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應該很多家長都帶娃去看過《奪冠》了吧,真的超燃!關於內驅力、關於奮鬥的意義,關于堅持,真的值得讓孩子一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演員,片中的演員幾乎神還原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老女排的每一位球員。
中年郎平是鞏俐扮演的,從扮相到神韻,絕了!
但放映的時候,底下好幾位觀眾竊竊私語,「年輕的郎平是誰演的啊?太像了!排球也打得那麼好,不像是一般的演員……」
沒錯!年輕郎平的扮演者,就是郎平的女兒白浪!是不是和父母長得都很像?
白浪完全沒有表演經歷,絕對的素人。當然,她會打排球,但並沒有如母親所願走職業體育路線,而是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工作。
所以,最初在導演找她聊這個角色的時候,她是有過猶豫的。但當她知道還有別人也在競爭這個角色時,這姑娘的倔勁一下子上來了——「還有誰能比我更適合演年輕時的媽媽?!」
沒有表演經驗沒關係,一點點琢磨、死磕,白浪骨子裡的韌勁,和母親如出一轍。
這母女倆,從相貌到身材到舉止神態都像得不行不行的,妥妥的現實版「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但這對母女之間,相像的不僅是模樣。
電影放映前有一則廣告,就是白浪和郎平合拍的,她對母親說:「長大後,我沒有成為你,但我有你的堅強!」
熟悉 大手牽小手 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正在為孩子們寫一系列的卓越女性傳奇,希望這些故事中蘊含的智慧和力量,能為孩子們的成長,點亮一束光。
之前,我們其實已經寫過郎平,但今天,手手君還想來說說她和女兒的故事。
郎平其實是一名單親媽媽,但女兒白浪無論走到哪裡,一張臉上總是掛滿夏威夷陽光般的笑容,站在媽媽身邊,活脫脫一個一千瓦的小太陽。
今天這篇女性系列的文章,手手君就想來寫寫郎平和女兒白浪的故事。
白浪出生在美國,目前是華爾街某投行的一名白領。
拍電影並不是她的本職,最多算特殊情況下的一次玩票,也是向母親的一次致敬。大家雖然是因為郎平而認識她,但查閱資料不難發現,這姑娘即便沒有郎平女兒的身份,也仍然是個非常優秀的90後年輕人。
成績優異。拿著全額獎學金考進史丹福大學經濟管理系並順利畢業。
體育天賦過人,身高189,從小玩過足球、籃球、舞蹈、衝浪,14歲開始學排球,曾經是加利福尼亞TCA隊的絕對主力,入選過美國少年女排12人人大名單,考進史丹福大學後也是該校校隊主力成員。
更重要的是她還孝順有愛,雖然成長在單親家庭,但她跟父母的關係都很親近,而且跟雙方的新家庭成員也相處融洽。
一有空就飛去世界各地看媽媽,親手給她做吃的。動員媽媽重新尋找另一半,為她的個人問題操碎了心。
特別疼愛同父異母的弟弟,抱起來就不撒手。
儘管從小在美國長大,白浪還是很能吃苦。拍電影時為了更接近郎平年輕時偏瘦的體型,她在一個月裡足足減去30斤體重,同時還要苦練排球技藝和中文口語,苦頭吃足。
這麼優秀的女孩子到底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看看她從小的經歷——3歲時父母離婚,3歲到12歲之間常年見不到媽媽,由爸爸一手帶大,成年後父母各自又有了新的家庭,以常規思維來看,這都夠演一出苦情戲了。
但白浪非常幸運地擁有一對智慧的父母,即便婚姻不幸解體,他們仍然各盡所能地疼愛和培養女兒,並且能夠互相理解彼此包容。他們努力平衡好事業和育兒的關係,在不完整的家庭裡,養出了內心完整而陽光的孩子。
有一次接受電視採訪,被問到和父母的關係時,白浪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己集中了爸爸和媽媽各自的優點,她說「我很幸福」。
郎平和前夫白帆,到底是怎麼做到的?為了女兒的成長成才,他們又各自付出了什麼,犧牲了什麼?
