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書摘:《伯克富系統神學》3

2021-02-19 麥種傳道會

「歸信」的聖經用詞:

們的認信標準所陳述的觀點

「歸信」的聖經用詞1.     舊約聖經的用詞

舊約聖經尤其使用兩個詞來形容「歸信」,那就是:

A. נָחַם(nāḥam),它被用來表達一種深切的感情,要麼指哀傷(簡單被動字幹[niphal]),要麼指安慰(加強主動字幹[piel])。它的簡單被動字幹意指悔改,這種悔改經常伴隨著計劃和行動的改變,而它的加強主動字幹是指安慰或安慰自己。作為對悔改的稱呼—這是我們在這裡所關注的意思—它不僅用來形容人,也用來形容神(創六6~7;出三十二14;士二18;撒上十五11)。

B. שׁוּב(šûb),這是最常用來形容歸信的詞語,意思是轉向、回頭、轉回。它經常按照字面含義來使用,以形容神和人,但是它很快就獲得宗教上和倫理上的意義。這種含義在先知書中最為突出,它在那裡是指以色列在離棄耶和華之後轉向祂。舊約聖經稱之為「迴轉」,這個詞清楚地說明舊約聖經所謂的歸信,是指人轉離罪、歸向神,因為罪使神與人分離。這是歸信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元素。我們可以從浪子的話中看到這種表達方式,「我要起來,回到父親那裡去」(編按:路十五18,《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

2.     新約聖經的用詞

我們在這裡特別要考慮三個詞彙:

A. Μετάνοια(metanoia;動詞形式,μετανοέω[metanoeō])。這是新約聖經最常用來描述歸信的詞彙,也是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詞語。這個詞是由μετά(meta)和νοῦς(nous)複合而成的,而νοῦς(nous;理性)和動詞γινώσκω(ginōskō[認識];拉丁文noscere)有關,這兩個詞都是指人的意識生活。英文聖經把這個詞翻譯為「repentance」(「悔改」),但是這種翻譯並沒有公正地對待原文,因為它過分突出了情感的要素。崔倫奇(Trench)指出,在古典著作中,這個詞的含義是:(1) 之後認識到(to know after),後見之明(after-knowledge);(2) 由於這個後見之明而改變心思;(3) 因為心思的改變,人對過去追尋的方向感到懊悔;(4) 源於上述所有步驟,人就為將來作出行為上的改變。然而,這可能指變好,也可能指變壞,不必然包括一種resipiscentia(=conversion/歸信)——再次變聰明。然而,它在新約聖經中具有更深的含義,主要是指心思的改變、以更明智的觀點看待過去,包括為自己過去的惡行懊悔,帶來更好的生活。這裡有resipiscentia(歸信)的元素。瓦爾登(Walden)在他的著作《悔改的重大意義》(TheGreatMeaningofMetanoia)一書中得出結論說,這個詞傳遞出的概念是,「總體的思想改變,在其最完整的發展中,會成為一種理智和道德的重生。」儘管我們主張,這個詞主要是指心思的改變,但不應當忽視,這個詞的含義並非局限於理性、理論上的意識,也包括道德意識,就是良心。人的思想和良心都被罪玷汙了(多一15),當一個人的νοῦς(nous;心思)被改變,他不僅獲得新知識,他意識生活的方向、及其道德特質也發生了改變。更具體來說,神的話所表明的改變,與這些方面有關:(1) 理性生活(提後二25),更好地認識神和祂的真理,並在救恩的層面上接納此真理(等同於信心的行動)。(2) 清醒的意志生活(徒八22),轉離自我、轉向神(這再次包括信心的行動)。(3) 情感生活,只要這種改變會伴隨著聖潔的憂愁(林後七10),就會為罪人開闢一些愉悅的新領域。在所有這些層面,μετάνοια(metanoia;悔改)都包括:有意識地反對先前的狀況。這是歸信中的一項本質要素,因此值得小心留意。「歸信」(to be converted/被轉變)不僅僅是從一種意識方向過渡到另一種意識方向,而是清楚地、有意識地厭惡之前的方向。換句話說,μετάνοια(metanoia;「歸信/悔改」)不僅具有積極層面,也具有消極層面。它一面回顧過往,一面展望未來。歸信之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和錯誤、自己的固執和愚蠢。他的歸信既包括信心、也包括悔改。遺憾的是,教會逐漸忘卻了μετάνοια(metanoia;「歸信/悔改」)的原始含義。在拉丁神學中,拉克唐修(Lactantius)將它翻譯為resipiscentia,「再次變得明智」,彷佛這個詞是從μετά(meta)和ἄνοια(anoia)而來的,並暗示從瘋狂或愚蠢中轉回。然而,大多數拉丁作者偏愛將它翻譯為poenitentia(=repent/悔改),這個詞是指做錯事或犯任何類型的錯誤之後,人的憂傷和後悔。到了《武加大譯本》,用這個詞來翻譯μετάνοια(metanoia),而在《武加大譯本》的影響下,英文聖經的譯者將這個希臘詞彙翻譯為「repentance」(「悔改」),因此是強調其情感要素,並且使μετάνοια(metanoia)等同於μεταμέλεια(metameleia;懊悔)。在一些情況下,這種退化甚至變本加厲。羅馬天主教會藉由其懺悔的聖禮(編按:告解禮),將「悔改的觀念」外在化,因此希臘文聖經的μετανοεῖτε(metanoeite,「你們要悔改」,太三2),在拉丁文譯本就變成了poenitentiamagite(行懺悔禮)。

