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就是發生在中國東北的一場「狗咬狗廝殺」

2020-12-24 文史不假

日俄戰爭的勝負,並非簡單的兩國軍事較量,而是各方博弈的最終結果。雖然日軍的傷亡更大,但最後還是俄國宣布戰敗並且做出了妥協。

接下來,我們一起回顧這場因為中國領土而爆發的「非正義」局部戰爭。

鴉片戰爭以後,滿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終被各國列強撞開。在這些如狼似虎的強盜中,有兩個表現得最為不齒,也最為貪婪,除了經濟索取外,還要蠶食領土,它們就是日本和俄國。

由於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日本和俄國因為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而產生了激烈的分歧與對抗。尤其是,隨著中日甲午戰爭滿清政府的戰敗,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據為己有。

結果,此事遭到了俄國的強烈反對,它聯合了德國和法國一同逼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史稱「三國幹涉還遼」。不過,這絕非俄國人「見義勇為」,而是「無利不起早」,因為它希望自己佔據這片領土。

從此,日本更加仇視俄國。可是,剛剛積攢點兒家底的日本又擔心自己惹不起俄國,因此顯得左右為難,只能「齜牙咧嘴叫喚幾聲」。在此背景下,日本國內逐漸分成了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聯俄派」,他們主張以中國的遼東半島作為籌碼,徹底實現討好俄國的目標,促使兩國軍事結盟。這樣一來,就能採取一種類似於美國「門羅主義」的政策,阻擋英、法、德等國對亞洲的侵略,確保自己在亞洲的權益。

第二種是「抗俄派」,他們主張順應國際的局勢,聯合英國共同對抗日益衰落的俄國。甚至於,可以促成「英日同盟」以對抗「俄法同盟」,將日本的影響力滲透進入歐洲。而在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問題上,堅決不能讓步,為此甚至不惜對俄一戰。

到了1901年6月,隨著抗俄派的代表人物桂太郎出任首相,表明天皇的意見已經非常明確。從此刻開始,日本政府已經下定決心對俄強硬,同時積極擴軍備戰。而且,日本還得到了英國和美國的暗中支持。

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俄國雖然比不上英國、法國、德國等列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有人都以為它能擊敗日本。甚至於,日本國內也心存顧慮,據《日俄戰爭史》記載,貴族院的金子堅太郎就曾在戰前表示:

儘管不情願,但我還是不認為日本能夠戰勝俄國。

除了疆域面積存在顯而易見的差距外,日俄兩國的經濟差距也很明顯。開戰前,日本的年財政收入只有不到三億元,而俄國卻有二十億元以上。而且,俄國擁有一億四千萬人口,擁有一百五十萬以上的正規軍。而日本人口只有四千萬,正規軍還不足三十萬,雖然剛剛通過甲午戰爭打劫了清政府,但還得接受分期付款。

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擋日本好戰派的狂妄自大,就像37年後的偷襲珍珠港一樣,日本人出手了。

1904年2月8日,日軍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突然命令部隊向停泊在中國旅順的俄太平洋艦隊開火,標誌著日俄戰爭全面爆發。在三天後,軟弱無力的清政府竟公開宣布「局外中立」。據《外交史料》記載:

三省疆土,無論勝敗如何,應屬中國主權,兩國均不得侵佔。

戰爭之初,俄國的陸軍戰鬥力明顯強於日本陸軍,無論戰術和裝備水平都碾壓對方。但是,俄太平洋艦隊的表現卻讓人非常意外,在黃海戰役中居然被日本海軍完敗,只得躲在旅順港內避戰。

眼看海戰要完蛋,俄國派出自己的主力海軍艦隊繞了大半個地球,可謂「漂洋過海來看你」,遠程前來增援。結果,這第二批的海軍艦隊更加丟人現眼,在對馬海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六艘僥倖逃脫。

仗雖然打敗了,但俄國人卻不屑於向日本媾和。而日本雖然打贏了,但卻消耗不起,畢竟國力有限,所以求助於美國,希望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可以出面調停這場戰爭。

到了1905年2月8日,在日俄戰爭爆發一周年之時,羅斯福向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美國願意為日俄雙方進行調停。之後,日本和俄國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樸茨茅斯舉行停戰談判,俄國除了拒絕賠款外,同意割讓一部分領土和勢力範圍,雙方籤署了《樸茨茅斯條約》。

日俄戰爭後,俄國丟掉了在中國的很多既得利益,除了旅順和南滿鐵路沿線的特權外,還將庫頁島也割讓給了日本。

對於領土廣袤的俄國來說,這都不是事兒。但日俄戰爭引發了俄國內的革命思潮,對於沙皇來說,這才是大事兒。1917年10月25日,影響深遠的「十月革命」爆發,俄國沙皇的統治終於被終結了。

對於日本而言,通過日俄戰爭使自己真正進入了資本主義列國的陣營,也進一步縱容了對外侵略的步伐。受此影響,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內更加大行其道,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歡迎關注文史不假,我們一起學習歷史。

