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鄧艾,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滿腹才華,軍事技能突出,可謂是文武全才,對用兵之道更是頗為了解,在國家的治理上也有頗多貢獻。在他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替曹魏守衛西邊的領土上,主要是為了防備蜀漢名將姜維的入侵。公元263年,他曾經與鍾會共同率領軍隊攻打蜀漢,最終他搶得先機,先行一步進入成都,使蜀漢政權滅亡,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他戰功累累,政績突出,深受曹魏統治者的重用,但在後期卻遭到了鍾會的污衊,從而被君王猜忌,不得善終,令人感嘆。
陳元靚曾經這樣評價他:「赫赫皇魏,時生寶臣。忠衛社稷,志靜煙塵。蕩平巴蜀,恢廟鹹秦。英銳不泯,激後之人。」
經歷坎坷,習得一身本領
鄧艾出生在新野的世家大族中,但到了他的那一輩,家族早就已經沒落。在他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和柔弱的母親一起生活。在社會動蕩的年代,加上新野地處中原,豪強勢力更為集中,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儘管是在這樣的混亂背景下,他仍然接受了較為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軍隊攻打下荊州之後,曾經強行將荊州當地的人民向北遷,鄧艾和他的族人也在這其中。因為年紀小,因此鄧艾最初是負責放牛的牧羊童,但他卻不甘於此,從小便胸懷大志,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在他少年時期,他曾經跟隨他的母親到了潁川,在偶然的機會下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範,行為士則」,因此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從此之後便格外用心研究。在當時被強迫遷往北方的人中,有真才實學的人極少,鄧艾便憑藉著才華被推薦成為了典農都尉。但卻因為自身口吃的毛病,因此成為了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官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鄧艾仍然十分喜愛軍事研究,每到一地必要觀察當地地形地貌,逐漸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地圖。
得遇貴人,改變人生
鄧艾的前半生都是在碌碌無為中度過的,直到遇見了司馬懿他的人生才發生了轉變。在當時魏國準備在東南一帶進行屯田,從而達到儲備軍糧的目的,鄧艾就主要負責此次對東南一地的考察。在他巡視完成之後,他提出了兩項極為重要的建議。第一條便是興修水利工程,開鑿河渠,從而方便百姓們灌溉農田,提高糧食生產以及疏通河運。其次便是在淮北華南地區實行大規模的屯田制度,加大對軍糧的積累,以防萬一。
於是,便著《濟河論》,在那其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司馬懿在看到之後立刻採納實施了,根據鄧艾的方法,疏通了河道,甚至還依靠人工的力量挖掘了數百裡長的水渠,使灌溉的農田數量增多了不說,還將淮南淮北連成一體。幾年之後,當地的面貌煥然一新,河流沿途更是雞犬相聞,呈現出了一片繁榮富足的景象。從那之後,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和軍事建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使魏國在東南地區的防禦力量大大加強。
力勸君主,重視農業
因為獻策有功,鄧艾遷升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每當他外出看到哪些地方官不重視農業生產,只知道外出遊玩享樂時,他便十分生氣,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建議皇帝:「對於一個國家發展,其中最重要的首先便是農業,然後便是戰備力量,只有國家經濟發展了,軍事實力才能強大,而這農業便是取得勝利的根本,如果朝廷不重視農業的發展,那麼百姓就更不會在這方面花費功夫了。因此在我看來應該激勵政策來鼓勵百姓們進行農業生產,從而杜絕那些華而不實的風尚。」
自公元254年開始,司馬家族就多次出現了內部危機,但無論局勢如何變化,鄧艾始終能官居要職,能夠得到皇帝的重視。
曹髦曾說:「艾籌畫有方,忠勇奮發,斬將十數,馘首千計,國威震於巴蜀,武聲揚於江岷。」
作為一名軍事家而言,鄧艾每次在戰爭中總是表現突出。除了自身驍勇善戰之外,對於指揮軍隊更是手到擒來,每次都有不同的見解,具有難得一見的戰略頭腦。他曾經與姜維數次交戰,但卻始終沒有失敗,他偷渡陰平這場戰役更是被稱為中國戰爭史上進入四川作戰中最為出色的一場戰役。
參考資料
《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