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電影市場因疫情所困,直到下半年才半掩半開的接待影迷。
至今最火的一部國產影片,當屬為上映一波三折的抗戰題材故事片《八佰》,這是一部災難片,一部中國人如何承受災難的苦情、悲情影片;正在熱映的、很多網友表示看了一遍沒怎麼看懂的美國電影《信條》,則是一部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影片,美國英雄拯救世界於大災難發生之前。
剛剛上映的,濠哥還沒來得及看的,是一部美國人拍攝的中國歷史題材影片《花木蘭》,這也是一部抗戰片,但不是災難片,而是阻止災難片,體現的主旨是英雄挺身而出阻止災難發生,或制止災難擴大,救民與水火之前。
迪士尼兩個版本的《花木蘭》海報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濠哥在講述這三部影片的時候,提示的中外英雄在災難來臨之時的不同表現:《八佰》英雄是在為民眾承受苦難,但是他們的犧牲最終並沒有阻止更大苦難的發生,英雄們自己也成了苦難的一部分;而《信條》中的美國英雄,是在阻止災難的發生。女英雄花木蘭呢,則是阻止災難擴大,讓戰火止步於邊境。
如果你是一位英雄,或命中注定必須當一把英雄,那麼,上述三種情景並無分別,時代給了你什麼樣的使命,你就以自己的英勇無畏、赴湯蹈火完成什麼樣的使命;但,如果你是一位老百姓呢,是更希望看到《八佰》那樣的英雄,還是更願意看到孤膽英雄單刀赴會、滅了魔頭,制止了一場災難發生呢?
濠哥認為,這些故事裡有價值觀,也是生存邏輯,即如何預防災難、避免災難,如何面對災難、制止災難,如何在災難發生後做善後處理。
為方便理解,我們以車禍舉例說明一下:
如果各位看明白了濠哥關於電影和車禍的嘮嘮叨叨,問題就來了:
如果我們可以確認中美對抗是一場災難,從現在開始,我們該做什麼?
1、上策:立即阻止中美對抗發生,避免對抗擴大或繼續升級;兩個月前,濠哥撰文《也許2020年中國遭遇的最大災難,還不是疫情和洪澇》,當時,國內疫情剛剛平息,一場持續數月的特大洪澇災害正在襲來。
濠哥認為,考慮2020年中國遭受的災難,必須將糟糕的中美關係計算進去。是的,中美關係惡化,將是2020年中國遭受的最大災難之一。
當然,中美關係惡化,已經是2019年中國遭受的最大災難之一。
將中美關係惡化列入國家災難,可能是濠哥的首創,但這樣的定性應該是合適的。
濠哥估算,今年的疫情和洪水兩場災難造成的直接損失,可能相當於年度GDP的2-5%,或年度財政收入的10%。但實際的連帶災難損失,可能比這一估計更多、更大。根據今年5月全國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今年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增加1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也就是說,國家安排的疫情救災款高達2萬億元。截止9月,今年夏季的洪澇災害又造成了多大的經濟損失呢,還沒有看到報導。當時,濠哥對今年以來不斷惡化的中美關係進行的判斷是:1、中美關係惡化正在從線上轉移到線下,從口水戰變成實體戰。過去只是官員們鬥嘴,現在則是要動手;
2、中美關係惡化正在從貿易投資和科技領域轉向全面戰略對抗。過去只是提高關稅、限制出口等,現在則明確是戰略對手和頭號敵人,實施政治對抗、經濟制裁與軍事挑釁。兩國直接衝突的風險大大提高;
3、中美關係惡化正在從中美間衝突擴散成中國與西方世界的衝突。過去主要是中國與美國較勁,現在中國面對的則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八國聯軍」,甚至周邊的印度等國也會加入。
但是,面對即將發生的災難,越來越近的災難,我們看到了什麼呢?2001年初,我從駐美國大使的任上調回北京工作。臨走前,老布希專門讓我坐他的專機到休斯敦他的家中吃飯。他的大兒子小布希即將就任美國總統。
吃飯的時候,老布希說:「北京是不是有人對我的兒子當總統有點兒擔心?」我說:「沒那事兒,對你兒子當選,我們很高興,也發了賀信。你兒子跟中國是有感情的,在你常駐北京期間他到過中國。」
老布希說:「當時他對中國的印象不是太好。」我說:「這也沒關係,不少中國人對當時中國的印象也不太好。那時中國在搞『文化大革命』,社會秩序混亂,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現在我們徹底否定了『文革』,在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你兒子如果現在再去中國的話,他的印象肯定會很好。」
老布希說:「那就請你轉告江主席、轉告中國人民兩句話,第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比我這個當父親的更加了解自己的兒子,這叫『知子莫若父』;第二句話就是,我兒子一旦上臺,會為發展美中關係而努力,他了解美中關係的重要性。他競選期間把中國說成是美國的戰略競爭者,那是競選語言,還有好多人說他對中國不好,那不是事實,中方不必擔心。」
各位看官,其貌不揚的李肇星有多聰明、多會說話。他與美國頂級政要保持如此親密的關係,被請到家裡吃飯。談笑間,化解中美誤解。不像現在有些長得還行但水平不行的,天天就知道懟啊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