相關焦點

  • 如果日俄戰爭俄國勝利會怎麼樣?
    日本與沙皇俄國在中國的東北的土地上肆意掠奪,無數的中國人死於日本與沙皇俄國的慘無人道地屠殺,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無恥地宣布中立。這是華夏大地最慘痛的歷史。日俄戰爭以日本勝利而告終,假如日俄戰爭以沙皇俄國勝利告終,肯定不會有三國還遼,東北地區將以什麼狀況出現呢。
  • 日俄戰爭中,清政府是最大贏家?別鬧了,清政府啥好處沒撈到
    1904年-1905年日本與俄羅斯帝國之間為爭奪朝鮮半島物中國東北,爆發了一場大戰。為此日本先投入了40萬兵力,俄羅斯投入50萬兵力;日軍戰死35122人、傷103584人、被俘約2000人,俄軍戰死34000—52623人、傷146032名、被俘79454人。
  • 日本三次賭國運戰爭——日中戰爭、日俄戰爭、日美戰爭,先贏後輸
    日本武士集團和大資本家的聯盟確信,在俄國的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建成之前儘快發動奪取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戰爭,對日本最為有利。日本國內的進步人士也曾開展過反對日本統治集團侵略和戰爭政策的鬥爭,但是他們的力量尚不足以制止戰爭的爆發。於是,日俄戰爭已不可避免。
  • 能臣幹吏之李鴻章 驅虎吞狼日俄戰爭
    甲午戰爭後日本就霸佔了朝鮮,沙俄在中國東北駐紮重兵,威脅到了日本在朝鮮的利益。最早的時候,日本國內主張通過放棄東北,換取沙俄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權。然而沙俄不鳥日本,堅持要把朝鮮變成中立國,並且還派兵進入了朝鮮。俄軍甚至計劃直接在日本登陸,佔領都城,生擒天皇。
  • 日俄戰爭之前,日本為何要和英國結盟?
    雖然八國聯軍取得了勝利,但他們各懷鬼胎,都想著讓自己國家的利益最大化,以至於後來他們為了爭奪在華(主要是中國東北地區)利益最終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日英同盟(有美國支持),另一陣營是俄法同盟(有德國支持),這為三年後(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提供了國際條件。本文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日俄戰爭前,日本和英國結盟的國際背景以及影響。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八國聯軍以此為名進攻北京。
  • 抗日戰爭研究︱高士華:日本關東軍是怎麼來到中國東北的?
    日本應中國政府請求,於1904年向俄羅斯開戰,先後派出30多萬日軍到中國東北和俄軍作戰,以「犧牲」14萬日軍生命的代價,打敗了俄軍,把東北從俄羅斯手中奪回來交還給了中國。中國為了感謝日本的幫助,決定把滿洲鐵路及沿線地區以及旅順、大連等地方劃歸日本管理,允許日本在東北移民屯田開墾,並允許日本在東北駐軍,以防範俄羅斯的再次侵略,這就是日本關東軍到中國東北來的原因。
  • 日俄戰爭(完)
    戰爭的第一階段——韓戰仍在繼續。待到春天來臨、積雪融化之時,戰爭將發展為日俄之間的「滿洲」戰爭。 第十章 日俄戰爭就這樣發生了日俄戰爭首先從韓戰開始。日本軍侵入宣布戰時中立的大韓帝國境內,佔領了鎮海灣、釜山、馬山、仁川、漢城、平壤,強迫大韓帝國皇帝籤署議定書,在事實上承認韓國為日本的保護國。
  • 鉤沉 東北土匪史揭秘:日俄推波助瀾,土匪殘害百姓,調轉槍口抗日
    東北土匪泛濫於清政府內憂外患之時,當年京劇《沙家浜》裡有句唱詞: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用來概括東北土匪的崛起倒是十分準確。    東北人一般將土匪稱作紅鬍子。這個稱呼怎麼來的呢?據說早年東北土匪一般都用土槍,平時槍口處堵一木塞,木塞上繫著紅纓。
  • 日俄戰爭本可以避免,只因一封電報的陰差陽錯和英國的攪局
    日方提議俄國退出東北地區,日本退出朝鮮,列國都不再染指朝鮮。參會的清方代表只有在議案上簽字的權利,別無其他。俄方最終不僅否決了議案,還提出朝鮮39°線以北歸俄國所有。大清帝國代表日本決定對俄開戰,輿論也在國內拼命造勢,鼓動戰爭。日本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的走馬換將,東鄉平八郎被任命為聯合艦隊司令,秋山真之調任艦隊作戰參謀。此時的日本艦隊已經位列世界第五,沙俄第三。
  • 日俄數百年領土之爭,中國受傷最大,也見證了小國崛起大國衰落
    關於日俄千島群島的爭奪歷時數百年,所謂「北方四島」是日本的說法,俄羅斯稱之為南千島群島,指的是千島群島南部的擇捉、色丹、齒舞、國後四島。17世紀,沙皇俄國將其領土擴張到了太平洋沿岸,鋒芒直指東亞的中國、朝鮮和日本等國。
  • 《冬去冬又來》:在日俄之間生生不息求生存的東北
