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或未來到底能不能改變?諾蘭新片《信條》給出了關鍵線索

2020-09-23 娛界一哥

日前,久違地進戲院看了一場電影,選的是《信條》(Tenet)。之前刻意避開所有影評和劇透,很高興導演兼編劇克里斯多福·諾蘭並沒有令我失望。雖然諾蘭叫大家入場後只要感受,不要思考,不過我還是會分心,一方面是在思考故事的時間線,另一方面是不停在想:天啊,為什麼Nolan這麼厲害?當我以為他早期的作品如《記憶碎片》和《蝙蝠俠》三部曲等已經夠驚喜,他還有《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叫人讚嘆,如今還要再來突破,帶來一部《信條》?我深信他是一位有才華的人,但同時覺得他的作品並非單靠天份便能創作和製作得來,背後究竟要花多少努力,才能成就這一切?越想便越佩服他。身邊有朋友認為諾蘭在今次《信條》裡是「坑老本」,但原諒我對他是偏心的。


不得不說,導演諾蘭是說故事能手,非線性敘事是其拿手好戲,首作《追隨》、揚名作《記憶碎片》名副其實地燒腦,讓觀眾墮入五裡霧中,結尾才有恍然大悟的震撼。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尚未被好萊塢大片廠「薰陶」,仍屬「作者型導演」。《蝙蝠俠》三部曲的成功,令他躋身億萬大導行列,及至《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開始加入各種深奧設定,建構專屬世界觀,電影重心亦轉到動作戲碼而非劇本之上。


本片牽涉順時、逆時、時空亂入的元素,背後涉及的複雜科學概念,正是「燒腦」所在。本片的「燒腦」並非導演跟觀眾「鬥智」,有別前作留下餘韻,好讓觀眾思考補白。不難看出,此片相關時空設定只為提供契機,好使導演發揮極富新意的動作場面,例如出現人、物在同一畫面順時、逆時的詭異構圖。由飛車到壓軸大戰,順逆兩組人馬火爆交鋒,大場面亦非常震撼,仿佛就想麻痺觀眾腦袋。

其中,看完《信條》討論度最高的,當屬原本默默無聞的Sator Square,以及「過去到底能不能改變」這兩大議題,這邊姑且拋出一些討論,與讀者諸君探討。

Sator Square


Sator Square至今尚未有正式的中文譯名,多稱為「Sator方磚」或「Sator魔方」,這是一個拉丁回文字符,最早的發明者已不可考,只知道在文藝復興時期就有人在教堂的牆上發現。有一部份人類學者認為,這應該是用來抵禦惡魔的符文,因為古時候的歐洲人認為這種不斷循環的回文字陣能令惡魔困惑。


從Sator魔方可以看到,每一行都由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這五個單字構成,其中Sator就是劇中反派安德烈·薩特(AndreiSator)的名字。Sator在拉丁文中有父親或農夫之意,而他在劇中不僅僅剛好是個父親,最後企圖把組好的運算器深埋於地底,好讓未來人取得的行為,也像是種下種子一般(只不過是世界末日的種子…)。


第二行的Arepo應該就比較多人注意到,是那位讓薩特控制凱特的假畫畫家。但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Arepo是這個回文方陣中唯一一個還無法確定意義的,學者目前也是猜測可能是人名,因此諾蘭在電影中就完全不讓這個Arepo現身。


第四行,Opera作為拉丁文也有數種解釋:工作、任務、勞動者,因此他除了能對應到劇中的「行動」(Operation),也剛好對應了行動的發生地「基輔歌劇院」(National Opera House of Ukraine,正式名稱為「國立烏克蘭歌劇院」)。


第五行Rotas應該是在本片中最不起眼的存在,它在主角與尼爾第一次進奧斯陸機場的畫廊最深處,看到玻璃上的彈痕說「不,這一切還沒發生」,進去前在外面那兩扇門的中間上方有一個五角形的圖案,寫著ROTAS,電影字幕用的是「路特速快遞公司」。


第二次提到這個字,則是他們帶著被逆行子彈擊傷的凱特,一路逆行回奧斯陸機場時,尼爾說:「我們現在在路特速的貨櫃裡,就快到了。」

Rotas在拉丁文中有「輪子」的意思,這在電影中是個很有趣的運用。因為奧斯陸機場的畫廊中央剛好有一座旋轉門,而輪子這種東西一旦開始滾動,即使他認為自己是一直在向前滾,但在旁人的眼中看來,他有可能是往前滾,也可能是往後滾,正如進出過旋轉門後的人一樣,「發生了的就是發生了」,對本人來說是一直往前進的,但在旁人眼中看來卻是逆行。


至於貫穿了整部電影,也以之為電影名稱的Tenet,則位於方陣的正中央,可以說是整個方陣的平衡者,也可以說它就存在於這「五個元素」之中,每個單字的裡面,都有Tenet的一部分,也都構成了Tenet。

過去,到底能不能改變?


