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中美對抗是災難,為何沒人救災而只準備受難?

2021-02-09 東亞紅書房

今年的電影市場因疫情所困,直到下半年才半掩半開的接待影迷。

至今最火的一部國產影片,當屬為上映一波三折的抗戰題材故事片《八佰》,這是一部災難片,一部中國人如何承受災難的苦情、悲情影片;正在熱映的、很多網友表示看了一遍沒怎麼看懂的美國電影《信條》,則是一部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影片,美國英雄拯救世界於大災難發生之前。

剛剛上映的,濠哥還沒來得及看的,是一部美國人拍攝的中國歷史題材影片《花木蘭》,這也是一部抗戰片,但不是災難片,而是阻止災難片,體現的主旨是英雄挺身而出阻止災難發生,或制止災難擴大,救民與水火之前。

迪士尼兩個版本的《花木蘭》海報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濠哥在講述這三部影片的時候,提示的中外英雄在災難來臨之時的不同表現:《八佰》英雄是在為民眾承受苦難,但是他們的犧牲最終並沒有阻止更大苦難的發生,英雄們自己也成了苦難的一部分;而《信條》中的美國英雄,是在阻止災難的發生。女英雄花木蘭呢,則是阻止災難擴大,讓戰火止步於邊境。

如果你是一位英雄,或命中注定必須當一把英雄,那麼,上述三種情景並無分別,時代給了你什麼樣的使命,你就以自己的英勇無畏、赴湯蹈火完成什麼樣的使命;但,如果你是一位老百姓呢,是更希望看到《八佰》那樣的英雄,還是更願意看到孤膽英雄單刀赴會、滅了魔頭,制止了一場災難發生呢?

濠哥認為,這些故事裡有價值觀,也是生存邏輯,即如何預防災難、避免災難,如何面對災難、制止災難,如何在災難發生後做善後處理。

為方便理解,我們以車禍舉例說明一下:

如果各位看明白了濠哥關於電影和車禍的嘮嘮叨叨,問題就來了:

如果我們可以確認中美對抗是一場災難,從現在開始,我們該做什麼?

1、上策:立即阻止中美對抗發生,避免對抗擴大或繼續升級;
2、中策:在中美對抗的背景下,保持系統穩定、經濟社會正常運轉,避免社會和民眾生活受到嚴重衝擊。同時,放棄幻想,在國內外展開對美鬥爭。
3、下策:為長期對抗做準備,打持久戰,備戰備荒,儲存糧食和能源。在中美衝突的艱苦環境下,以人民戰爭度過難關。等待美國政府改邪歸正。

兩個月前,濠哥撰文《也許2020年中國遭遇的最大災難,還不是疫情和洪澇》,當時,國內疫情剛剛平息,一場持續數月的特大洪澇災害正在襲來。

濠哥問:新冠疫情和洪澇災害,是2020年中國遭受的最大災難嗎?兩場災難造成的經濟損失,是2020年中國付出的最大經濟損失嗎?答案是否定的。

濠哥認為,考慮2020年中國遭受的災難,必須將糟糕的中美關係計算進去。是的,中美關係惡化,將是2020年中國遭受的最大災難之一

當然,中美關係惡化,已經是2019年中國遭受的最大災難之一

將中美關係惡化列入國家災難,可能是濠哥的首創,但這樣的定性應該是合適的。

濠哥估算,今年的疫情和洪水兩場災難造成的直接損失,可能相當於年度GDP的2-5%,或年度財政收入的10%。但實際的連帶災難損失,可能比這一估計更多、更大。根據今年5月全國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今年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也就是說,國家安排的疫情救災款高達2萬億元。截止9月,今年夏季的洪澇災害又造成了多大的經濟損失呢,還沒有看到報導。當時,濠哥對今年以來不斷惡化的中美關係進行的判斷是:

1、中美關係惡化正在從線上轉移到線下,從口水戰變成實體戰。過去只是官員們鬥嘴,現在則是要動手;

