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業前的華協影城 (圖片來自網絡)
3月27日,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龍巷的在拆華協影城倒塌。至此,這座始建於1983年、曾經知名全國的老牌電影院,就這樣和觀眾告別了。無獨有偶,3月25日,南京夫子廟已有82年歷史的解放電影院前悄然圍上了隔板,未來它將和相隔20米的已存在68個年頭的秦淮劇場一起,被改造成南京科舉博物館。在廣州,始建於上個世紀初的15家電影院已有14家黯然告別歷史舞臺,或遇拆遷,或因經營不善倒閉。這些見證中國電影發展的老牌電影院,正漸漸從人們的視野裡消失。
眼見它放電影,眼見它樓拆了
確切地說,成都華協影城是在2011年10月31日正式停止營業的。當晚,在放映完最後一場電影《綠燈俠》之後,華協影城的所有工作人員集體向觀眾致謝告別。據說,當天來華協影城門口拍照留念的有數百人之多,很多人都是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在這裡看電影的。
成都華協影城因為掀起電影「5元票價」風暴而知名全國。2000年11月3日,其創始人趙國慶宣布華協影城所在的峨眉電影公司旗下11家影院所有場次電影票價降至5元。消息一出,全國譁然,因為當時的電影票價尤其是進口片票價讓很多觀眾敬而遠之。此後,「人民需要電影」「把觀眾請回電影院」的口號又開始響起,趙國慶因此登上了2001年1月的美國《時代周刊》。
關於華協影城拆遷的原因,記者從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華協老員工處了解到,2010年9月30日,一份名為《成都新蓉華文旅發展投資有限公司關於做好華協影城拆遷有關工作的通知》下發到影城,通知要求影城須在2011年10月31日停業,以配合拆遷工作。趙國慶遺孀張新春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影城所在的片區將建大型商業城。
「很多人都在謠傳,華協影城是因為經營不善才關門的,其實華協影城的營業額在逐年上漲,甚至超過了往年同期水平。」這位老員工告訴記者。
和華協影城命運一樣的還有南京秦淮劇場和解放電影院。始建於1945年的秦淮劇場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難以為繼,在2000年內部改造、加入東方電影院線後,時下的熱門電影都可以在該影院看到。該劇場總經理鍾雋介紹,劇場關停前客流也不錯,上座率平均為70%左右。
「我在貢院街住了30年,那時候,我買4分錢的冰棍進解放電影院看樣板戲,從秦淮劇場後門混進去看電影,多少歡笑,多少回憶。」網友「南京人孫晨」說。據悉,南京的很多老牌電影院,如大光明、勝利、中華、大華、延安劇場,都已經在城市改造中消失。
只見新影院火,哪知老影院冷
「擁有82年歷史的建築,說拆就拆了。」提到即將拆遷的解放電影院,南京市民劉先生說,「以後夫子廟又多了一個讓人回憶的地方。」無論是南京的夫子廟,還是成都華協影城所在的騾馬市,老牌電影院大都位於所在城市的繁華地段,「配合城市改造」成為很多老牌電影院無奈的選擇。
而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逐漸增多的電影院線以及現代化電影院的衝擊。以成都為例,這裡同時擁有太平洋、峨眉、星美、萬達、新影聯、上海聯合、UME、保利、嘉禾橙天等13條院線,截止到2012年底,成都共有37家影院、近300塊銀幕。數字電影和3D電影的流行讓硬體設施較好的現代化影院受益頗多。
「這幾年我們看電影幾乎都是在這裡,這裡音響效果好,還有IMAX大屏幕,很享受。」3月30日,一位在成都市二環路萬達電影城排隊買票的觀眾告訴記者。據售票人員介紹,幾乎每天晚上、每個周末的全天,影城售票處前都要排起長龍。
但是,四川電影院、西南影都(原人民電影院)等老牌電影院在觀眾、環境和觀影氣氛方面都要遜色許多。「類似於華協影城這種老牌電影院在硬體方面比較落後,技術設備較老,裝潢不夠時尚,這些都能成為它們在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廣播電影電視系主任曹峻冰說,「老牌電影院的設備落後造成票房欠佳,最終導致影院沒有過多的資金投入建設,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面對現代化影院的衝擊,可以說缺乏競爭力。」
「如今電影行業日新月異,電影院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看電影的地方,而是一個集購物、休閒於一體的多功能娛樂場所。」影評人塵潔說。事實是,從全國範圍來看,現代化的影院往往建設在一個大型商場裡,人們可以在看電影之餘吃飯、購物,這樣一站式的休閒方式越來越受歡迎。但是,老牌電影院常常由於歷史原因「單打獨鬥」。老牌電影院在上個世紀90年代後普遍經營困難,除了演戲、演電影之外,常常成了夜總會、電子遊戲廳、卡拉OK廳、歌舞廳、錄像廳等匯聚的大雜燴場所。
「雖然營業額有增長,但與其他現代化影院相比,我們還是處於劣勢。」這位華協老員工說。而對於南京秦淮劇場來說,則常常需要承接文藝演出來貼補影院。
如今,老牌電影院是否就必定遭受被拆除的命運?資料顯示,位於南京夫子廟貢院街84號的解放電影院是歷史建築,而根據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建設工程選址,應當儘可能避開歷史建築;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應當儘可能實施原址保護。」