在主角吞完毒藥,從貨船來到實驗室裡,一位女科學家教導他運用「逆轉物品」時提到:「你以為你放下了子彈,但這只是觀看的角度不同,從一個角度看,你就是拿起了子彈。因跟果是一體兩面的。」主角一臉疑惑:「那這樣未來豈不是無法改變?」這時,女科學家給出了在這部電影中,至關重要的一句回答:

「不,如果你不伸出手,這一切就不會發生。」


因此雖然全片有著許多看似是「命定輪迴」般的細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越南被傷透了心的凱特,看到未來的自己縱身跳下海而心生羨慕,後來她逆行回來殺了薩特,成為當下的自己看到的那名跳下海的女子。正如在《回到未來1》裡的馬蒂,因為生命受到威脅而穿梭回30年前,當他完成在過去的任務回到1985年時,卻看到還沒穿梭回過去的自己在他眼前因時空穿梭而消失。


這種連綿不斷的輪迴很容易給人一種「會一直發生、彼此互為因果、必定無法中斷」的感覺,就像電影的最後,必須要有一個從逆行轉正的尼爾,他才能開著拖車在最後一刻把主角救走,同一時間又要有一個在最後跟主角告別完,逆行進去裡面幫主角開鎖,然後被薩特的手下擊斃的尼爾(裡面的尼爾在開鎖時,外面的尼爾也在開拖車,當時同時有兩個尼爾在行動)。


所以要理解《信條》究竟是祖父悖論,還是無祖父悖論,或是命定悖論,最關鍵的鑰匙仍然是女科學家的那句「如果不伸出手,這一切就不會發生。」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決定事情走向的關鍵時刻」。


是主角在歌劇院被抓包是假特警差點被殺的時候?不,那時尼爾已經逆行回來用逆行子彈救了他。把關鍵的分歧點回溯到最前面,只可能是他拒絕洩密吞下自殺藥丸的那時候,正是因為他吞下自殺藥丸,後續的一切行動他才會有如被推上軌道、不得不順著事情的進展而前進的感覺。


但是從主角在電影中所有的表現看來,他會洩密嗎?很有可能即使時間再重來一萬次,他都不會洩密,因此他「註定」(精準一點的說法,是「看似註定」)在醒來後被吸收進「Tenet」,並在經歷這一切事情後,在遙遠的未來一手創辦了「Tenet」。也正應驗了「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