2、中美關係惡化正在從貿易投資和科技領域轉向全面戰略對抗。過去只是提高關稅、限制出口等,現在則明確是戰略對手和頭號敵人,實施政治對抗、經濟制裁與軍事挑釁。兩國直接衝突的風險大大提高;

3、中美關係惡化正在從中美間衝突擴散成中國與西方世界的衝突。過去主要是中國與美國較勁,現在中國面對的則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八國聯軍」,甚至周邊的印度等國也會加入。

但是,面對即將發生的災難,越來越近的災難,我們看到了什麼呢?
坦白地說,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與經濟快速增長,中國的經濟實力、民眾心態都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式的大變化,面對國際環境可能出現的惡化,表現出從容淡定,是值得肯定的。濠哥對此是自豪的,但也是困惑的。自豪是對過去的巨大成就,困惑是對未來的不明前景。不怕美國、不怕美國威脅,這是我們今天面對中美衝突的最大優勢。我們不怕,從上到下都不怕,網上網下也都不怕。但,我們不怕美國,是否一定要通過一場中美衝突證明我們不怕呢?我們也不怕犧牲,因為「美國是紙老虎」。我們不怕為戰勝美國做出任何奉獻、付出任何代價。但,我們不怕犧牲,是否就要自信地看著中美衝突升級而充滿期待呢?如果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能阻止中美衝突這場災難發生,或者也不可能單方面將這場災難制止於萌芽之中,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立即動手將災難控制在非常小的範圍內,阻止於有限的空間和時間中,讓災難造成的損失最小化?
這仍然是一個積極的和主動的,與消極的和被動的,應對災難的邏輯問題。
這其實是一個中策戰略,或介於上策與中策之間的戰略。做得好,我們可以爭取到上策的結果,做不好,我們也能做到中策該有的合格成績。

濠哥認為,外交部樂玉成副部長正式提出了「中美對抗是災難,對兩國和世界都肯定是災難」這一正確判斷,但是並未給出解決問題的答案。樂玉成9月7日發表在《人民日報》題為《牢牢把握中美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的長文,強調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指責美方對中美關係惡化負全部責任,敦促美方回到對話的正確軌道上來。他呼籲美方:「儘快恢復和重啟各層級、各領域的對話機制,把問題拿到桌面上來談。確保中美關係不失控、不脫軌。」濠哥認為,現在,如果我們能夠就」中美對抗是災難「這一判斷,達成社會上下基本一致的共識,就應該立即展開減災行動。期待飾演世紀大片《中美之戰》的英雄們,可以將中美衝突這場愈演愈烈地人間災難制止在最初狀態。讓中國人回到上班掙錢、安心養家及悶聲發財的幸福生活軌道上。老百姓不會傻到真的相信地攤經濟、靈活就業能讓人變成中產階級,那不是沒辦法嗎。那些剛剛畢業的碩士生、本科生們幹起了」外賣小哥「的騎手工作,不是因為他們喜歡送外賣,而是因為現在工作難找。背景是一些外資在撤離,一些外企在搬遷。

濠哥不知道,知道也不敢說。這樣重大的問題,實際上也不是一個自媒體應該回答或能夠回答的。

2001年初,我從駐美國大使的任上調回北京工作。臨走前,老布希專門讓我坐他的專機到休斯敦他的家中吃飯。他的大兒子小布希即將就任美國總統。

吃飯的時候,老布希說:「北京是不是有人對我的兒子當總統有點兒擔心?」我說:「沒那事兒,對你兒子當選,我們很高興,也發了賀信。你兒子跟中國是有感情的,在你常駐北京期間他到過中國。」

老布希說:「當時他對中國的印象不是太好。」我說:「這也沒關係,不少中國人對當時中國的印象也不太好。那時中國在搞『文化大革命』,社會秩序混亂,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現在我們徹底否定了『文革』,在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你兒子如果現在再去中國的話,他的印象肯定會很好。」