B. Ἐπιστροφή(epistrophē;動詞形式,ἐπιστρέφω[epistrephō])。這個詞的重要性僅次於μετάνοια(metanoia)。在《七十士譯本》中,μετάνοια(metanoia)是נָחַם(nāḥam)的翻譯之一,ἐπιστροφή(epistrophē)和ἐπιστρέφω(epistrephō)這兩個詞則用來翻譯希伯來文單詞תְּשׁוּבָה(tešûbâ)和שׁוּב(šûb)。它們總是指再轉向或回頭。在解讀希臘文時,我們必須參照希伯來文,以便闡明真正的要點,即這裡所指的「轉向」,實際上是一種轉回。在新約聖經中,名詞ἐπιστροφή(epistrophē)僅出現一次(徒十五3),動詞則出現幾次。它比μετανοέω(metanoeō)具有更廣的含義,且真正表明歸信的最終行動。它不僅是指νοῦς(nous)或心思的轉變,也強調一種新關係的建立,使積極的生命轉向另一個方向行動。我們必須謹記使徒行傳三章19節的解釋,在那裡,這兩個詞彙並排使用。有時候,μετανοέω(metanoeō)僅僅包含悔改的觀念,而ἐπιστρέφω(epistrephō)總是包含信心的元素。Μετανοέω(metanoeō)和πιστεύω(pisteuō)可以並排使用,ἐπιστρέφω(epistrephō)和πιστεύω(pisteuō)則不能放在一起使用。

C. Μεταμέλεια(metameleia;動詞形式,μεταμέλομαι[metamelomai])。新約聖經僅僅使用動詞形式,它的字面含義是:後來成為某人操心的事。它是《七十士譯本》用來翻譯希伯來文נִחָם(niḥām)的詞彙之一。在新約聖經中,它只出現五次,也就是馬太福音二十一章29、32節,二十七章3節;哥林多後書七章10節;希伯來書七章21節。從這些經文可以明顯看出,這個詞強調悔改的元素,儘管它未必指真正的悔改。儘管μετανοέω(metanoeō)也包括意志因素,表明意志充滿活力的轉向,但是在這個詞中,最主要的是消極的、回顧性的、情感的因素。儘管μετανοέω(metanoeō)有時候會用在命令語氣,但是μεταμέλομαι(metamelomai)則從來沒有出現這種用法。感情從來不會任人擺布。這個詞比μετανοέω(metanoeō)更接近拉丁詞彙poenitentia(懺悔、悔改)。

