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懋:信任是最期待的愛——讀《阿長與山海經》有感

2020-12-22 封面新聞

作者:四川省南充高中初一2019級16班李承懋

我從來沒有想過,有這麼一本書,這麼一個人,這麼一份情感讓我與偉大的文學家魯訊連接在一起,令他在我心中的形象變得具體而親近。

這本書的名字叫《山海經》。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我居然和魯訊一樣,深深地著迷於《山海經》。小學四年級那年,我第一次閱讀《山海經》,與《山海經》中的「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相遇。最讓我著迷的是「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那管理崑崙山的神陸吾,形貌似虎,長著九尾,人面虎爪,還管理著天上的九個部界和天帝苑圃裡的時令節氣。最神奇的是,陸吾曾經出現在我的夢中:他立在崑崙山上,遙望東方,似乎在監護著什麼,卻並沒有監護著什麼。他包容治下的森林和植物,不管他們如何惹事,只要不出天之九部,他都不予理睬。正是有了這份信任,他管轄的領地基本上實現了井井有條。

這個人的名字叫阿長。阿長,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工幫助魯訊實現了擁有《山海經》的願望。這四本「山哼經」成了魯訊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那麼,她的神力是什麼呢?全然的信任和愛。就像陸吾包容他的森林和植物一樣。

這份情感的名字叫「信任」。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一位像陸吾或阿長一樣具有「神力」卻又完全信任我們的人啊!1歲學步時,我們爸爸媽媽放手讓我們第一次自己行走,卻在身後大呼小叫:「小心,看路,不要摔倒」;進入小學,8歲第一次獨自坐公交車外出或回家,我的心充滿了喜悅、興奮,總覺得自己在幹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我想聽到爸爸媽媽說:「孩子,你可以」,但是他們卻一直盯著電話手錶上慢慢移動小點緊張得屏住呼吸,生怕一眨眼我就會偏失「航道」;高年級、初中,我們會認識很多的朋友,希望大人們相信我會交到益友,相互鼓勵,相互支持,共同進步,而非總是擔心被損友影響,變壞了,不愛學習了,叛逆了,離家出走了……就像剛剛,老師準備在群裡發明天考試的試題,多麼希望家長們信任我們,而不是「馬上踢出去」、 「不能讓孩子看到」、「家長的交流讓娃娃們搞懂完了」等等傷人的話。阿長為什麼能贏得魯訊的尊重和敬佩,那就是在她自己都不知道《山海經》是什麼、好不好的情況下,仍然幫助魯訊實現願望。我想,不管魯迅要什麼,阿長都不會懷疑,一定想盡辦法幫他實現。

