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在南洋」,新加坡低齡留學專家
「亞坤」是新加坡人喜歡光顧的咖啡店,75年的老字號。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的早餐習慣於蔥油拌麵,稀飯饅頭之類。對一杯咖啡、一碟烤麵包的早餐自然無感。所以,公司邊上有一家亞坤咖啡店,我每天看見,但從沒進去過。哪怕在它的對面點上一碗「叻沙」——這種馬來食物和中餐更接近。
叻沙
直到有一天在《聯合早報》上讀到一篇亞坤的文章。它寫了亞坤歷經三代七十多年的發展史。最後寫到亞坤的少東家,畢業於美國的音樂學院,擅長拉小提琴。打理家族企業之餘,每周三次到立化中學和國家初級學院當交響樂團指揮。因為對古典音樂的喜歡,愛屋及烏對亞坤平添了幾分好感。
這家亞坤店面不大,十來張桌子。品類也簡單,咖啡,烤麵包片,三明治,一些蛋糕點心之類。但是每一樣做得都很精到。店裡客人不斷,有時還要排隊。一位新加坡朋友說,亞坤是新加坡人生活的一部分。有時離開新加坡久了,會想它的咖啡和Toast。如果有一天亞坤不存在了,新加坡人會不習慣的。
從那以後,我偶爾會去亞坤吃早餐。點杯咖啡,一份雞蛋,或者再加一份Toast,或三明治。這樣的早餐能量足。尤其是咖啡,讓人提神醒腦。
亞坤老少鹹宜。有一次,我在那裡看見在公司寫字樓裡打掃衛生的大爺。他年紀大約超過70(這種年紀仍在工作,在新加坡很常見),背幾乎弓成90度,顫顫巍巍從櫃檯上端下一杯咖啡和一碟Toast。由於櫃檯幾乎和他同樣高,老人拿下託盤時咖啡潑出不少。服務員把他叫住,又給他添滿。
這一點上,亞坤像中國市井中的早餐店,是不分身份的。再有錢有地位的人,也會為了一碗拌麵或者餛飩屈尊。
亞坤店內,有一張大宣傳畫,上面寫著亞坤的歷史——
1926年,15歲的Loi Ah Koon(黎亞坤)拎著一隻木頭箱,登上一艘老舊的中國帆船,從海南去往新加坡。
這一年,中國爆發北伐戰爭。
而新加坡在一戰及錫礦、橡膠價格暴跌之後,終於慢慢復甦。這一年達到移民浪潮的頂峰。全年共有348593人移民到新加坡。
在南中國海上,Ah Koon經過似乎沒有盡頭的旅行,終於踩到新加坡的土地上。在這裡他無親無故。他找到海南人的聚集地,經人介紹到一家咖啡攤上幫忙。
因為手腳麻利、頭腦靈活,Ah Koon很快學會的生意訣竅。不久之後,「他聽到了那微薄的收入在他卡其布短褲口袋裡發出的悅耳的聲音」。這聲音讓他高興,也喚起他創業的精神。
起初他和兩個中國同伴一起經營咖啡攤。沒多久同伴另起爐灶。Ah Koon決定,沒有合作夥伴生意還是照做,所有的活都他一個人做。苦力、商人、警察、放債人、水手都會立在他的攤位前,喝著熱騰騰的咖啡,吃著炭烤麵包。
1936年,Ah Koon的妻子從中國到新加坡。從此,這個年輕人多了個有力幫手。
這份宣傳畫上說,亞坤每天睡在攤位的工作檯上,儘管他的住處只是在馬路對面。他這麼做,是為了早上5點準時服務他的第一個客戶。
可以想像,一個15歲開始闖蕩社會的孩子,與其說是創業,不如說是為了生存。除了勤奮和謙卑,大概也沒有其他正經路可走。
在第一個攤位,他做了15年。
在第二個攤位,他又做了15年。
期間新加坡經歷了無數動蕩,戰爭,和變遷。有多少不易自不必言。
今天的亞坤在新加坡和海外共有75家分店。亞坤的東西看上去很簡單,但是堅持了75年。其中的道道應該來自於咖啡、麵包之外吧。
-
我們的服務:新加坡低齡留學諮詢、申請;留學前學業規劃輔導;留學後學業輔導(OLEVEL、ALEVEL、IB)、學業規劃。你有關於新加坡低齡留學的任何問題,歡迎掃二維碼加微信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