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鄧艾,如何鎮守邊境,率領軍隊消滅蜀漢政權

2020-12-24 阿偉聊文化

前言

鄧艾,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滿腹才華,軍事技能突出,可謂是文武全才,對用兵之道更是頗為了解,在國家的治理上也有頗多貢獻。在他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替曹魏守衛西邊的領土上,主要是為了防備蜀漢名將姜維的入侵。公元263年,他曾經與鍾會共同率領軍隊攻打蜀漢,最終他搶得先機,先行一步進入成都,使蜀漢政權滅亡,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他戰功累累,政績突出,深受曹魏統治者的重用,但在後期卻遭到了鍾會的污衊,從而被君王猜忌,不得善終,令人感嘆。

陳元靚曾經這樣評價他:「赫赫皇魏,時生寶臣。忠衛社稷,志靜煙塵。蕩平巴蜀,恢廟鹹秦。英銳不泯,激後之人。」

經歷坎坷,習得一身本領

鄧艾出生在新野的世家大族中,但到了他的那一輩,家族早就已經沒落。在他小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和柔弱的母親一起生活。在社會動蕩的年代,加上新野地處中原,豪強勢力更為集中,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儘管是在這樣的混亂背景下,他仍然接受了較為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軍隊攻打下荊州之後,曾經強行將荊州當地的人民向北遷,鄧艾和他的族人也在這其中。因為年紀小,因此鄧艾最初是負責放牛的牧羊童,但他卻不甘於此,從小便胸懷大志,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

在他少年時期,他曾經跟隨他的母親到了潁川,在偶然的機會下讀到已故太丘長陳寔碑文中的兩句「文為世範,行為士則」,因此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從此之後便格外用心研究。在當時被強迫遷往北方的人中,有真才實學的人極少,鄧艾便憑藉著才華被推薦成為了典農都尉。但卻因為自身口吃的毛病,因此成為了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官員。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鄧艾仍然十分喜愛軍事研究,每到一地必要觀察當地地形地貌,逐漸在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地圖。

得遇貴人,改變人生

鄧艾的前半生都是在碌碌無為中度過的,直到遇見了司馬懿他的人生才發生了轉變。在當時魏國準備在東南一帶進行屯田,從而達到儲備軍糧的目的,鄧艾就主要負責此次對東南一地的考察。在他巡視完成之後,他提出了兩項極為重要的建議。第一條便是興修水利工程,開鑿河渠,從而方便百姓們灌溉農田,提高糧食生產以及疏通河運。其次便是在淮北華南地區實行大規模的屯田制度,加大對軍糧的積累,以防萬一。

於是,便著《濟河論》,在那其中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司馬懿在看到之後立刻採納實施了,根據鄧艾的方法,疏通了河道,甚至還依靠人工的力量挖掘了數百裡長的水渠,使灌溉的農田數量增多了不說,還將淮南淮北連成一體。幾年之後,當地的面貌煥然一新,河流沿途更是雞犬相聞,呈現出了一片繁榮富足的景象。從那之後,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和軍事建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使魏國在東南地區的防禦力量大大加強。

力勸君主,重視農業

因為獻策有功,鄧艾遷升兗州刺史,加振威將軍。每當他外出看到哪些地方官不重視農業生產,只知道外出遊玩享樂時,他便十分生氣,想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建議皇帝:「對於一個國家發展,其中最重要的首先便是農業,然後便是戰備力量,只有國家經濟發展了,軍事實力才能強大,而這農業便是取得勝利的根本,如果朝廷不重視農業的發展,那麼百姓就更不會在這方面花費功夫了。因此在我看來應該激勵政策來鼓勵百姓們進行農業生產,從而杜絕那些華而不實的風尚。

自公元254年開始,司馬家族就多次出現了內部危機,但無論局勢如何變化,鄧艾始終能官居要職,能夠得到皇帝的重視。

曹髦曾說:「艾籌畫有方,忠勇奮發,斬將十數,馘首千計,國威震於巴蜀,武聲揚於江岷。」

作為一名軍事家而言,鄧艾每次在戰爭中總是表現突出。除了自身驍勇善戰之外,對於指揮軍隊更是手到擒來,每次都有不同的見解,具有難得一見的戰略頭腦。他曾經與姜維數次交戰,但卻始終沒有失敗,他偷渡陰平這場戰役更是被稱為中國戰爭史上進入四川作戰中最為出色的一場戰役。