    《冬去冬又來》:在日俄之間生生不息求生存的東北這個冬天過去了,下一個冬天還會遠嗎?一年又一年,從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東北淪陷區的老百姓足足有十四個冬天,需要在冰冷的冬天,在風雪交加的冷寂裡,忍餓、煎熬、受活、抗爭。日本人被趕走了,冬天就沒有了嗎?未必!
  • 日俄戰爭序章,俄軍司令夢斷水雷陣
    最早的專門掃雷艇出現在1910年後的俄國,日俄戰爭中還未出現。早期的掃雷方式,大體是用軍艦拖著帶剪刀的鋼索去割斷錨雷上的雷索。然後水雷就會浮到水面上(因為水雷上半部分是空的),然後派人搭小艇去拆掉引信就可以讓水雷失效。這種掃雷方式,效果極差。日俄戰爭爆發後,馬卡洛夫出任了俄軍太平洋艦隊的司令。
  • 「滿清非中國」日本是如何給東北人洗腦的?
    近代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獲得勝利,勢力擴張至關東州和我國東北部分鐵路的路權,從此日本開始了對中國本土的滲透和入侵。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撤出中國,東北地區經歷了長達40年的與日本的深度接觸。
  • 差點讓猶太人在中國東北建國!
    顯然是不能的,日本封建的軍國主義賦予了日本政府極強的侵略性,中日甲午海戰便是在這種前提下發生的。甲午海戰之後,中日籤訂《馬關條約》,除了賠錢之外,還賠上了地。賠上的這塊地就是遼東半島,不過這卻引來了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不滿,三國為了自身利益,以"友善勸告"為藉口,迫使日本將遼東半島還給清政府。
  • 中國東北是如何被日本滲透的?
    無奈之下,清廷只得支持日本登陸東北,日俄在中國的土地上爆發了日俄戰爭。俄國戰敗,雙方籤訂《樸茨茅斯條約》告終。條約規定,雙方以寬城子為兩國鐵路區分點:寬城子以北歸沙俄,寬城子以南歸日本。日本,就此控制了南滿洲鐵路支線。控制了南滿支線,日本快速控制東北南部。也正是靠著南滿鐵路,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隨後能如此之快地建立偽滿洲國。
  • 日俄戰爭俄艦狂襲日運兵船 甲午擊沉高升號的報應
    日軍打仗,總愛用突然襲擊挑起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莫不如此。在這裡,我們不妨先從甲午戰爭開個頭。 1894年7月25日,日本巡洋艦「浪速號」不顧國際法則,突然襲擊中國運兵船「高升」號。
  • 今天看,二戰太平洋戰爭是一場註定了的戰爭
    尤其手令人憤怒的是今年,美國大肆誇大宣傳其在二戰中的作用今年,大肆廣祝其取得的各項勝利,比如今年就高調慶祝中途島戰役勝利,這背後又有許多目的;分析評價當時太平洋戰爭,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美國今天在亞太的咄咄逼人的態勢。一、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無論如何,當時的太平洋戰爭是一場避免不了的戰爭,因為美日兩國都不會退讓。
  • 悠閒的熊村戰俘營:日俄戰爭有1973名日軍被俘,夥食比日本好得多
    尤其是二戰的早中期,幾乎很少有日本士兵被俘,無論是在中國戰場還是太平洋戰場。但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時,日軍被俘情況卻意外的「正常」,被俘數字和傷亡數字的比例,與西方國家幾乎沒什麼區別。這段歷史卻幾乎很有人去發掘。遠在俄羅斯西北的「熊村戰俘營」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共有1973人被俘,大約5.9萬人戰死,2萬餘人病亡。
  • 1904年,日本關東軍是怎麼來到中國東北的?答案讓國人心酸
    日本這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與世界強國相對抗,所以日本對這次抗擊沙俄的戰爭十分重視,幾乎調集了全國所有的精銳軍隊來中國東北地區。  1904年,日本正式向沙俄開戰,日俄戰爭正式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  美英法等西方列強既不希望中國東北地區落到沙俄手上,也不希望落到日本手上,加上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戰爭紅利還未全部消化吸收,不宜再次侵佔中國東北地區。  所以日本雖然歸還了東北地區,但是日本也要再一次對清朝進行敲詐。
  • 徹底改變中國的一場戰爭,韓戰的真實目的被爆出
    戰爭,從來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戰爭中免不了勞民傷財損失人口,不過有時候當戰爭無法避免的時候,只能選擇主動出擊!當一個國家的脊梁被打彎的時候,就需要一場戰爭來重新挺起腰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