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初一孩子的家長,我們發現孩子長大了,負面情緒也跟著多起來,做家長的都希望孩子能夠好起來,但經常也因為這個問題,我和孩子爸爸觀點不一致,我覺得可能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那麼,哪些教育誤區會引發孩子負面情緒?如何幫助孩子認識「負面情緒」、處理「負面情緒」?
北京市特級教師、興華中學心理教師劉秀華:在市教委舉辦的雙特戰疫專欄中表示:家裡父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在孩子心理上會造成「雙重束縛」,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誤區。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一致,孩子卡在其間是很難做決斷的,如果他聽了媽媽的,他覺得對不起爸爸,聽了爸爸的,又覺得對不起媽媽,容易讓孩子變成「兩面派」。所以,家庭教育中夫妻教育觀念一致,家庭氛圍和諧,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還需要注意的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做自己孩子的榜樣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取的。經常這樣說,「別人家的孩子」會變成孩子眼中的敵人。當父母欣賞的是「別人家的孩子」,孩子會產生被貶低、被嫌棄的反應,自尊心受到打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家長要發現自己孩子的長處,讓他跟自己比較,今天比昨天有一點收穫,有一點成長,就是成功。
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父母還要格外留意,他/她正經歷著「完成分離和個體化」。擺脫父母的過多限制,獨立走向社會。在這個過程中,他就是要爭奪父母的權力,如果父母又不放權,就難免有衝突,此時家長應該理性對待孩子的問題。比如和孩子共同制定目標,為孩子樹立榜樣等。但千萬不要讓「隔壁的小明」,打擊了自己的孩子。
該如何做到接納自己的情緒呢?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做到接納情緒,善於多元表達。負面情緒需要被表達出來,否則就可能表現為各種身體不適感,急得吃不下飯,煩得睡不著覺,氣得心口疼,這些都是負面情緒的軀體表達。所以不能壓抑和否認情緒,要通過合適的方式把情緒表達出來。可以讓孩子用繪畫表達情緒,準備一張白紙、一支筆,根據自己的想法,在紙上畫上自己想畫的任何東西,直到不想畫為止,感受整個過程中自己的情緒和狀態。也可以用言語表達情緒,比如告訴自己或者家人:我現在有些緊張,我感到害怕,我很傷心。潛在的情緒一旦被言語標註出來,上升到意識層面,它的能量就會變弱。
還可以用文字表達情緒,把遇到的事情和當下的感受用文字記錄下來,可以是幾個詞、一段話、一個故事。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評價,不中斷,也沒有對錯。寫完以後,細細地品讀它,可以起個題目,也可以修改調整,直到滿意為止。當自己開始接納和表達情緒的時候,它的張力就會變弱、變柔和,自己才有可能對情緒進行管理。
【來源:青瞳視角】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