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不太可能成為大規模入侵」,這是中美規定的一條底線

2020-12-23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3M

作者:滕飛

審稿:淺夢

據港媒報導,中國空軍退役大校王湘穗於近日公開表示,在過去的20多年時間裡,中國一直在為海上與陸上的核武器庫建設防禦設備而努力,因為這樣才能確保軍方可以在面對核攻擊時能進行有力反擊,也能夠有效地阻止其他國家可能會發起的圖謀不軌的核攻擊。做好了這些防禦準備,即便是發生了最壞的情況,中國的安全也會有所保障。

中國做出這樣的規劃,並非是杞人憂天,而是未雨綢繆。因為一直以來,美國的軍事動作選項,一直都有「對中國發動核打擊」,但是由於這20多年來中國的變化與調整,美國的「對中國發動核打擊」選項,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

美國曾有專業人士評估稱,只有一枚中國核彈頭能夠在美國發起的首次打擊中存活下來,而且還會反擊到美國土地上。

但王湘穗反駁了這種說法,並稱其「顯然是一派胡言」。他表示,中國採取了一系列的防備措施,以此來建立可靠的「二次打擊」能力,從而來應對核攻擊。

實際上,除了開闢洲際彈道飛彈隧道外,中國也研製了先進的飛彈,並擴大了南海和黃海的「堡壘水域」,以確保這些飛彈潛艇可以平穩運行。而這為中美對抗規定了一條底線,即「對抗不太可能成為大規模入侵」,這是中美兩國進行權衡的重要依據。

據悉,中國現在擁有200-300枚核彈頭,但中國也做出「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而且中國所擁有的核彈頭數量,相較於美俄兩國各自擁有的4000枚左右的核彈頭而言,也僅僅只是個零頭而已。

此外,我國軍方還在全國各地建設了一個總長5000公裡的「地下通道」,專門用來隱藏、移動和發動核反擊部隊。

不僅如此,解放軍還開發了自己的飛彈組合,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枚超音速滑翔飛彈東風-17,其速度足以突破美國的飛彈防禦系統。與東風-15對比,其有效載荷有所降低,這也讓東風-17的射程大大提升。同時,東風-17的彈頭能夠在大氣邊緣進行滑翔飛行,而且還可以在中途變軌,躲避各種攔截反導飛彈和防空飛彈,具備極強的突防能力。

