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概念專輯』成了金曲獎的常客。說起華語樂壇最會玩概念專輯的,非蘇打綠莫屬。取材自維瓦爾第的《四季》,蘇打綠竟然生生花費近十年時間做了四張「春」「夏」「秋」「冬」為主題的概念專輯,堪稱喪心病狂。
老實講,做概念專輯其實是一名歌手達到一定成就後的『再進一步』,概念專輯本身對一個音樂人的製作水準有極高的要求(像薛之謙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苦大仇深的就算了,再說製作人也不是他),製作一張概念專輯,確實是一個音樂人作為『製作人』的本事。
哦哦,提到『製作人』,你應該知道我要說誰了吧?其實周杰倫自己也坦言,製作專輯時會不太會考慮專輯的整體性,而是會更加強調多元的風格和歌曲的整體質量。確實是這樣,假如你做的菜足夠好吃,還用去特意進修學習如何擺盤更好看嗎?那周杰倫真的沒有概念專輯嗎?
不,還真的有,而且不止一張。
02
說來巧合的是,周杰倫的四張國語年專,從《jay》《範特西》到《葉惠美》《跨時代》,都多少沾了點概念。
對周杰倫來講,他選擇專輯裡的『概念』其實是手到擒來的:
因為他和其他歌手不同,別的歌手可能為了湊一整張風格相近或各異的作品要去邀歌,然後篩選很久;但周杰倫,此刻他作為製作人+作曲人的身份優勢就凸顯出來了。
雖然早在90年代王菲就開始走『三部曲』玩整體性了,但像周杰倫這種,專輯歌曲之間的質量沒有明顯高低起伏的,實屬罕見。
好比說其他人的專輯是一座博物館,雖然博物館的主題一致,路線也引導得很循序漸進,但是有的『景點』你就是不感興趣,所以門可羅雀;
而唯一的熱門景點,聽眾又只顧著拍照,反而忘記了這個景點的背景故事和歷史。
這也就導致在周杰倫之前,類似的華語概念專輯裡,始終是『1-2首hit+一堆不知所云或難聽的小品歌曲』這樣的套路。
而周杰倫的四張國語年專為什麼不一樣,我想大概是因為,他的『概念』,從來都只為歌曲服務。
03
從尋找概念和理清專輯脈絡的角度,比較淺顯易懂和無可置疑的是《JAY》和《範特西》。
首專是周杰倫個人風格的強烈展現,專輯裡曲風多元,充滿著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獨有的那份真實與懷疑。
被音樂性貫穿整張專輯,《jay》的所有歌曲都是當時周杰倫急於展現給世界的私藏,因此這張專輯的『主題』就是jay。
它在通過一個很清楚,很濃墨重彩的方式告訴聽眾,這就是周杰倫的風格。
及至《範特西》,周杰倫開始樹立自己的音樂理念。
音樂人能夠有自己的理念是很難得的,因為這不僅意味著這個音樂人有了專屬的風格和想法,更代表他擁有能夠做出和其他人不一樣的音樂的潛力。
而《範特西》就是這樣的產物。周杰倫先是營造了一個形色各異,歷史與現實交疊,幻想和未來環環相扣的世界觀,然後又用一根線索,把十首歌曲串聯了起來。
而能夠在歌曲間跳轉騰躍,卻又不失去連貫性的線索,便是專輯的名字,Fantasy。
04
而《葉惠美》開始,周杰倫製作專輯在突出整體性的同時,開始營造『層次感』。
圍繞一個模糊的題材或立意,或從正反角度切入探討,或自說自話藝術創造:《葉惠美》中的『概念』,就是周杰倫作為社會中的不同身份,所呈現出的各種思考。
再到《跨時代》,一切又都變了。
在討論《跨時代》專輯前,首先要回顧周杰倫在《葉惠美》之後的專輯脈絡:
一個很清晰的點就是,很多人認為,從《七裡香》開始,周杰倫的專輯,更像是一張『周杰倫作品集』,而不是周杰倫的專輯。
這一觀點在於,《葉惠美》之後,周杰倫專輯的商業化元素增多,他開始側重於增加專輯裡每首歌曲的質量和抓耳,耐聽程度,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周杰倫更是一個音樂人,而不是歌手。
繼承了《葉惠美》的風格,之後的五張專輯,都沿襲著『快歌主打+自我+情歌+中國風+情歌+炫技+風格+情歌』這樣的套路。專輯裡的歌曲更偏向於各自獨立,卻非常欠缺『整體聽感』。
也就是說,作為專輯,當你一口氣把所有歌都聽下來,你會覺得風格,特別是主題上的極度割裂和跳躍——當然,這樣未必不好,但這畢竟是周杰倫的專輯,可是每首歌都不能落下的。
而《跨時代》,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之前的『作品集大雜燴』套路(雖然之後的幾張又回去了),做到了『整體概念+一體聽感+旋律承接』的連貫性——
因此,這張專輯裡的每首歌,單獨拿出來聽是一種感覺,按順序一口氣聽下來又是一種感覺。
六年後,有一張和它相近的專輯也入圍了金曲獎年專,郭頂的《飛行器的執行周期》。兩者的主題的編排非常相像,但跨時代的概念明顯更自然。
為什麼更自然?
05
因為歌手專輯的『概念』,歸根結底是歌手自身的作品,一旦沒有特色,盲目追求『概念』,『深度』,就變成了彩色包裝紙下的花朵,變得喧賓奪主。
周杰倫在出道的第十年選擇『跨時代』作為自己專輯的立意,這既是沒有第二個人敢嘗試的狂妄,同樣是最符合周杰倫當時想法的心聲使然。
縱看整張專輯,歌曲之間的編排順序,似乎藏著周杰倫的某種心事。
也正如他在超時代演唱會上經常唱的那首《心事何人知》,以及故作不屑說出的那句『十年之內不會有任何瓶頸』,那張專輯,大概是周杰倫證明自己心氣和鬥志的背水一戰吧。
以《跨時代》為高昂的序曲,以《說了再見》鋪開悽冷的陰暗色調,華語樂壇的眾星,正在時代的結尾垂暗著欲待告別;
是與十年前被淘汰的港星同命運,還是跨越時代繼續前行,周杰倫用《煙花易冷》陳述了『歷史周期律』般的道理,緊接著又用《免費教學錄影帶》證明自己的自負和仍然新銳——
隨後,周杰倫用《好久不見》呼應起前面的告別,然後以《雨下一整晚》開啟自己穿梭時間,跨越時代的表演:《嘻哈空姐》是穿越飛行的奇遇,而《愛的飛行日記》則是高空環遊中的極度浪漫。
繼而,《我落淚情緒零碎》是情緒的迭起和爆發,透過層層堆疊的情緒和朦朧的唱腔,營造出自我懷疑的恍惚——而最後的《自導自演》續了一杯自嘲,《超人不會飛》則是飛行落地後的自我陳述與回憶。
雖然這張專輯如願以償取得了巨大成功,當然,周杰倫從來不會重複自己的成功來討巧;所以在那以後,他又走回了之前的老路。
他可能不會再重複這樣的創作,不過也好,因為對於最頂尖的學生而言,繼續提高自己,以衝擊更高的目標,永遠比讓自己的作業和考卷變得更加整潔更重要。
特別是對於周杰倫這樣的歌手而言,把自己的歌曲雕琢得更加精巧,遠比通過營造『深度』來求得一次金曲獎年專入圍的敲門磚要重要得多;
何況,即使是多項入圍,也可能顆粒無收。唯有作品永遠是最鋒利的佩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