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舞曲
蕭邦的圓舞曲雖有「圓舞曲」之名,但已不適合實際的舞蹈之用。
蕭邦的圓舞曲比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圓舞曲更為高雅、優美,蕩漾著沁人的詩情,但卻只是供人欣賞的特性小品,而不是跳舞用的舞曲。
蕭邦的圓舞曲共19首,大多是蕭邦生活社交化的寫照,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把實際的舞蹈理想化的作品,如降E大調《華麗的大圓舞曲》Op.18及降A大調《華麗圓舞曲》Op.34 No.1。
另一類是借用圓舞曲的形式寫成的抒情詩,例如:升c小調Op.64 No.2及降A大調《離別圓舞曲》Op.69 No.1等。
練習曲
蕭邦共創作了24首《練習曲》(Op.10、Op.25),以及為莫舍萊斯的《方法的方法》而創作的3首《新練習曲》(KKP0905—907)。
其中每一首練習曲有著明確的技術課題,它們分別解決了琶音跨越(0p.10 No.1)、半音階(Op.10 No.2)、左手旋律(0p.10 No.7)。
手指獨立性(Op.10 No.8)、急速跑動(Op.10 No.12)、三度音階(op.25 No.6)、抒情歌唱性(Op.25 No.7)、快速和弦(Op.25 N。.8)、雙手八度(Op.25 No.10)等。
蕭邦的練習曲又具有鮮明的藝術形象,概括了他整個鋼琴音樂的特點:豐富多彩的和聲,情意綿綿的旋律並充滿內在的生命力。
蕭邦練習曲完全突破了自克列門蒂、車爾尼、莫舍萊斯以來純技術性練習曲的寫法,讓人們從中學習如何去表現音樂,是真正的藝術精品。
諧謔曲
蕭邦共創作了4首諧謔曲,它們在體裁上屬於單樂章的大型鋼琴音樂,具有明顯的傳統曲式結構特徵。
蕭邦採用循環二部曲式的快速小步舞曲結構的同時靈活地運用了變奏手法,將兩個部分之間的界限隱藏起來。
使諧謔曲完全超越了原有體裁的詼諧、活潑之意,並且注入了富於激情的戲劇性內涵。
蕭邦的諧謔曲作品一般都具有相似的曲式結構形式,即諧謔曲部分、三聲中部、重複諧謔曲部分。
它們都保持了具有鮮明對比的三段體曲式結構,其中,三聲中部與諧謔曲部分的對比基本符合了傳統形式。
它們一般採用緩慢如歌的旋律與分解和弦的伴奏,而諧謔曲部分則是採用飛奔疾馳、氣勢恢宏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