邏輯常識的。除非你把自己置於宇宙中心。只要你不在宇宙中心,這種推理就是錯誤的。
  • 在大爆炸後不到10億年,這個充滿塵埃的星系形成了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異常遙遠的恆星形成星系,它發出的光花了130億年才到達地球。然而,也許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星系是在沒有引力透鏡現象的幫助下直接觀測到的。
  • 宇宙中最恐怖的「殭屍」行星,一顆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現的行星
    隨著人類對宇宙的不斷探索,宇宙中越來越多的秘密被我們發現,宇宙也變得不再那麼神秘。雖然我們還未能走出太陽系,但是我們對宇宙的觀測早已到了太陽系之外,這也讓我們了解到了宇宙之大,在我們對宇宙的探索之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行星,恆星。
  • 宇宙約為138億歲,可觀測宇宙半徑卻達465億光年,矛盾不?
    宇宙並不是恆存的,它有一個開始,根據歐洲空間局的普朗克巡天者衛星的觀測數據計算而出的宇宙年齡為137.85億歲到137.89億歲之間,簡單一點,我們就說宇宙的年齡約為138億歲。宇宙的年齡雖為138億歲,但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卻達到了465億光年,這就有點問題了。
  • 地球為什麼剛好位於可觀測宇宙的正中心?
    地球位於可觀測宇宙正中心這件事,其實非常複雜,涉及到我們人類是如何觀測宇宙的。地球的位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其實隨著人類的觀測手段提升而不斷發生變化。在古希臘時期,當時的希臘先賢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天體都圍繞地球轉動。
  • 手電筒發出的光照射天空,會一直在宇宙中傳播嗎?
    理想情況下,如果光線在傳播過程中沒有遇到任何物質,當然會在宇宙中一直走下去。不過所謂的「理想情況」並不存在,因為宇宙中並不存在絕對的真空。我們通常所說的「外太空是真空」只是一種近似表達,即使是外太空中也含有極其少量的氣體和塵埃分子等。
  • 人類迄今為止所觀測到的神奇宇宙現象,每個都讓人一眼萬年
    發生在宇宙中的最奇怪的現象,今天就給大家梳理一下,真的是大開眼界 大紅色斑點已經在地球上觀測了約400年,因為它的大小足以被地基望遠鏡觀測到。顯然這很難確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不斷減少的動力源正在消失,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小。
  • 宇宙的年齡只有138億年。為什麼可觀測宇宙的半徑是465億光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的大小,但是我們無法測量宇宙的真實大小,因為宇宙太大了,我們甚至認為宇宙幾乎是無限的。銀河系直徑為10萬光年雖然我們無法測量宇宙的實際大小,但我們仍然給出了一個可觀測的大小。所謂可觀測宇宙是以空間望遠鏡發出的最遠恆星光的距離為半徑計算的宇宙面積。
  • 太陽系外漫遊④:可觀測宇宙 | 觀天者說
    宇宙大爆炸(圖片來源:NASA/Cherkash,稍作修改)什麼是可觀測宇宙?可觀測宇宙是我們通過電磁波和引力波等方式能探測到的宇宙範圍,是一個以探測者為中心的球形區域內的宇宙。基於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基於大爆炸理論和目前測得的宇宙參數值,宇宙的年齡約為138億年[1]。
  • 宇宙最大結構被發現,直徑高達100億光年,銀河系連塵埃都不如
    ,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地球在木星面積只不過是小弟一個,而在太陽面前,碩大的木星又顯得很渺小,根據科學家觀測和分析,太陽體積比木星大了整整1000倍,在太陽上人類渺小的連塵埃都算不上。盾牌座UY、大犬座VY和太陽大小對比 它的直徑為24億公裡,周長為接近75億公裡,以人類目前最快的飛行器「帕克號」太陽探測器飛行(最高速度為70萬公裡每小時),圍繞盾牌座UY一周需要整整1年多時間,即使以光速圍繞盾牌座UY一周也需要7個多小時,是太陽發出的光到地球所需要時間
  • 地球是可觀測宇宙的中心?科學家:宇宙一直在膨脹,它沒有中心
    當我們知道可觀測宇宙的直徑是930億光年的時候,心中不禁有了一個疑問,這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答案和地球有關,地球的位置恰好處於可觀測宇宙的中心區域,從地球到可觀測宇宙的邊緣地帶的距離是465億光年,可觀測宇宙自然就是930億光年。還有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宇宙一直在膨脹。
  • 「M78星雲」奧特之星真實存在!宇宙的奧秘
    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   |   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   周六 · 茶餘星話   | 不過,奧特曼也是一種假想的產物,但其中提到的M78星雲卻是真實存在於宇宙之中的。奧特曼所居住的星球,究竟是怎樣的,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使用拉西拉天文臺的MPG/ESO2.2米望遠鏡上的廣域成像儀拍攝的M78圖像,圖源: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存在於獵戶座中的M78星雲,是塵埃和氣體的集合體,它之所以能被我們看見,是因為它反射了恆星的光,所以被稱作為反射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