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子坊裡的街巷裡,洋樓磚牆,木窗微光,方方正正一個招牌刻著一個「丹」字。
走過一樓的工作間,順著樓梯到二樓吧檯,舊木樓梯略顯潮溼。雖然是下雨天,增設的小陽臺也已經坐滿了人。
店主是一位清瘦溫婉的上海太太,和她的日本先生——一位溫文爾雅的物理學博士。這間店也如同他們的搭配一樣,既有上海的腔調,又有日本的精細和嚴謹。冷淡風盛行的當下,溫潤的暖光和隨性的日系小擺件反倒是帶來了一種久違的親切。
朋友對他們家的出品相當信任,指著整本菜單說:「這裡不管是菜品還是咖啡,都不會踩雷。」
又補上一句:「這裡很容易偶遇明星的,上次跟老闆娘聊天,聽說林青霞、鍾楚紅、楊採妮、潘瑋柏都來過這裡喝咖啡。小S和她老公Mike也來過哦,我朋友碰見了!」
初聽時我很驚訝,這間七拐八繞才能找到的咖啡店,竟然吸引了那麼多大明星造訪;可細想想倒也釋懷:在上海這座城市裡,時髦文藝的網紅店層出不窮,看過了太多的眼花繚亂、心機閃耀,真正會讓人感到眷戀的,還是那些長長久久、安安靜靜的地方。
而這間隱藏在田子坊小巷子裡的丹咖啡,已經用心經營了十年。
╲
開不下去怎麼辦?
大不了就再重新找工作呀!
╲
喜歡丹咖啡的人,總會不吝於讚美老闆和老闆娘的用心。從選豆到衝咖啡,都是丹先生自己動手,親力親為。
菜單上的自製系列更是全手工製作,奶茶,酸奶,芝士,甚至連木魚花都是自己做的。這樣的店,總是讓人感覺踏實和滿足。
但十年前開這間咖啡館時,這對夫婦可以說是超級任性。既不會做咖啡,也沒有餐廳的經營經驗,就義無反顧地辭職開咖啡館。這種浪漫追夢的文青模式,怎麼都不像眼前這對沉穩夫婦做得出的事。
▲ 丹咖啡的兩位主理人 | 丹先生和太太曾濤。丹咖啡誕生之前,曾濤在酒店行業做管理,丹先生則是京都大學的物理學博士,研究半導體
2003年,偶然一次在東京的咖啡館,看到店員在店裡現場烘培咖啡豆,用新鮮出爐的咖啡豆研磨手衝,曾濤便一見鍾情地感慨道:「要是能在上海也開一家這樣的咖啡館就好了。」
「當時只是說一說,也沒細想,很快就拋在腦後了。」
2007年的田子坊還只是一個坊,幾處居民的一樓被陸續改成小餐館和商店,周圍居民多,生意好做,一條街也逐漸就熱鬧起來。
那年曾濤回到上海,被朋友帶來這裡吃飯,一下子想起東京的那家咖啡店。
「我找到了!「她激動地告訴先生。
鬧中取靜的先天條件往往是咖啡店的首選。曾濤看上的位置,就靠近主街道的盡頭,避開了擁擠吵鬧,又不會給抵達帶來不便。
「那時候一共三層的房子,每一層都住著一戶人家。為了拿下這棟樓,只能一家家去談。」
拿下這棟房子,曾濤帶丹先生回來看。
「他嫌棄得不得了,覺得這裡太破舊了。」曾濤一邊說一邊笑。
然而雖然嘴上嫌棄,丹先生還是身體力行支持妻子,爽快地遞上了辭呈,從日本惹人羨慕的大企業裡辭職,來到上海跟妻子一起創業。
什麼都比不上跟妻子在一起,幫著她完成夢想。丹先生說:「大不了再重新找工作嘛。」
▲ 丹咖啡改造前後對比
拿到了房子,兩個人輪流駐守在現場,開工改造。哪有什麼設計和圖紙,就是手把手直接說直接幹。
3個月之後,丹咖啡開張了。
╲
從物理學博士到食物研究員
變的只是研究對象
╲
「做半導體的時候我研究電子,開咖啡館的我研究豆子,兩個都是粒子,只不過一個是小粒子,一個是大粒子。「
除了尋根究底的研究,丹先生還喜歡深入淺出地講述。從風向、壓力、溫度、水質對於咖啡口味的不同影響,講到糖、味精、鹽、醬油與健康的關係,各種科學結論和圖表也都被放上了菜單。食物在他眼中並不僅僅能帶來溫暖,更能帶來樂趣。
▲ 丹咖啡logo裡的那一點是咖啡豆,也就是大粒子
