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的勝負,並非簡單的兩國軍事較量,而是各方博弈的最終結果。雖然日軍的傷亡更大,但最後還是俄國宣布戰敗並且做出了妥協。
接下來,我們一起回顧這場因為中國領土而爆發的「非正義」局部戰爭。
鴉片戰爭以後,滿清政府閉關鎖國的大門終被各國列強撞開。在這些如狼似虎的強盜中,有兩個表現得最為不齒,也最為貪婪,除了經濟索取外,還要蠶食領土,它們就是日本和俄國。
由於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日本和俄國因為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而產生了激烈的分歧與對抗。尤其是,隨著中日甲午戰爭滿清政府的戰敗,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據為己有。
結果,此事遭到了俄國的強烈反對,它聯合了德國和法國一同逼迫日本退還遼東半島,史稱「三國幹涉還遼」。不過,這絕非俄國人「見義勇為」,而是「無利不起早」,因為它希望自己佔據這片領土。
從此,日本更加仇視俄國。可是,剛剛積攢點兒家底的日本又擔心自己惹不起俄國,因此顯得左右為難,只能「齜牙咧嘴叫喚幾聲」。在此背景下,日本國內逐漸分成了兩種觀點。
第一種是「聯俄派」,他們主張以中國的遼東半島作為籌碼,徹底實現討好俄國的目標,促使兩國軍事結盟。這樣一來,就能採取一種類似於美國「門羅主義」的政策,阻擋英、法、德等國對亞洲的侵略,確保自己在亞洲的權益。
第二種是「抗俄派」,他們主張順應國際的局勢,聯合英國共同對抗日益衰落的俄國。甚至於,可以促成「英日同盟」以對抗「俄法同盟」,將日本的影響力滲透進入歐洲。而在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問題上,堅決不能讓步,為此甚至不惜對俄一戰。
到了1901年6月,隨著抗俄派的代表人物桂太郎出任首相,表明天皇的意見已經非常明確。從此刻開始,日本政府已經下定決心對俄強硬,同時積極擴軍備戰。而且,日本還得到了英國和美國的暗中支持。
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俄國雖然比不上英國、法國、德國等列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有人都以為它能擊敗日本。甚至於,日本國內也心存顧慮,據《日俄戰爭史》記載,貴族院的金子堅太郎就曾在戰前表示:
儘管不情願,但我還是不認為日本能夠戰勝俄國。
除了疆域面積存在顯而易見的差距外,日俄兩國的經濟差距也很明顯。開戰前,日本的年財政收入只有不到三億元,而俄國卻有二十億元以上。而且,俄國擁有一億四千萬人口,擁有一百五十萬以上的正規軍。而日本人口只有四千萬,正規軍還不足三十萬,雖然剛剛通過甲午戰爭打劫了清政府,但還得接受分期付款。
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擋日本好戰派的狂妄自大,就像37年後的偷襲珍珠港一樣,日本人出手了。
1904年2月8日,日軍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突然命令部隊向停泊在中國旅順的俄太平洋艦隊開火,標誌著日俄戰爭全面爆發。在三天後,軟弱無力的清政府竟公開宣布「局外中立」。據《外交史料》記載:
三省疆土,無論勝敗如何,應屬中國主權,兩國均不得侵佔。
戰爭之初,俄國的陸軍戰鬥力明顯強於日本陸軍,無論戰術和裝備水平都碾壓對方。但是,俄太平洋艦隊的表現卻讓人非常意外,在黃海戰役中居然被日本海軍完敗,只得躲在旅順港內避戰。
眼看海戰要完蛋,俄國派出自己的主力海軍艦隊繞了大半個地球,可謂「漂洋過海來看你」,遠程前來增援。結果,這第二批的海軍艦隊更加丟人現眼,在對馬海戰中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六艘僥倖逃脫。
仗雖然打敗了,但俄國人卻不屑於向日本媾和。而日本雖然打贏了,但卻消耗不起,畢竟國力有限,所以求助於美國,希望西奧多·羅斯福總統可以出面調停這場戰爭。
到了1905年2月8日,在日俄戰爭爆發一周年之時,羅斯福向沙皇尼古拉二世表示,美國願意為日俄雙方進行調停。之後,日本和俄國在美國新罕布夏州的樸茨茅斯舉行停戰談判,俄國除了拒絕賠款外,同意割讓一部分領土和勢力範圍,雙方籤署了《樸茨茅斯條約》。
日俄戰爭後,俄國丟掉了在中國的很多既得利益,除了旅順和南滿鐵路沿線的特權外,還將庫頁島也割讓給了日本。
對於領土廣袤的俄國來說,這都不是事兒。但日俄戰爭引發了俄國內的革命思潮,對於沙皇來說,這才是大事兒。1917年10月25日,影響深遠的「十月革命」爆發,俄國沙皇的統治終於被終結了。
對於日本而言,通過日俄戰爭使自己真正進入了資本主義列國的陣營,也進一步縱容了對外侵略的步伐。受此影響,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內更加大行其道,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歡迎關注文史不假,我們一起學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