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班牙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在中國院線上映後,以高口碑斬獲了1.7億餘票房。豆瓣超88萬網友打分評價,四星、五星好評超過91%。
影片用「羅生門」敘事法,通過3個不同的故事版本,在不斷反轉中,將案件真相擺在了觀眾面前。
同時,也將人性之惡和親情之重,呈現給了觀眾。
時隔3年後,改編自《看不見的客人》的義大利影片《死無對證》上映。截至目前,影片票房雖然只有590餘萬,但豆瓣評分卻高達8.2。
從評分來看,《死無對證》作為翻拍作品,顯然是成功的。但是,它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改編再創,而是因為「複製」。
《死無對證》上映前,一張男女主角隔著桌子對坐的海報,就已經透露了影片對原版的「還原」。但直到看完全片,你才會發現,《死無對證》對《看不見的客人》的「還原」,不是改編,而是全盤照搬。
《看不見的客人》所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
男主角「艾德裡安」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妻子賢惠漂亮,女兒乖巧懂事。在外人看來,他完全稱得上是人生贏家。但事實上,艾德裡安與他對外營造的好男人形象並不相符——他與一位叫「蘿拉」的已婚攝影師是情人。
某次,艾德裡安以出差為藉口,跟蘿拉到巴黎私會。開車離開酒店前往機場途中,因為一頭突然從道旁跳出的鹿,兩個人駕駛的車偏離車道,致使對向行駛的一輛車撞上路邊山石,開車的年輕人不幸身亡。
為了掩蓋自己犯下的錯,兩個人沒有報警,而是選擇了拋屍滅跡。過後,兩個人決定再不見面,讓一切都成為過去。
但是,那個年輕人的父親找到了艾德裡安。他懷疑兒子的失蹤跟蘿拉有關,哀求艾德裡安告訴自己真相。
不久後,艾德裡安又收到了勒索簡訊。他和蘿拉按照簡訊提示,約在距離事發地不遠的酒店見面,沒想到蘿拉被殺,艾德裡安作為兇手嫌疑人被捕。為了洗清嫌疑,艾德裡安找到一名從無敗績的知名女律師為自己辯護……
從情節設定上來說,《看不見的客人》所講述的故事並不鮮見。
犯錯的人為了自身利益,毀滅證據、掩蓋真相。而在此過程中,他們又繼續犯下新的罪責。
另一邊,受害者的親人為了尋求真相,拼盡所有與嫌疑人鬥智,甚至鬥勇,直至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俗話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所以看影視作品,看故事不重要,看主創怎麼講故事才是重點。
《看不見的客人》便是將一個老套的故事,講得精彩紛呈、跌宕起伏,在燒腦和反轉中,把觀眾的心理捏在手中。
就像影片當初的宣傳語「教科書般拿捏觀眾心理」。
作為翻拍版,《死無對證》不僅複製了原版的故事設定,連敘事方式、情節推進,相似度都達到95%以上。
稍微誇張一點說,「還原」到連分鏡都一樣。
甚至,《死無對證》「懶」到連原版男女主角的姓名、職業,連他們的著裝風格、髮型變化,包括演員長相,都「拷貝」般放到了影片中。
就連男女主角遭遇車禍時駕駛的車輛,都與原版相同。
打個比方,這種程度的「翻拍」,就像是後人把白居易的《長恨歌》抄寫了一遍。不同之處就是白居易寫的時候用行書,抄寫者用楷書。
所以,除了頂多抱怨一下抄寫者字不好看外,還能說什麼?
更何況,《死無對證》這個「抄寫者」的字,並不醜。
《死無對證》對《看不見的客人》的複製,不僅僅是故事、人物上的「形」,還包括了演技這樣的「神」。
無論是男女主角的扮演者,還是「復仇老夫妻」的扮演者,他們對於角色的演繹都是極其到位的。
他們將「艾德裡安」成功商人的道貌岸然、自私冷酷,「蘿拉」前期的嫵媚多情、後期的愧疚不安,以及失去獨子的父母的傷心、絕望和拼盡一切查找真相的睿智、冷靜,都詮釋得與原版不相上下。
若是脫離時間背景,將兩部影片同時放到觀眾面前,恐怕觀眾很難判斷出哪個才是原版。
但是,這種純複製,毫無創新的「翻拍」,對於看過原版的觀眾來說,就成了不可饒恕的扣分原因。
《死無對證》的票房和口碑不如原版,自然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