相關焦點

  • 《信條》迷思:為什麼諾蘭認為,改變過去比改變未來還要容易?
    讓我們逆轉時間,頭開到回發出末文從,一起來聊一聊《信條》這部電影背後一個非常令人費解的物理規律——為什麼改變未來,比改變過去還要難?相信整部影片中,最令人腦殼疼的莫過於時間逆轉了。很多人都在看完後《信條》後,討論影片中關於時間逆轉的問題,例如尼爾逆轉了幾次,男主在什麼時候招募了尼爾,在逆轉的時空內如何排出粑粑,為啥紅藍二色會和被逆轉有如此密切的聯繫等等。
  • 《信條》,概念玩過了頭的諾蘭新片
    「熵減」帶來的時間逆轉,是未來發明的一種技術,可以改變物理屬性。一個強行設定的概念,不必理解其後的物理學原理,信即可。電影裡幾場關鍵行動的邏輯是什麼?「鉗型行動」——通過正常時間順序和逆轉順序同步行動,預先取得結果及經驗,來確保行動成功。主角是誰?主角是沒有背景身份的無名者,「信條」組織的創始人,他通過與過去的人聯繫,把過去對一切一無所知的自己培養成了領導者。
  • 諾蘭新片《信條》評分公布 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
    諾蘭新片《信條》評分公布 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 據說諾蘭闊別三年又帶著新片回歸了,就在昨天,《信條》在內地正式上映。我當然是第一時間去看了首映,你還別說,我第一反應是感動得差點哭出來: 別的科幻片都只知道用量子和黑洞,唯獨這片   原標題:來了來了!諾蘭新片《信條》評分公布 這部最新燒腦大作你看懂了嗎?
  • 諾蘭《信條》新預告透露3個關鍵點,男主:引領未來10年電影潮流
    而克里斯多福·諾蘭可以說是現在最「頭鐵」的導演,如此嚴峻的形勢下,他的新片《信條》始終堅持不改檔,勢必要「獻祭自己,盤活整個北美電影市場」。5月22日,《信條》迎來了第二部中字預告。《信條》被描述成「一部圍繞著國際間諜活動的動作史詩電影」的影片,總預算超過2.27億美元,是諾蘭導演作品中成本第二高的電影,僅次於預算2.5億美元的《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
  • 如何遇見未知的自己——觀影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片《信條》
    今年,影院7月底才籌備恢復開業,8月靠播映經典老片度日,9月推新片。疫情過後,大家一致成為「諾蘭粉」,短短一月,從老片《盜夢空間》看到《星際穿越》,再到全球第一部重磅推出的《信條》。電影院線繼華誼兄弟推出國產大片《八佰》之後,再次重磅推出燒腦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大片:《信條》。這部電影去年就在籌備拍攝,今年越過疫情後上映,佔據重磅推介的電影第一。
  • 《信條》:諾蘭的把戲
    而就在這一片低迷之中,一劑強心針注入了世界電影市場和影迷們的心裡,這就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新片《信條》。這是我自創的一個詞兒,蝴蝶效應相信大家度多多少少也都了解點,而這個理論本身也被拍成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同名電影(注意,我說的是就是《蝴蝶效應》第一部,後面幾部是垃圾,千萬別看),而除此之外,很多帶「穿越」屬性的電影本質上都是「蝴蝶效應」理論的一種體現和延展,那就是主角通過穿越時間,回到過去,從而改變現在。在這其中,主角在回到過去時做出的種種行為,都會導致「現在」已經發生的事情發生種種的改變。
  • 尋影視|諾蘭新片《信條》影評口碑解禁,聽說沒人一遍能看懂?
    諾蘭新片《信條》影評口碑解禁,久違的大片爛番茄數據。目前爛番茄新鮮度79%(42評33鮮9爛),MTC是71分(18評13好5中)。一些點評:Digital Spy:在我們談論電影的未來之前,另一個值得問的問題是:《信條》實際上是好電影嗎?簡短的答案是:是的。即使它不是諾蘭作品的最佳。但是,因為片中有許多信息被隱藏起來,我們沒法很特定地告訴你哪些部分是好的,哪些不成立。
  • 《信條》的謎底是諾蘭對未來的恐懼,作為父親的焦慮
    》變得模稜兩可,甚至有點令人生疑,但你不能否認諾蘭的真誠,以及他將自我投射到影片角色中的恐懼。《信條》,就是一部回文式電影:主人公「逆向行動」回到過去某個時間點,阻止反派毀滅全人類的計劃。相反,Sator也是「先知」企圖從未來連接過去的中介。這群提供武器,選中Sator作為代理人的「未來人」,看到了人類的貪婪毀滅了世界,導致自然環境崩潰。
  • 諾蘭《信條》,我的未來就是你的過去,順時間與逆時間的交錯
    要知道,諾蘭可是建築師出身,邏輯思維沒話說。這次《信條》和《盜夢空間》意思差不多,故事是一次典型的跨國行動,主角一邊滿世界旅遊,一邊拯救人類。整體來說,電影就像一場信息量的核爆,諾蘭的確是太牛了,故事這麼燒腦,看完了感覺是去參加物理學習。盜夢嘗試了梯形時空,信條是時間迴路。女兒說電影中的尼爾是從未來逆行回來的旅客,而他的終點卻是男主的起點。也就是說,開頭就是結尾,結尾亦是開頭。
