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衛視、湖北衛視熱播的《東方戰場》已經憑藉其遼闊的視野和細膩的筆鋒,深深地抓住了一大批電視觀眾的心。也許一開始人們是被其精良的製作所吸引,但隨著一集集的推進,觀眾們開始體會到這部曾獲得「優秀劇本創作獎」的大劇的深層魅力。
在即將收官的當下,我們回顧整部劇集,會看出它的國際視野、多元視角、全景展現,是影視工作者迄今為止對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最深刻的總結。它的價值在於通過橫向和縱向兩條線索,為這段特殊的歷史進行了更具參考價值的書寫。我們所熟知的事件、人物、戰役,都被放在了同一個準線上。
當觀眾對整個歷史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統化的認知後,我們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抗日戰爭中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原因。那就是他們遇到任何突發事件,都會從國家和人民的視角去進行分析和觀察,並以他們的利益為出發點去制定方針、提出主張。他們的方針和主張不是這個歷史上的唯一,卻是最被認同、最被擁戴、最有影響,並引向勝利的那一個。
礙於投資的限制,各個國家拍攝歷史題材影片的時候,大都只展現自己國家的那一部分。《東方戰場》卻用近2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做了一次空前的壯舉。它不僅拍攝了發生在中國地理區域上的抗戰歷史,更拍攝了大量同期國際上的其它國家和陣營的活動。在長達14年的時間跨度中,《東方戰場》涉及了六大陣營:中國共產黨陣營、中國國民黨陣營、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日本軍國主義法西斯陣營、偽滿漢奸汪偽陣營,以及德意法西斯陣營。可以說,在東方戰場向前推進的同時,世界其它角落的反法西斯進展,觀眾也可以同步掌握。
比如在內地抗日局勢十分緊張的時候,劇集把鏡頭一甩,帶觀眾來到了侵略者日本的本土,直擊了普通觀眾不太熟悉的「二·二六事件」。隨後,鏡頭給到了蘇德雙料間諜佐爾格、給華盛頓發電報的美國大使、在陝北接受國際記者採訪的毛澤東,以及在偽滿洲國受到日軍將領挑釁的溥儀。一個事件,在整個世界範圍內、不同陣營內所引發的蝴蝶效應,都被展現了出來。蘇聯、美國、中國、日本國內,對同一事件雖然有相同的關注,卻有不同的透視。日本政府內部的變化,與中國抗日形勢的變化雙線推進,也讓觀眾更能理解到這場戰爭深層的原因。
「西安事變」中的周恩來和張學良
另外一個典型例子在於我們熟知的「西安事變」。這是震驚全球的事件,在當時是全世界的焦點。《東方戰場》並不直接去拍攝「西安事變」的現場,只用了資料影像予以交待。之後鏡頭並不先給到共產黨和國民黨方面,而是先給到了日本方面。日本方面對事件的揣測是認為張學良與蘇聯有聯繫。隨後鏡頭立即順勢轉向蘇聯方面,又通過史達林的口,講述了蘇聯方面對此事件的評價。觀眾一眼便看出日本的猜測和蘇聯的實際是不符的。在這兩方面的展示結束後,鏡頭才來到西安,來講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看法,與蘇聯方面的猜測也不盡相同。經過如此周全的三相比較,觀眾不僅看清了各方的猜測,也對比出了各方對事件洞悉的程度,以及其所採取的態度和策略的適宜程度。這種橫向比較在《東方戰場》裡還有很多,給觀眾提供了大量的、客觀的同期參照。
以往我們所看到的影視作品,都只選取抗戰歷史上的某個片段去展示,對於不熟悉歷史全貌的觀眾而言,無法了解到這個片段在整個歷史上所處於的位置,以及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東方戰場》把14年抗日戰爭裡,發生在東方戰場的140多個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大小事件,全部融進了66集之中。觀眾只要從第一集追看到最後一集,就會對這140多個歷史片段有一個清晰的排序。明確了時間關係,觀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某一個事件在數年後,因為發酵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池步洲