老布希說:「那就請你轉告江主席、轉告中國人民兩句話,第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我這個當父親的更加了解自己的兒子,這叫『知子莫若父』;第二句話就是,我兒子一旦上臺,會為發展美中關係而努力,他了解美中關係的重要性。他競選期間把中國說成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那是競選語言,還有好多人說他對中國不好,那不是事實,中方不必擔心。」

各位看官,其貌不揚的李肇星有多聰明、多會說話。他與美國頂級政要保持如此親密的關係,被請到家裡吃飯。談笑間,化解中美誤解。不像現在有些長得還行但水平不行的,天天就知道懟啊懟。
眾所周知,在小布希總統任內,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中國領導人第一時間給小布希打電話,向美方表達慰問與支持反恐的立場。為中國贏得了更長時間的和平發展機遇期。現在,我們就需要能夠進入美國統帥部、美軍大本營,被請到川普家吃飯的人,能搞得定總統女兒伊萬卡的人,而不是在國內天天高喊愛國口號」打敗美國「的人。
更進一步說,我們需要像李鴻章那樣冒著被全國人民罵作漢奸的風險,為擺平西方列強忍辱負重,仍然嘔心瀝血、慷慨赴國難的人。

最近百年,中國人經歷過的災難已經夠多了。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只在最近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時代,才難得的過上了總算安穩、平和、無外戰、無內鬥的日子。「時代的一粒灰落到老百姓頭上就是一座山」。不管什麼樣的災難,說來說去,最後,都是由老百姓的腦袋去頂的。疫情是這樣,洪災是這樣。中美關係惡化,也必將是這樣。