  • 《信條》| 聲效炸翻影院音響,N刷依然一臉懵,諾蘭新片憑啥拿下8分+
    文 | 郭澤眾 編輯 | 胡雯雯說實話,看《信條》(Tenet)是件蠻累的事情。用導演諾蘭的話說,《信條》是一部典型的特工電影。主人公(約翰·大衛·華盛頓 飾)為拯救世界存亡,和搭檔(羅伯特·帕丁森 飾)穿梭於世界各地,在這過程中與過去、現在和未來產生交集,最終發現自己其實身處回形針一般的時空逆轉任務之中。
  • 學好物理化 才能看懂諾蘭新片《信條》網友感嘆太燒腦了
    未來的人們為了阻止全球氣候的暖化與惡劣的生活環境,於是通過改變過去來讓世界更美好,將上一代的人給通通消滅也就是說你會在一個地點看到同時有從過去活到未來的人,也會有從未來活到過去的人,這個概念很像是2017年日本電影《明日的我與昨日的你約會
  • 諾蘭新片《信條》:時空逆轉燒腦來襲,這些地方你都看懂了嗎?
    《八佰》票房突破20億,開了個好頭,預計諾蘭的新片《信條》票房只會比《八佰》更多。相信此次《信條》觀影,很多朋友還是一頭霧水。別擔心,連演員們也是這種感覺。為了防止劇本洩密, 每個演員只拿到了自己飾演部分的劇本。原本多重時間線穿插的複雜情節,再加上殘缺的劇本,演員自己都不知道到底演的是個什麼故事。
  • 「鬼才」諾蘭新片《信條》究竟燒的什麼腦?
    去年創紀錄的425億美元票房,今年能保住其一半巳算幸運。看美國,全球最大連鎖影院AMC的債務升至6.3億美元,另申請3億美元貸款。許多翹首企盼的大片接連更改檔期,連準備2021-2027年上映的星戰新系列和阿凡達2、3集均延期一年(「沒有人比我對新片檔期延後更沮喪了」——卡梅隆如是說),甚至於迪士尼未來十年電影的檔期也大作調整。
  • 炸翻影院音響,N刷依然一臉懵,諾蘭新片《信條》你看懂了嗎?
    來了,諾蘭的新片來了,經歷了《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的重映預熱,大家對《信條》早就蠢蠢欲動。電影有多炸?,拍出了一部回文式電影,主人公逆向行動回到過去,阻止反派毀滅全人類的計劃,而反派的名字正是密符的第一個單詞:Sator,其他幾個單詞,也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了電影中。
  • 諾蘭與《信條》中的時間觀
    在上映了一段時間之後,大多我身邊去看了這部新片的朋友給出的評價卻是出人意料的不高,有人直呼它是「大爛片」。當然,完全相反的觀點也有。有人為了弄清楚電影中的某個細節,竟然在一個星期之內又去看了第二遍,甚至第三遍。這確實讓我有些好奇。
  • 諾蘭《信條》,2020電影院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但諾蘭堅持新作要在夏天和觀眾見面。華納為了讓諾蘭高興,才給出了7月31日這個頗具「緩兵之計」意味的新檔期。《信條》,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通過角色之口,諾蘭給予了堅決否定。不是穿越時空,而是通過能與未來連結的人或物,逆轉時空。由此,引出了本片的英文片名「TENET」請大家從右往左讀「TENET」,發現玄機了嘛?
  • 諾蘭為何選擇戈雅的黑色繪畫來構架《信條》線索?只因故人搞腦子
    前言:難得寫篇關於外國歷史類的文章,因為近日作為所謂諾蘭悖論盜夢空間、星際穿越之時間三部曲終章的《信條》,從解析劇情、討論逆轉時空可行性,到品評演技配樂、揭秘幕後花絮,一路熱議不斷,大家能說會道看不懂,不知如何對味,甚至看出有一種《大話西遊》結尾、至尊寶為拯救白晶晶一次次拿著月光寶盒
  • 全球期待的諾蘭新片《信條》本周上映
    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步穩定,國際大片紛紛都已確定中國內地上映日期,此前全球影片最為期待的諾蘭新作《信條》,也就將於本周在全國上映,期待之心,溢於言表,話不用多說,搶票先!:《信條》最擅長製作燒腦片的導演:諾蘭,好像能夠說沒有之一?
  • 三設時空迷局:諾蘭的「信條」
    要知道,此時此刻只是影院復工初期,上座率受到嚴格限制,加上一些地區院線尚未放開,一部上映於2014 年的老片能拿到如此高的票房,其魅力可想而知,由此也讓人對月底將要重映的教科書式科幻經典《盜夢空間》,以及9月4日即將上映的新片《信條》更加期待。
  • 諾蘭的《信條》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前方倒序警告!
    ↓3.總結:人性與救贖影迷們翹首以盼的《信條》於9月3日登陸內地,遺憾的是,本片未能如願「救市」:口碑兩極分化、票房不如預期,如果諾蘭重新回到影片上映前,不知他是否會選擇修改劇本或是推遲上映?但正如影片中展現的那樣,回到過去並不會改變未來,我們只能接受註定產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