比如池步洲這個人物。他為後世所熟知,是因為他是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密碼破譯專家。《東方戰場》對這個人物的塑造,並不局限於他在破譯密碼時的工作,而是早在13集的時候,就描寫了他和白濱英子的愛情受到了家族的阻撓。這個小段落看上去似乎是在橫向描寫日本本土百姓被戰爭侵擾了生活,但同時在縱向上,為池步洲後來之所以投身抗戰,用破譯密碼來報效祖國進行了鋪墊。
有了這個縱向的時間線,一些獨立的傳奇也有了歷史的參照。比如趙一曼是抗戰的個體,當《東方戰場》把她在黑龍江珠河縣的演講緊接在紅軍長徵的資料影像後,便形成了完美的坐標遷移。觀眾能夠直觀地體會到,紅軍長徵在時間上的一個發酵,便是地域上的另一個地方,民眾受到長徵勝利的鼓舞而抗日熱情高漲。此外,南京保衛戰、臺兒莊戰役、地道戰、百團大戰,以及軍統諜王戴笠、特工英雄閻寶航、百變女諜川島芳子、王牌飛行員高志航等傳奇人物,都明確地安放在這條時間線上,讓觀眾對它們從知道上升到了解。
趙一曼就義前
歷史是需要被銘記的,只不過在什麼時代就需要用其對應的主流媒介來實施。以前曾經採用過的媒介是壁畫、竹簡、錦帛、紙張等,如今多了一個,那就是影像。其實,《東方戰場》的社會責任和傳承價值,有點兒比肩二十四史的意思。它就是用全新的媒介來銘記歷史的行為。只不過相對於傳統史書的刻板,新媒介的《東方戰場》畢竟存在著「藝術創作」的成分。
川島芳子
正因為有著「正史」的責任,本劇在對每個坐標點進行藝術描寫時,在傳統的浪漫之上力求著準確。所有歷史事件都力爭在事發地取景。東北抗聯部分,所有角色都帶著東北環境特有的「哈氣」,體現出地域上的高度準確。本劇自建組開始,就組建了一個專門的資料組,對劇集中的所有細節都進行了全面的考證。一條「本國演員飾演本國角色,既要形似更要神似」的戒律,更是把本片細節的準確推到了史料級——日本方面參演演員270多人,歐美方面參演演員260多人,重要歷史人物均由其本土的特型演員飾演。《東方戰場》以「高保真」的藝術表現手法杜絕了尷尬失真。
藝術的浪漫性則體現在細節段落的編寫上。比如西安事變後,周恩來用解讀電影《風雲兒女》的契機,解開了蔣介石的心結,體現出了在嚴肅題材中所穿插的浪漫色彩。再比如日本皇太后九條節子在後宮宴請溥儀時,溥儀雖然言語上非常友善,但是不經意的咳嗽(因偶感風寒),從微表情層面顯示了其內心的掙扎。這個小細節用隱喻的電影語言,讓觀眾從視覺上感受到旁白中所講的「感激涕零」不過是一層表象。
溥儀
當橫縱兩條歷史線的描述都得以完善後,我們會發現《東方戰場》把這14年的歷史書寫得極盡完整、清晰。我們可以客觀地從中考量每一個事件和人物所體現出的歷史意義。而這眾多的事件和人物,真如繁星萬點,既有自己的軌跡,又影響著其它的軌跡。當我們梳理這些軌跡的時候會發現,共產黨的軌跡,對其它軌跡的影響最為深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顯然不是某個人說了算的事,從《東方戰場》的橫縱雙線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歷史的進程中有一股深藏的推動力量。這股力量就是人民的選擇。唯有人民的選擇在推動歷史車輪滾過。整個14年抗日歷史中,共產黨也不是沒有迷惑的時候,但是他們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能給出正確的方略,吹響清亮的號角,並以實際行動給敵人以沉重打擊,鼓舞同胞。面對眾多的突發事件,整個國際社會有著各種勢力提出各種主張。可是觀眾能夠清楚地看到,只有共產黨的主張是深植於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的。毛澤東所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的第七條便明確指明了「改良人民生活」。縱觀劇中共產黨在14年裡所作出的判斷、所擺明的態度、所採取的策略,無一不是真切地與人民利益站在一起的。於是,人民作出了選擇,共產黨中流砥柱的作用,成為了歷史必然。
白求恩
《東方戰場》即將收官,涓涓細流匯成大海,片片拼圖繪成全景,繁星點點照亮歷史的天空。讓我們俯身查看,轉頭回望,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文/滿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