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森導演的這部二戰大片,無疑再次充滿他的暴力美學到處是爆炸,血肉橫飛,真實的塞班島戰役更加殘酷,但讓我心動的卻是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海軍軍官喬·安德森。
作為一個華人,老吳在還沒有摸清美國種族的深刻矛盾的時候就拍了這部電影,難怪會成為他個人的滑鐵盧之作。想起來另一個類似的故事,就是二戰期間美國的442步兵團。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反日情緒高漲,導致它做出了一件違反了自己建國理念的一件事,就是針對自己國內的日裔美國人的禁錮。這支442步兵團就是由日裔美國人為了證明自己向國家的忠誠而組成的一支部隊,就在這些士兵踏上北非土地為了美國而戰的時候,他們的親人還生活在美國本土實際上是集中營的「重新安置中心」,而他們自己的很多人還剛剛從那裡面出來。因此,這支部隊在美軍兄弟部隊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但就是這樣一支部隊,成為美國軍事史上獲得最多勳章,傷亡人數最多的部隊。吳宇森導演的這部二戰大片,無疑再次充滿他的暴力美學-到處是爆炸,血肉橫飛,雖然我相信真實的塞班島戰役更加殘酷,但讓我心動的卻是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海軍軍官喬·安德森。戰場上一往無前地衝殺,平時卻是冷漠,我行我素,一意孤行,酒精幾乎陪伴著他業餘生活的全部-活在真實的虛幻世界,落寞,乖張,像一片隨時凋零的樹葉,生命沉淪在已往的殘酷戰事,不堪回首卻又揮之不去,以至於在墳墓小徑產生幻覺。
戰爭結束後,在杜魯門時代和老布希時代,都有過對於這次歷史事件的補償性法案通過。但是,許多美國老百姓都對這段歷史不甚了解,而這段傳奇歷史也幾乎沒有搬上過熒幕。高曉松的曉說節目裡也提過這段歷史,他說自己曾經去問過許多好萊塢的製片人,為什麼不拍這個題材。得到的回覆非常一致:「誰會去看?」美國老百姓是不會看的,因為這和他們WASP的主流意識形態太矛盾,沒有人願意面對美國戰爭史上最光輝的二戰史上這不太協調的一筆;曾經一部講南北戰爭的片子,就因為講到當年南軍士兵裡面也有黑人,就被永遠封存在哥倫比亞的庫存裡一次公映機會都沒有。
以此為鑑,一部講述印第安土著在二戰期間一邊收到不公正待遇一邊為國家奉獻的電影,一部講述在戰爭時代個人的生命在國家的利益面前需要如此犧牲的電影,一部說「今天在戰場上我們和他們你死我活,也許五十年後我們的後代會和這些日本人面對面喝酒」的電影,在美國市場上自然不受待見,儘管他很感動我。嚴格地說,此片並不太出色,但凱奇的角色把我打動了。總有這麼一種男人,沉默寡言地身負使命,想放逐自己擺脫生命的虛無和痛苦,卻最終以生命踐行諾言,這也許是他們的最好結局。凱奇似乎永遠是好萊塢男人中的一種類型:微禿的頭頂,醉意蒙蒙的雙眼不時透出灼人光芒;一面是生活中沉淪,頹廢,迷茫,精神異類;另外一面是技高一籌,智勇卓爾,無往不勝。無論是騙子還是軍人形象,他代表了男人的一種傾向:頹廢之美。想想我們男人,又有幾個不是這樣晃蕩晃蕩地一路走來呢。
【包包娛樂情報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