相關焦點

  • 車諾比的消防員為何沒受到輻射?只因喝了一口伏特加?
    車諾比的消防員為何沒受到輻射?只因喝了一口伏特加?33年前的烏克蘭車諾比核電站的爆炸隨著一部美劇的播出,又喚醒了躺在人們深處的記憶,一些曾經參與過車諾比救災的小夥子們,他們並沒有受到核輻射的影響,當問及為什麼的時候,他們的回答是我們當時喝了非常多的伏特加。
  • 提著槍去救災你見過沒?和中國軍人拼盡全力相比是美式救援的冷漠無比!
    可是還沒等人鬆口氣,長江流域的洪水又滾滾而來。他們泥濘的衣服、疲憊的臉龐,讓人驕傲又心疼!很多人喜歡把解放軍與美軍相比較,在搶險救災方面也不例外。今天我們不妨比較一下中美軍隊的搶險救災,看看誰才是真正的「人民軍隊」。
  • 《華盛頓郵報》:對美國來說,對抗、打壓中國將是一場災難
    專欄作家卡特莉娜·范登·霍伊維爾認為,一味對抗、打壓中國並阻礙中美間的交流,將是一場災難。一味對抗、打壓中國並阻礙中美間的交流,將是一場災難。文章開篇指出,近一段時間,美國政府頻頻攻擊中國,發表好戰且帶有冷戰思維的言論,包括打壓中國企業、試圖與中國經濟「脫鉤」、將疫情責任「甩鍋」給中國等等。美國大選的兩黨候選人也頻頻在指責對方時帶上中國。在霍伊維爾看來,美方不合時宜且誇大其詞的言論都令人擔憂。
  • 人類迷惑行為:關東大地震美國救災全球第一,日本卻最感謝中國人
    ,美國第一時間接到了報告並率先表態,在第二天主動在菲律賓籌集糧食,準備隨時援助日本。柯立芝同日指使遠東美軍:在日本需要的時候可以加入救災,海軍軍艦可以用來轉移日本災民。因地方割據,各地軍閥都屬於各自捐款,資金萬元到千元不等,實在難以統計,其中奉系張作霖不僅號召東北人民捐款,還親自派遣了紅十字醫療人員赴日,堪稱對日救災最熱心。中國民間公眾人士也積極參與募捐,但總資金遠遠少於美國。 五、中美捐款在日本的反響 中美兩國是最先援助日本的國家,這可給日本好好暖了一次心。
  • 《車諾比救災人員模擬》Beta版實機演示放出
    Live Motion Games近日公布了旗下新作《車諾比救災人員模擬(Chernobyl Liquidators Simulator)》Beta版實機演示。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車諾比救災人員模擬》是一款以真實災難事件為主題的模擬遊戲,目前上架了Steam,不支持中文。
  • 仁光受難記
    《仁光受難記》影評(一):情關易過色關難過  食色性也。性是人生之大欲,無論男女,總是逃不過它的誘惑。作為一個僧人,色戒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僧人也是人,繞不過這一關,《西遊記》唐三藏經歷過不少。  《仁光受難記》影評(二):一念成魔  有人把這部電影列入情色片,這就太膚淺了。仁光的欲望每個人都有,當面臨誘惑的時候,就看當事人自己了。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各種各樣的欲望與殘忍,我們活在世上每天都會與自己的欲望作鬥爭,沒有人能夠隨心所欲的活著,一旦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 藝術可以對抗災難嗎?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誇可志」(ID:CoolCocooo),作者:誇可君,36氪經授權發布 藝術可以對抗災難嗎? 「藝術就是活著的科學。」 《死亡的勝利》—— 老彼德.勃魯蓋爾圖片來源:網絡 這一次疫情裡新出的作品,與以往的災難藝術只注重單個人類群體悲哀
  • 中美對抗選邊站?郭幕僚:郭臺銘不會偏頗哪方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中美對抗持續加劇,鴻海創辦人郭臺銘是否會面臨選邊的問題?郭臺銘幕僚、永齡基金會執行長劉宥彤上午向中評社表示,鴻海的布局一向都是蠻平衡的,而郭已經卸任,所以相關布局要問鴻海,但從郭的角度來說,沒有會偏頗哪一方的情況。
  •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聚焦合作 中美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正如習近平主席強調的,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而且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審視中美關係,需要對歷史和現實的全面觀察。明年是基辛格博士秘密訪華50周年。中美恢復接觸半個世紀以來,雙邊關係迅猛發展。貿易額從幾乎為零增長到2019年的5000多億美元,累計7.25萬家美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
  • 海合會助理秘書長:重振全球經濟需緩和中美對抗
    參考消息網6月5日報導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助理秘書長阿卜杜勒·阿齊茲·阿盧韋謝杰6月2日在沙特《阿拉伯新聞》網站發表題為《重振全球經濟需緩和中美對抗》的文章指出,為重振全球經濟需緩和中美對抗。現將文章內容摘編如下:幾年來,中美關係持續緊張。