現如今,中國已經擁有了近程、中遠程和洲際彈道飛彈,這讓我們有了應對突防的底氣,這也意味著,中國終於擺脫了「落後就要挨打」的局面。

免責聲明:本文由崛起中國原創創作,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國防時報社。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海合會助理秘書長:重振全球經濟需緩和中美對抗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助理秘書長阿卜杜勒·阿齊茲·阿盧韋謝杰6月2日在沙特《阿拉伯新聞》網站發表題為《重振全球經濟需緩和中美對抗》的文章指出,為重振全球經濟需緩和中美對抗。現將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幾年來,中美關係持續緊張。
  • 既然中美對抗是災難,為何沒人救災而只準備受難?
    1、上策:立即阻止中美對抗發生,避免對抗擴大或繼續升級;2、中策:在中美對抗的背景下,保持系統穩定、經濟社會正常運轉,避免社會和民眾生活受到嚴重衝擊。同時,放棄幻想,在國內外展開對美鬥爭。3、下策:為長期對抗做準備,打持久戰,備戰備荒,儲存糧食和能源。
  • 2020年內娛的長久積弊大規模爆發,能成為正常人,就很不容易了!
    也正因疫情期間造成全方面的停擺和減速,內娛長久積弊,大規模爆發了。娛樂圈追星中,真是什麼方向和風格的瘋子都有,常年任其發展的畸形文化,造了太多負面影響,越來越難解決了。大舉報時代,低成本使壞,負面情緒蔓延。各種層面都在企圖抹殺正常說話,創造一言堂。
  • 逢九又變,中美進入對峙衝突新時代
    ,中美間接對抗。這也就是世界大格局。中美關係不過有以下三種情況:一、中美友好,冰釋前嫌:這是一種可能,但是機率很低。烏克蘭新總統澤林斯基主動發動俄烏戰爭,美國有求於中國,主動和好,這種可能性很小,烏克蘭總統雖然是戲劇演員,卻不是悲劇演員。再就是俄羅斯侵略波蘭或波羅的海國家,可能性很小。俄羅斯也沒有那個能力了。
  • 夫妻交往中,若是越過這幾條「底線」,不離也不可能恩愛如初了
    其實人與人之間總是橫跨著一條紅線,這條紅線直接規定了,兩人之間哪些事情能做,哪一些事情卻不能觸碰分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儘量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輕鬆起來,可如果一段感情給予自己的都是一些負面的感覺,那麼自己就必須得對這段感情說不。
  •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聚焦合作 中美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事實再次告訴我們,中美合作比摩擦好,對話比對抗好。中美合作好了,可以成為世界和平的壓艙石,世界發展的助推器。中美摩擦多了,對兩國和世界都是災難。「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雙方最好的選擇」,這條中美關係的最核心經驗,需要雙方謹記在心。當務之急是雙方坐下來,進行全面、坦誠、深入的對話,把各自的戰略意圖說清楚,重建互信。
  • 新形勢下中美關係的再認識
    一、從當前中美關係的新現象看美國對華心態的轉變近年來,中美關係出現了一系列的負面現象,從美國歐巴馬政府後期提出「戰略東移」和「亞太再平衡」,到川普執政後的「印太戰略」和貿易摩擦,美方疑華、恐華、遏華聲浪不斷高漲,敵意措施不斷出臺,限制、打壓中國成為美國統治階層中佔據優勢的聲音。
  • 芝加哥發生大規模騷亂,重現蝙蝠俠電影場景!川普又被告了?
    芝加哥發生大規模騷亂,重現蝙蝠俠電影場景!川普又被告了?這一幕同2005年的蝙蝠俠電影場景如出一轍,藝術果然源於生活。圖為蝙蝠俠:俠影之謎電影片段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疫情實時監測系統顯示,截至美東時間8月11日下午5時27分,美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過513萬例,其中包括死亡病例164603例。
  • 中美對抗選邊站?郭幕僚:郭臺銘不會偏頗哪方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中美對抗持續加劇,鴻海創辦人郭臺銘是否會面臨選邊的問題?郭臺銘幕僚、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上午向中評社表示,鴻海的布局一向都是蠻平衡的,而郭已經卸任,所以相關布局要問鴻海,但從郭的角度來說,沒有會偏頗哪一方的情況。
  • 【票·資訊】國產片保護各國都有,為防中美新政好萊塢施壓入侵,《電影法》給美國設了道防火牆
    就目前的條件下,這看起來是一個幾乎不太現實的規定。如果真的實行,那對進口片排片是極大的壓縮。從3月1日至今,也沒有影院接到官方的通知按此執行,這個規定暫時還是一個「虛設」。那為何還要有一個這樣的規定呢?中美電影新政到期重新談判,好萊塢欲出口更多片,分更多錢這要從中美電影政策說起。
  • 中美競合|美臺關係會走多遠?
    由於白宮在疫情、種族抗議、經濟等方面表現不佳,很多共和黨人士和川普的關係正發生微妙變化,而臺灣問題可以成為調節兩者關係的「潤滑劑」。然而,除了美國大選因素的影響,川普政府打「臺灣牌」還反映出美臺關係的若干深層次變化。
  • 王湘穗:疫後的世界會形成中美之間的兩派站隊?我不這麼看
    像網際網路互聯互通的這些技術,有可能創造一種「雞犬之聲相聞」、平時不必往來的生存狀態。比如說今天我們在線上講課,就不必搞個大禮堂來講,這也是一種變化之一。 所以說這種新一代的全球化不僅僅是全球化受到了阻礙以後,僅僅是拐個彎,它可能會分杈,它更像一種生物的迭代。 第七個變化就是會保持發展和安全的均衡。我們之前太過強調發展,對於安全均衡的問題關注不夠。
  • 前駐美大使周文重接受《相對論》專訪:中美之間不可能回到過去了
    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 2020年7月21日,美國突然要求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在72小時內關閉,7月24日中方宣布進行反制關閉美國駐成都總領館,這是中美建交以來首次相互關閉領館。兩個大國在外交事務中發生如此重大的變化,外交官身上承受著怎樣的壓力?
  • 中美關係迎來新契機?美防長態度大轉變,站出來澄清謠言
    中美關係受到美國政府所推行的遏制中國政策的影響,開始不斷走向下坡,雙方的對抗與衝突也是越來越多。這一現象令許多人感到擔心:中美兩國真的會走向新冷戰嗎?中美兩國有可能爆發軍事衝突嗎?儘管外界對此充滿擔憂,但兩國至少在軍事層面仍然保持著充分的溝通與交流。
  • 臺學者:蔡英文不斷「切香腸」或觸大陸底線
    中美對抗,臺學者擔憂大陸提前對臺「動武」據報導,參加海峽論壇的臺灣人員已到達廈門,進駐酒店進行隔離,此次一共有32人抵達大陸參加兩岸論壇會。作為一個曾經的政客,戚嘉林表示,他認為此次參與論壇,對於緩解兩岸目前的緊張關係至關重要,這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大家彼此近距離溝通,有什麼問題直接提出,立即反映,對於解決兩岸問題十分必要。特別是大陸如果聽不到島內民眾的聲音,對兩岸的民眾沒好處。大陸與臺灣同根同源,立足於長遠發展,臺灣必定會回歸,國家統一總會實現。
  • 將對抗中國當成就,川普你「抓錯了藥」!
    日前,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告別演說中,自賣自誇其外交政策議程,聲稱自己在任期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團結世界各國,對抗中國」。
  • 微信「最嚴」新規來襲,這4條底線不能觸碰,可能被封號!
    相信對於社交軟體,大家都會想到的,應該就是騰訊的微信吧,畢竟已經成為了國內,用戶量最多的軟體,幾乎是每個網民手機中,都會有微信,成為了國民軟體,而微信發展至今,也是擁有許多規定,進行過很多改動,也會讓用戶們,或多或少被影響到,那麼就來看下吧。
  • 美國的「印太戰略」與臺灣地區的戰略選擇
    第一,中美進行一定程度的戰略競爭勢所必然,但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將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中美關係經過建交、大陸改革開放40年曆程的洗禮和累積,雙方的共同利益始終大於分歧,這就決定了中美關係的基本面還是和平與合作。
  • 錯綜複雜的中美形勢
    《人民日報》是什麼性質的媒體大家應該都很清楚,這樣的媒體可能全文一字不改地刊登一篇對我們充滿敵意的強硬文章嗎?用腳指頭想也不可能啊!而且我們退一萬步設想,即使《人民日報》有可能刊登這樣的文章,也肯定要經過多個上級部門討論才可能做出決策,根本就不可能在一天之內就對美方做出答覆。
  • 印度將與中國對抗到底,敗不了也贏不了,一切照舊緩慢發展
    很顯然,印度認為自身與中國之間的對抗不會快速平息,其存在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這點認知並不令人意外,考慮到印度主動選擇聯美制華,並且其還有大量不可控的因素存在,印度在邊界上的對峙長期化也是可以理解的選擇。換言之,處於公開戰略對峙初期的中印關係至少在印度層面不存在主動退讓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