 ——伯克富著,隨真譯,《伯克富系統神學》(麥種,2019年四月)

 

新書

伯克富系統神學

Systematic Theology

作者:伯克富(Louis Berkhof)

譯者:隨真

主編:駱鴻銘

總校訂:潘秋松

ISBN  978-1-939-25159-6

原價:人民幣500元

預售價:人民幣350元(即日起至二月28日止)

     人民幣380元(3月1日起至發貨日止)

發貨日:預計四月16日(受限於客觀環境,可能延後或提前,不另通知)

大量訂購,另有優惠,請微信聯繫 akowtw

 

《世界雜誌》(World Magazine)選入「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本書」(1999年)

多特會議400周年紀念

最有影響力的改革宗神學集大成之作!

 

此書忠於明確的改革宗信仰路線,作者簡潔緊湊的風格、現代化的處理方式,使此著作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改革宗神學概要。    

 

在《系統神學》一書中,伯克富在神學思想上追隨加爾文,以及荷蘭神學家凱波爾與巴文克的改革宗神學。伯克富受巴文克神學的影響最明顯。伯克富並不是創意型的或思辨型的神學家。他主要的貢獻即闡述改革宗的精華。伯克富之著述堅實有力,又相當的組織,可供神學院教科書使用,又可作個人靈修讀物。已被美加各地神學院所採用,也備受世界各地純正信仰界的歡迎。——改寫自趙中輝,《英漢神學名詞辭典》

 

 「改革宗的標準教科書,此書內容豐富,包含許多資訊和分析。從任何神學視角來看,它都是最有用的單冊系統神學。」——古德恩(Wayne Grudem)

 

「當代英語世界改革宗傳統教義神學最優秀的入門書。」——繆勒(Richard Mueller )

 

伯克富的《系統神學》的優點,乃在能用英文把改革宗神學表達出來,全書條理極分明,適合神學院作教科書用,又能討論最新的神學思想(如早期巴特的思想),雖然在神學思想上沒有什麼創意。……在可見的將來,他的系統神學仍會受歡迎。——傅格森(S. B. Ferguson)



「麥種根基系列」套書特價

多特會議400周年紀念

三本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宗神學作品

加爾文(John Calvin)著,任傳龍譯,《麥種基督教要義》第二刷(十六世紀)

伯克富(Louis Berkhof)著,隨真譯,《伯克富系統神學》(二十世紀)

邁克·何頓(Michael Horton)著,麥種翻譯小組譯,《基督徒的信仰》第二刷(二十一世紀)

簡體字版本,一套3本,約300萬字,3千頁。

原價:人民幣 1500元

預售價:人民幣 1050元(即日起至二月28日止)

     人民幣 1150元(3月1日起至發貨日止)

發貨日:預計四月16日(受限於客觀環境,可能延後或提前,不另通知)


