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中,個人的命運和家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有的時候甚至會出現一人犯錯,株連九族。祝枝山寫的《野記》中還有滅十族的故事,朱棣一怒殺死方孝孺親友門生近900人。對於現代人而言,家族的概念已經相對淡化,也沒有株連責罰。所以一旦有人問到九族到底包括哪些人,十有八九回答不上來。下面就介紹一下何謂「九族」。
關於「九族」的第一種解釋出現在《尚書》,「上從高祖,下至玄孫,凡九,皆為同姓」。這種說法的支持者最多,並且在《尚書》中出現的「九族」按照這個解釋都能說得通。比如「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特別要強調一句,文中的「百姓」是百官的意思。這句話是說,先要團結自己的直系親屬,然後團結異姓百官。
《尚書》中對「九族」的解釋強調同姓。同為先秦著作的《詩經》中也出現過「九族」二字,對其的解釋也強調同姓。著名的史學著作《漢書》中關於漢高帝的本紀中也出現了「九族」,這裡也強調同姓。
關於「九族」的多種解釋,支持此種觀點的學者最多。從自己算起,上推四代,下推四代,共計九代。在大多數時候,封建禮法中提到的「九族」也可以按此解釋。當然了,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有很多時候,一個詞有本意,也有引申,還有外延。於是關於「九族」就有了以下另外兩種解釋,這些解釋在特定的語境語義中使用。
第二種解釋出現在《禮記》,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起來共計九族。這個觀點出現的原因據說和株連制度有關。一人犯罪追究到高祖玄孫,太不現實了。過世的人和未出生的人怎麼能去追究呢。為了對罪犯起到警懾作用,把九族定義為可以追責的近親。
「九族」的概念從同姓拓展到異姓,一方面標準著家族之間的關係越發盤根錯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族作為一個「團體」在封建社會中代表著相同的利益追求。在這種情況下,「九族」演化成門閥世家,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的勢力可以左右朝堂的政令。
第三種解釋是魏晉時期學者杜預的觀點,九族包括外祖父母,從母子,嶽父、嶽母、侄子、外甥和自己的同族。這種解釋把第二種解釋具體化。關於「九族」,還有哪些有趣的知識點,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拓展閱讀
江湖詩派中的江湖詩人劉克莊
開創詩歌理論著作新體裁,歐陽修與《六一詩話》
文治武功都重要,清代的武科舉考試
安史之亂後,大唐還能存續150年多虧了這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