咖啡賣了幾年之後,有客人建議他們做一些食物。曾濤說:「最開始只是蛋糕,後來逐漸把我們自己喜歡吃的一些食物,也慢慢加到菜單上。」
▲ 真的是用心經營的十年老店,隨便一搜都是誠意滿滿的好評
這間咖啡館,逐漸朝著家庭料理店的方向拓展。客人來到店裡,除了要喝上一杯香醇咖啡之外,還有太多太多割捨不下的美味食物。
▲ 入口即化的招牌提拉米蘇
▲ 必點抹茶烏冬
▲ 特色烤六線魚
▲ 特製鰻魚飯
店內的出品堅持健康為原則,自製的酸奶、芝士、蛋糕甜而不膩,因為拒絕使用味精,味增湯也是靠北海道函館出產的昆布和煮熟曬乾的小沙丁魚乾熬製而成。
很多店鋪成功之後,一年就能複製出10間分店;丹咖啡花了十年時間打造好口碑,但卻一直沒有開分店。兩位店主說:「目標當然還是有的,但沒那麼貪心。我們兩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還不到開更多店的時候,做不好連累了這家店也會得不償失。「
「我們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是想在創業路上,有一點自己的堅持和追求。」
╲
有人以為店主的生活很無聊,
有人以為店主的生活很精彩。
他們都錯了。
╲
大部分時候,你都能在店裡看到老闆和老闆娘,熟練地製作著手衝咖啡、日式簡食。這一做就是十年。
而十年前開店之初,原沒有今日這般順遂。那時候的上海,星巴克還是奢侈品,精品咖啡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咖啡文化和原料渠道也遠不像現在這樣普及。
光是尋找咖啡豆供應商,挑選烘培設備,研究烘培技術就足以毀掉許多文青的開店夢,更不要說繁雜的手續,和可遇不可求的合作夥伴。
曾濤回憶道:「如果我當年知道開個店有這麼麻煩這麼累,恐怕也就不會有這家店了。」
但在那時候,兩個人卻勇往直前、齊心協力度過了無數難關:
不會衝咖啡,夫妻兩人就去京都的咖啡店當學徒;
沒有合適的烘培設備,就自己研究動手做;
國內買不到高品質的咖啡豆,就人肉從日本背回來。
▲ 自製的咖啡烘豆器
從一開始就傾盡全力,每個環節都毫不放鬆,丹咖啡也獲得了客人的認可。關於店鋪宣傳這件事,他們幾乎沒有費什麼力。
「挺意外的,開業之後就會一直有人慕名而來我們小店。「
店鋪逐漸走上正軌,夫妻倆才發現「進了坑」。原以為當了老闆,可以有更多自由的時間支配,實際上根本是分身乏術。
「最開始的幾年,必須事事親為才放心,幾年都沒有休過假,比以前上班還要辛苦。「
直到後面幾年,店裡員工都已經訓練有素,兩位老闆才試著放手,發現地球照樣轉。現在也會相伴出去旅行,享受自己的生活。
丹咖啡開了十年,許多老客人也像老朋友一樣地,陪伴著走了十年。就算是搬家了離開了,一有機會,總要回去坐坐。
他們說:一想到身邊還有這樣的咖啡館靜靜存在著,心裡就覺得安定而晴朗。
「十年,要是別人怕是都上市了,那才能算成功吧。我們比較閒散,只想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總有一些人在做著翻覆風雲、影響整個時代的大事,更多的人則只能專注自己眼前的一件小事,像是注視著針尖上的蜂蜜,默默地,讓這座城市變得更加溫暖、可依賴。我並不以為只有前者才算得上成功,後一種人,也有屬於他們的狹隘又偏執的偉大。
如何拜訪:
丹咖啡
地址:上海市泰康路248弄41號後門 (田子坊內)
營業時間:10:00~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