寫著寫著,仿佛看見魯訊一襲布衣,手執微微發黃、刻印粗拙的《山海經》,從故事中向我走來……我也仿佛看見,我的身邊有無數的陸吾或「阿長」陪伴著我們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名篇系列 |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知識(PCK)的擇定與建構
    迷信規矩之下,是這個平凡而卑微的農婦對幸福短暫而熱烈的期待;煩瑣禮節背後,鋪滿她對魯迅深深的祝願和濃濃的愛意。(三)淳樸慈愛。一是講故事的長媽媽讓魯迅產生敬意。故事荒誕,卻是打開魯迅想像翅膀的啟蒙教育,為他的童年添了神秘色彩。二是買來《山海經》的長媽媽讓魯迅充滿感激。她連名字都說不清,最沒有買到的能力;毫無血緣關係,卻熱忱關愛,視如己出。
  •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
    提示:但是,魯迅竟為這樣的人寫文章表示懷念,並使她「名垂千古」,可見其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課文:這渴慕是從一個遠房的叔祖惹起來的……他說給我聽,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  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這些語句非常符合《山海經》的特色。對小孩子是最有吸引力的,很符合兒童心理,很有兒童情趣。
  • 《山海經》雜談之一:重溫魯迅經典「阿長與《山海經》」
    也罷,時至中年讀魯迅,好像沒了少時那份怨憎與憤恨,自然而然地懷揣了一種「一棵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般的孤寂與悲涼。「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這是腦子裡面最清晰的課文印象了,每每想起,就忍不住再次翻讀一遍「阿長與《山海經》」。接著耳邊不斷迴響著魯迅在文章結尾寫下的:「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 阿長與山海經
    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她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雖然背地裡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
  • 阿長與山海經 | 魯迅
    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她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  雖然背地裡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
  • 曹燦朗誦:魯迅《阿長與〈山海經〉》
    記得她也曾告訴過我這個名稱的來歷: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個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這就是真阿長。後來她回去了,我那什麼姑娘才來補她的缺,然而大家因為叫慣了,沒有再改口,於是她從此也就成為長媽媽了。雖然背地裡說人長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說句真心話,我可只得說:我實在不大佩服她。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
  • 七年級下【名師課堂+知識梳理】09《阿長與山海經》
    ①謀死作者所特別喜愛的隱鼠的是阿長;②讓作者「最討厭的常喜歡『切切察察』」並因此使家裡「有些小風波」的是阿長;③擠得作者「沒有餘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蓆子上,又已經烤得那麼熱」卻「實在是無法可想」的也是阿長;④讓作者去做那些「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的還是阿長。
  • 鐵塔文韻 | 長媽媽與《山海經》「聯姻」後的民族魂——《阿長與<山海經>》的思考
    對於魯迅來說,《山海經》不只是一本書,而是另外一個世界,是他渴望突破束縛,尋求一個新天地的希望所在。[2]但有誰能滿足「我」這個少年生命成長的需要?就在這樣絕望中,阿長挺身而出,給「我」帶來了朝思暮想的《山海經》。我原本就不曾期待過她,「她並非學者」,字都不識,「說了也無益」,不過是「既然問了,也就對她說了」,作者並不抱任何希望。
  • 《山海經》居然是一本高科技世界百科全書
    但是,由於歷史久遠,加上滄海桑田,更重要的是,山海經中的記載,實在過於離奇,所以後世對《山海經》的認識,出現了非常大爭議。司馬遷看完之後,高呼"語言古怪,情節離奇",所以沒敢採用山海經的內容。在編修《隋書》時,魏徵把《山海經》算作史書。明朝有學者將之稱為"古之語怪之祖",清朝《四庫全書》中,將這一本書列為小說,紀曉嵐稱之為"小說之最古者"。
  • 為什麼要讀《山海經》?
    天吳:八首人面,八足八尾其實,閱讀《山海經》不僅是想像力和信任的問題,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我們對古文獻的駕馭能力。所以在古代,讀書人都要讀這部書。《芥子園畫譜》中就專門畫有一個人物造型——臥觀山海經。這種心境的培養過程,不是靠空洞的說教。翻開書、慢慢讀,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撲面而來……
  • 周作人:阿長的結局
    順便來一講阿長的死吧。
  • 內容光怪陸離,朝鮮國號來自此書,《山海經》到底都寫了什麼?
    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而且也是唯一延續到現代的古文明,璀璨的文明史留給當今中國人一筆豐厚的遺產:我們能夠理解自己古人留下的文明遺產。不過,畢竟歷史太久遠了,所以有些古籍即使是我們的祖先寫的,現在我們看著都是光怪陸離,比如這麼一本書,中國人都聽過,但應該並不特別清楚這到底是本啥書,這本書就是《山海經》。《山海經》這本書啊,很好讀,對於青少年來說,很容易讀,連魯迅先生都在《阿長與山海經》中懷念自己的童年時,都回憶到自己童年時對於這本書有著很濃厚的興趣。那這本書到底是講什麼的呢?
  • 魯迅兒時最心愛的寶書—《山海經》原來這麼美
    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魯迅《阿長與〈山海經〉》有著這樣千奇百怪的內容,對於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豐富的孩子來說,無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也難怪幼年的魯迅先生對繪圖的《山海經》念念不忘,視其為「最心愛的寶書」。
  • 《山海經圖》版本這麼多,該看哪一本?
    《山海經》,以及清代郝懿行撰寫《山海經箋疏》等。在整體畫面的表現上,明清的《山海經圖》仍然保留有《山海經》古本粗獷、古樸、寫意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這些版本的《山海經圖》,還原了《山海經》古圖的風貌。但是,明清的《山海經圖》和古圖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
  • 講給孩子的中國文學史第二講:讓魯迅念念不忘的上古奇書《山海經》(上)
    其中,他在一篇《阿長與<山海經>》的文章中深情回憶了自己家的女工阿長為自己尋覓《山海經》的經過。魯迅對這此心心念念,以至於一坐下就會回憶起繪圖的《山海經》。後來,「大概是太過於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過了一段時間,阿長告假回家後的四五天,高興又討好地對魯迅說:「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幼年時期的迅哥難掩心中的激動。
  •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一》
    耕種過之後,我時常返回來讀我喜愛的書。居住在僻靜的村巷中遠離喧囂,即使是老朋友駕車探望也掉頭回去。(我)歡快地飲酌春酒,採摘園中的蔬菜。細雨從東方而來,夾雜著清爽的風。泛讀著《周王傳》,瀏覽著《山海經圖》。(在)俯仰之間縱覽宇宙,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快樂呢?這組詩共十三首,這是第一首。山海經:一部記載古代神話傳說、史地文獻、原始風俗的書。孟夏:初夏。農曆四月。
  • 《山海經》被質疑了3000年,或被證實!不是神話是真實歷史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代典籍中,《山海經》可以說是最令人困惑的一本奇書,也是上古三大奇書之一。《山海經》古時稱為《山海圖》,相傳原本是帝禹和帝啟時代的世界地圖,後來由於原圖的失傳,僅有原圖的注釋和說明保存了下來,因此後來就被稱為《山海經》。
  • 和《山海經》裡的妖怪比腦洞,我們真的會輸!
    相傳,《山海經》最初有圖,後來失傳。東晉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十三首》中寫到的: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可見,《山海經》的母本就是圖文並茂的,但是古圖都已佚失,只有文字流傳了下來,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山海經》。天下怪物出《山海經》。
  • 狄仁傑、捉妖記,《山海經》IP受資本關注,中華文化瑰寶成市場寵兒?
    文 | 華商韜略 陳子敏 「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近百年前,魯迅先生曾在《阿長與
  • 《讀山海經十三首》 東晉·陶淵明
    《讀山海經十三首》組詩寫讀《山海經》和《穆天子傳》時的奇思異想及對人生和政治的感慨。其一第一首寫耕餘讀書之樂。一起先從良辰好景敘開,結穴到「得其所哉」的快樂。「孟夏」四月,是緊接暮春的時序。「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到四月,樹上的雜花雖然沒有了,但草木卻更加茂密,蔚為綠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