  • 中美每年吃掉數千億隻小龍蝦,日本人卻是打死不吃,這是為何?
    在我國,小龍蝦已經成為了夜市攤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每年我國的小龍蝦消耗數量都可以達到上千億隻,這是非常大的一筆收入。而在美國,同樣是如此,美國每年都會舉辦的一個節日,在這個節日上龍蝦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種食材。
  • 沒見過 抗洪救災一線之「十大睡覺神器」【必轉】
    我們在一起,共赴災難,攻堅克難,勇打勝仗!這兩天,連續晴熱高溫,看似風平浪靜,可新一輪強降雨即將來襲,鹹寧防汛不容絲毫鬆懈啊!這不,今天(7月12日)全市在長江堤防、湖泊圍垸等各處,還是投入了幹部、群眾和軍警,足足有32930人,在一線防守。這麼多人在搞些麼事呢?白天要築堤排險,晚上要徹夜巡查,24小時不間斷的節奏!
  • 蔡英文只接受日本救災?臺媒:兩岸一家親錯在哪裡?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致電花蓮縣長傅崐萁,表示願意派遣救援隊赴臺,陸委會冷回應,稱「國內」救災專業人力及器械等能量均充足,尚無需外界援助。花蓮震災再次折射出兩岸政治僵局的扭曲現象,將兩岸關係脫離本應互利互補、合作雙贏的正確道路;原本應是一家親的兩岸關係反而呈現疏離、互疑與敵對。
  • 臺灣高雄燃氣爆炸 24人遇難271人受傷
    目前所知只少已經造成24死271傷,對於不斷攀升的傷亡人數,由網友成立的高雄氣爆資訊網目前貼出最新訊息,表示需要捐血搶救受傷民眾,呼籲民眾踴躍捐血,也請不要前往現場圍觀。  針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氣爆災難,一夜徹夜未眠目前仍在高雄市災害應變中心負責指揮的高雄市長陳菊表示,「我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能的機會,目前相關搶救仍在進行中」;高雄市政府除了在第一時間就啟動應變機制積極搶救外,也已經向臺南市、屏東縣和內政部,以及臺軍八軍團等單位尋求可能的立即協助,積極搶救氣爆災情和受難民眾。
  • 《馬太受難曲》與《約翰受難曲》的區別是什麼?
    次年(1724)受難節在萊比錫大教堂首演。 全部歌詞引用《約翰福音》第十八及第十九章所記載耶穌受難的情節,但其中少量插入一些《馬太福音》的詞句和布羅克斯的詩句。全曲中的宣敘調(詠唱《聖經》中的詞句的人)是由男高音演唱,風琴伴奏。個人如耶穌所說的話由男低音延長,也是風琴伴奏的宣敘調。群眾的話語則有合唱演唱,樂隊伴奏。
  • 解放軍「巡臺」不停歇,「以武謀獨」只會把臺灣民眾推向災難
    美對臺軍售加劇臺海緊張隨著民進黨當局不斷頻繁向美國購買大量的軍事裝備,兩岸的對抗持續升級。在最近一次美國的對臺軍售消息出來後,民進黨當局為此還特地表示感謝,並認為美國現在這樣持續對臺灣出售各種武器裝備,強化了臺灣的軍事實力,這樣對於臺海區域的和平穩定有很大的幫助。
  • 「對抗不太可能成為大規模入侵」,這是中美規定的一條底線
    做好了這些防禦準備,即便是發生了最壞的情況,中國的安全也會有所保障。中國做出這樣的規劃,並非是杞人憂天,而是未雨綢繆。因為一直以來,美國的軍事動作選項,一直都有「對中國發動核打擊」,但是由於這20多年來中國的變化與調整,美國的「對中國發動核打擊」選項,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
  • 港媒:拜登上臺前,蔡英文當局竟然還在配合川普 升高兩岸對抗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 拜登上任後的中美關係可望趨緩,至少不會如川普任內的尖銳對抗,所謂「美臺關係」也會有所調整。但臺灣最近為何不是降溫兩岸緊張迎新局,反而升高衝突全面緊縮交流?拜登上任後國事如麻,最棘手就是剎不住車的新冠疫情,美國迄今已有28萬多人死於新冠,目前每天新增確診逾20萬人,災情慘重。拜登3日已宣布將要求所有美國人在他上任百日內戴口罩,防範新冠病毒散播,顯示其政策優先順序迥異於川普,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抗疫,絕對不會是中美問題,臺灣議題更是排很後面。在此情勢下,有趣的是,蔡英文最近的動作卻看起來是百分百在呼應川普!
  • 【成語故事 ·秦】救災恤鄰
    成語釋義:是指解救百姓的災難,解除周圍鄰國的禍患。後表示鄰國或鄰居間互相幫助的義務。成語出處:《左傳·僖公十三年》:「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
  • 受難日
    他說:「那天是過生日那人母親的受難日。」我笑了。如果要說我的生日是我母親的受難日,我覺得不妥。她的受難日其實是她和我父親結婚的那天。 芝,我的母親。她是一個很會讀書的人,也是一個只會讀書的人。芝初中時學習成績優異,還當了班幹部,深受老師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