購書請掃描二維碼或至網址 
https://cn.akow.org/index.php?route=product/category&path=74_75

麥種官網:cn.akow.org

歡迎轉發、關注

            歡迎轉發,關注麥種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書摘 聖經的默示 1
    ——摘錄自《伯克富系統神學》(麥種,2019),170-73頁新書伯克富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 此書忠於明確的改革宗信仰路線,作者簡潔緊湊的風格、現代化的處理方式,使此著作成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改革宗神學概要。     在《系統神學》一書中,伯克富在神學思想上追隨加爾文,以及荷蘭神學家凱波爾與巴文克的改革宗神學。伯克富受巴文克神學的影響最明顯。伯克富並不是創意型的或思辨型的神學家。他主要的貢獻即闡述改革宗的精華。
  • 「書摘」《契約倫理與社會正義》|「契約」的廣泛內涵
    在中國歷史上,契約則主要是作為一種經濟範疇起作用,不曾有過其他三個方面的系統涵義;即不曾有過社會政治、宗教神學或者道德哲學方面的契約理論,甚至在經濟的領域內,就跟商人階級一直言微力輕一樣,契約關係和契約觀念在歷史上也一直沒有佔據過最突出的地位,其法律形式相對於羅馬法來說也尚不完備和明確。
  • 「書摘」龐德|《法律與道德》-歷史的視角
    在16世紀以前,法學只是神學哲學的一個分支或應用。的確,直至19世紀,法學的神學基礎4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6]在準契約方面,可將以往司法判決中關於榮譽和良心的主張【e.g.,DeGrey,C.J.,in farmer v.Arundel,2 Wm.Bl.824:Lord Mansfield,C.J.
  • 「書摘」《自然權利與歷史》|施特勞斯
    他之所以未能從事這項偉大的事業,是出於神學所提出的問題。[47]---[46]《政府論》I,sccs.86,101;II ,ses.6,12,30,96,118,124,135。《人類理智研究》,1,3,sec.13,以及IV,3,sec.8。
  • 「書摘」萊爾|《英國復興領袖傳》衛斯理
    像羅威廉的《嚴肅的呼召》、《基督徒的完全》(Chritian Perfection)、《德國系統靈修神學》(Thelegia Germanica)以及其他神秘派作家的作品,都寫到他個人業已取得的神學至高成就。他發現在這段時期學到的經驗對他以後的生活頗有助益。無論如何,他受訓養成了勤勞、珍惜光陰、禁慾的習慣,一直到離世,都始終如一。
  • 「書摘」《群眾與暴民》|群眾概念的歷史沿革
    【書摘】林語堂 |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孔子的堂奧-中西對比2.【書摘】林語堂 |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大光的威嚴3.【書摘】史景遷 | 《太平天國》-中西差異之困頓4.【書摘】《英軺私記》|「用夏變夷」的一次失敗2.【書摘】《英軺私記》| 見識3.【書摘】《中國流氓史》| 流氓本色4.【書摘】《中國流氓史》| 清代流氓社會5.
  • 神學的能與不能,聖經才是神的話
    而系統神學則是很好的助手,讓我一開始就如虎添翼,增加對聖經廣度和深度的了解。但是整體上來說,系統神學的作用是錦上添花。系統神學的存在給我們一個好處,知道標準在哪裡,給我們一個標杆,讓我們知道自己的差距。系統神學實在是一個良師益友,是教導我們聖經的助理,讓我們知道聖經的要點重點知識點在哪裡,難點也會給我們一定的解答。
  • 「書摘」《論投票》丨神話?!
    可以參與投票的人越曾多,每一張選票對投票結果的影響就越小。因此,當選民的數量較小時,與選民的數量較多時相比,人們可能更重視他們的投票權。另一方面,在當今電視和報紙等影響下,像總統選舉這樣受到充分而廣泛報導的選舉,或許意味著選民比在一個相當小選區內投票更重視他們的選票。在過去,許多運作良好的政府都擁有非常限制性的投票規則。
  • 書評:《聖經神學與解經講道》
    高偉勳強調說,「耶穌是解開聖經的鑰匙」(25),也挑戰講道人每周都問自己,「這段經文,還有我的講道最終如何見證基督」(21)?這是一個多麼徹底又耗費心力的問題!高偉勳的方法就是聖經神學,是「從聖經作者的角度去理解」的神學,也是敏感於聖經作者在神的救贖計劃中所處的歷史位置的神學(26)。並不像我們從系統神學所得的快照,聖經神學給我們展現一幅動態的畫面(27)。
  • 「書摘」《耍聰明的中國人》|聰明就是不守規則
    3. 諸侯大吏由於身居高位,對形勢的了解比百姓要清楚得多,他們會在犯規的時間上有所選擇,選擇在朝廷暗弱或其他難以懲治他們的時間裡。當然,諸侯大吏也不會一窩蜂地去犯規,首先犯的,必是諸侯大吏中的牛人、強人,當然也是聰明人,他們先犯,然後其他諸侯大吏跟進,接著小官小吏學樣子,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輪到老百姓來犯規。