離婚了還是育兒夥伴
郎平的第一任丈夫是中國八一手球隊前隊員白帆,二人在郎平退役後,於1987年在北京結婚,婚後一起赴美留學。
由於是自費留學,夫妻倆初到美國的日子過得十分艱難。1992年生下女兒白浪以後,白帆獨自承擔起了家中大小事務,郎平則經常要出國打比賽。無論是獨自育兒還是為事業打拼,兩人都過得都非常辛苦,加上總是聚少離多缺少交流,最終兩顆心漸行漸遠。
1995年中國女排力邀郎平回國執教的時候,夫妻感情已經出現了裂痕,正是需要修補的時候。這一去,便再也沒有機會。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前夕,郎平與白帆籤署了離婚協議。協議約定,二人各自分享女兒一半的撫養權。
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剛剛離婚的郎平
當時的郎平分身乏術,但她還是在越洋電話裡認真地告訴4歲的女兒:我和你爸爸因為個人的原因,以後沒辦法在一起生活,但我們曾經深愛過對方,分開了我們仍然愛你……
當時郎平做中國隊主教練的年薪只有6000美金,和女兒一晚上的越洋電話就能打掉她一個月的薪水,可是她依然堅持打,絕不讓女兒產生媽媽走了不要她的想法。
她會極有耐心地聽女兒在電話裡給她講幼兒園裡的事,唱她新學會的歌謠……雖然電話費很貴,但母女的親情比這貴上千百倍。
白帆並不計較前妻為了女排事業既管不了女兒又掙不到什麼錢。他了解郎平對中國女排的感情,也欣賞她的天分和能力,他默默地承擔起了父親和母親的雙重責任。
為了照顧好女兒,父親白帆再次拿起課本,考取了資格證書,去女兒的學校當了籃球教練。為了貼補家用,他還兼職做球隊的司機。離婚後整整15年,女兒都是白帆唯一的生活重心,直到孩子考上大學後他才重新組建了家庭。
更為難得的是,白帆從不因為自己付出的多就把女兒據為己有,相反,他非常注意維護好女兒心目中媽媽的形象。
他深知在一個幸福的孩子心中,必須同時有愛她的父親和母親的存在。
郎平沒錢,想回美國看女兒都買不起機票。所以只要有時間,白帆都會帶著白浪回國看媽媽,讓母女培養感情,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他倆更是長駐北京給郎平加油鼓勁,一場不漏。等到白浪成年,父親更加放心地支持她自己飛回中國看媽媽。
郎平帶領美國隊獲得了北京奧運會亞軍
雖然做不成夫妻,郎平和白帆卻漸漸在養育女兒方面成為了默契的合作夥伴,彼此不計較,不抱怨,一切都從女兒的需要出發做到最好。
白帆曾說:「我非常敬重郎平,她是一位非常偉大的女性,她當年的球技現在也無人超越,我非常欣賞她。」而郎平則說:「他是一個偉大的父親,他承擔的太多了,讓人敬佩。」
這樣的豁達大度,這樣的愛女之心,做女兒的又怎會感受不到?
跨越鴻溝走近彼此
雖然留有缺憾,但郎平在女兒的成長中卻從未缺位。因為始終記著自己還是個母親,她職業生涯的幾次轉型都和女兒有關。
1998年,郎平辭去了中國女排主教練一職,前往義大利做回職業教練。一來是為了能多掙點錢給女兒更好的教育和成長環境,二來是因為義大利假期多可以多點機會陪伴女兒。
有一次她休假期滿要離家的時候,白浪拉住衣角不讓她走,她說想讓媽媽去家門口的麥當勞上班,那樣浪浪就又有媽媽陪又能吃買當勞了。郎平聽罷好一陣心酸,叱吒體壇的鐵榔頭也和普通人一樣要面對事業和育兒的兩難。
她俯下身親吻女兒的額頭,鄭重地許下了媽媽的諾言:「等你12歲的時候,我就回到你身邊,在家門口找份工作,天天陪著你。」
這一天終於在2004年5月27日到來,陪白浪過完12歲生日,郎平依諾辭去在義大利的教職,回到美國。
不久美國女排向郎平拋出了橄欖枝,她終於如願獲得了一份「家門口的工作」,母女倆欣喜不已。
好不容易能經常在一起,接下來的日子,真正的挑戰才剛開始。要和一個青春期的美國女孩好好相處,遠沒有郎平想的那麼容易。
母女倆隔著9年不在一起的時光,隔著中美文化的差異,隔著三十年的代溝,各自懷著一分想要靠近又不知怎麼邁步的小心。
母親一有空就送女兒上學,女兒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坐校車。
母親問女兒在學校的表現,女兒說那是不尊重她的隱私。在外面習慣了說一不二的母親火了,「我沒打你、沒罵你,關心愛護你有錯嗎?我是你媽媽,少跟我談什麼隱私!」
兩人陷入冷戰。
直到一天早上,郎平發現自己的行李箱放在客廳的沙發上,女兒留下一封信說:「媽媽,我真懷念以前的日子,你不在家的時候我好想你,你回來住幾天也從不管束我,可是現在……媽媽,你什麼時候再出差呢?」
不顧一切地回來,難道就是為了這樣的結果?