老牌電影院能否「大翻身」
在成都,一些老牌電影院已經開始逐漸淡出成都市民的視線:當年總府街上的智育電影院,先是改建為紅旗劇場,現已經是王府井影院;位於蜀都大道的東風電影院,現已不再是影院;八寶街的紅光電影院也在計劃改造中。
與這樣的蕭條景象相比,曾經聞名遐邇的「遠東第一院線」——上海大光明影院卻是另一番光景:2008年,大光明集團斥資1.2億元人民幣,對影院進行整體修復改造,在保留上個世紀30年代的裝潢風格的同時,又打造了6個現代化的放映廳。這個標榜為「經典影院 時尚典範」的古老電影院,還開設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推廣優惠和品牌活動。
「老字號電影院的生存歸根到底要追溯到其本身的定位——能不能適應電影產業的變化,以怎樣的方式創新而又能保障老影院多方面的利益,這些問題需要多部門的溝通協調,並且需要積極探索。」 四川峨眉院線董事長申書鳳說。
上海大光明電影院的成功讓人們感覺到了老牌電影院的韌勁。在成都,也有老牌電影院開始了自己的新生之旅。成都市青年宮影院在蕭條一段時間之後,於2011年重新開始營業,其建築從原來的3層樓變為15層高樓,吸納了購物、餐飲等其他商業模式。影院中可半躺和換角度的坐椅別有新意。據介紹,該影院未來還將推出藝術影廳和喜劇影廳。
老牌影院要翻身,是否只有大投入、大改造一條路?曹峻冰直言並非如此。「除了重建,老字號影院應該明確自身在現今電影市場的定位,多採取促銷、優惠票價等措施來覆蓋人群,培養發展一些不盲目跟風、對於環境硬體要求不高,同時又忠於優惠票價的經濟適用人群,這樣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生存下去。」曹峻冰說。
上圖:即將拆遷的秦淮劇場外,掛著「感謝理解和支持」的條幅。南京的王成拍下了秦淮劇場最後的身影。他說,包括他在內的很多80後都對這個影院有著很深的感情。從前學校總是組織在這裡看電影,暑假也有免費的電影票。如今他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到夫子廟,拍下這座留給他無數回憶的電影院,但是在孩子的記憶裡,不再會有秦淮劇場。
國內現存的老牌電影院
首都電影院
首都電影院1937年由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等籌資修建而成,當時名為「新新大戲院」;1939年11月6日放映第一部電影;1950年由周恩來總理定名為「首都電影院」,是新中國第一家國營電影院。2002年6月17日,由於北京市政建設需要,位於西長安街南側、經營了66年的首都電影院正式搬遷。2008年,北京首都華融影院有限責任公司在西單重建首都電影院,在新開張的商業中心大悅城10層重新掛起當年郭沫若題寫的老匾額,開門迎客。該影院同時加入了北京新影聯院線公司。
國泰電影院
上海國泰電影院原名國泰大戲院,始建於1930年,由當年的鴻達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採用紫醬紅的泰山磚,白色嵌縫,屬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優秀歷史建築。
1932年1月1日,國泰大戲院正式對外營業。當天登在《申報》上的廣告語是:「富麗宏壯執上海電影院之牛耳,精緻舒適集現代科學化之大成」。解放以後,國泰大戲院更名為國泰電影院,「文革」期間曾經一度改名為人民電影院。自1991年起,國泰電影院成為上海國際電影節指定放映單位。2003年,國泰電影院完成改建,並於當年6月28日重新開業。
大光明電影院
上海大光明電影院地處商、旅、文繁華的黃浦區,坐落在市中心人民廣場,享有「遠東第一影院」的美譽。該影院始建於1928年,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大光明電影院的開張剪彩;1933年,匈牙利著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重建。作為國內現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大光明目睹了80多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
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影院的格局和設施漸漸不適應市場發展需求。2008年改造翻修後,大光明電影院重新找回昔日十裡洋場中的「洋氣」感覺,其歐美建築風格的輝煌外觀令觀眾仿佛置身於上世紀30年代的大上海。改造後的大光明電影院使用國際一流數碼立體聲放映設備,如今擁有眾多觀眾。
永漢電影院
廣州永漢戲院(永漢電影院的前身)於1927年建成,因地處永漢路(現稱北京路)而得名。1960年以放映新聞紀錄片為主,曾改名新聞電影院,1986年恢復使用永漢電影院的名稱,曾被列為全國十大專業電影院之一。永漢電影院已經歷了三次改造:1986年,因為設備陳舊而進行了首次改造;1998年,重新進行了裝修,形成擁有4個電影廳共530個座位的格局;2010年,永漢電影院進行了第三次升級改造,當年11月重新對外開放。如今,永漢電影院所在的騎樓1層、2層是商場,3層是電影院。
(資料來自網絡,邊思瑋整理)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