  • 「書摘」萊爾|《英國復興領袖傳》懷特菲爾德
    到場的應當不下3萬人。從那時起,在倫敦周圍,只要有大片空地,有成群無所事事、不認識上帝、不守安息日的人聚集,懷特菲爾德就會站起來為基督揚聲。【書摘】唐曉峰 |《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對於非基督教運動的幾點宏觀認識2.【書摘】胡適 等 |《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新文化中幾位學者對於基督教的態度3.【書摘】屠孝實 |《民國時期非基督教運動重要文獻彙編》科學與宗教果然是不兩立麼?
  • 金陵協和神學院神學博士課程教學步入新階段
    根據《金陵協和神學院攻讀神學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2020年學院將有首批神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在國家宗教事務局和基督教全國兩會的領導與支持下,金陵協和神學院於2016年參照國內普通高校以及國際上神學院校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的相關經驗,結合我國宗教院校的相關規定,同時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完成了系統神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課程的設置
  • 《新版聖約神學系列講座》13-15講‖孫宏廣(內含音頻)
    》1-3講‖孫宏廣(內含音頻)《新版聖約神學系列講座》4-6講‖孫宏廣(內含音頻)《新版聖約神學系列講座》7-9講‖孫宏廣(內含音頻)《新版聖約神學系列講座》10-12講‖孫宏廣(內含音頻)《系統神學》——湯姆.華森(Thomas Watson)。《復興講壇》——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基督教神學》——赫爾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基督徒理所當然的侍奉》——威廉士.布雷克(Wilhelmus a Brakel)。
  • 《新版聖約神學系列講座》4-6講‖孫宏廣(內含音頻)
    音頻連結⇓⇓往期回顧《新版聖約神學系列講座》1-3講‖孫宏廣(內含音頻)《系統神學》——湯姆.華森(Thomas Watson)。《復興講壇》——查爾斯.司布真(Charles H Spurgeon)。《基督教神學》——赫爾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基督徒理所當然的侍奉》——威廉士.布雷克(Wilhelmus a Brakel)。
  • 「書摘」馬斯登|《復興神學家愛德華茲》上帝的以及撒旦的巨大工作
    後來它被擴充並發表為《忠實敘述》」這時最初的奮興之火出現在一個名叫帕斯康馬克(Pascommuck)的小村莊;這個小村莊距離北安普敦主城區約三英裡,但卻屬於愛德華教區範圍的一部分。帕斯康馬克村的幾個家庭被「一種顯著的宗教關切」所席捲,「一些人似乎在經歷被救贖」。到1734年4月出現了一種戲劇性轉折點。
  • 認識聖約神學(巴刻)
    在福音裡所應許的榮耀盼望,是盟約關係的目標(啟廿一2-3),而基督徒的確據,就是把對這種盟約關係的內容與穩定性的知識,應用到個人身上(羅五1-11,八1-39)。可以說,由耶穌基督向整個教會,以及向個別的基督徒當作約書來呈現的整本聖經,以及教會在聖道上的爭戰,並且包括在聖經之後的基督教世紀裡的世界的完整記錄(即教會歷史),恰恰是聖約進入到時空當中的故事。
  • 「書摘」《群眾與暴民》|遠離多數以求安全
    ---①奧古斯(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古羅馬基督教思想家、基督教神學代表人物,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和聖師,又是新教宗教改革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現代群眾脫胎於原子化的社會,個人主義是這種社會的最小公約數,傳統的群體忠誠和制度忠誠弱化以後,整個公約數保存下來了,這個相同的公約數正是非理性群體心理(group mentality)的根源。
  • 安徽神學院將開展神學主日奉獻日活動
    為了支持安徽神學院辦學,讓安徽教會信徒了解神學教育、關心傳道人的培養,安徽教會將每年三月第一個主日定為神學主日奉獻日,今年的時間為3月3日,並將當日的收入奉獻用於該神學院的相關教育教學工作。安徽神學院是安徽省基督教兩會根據安徽教會的實際需要,報經省政府和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批准,於1986年創辦的一所中等基督教神學院,也是目前全國21所神學院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