郎平開始意識到,女兒在美國生美國長,不可能接受中國傳統的家長制教育方式,自己必須要接受這個現實,做出調整。
她問女兒為什麼喜歡自己的籃球教練,浪浪告訴她說:「平等、自由、快樂,這是全部秘密。教練就是我們的朋友,他獎勵我們冰激凌,表現好的隊員還可以到他家參加家庭舞會呢。」
於是她努力學著去做。女兒喜歡什麼她就支持,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她。
浪浪打籃球,就帶她去看姚明比賽,還通過姚明讓女兒拿到了科比的籤名。
浪浪踢足球她也支持,不急著讓她改練排球。直到14歲的時候浪浪自己發現需要身體衝撞的項目東方人撞不過歐美人,提出要改打排球,母親更是歡呼支持。
她帶女兒去美國大學參觀排球俱樂部,和排球選手聊天,甚至一起訓練……
小孩子家的玩意兒,只要白浪願意和媽媽分享,媽媽都熱情地投入。兩個人一起打遊戲,對憤怒的小鳥很在行。
一起cosplay,兩個一米八幾的大高個扮成粉嫩嫩的恐龍和HelloKitty,智商退回3歲。
和女兒相處的過程中,郎平漸漸懂得,孩子需要的不是教練也不是訓導主任,而是夥伴,是朋友。
只有和她站在平等的位置,才能走進她的心。
白浪讀大學的時候,有一次看著空蕩蕩的家覺得很冷清,她建議媽媽應該去尋找另一半。
郎平並沒有把這當成孩子的胡言亂語,她反倒很認真地跟女兒討論起這個問題,告訴女兒不是自己不想找,是合適的人太難找。然後還一本正經地跟女兒「交代」了自己的擇偶標準。
天真的白浪真把這當成了一件大事來做,到處替母親物色合適的人選,還再三囑咐媽媽,遇到合適的人一定要勇敢,不能瞻前顧後。
2016年,郎平與王育成教授在北京舉行婚禮,白浪在婚禮上當眾直誇新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最帥的爸爸」,把大伙兒都逗樂了。
愛是有原則的寵溺
父母對白浪的愛,有尊重,有寵溺,但也並不一味地順著孩子。在重要問題上,他們始終幫孩子把穩了舵。
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郎平辭去了美國女排主教練一職,暫別排壇,在家一心陪女兒考大學。
白浪考上史丹福大學後進入了排球隊,並被推選為隊長。大家都誇獎她球打得漂亮,這讓她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人生第一次萌生了成為專業排球運動員的想法。
但她沒想到,一直非常支持她打球的媽媽明確表示反對,反而要她以學習為重,好不容易考上這麼好的學校,正是吸取知識的時候,應該把完成大學學業放在首位。至於排球,能打成什麼樣就什麼樣。將來畢業以後想打職業也沒問題,但大學階段只能把排球放在第二位。
叛逆的白浪覺得媽媽總跟自己唱反調,總是否定自己,為此又跟媽媽彆扭起來。
有一天她和媽媽大吵一架,跑去了爸爸那裡。滿以為好脾氣的爸爸一定會支持自己反抗媽媽的「暴政」。
可是爸爸堅定地站到了媽媽那邊。他心平氣和地給女兒分析,媽媽作為資深教練,對一個球員的資質洞若觀火。就算條件再好,沒有受過專業系統訓練的球員想要轉做專業運動員都是很難的。如果能做兩手準備,以後就算轉型不成功,至少還能憑自己的學識找條出路,這才是更為穩妥的打算。
聽了父親的話,再冷靜下來想一想,白浪慢慢明白了媽媽的苦心。
她開始沉下心來學習,順利地從大學畢業。那時她已經不再有當運動員的想法,而更想學以致用,於是在華爾街的投行找到了工作。
在物質方面,郎平和白帆總是會儘量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同時他們也像傳統東方父母一樣,不希望孩子養成隨意揮霍的習慣。
白浪小的時候,父母給她的零花錢不會超過20美金。進了大學社交活動多了,年輕女孩又愛美,買了很多衣服,一條裙子動不動就是三四百美金。
郎平就會委婉地說說女兒,你現在不掙錢,買那麼多衣服又穿不過來,多浪費呀,衣服會生氣的……
如今的白浪,美國中國兩頭跑,爸爸家媽媽家都是她的家,27歲的大姑娘,整天樂樂呵呵,一笑就掛著兩個酒窩,仍舊是個天真的大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