參考資料

《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張郃死後,魏國後期還有哪些名將?除了鄧艾外,還有這些人
    從劉備、諸葛亮到姜維,郭淮都曾經對抗過,應該算得是名將了。 二、夏侯霸 夏侯霸也完全算得上是一代名將。他是夏侯淵的兒子,當初還是司馬懿推薦到軍中擔任將領的,說他「弓馬熟嫻」,可為大將。大家記得,諸葛亮七星燈祈禳,曹軍來襲,魏延進帳撲滅了主燈,導致諸葛亮功敗垂成,那個晚上率兵偷襲蜀營的就是夏侯霸。
  • "在三國正史中,究竟哪些名將能排進前10?趙雲排第七,關羽墊底"
    最後在滅蜀的時候,他只是率領一支分隊翻山越嶺走險道進入蜀漢腹地,此時的劉禪其實如果選擇堅守,那等待鄧艾軍的就只有全軍覆沒;如此冒險行軍的將領,雖然能有奇功,但也能遭受大敗,只能說劉禪宅心仁厚,知道此時的蜀漢已是油盡燈枯,再抵抗受苦的依然是百姓,故而選擇了投降而已;而且後來由於鄧艾的居功自傲,引得鍾會不滿,招致大禍。TOP、8 姜維
  • 蜀漢最低調的大將,撐起蜀漢半壁江山,此人不死,鄧艾進不了成都
    成為蜀漢第二支特種軍隊的掌門人,蜀漢第一支特別兵馬乃是由 陳到 統領的白毦兵,白毦兵也是起初劉備帳下最能打仗的軍隊。當時,劉備在夷陵戰敗,也是陳到率領 白毦兵 與東吳的追兵死死相抗,劉備才有機會回到永安。完成,他最後要交代的事情。而王平從起初的牙門將,到北伐建功,如今已經成為討寇將軍,這足以證明劉備當年的眼光沒錯。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鄧艾、鍾會、姜維、司馬昭,誰是笑到最後的人
    一、被抓捕的鄧艾。在這場戰役中,鄧艾趁姜維的蜀軍主力在劍閣被鍾會大軍牽制之機,偷渡陰平小道,直插蜀漢腹心。在綿竹之戰中,鄧艾打敗了諸葛瞻率領的蜀軍,直逼成都城下。走投無路的劉禪只得向鄧艾投降,蜀漢滅亡。
  • 三國時期兩個馬忠:一個俘虜關羽名傳後世,一個則是蜀漢名將
    我們比較熟悉的重名大概要數"馬忠"了,一個是東吳,或者叫江東集團的馬忠,一個是蜀漢的馬忠。其實,這兩個馬忠在各自政權中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蜀漢馬忠要比東吳馬忠高得多,但東吳馬忠做了一件大事,對歷史的影響,甚至超過了蜀漢馬忠的熱度。下面小編要說的這兩個人物,當然主要是蜀漢的馬。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孟獲曾經被諸葛亮收服,那麼,蜀漢滅亡的時候,他為什麼率領大軍前來支援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從時間上來看,公元263年時,孟獲很可能已經去世了。到了公元263年,也即蜀漢滅亡之際,孟獲至少有60多歲了。在漢末三國時期,60多歲的年齡,已經是高齡了。比如劉備是62歲去世的,諸葛亮是53歲去世的,法正是44歲去世的。所以,蜀漢滅亡的時候,孟獲很可能已經去世了。即便沒有去世,處在高齡的孟獲,也很難親自派兵來支援後主劉禪。另一方面,就孟獲及其手下,即便想要救援蜀漢,也不可能直接帶兵進入蜀漢都城的。
  • 蜀漢滅亡前悲壯的一幕:英雄的後裔,紛紛為這無法拯救的國家犧牲
    而在其中,蜀漢卻是個例外,這個政權打自一開始,就充滿著理想主義的關輝。和魏國、吳國不一樣,蜀漢的創始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皆出身草根,他們輾轉全國、屢敗屢戰,最終打下了一片天地。這個政權充滿了人情味,幾乎為從未看到像魏國、吳國那樣的內鬥。
  • 蜀國除了五虎上將,還有另外五大名將支撐蜀漢
    在二十四名將中,這幾位也是名列前茅,在歷史舞臺上閃閃發光。蜀國後期,在五虎上將接連去世後,出現了「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可是這只是對蜀國國力不足,將才匱乏的描述。其實在蜀國中,仍然有不少優秀將領,為劉禪鎮守四方,衝鋒陷陣。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蜀國後期的五大將領。鎮北大將軍王平,字子均。
  • 三國陣亡時官職最高的名將:關羽僅排第四,第一讓人意外
    那麼在三國亂戰之中陣亡時,官職最高的名將是哪位呢?top 6 徵西大將軍魏延魏延陣亡時,官職徵西將軍,因資深顧為徵西大將軍,屬於重號將軍。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 三國十大名將排名:關羽第三,張飛第八,第一寫進教科書
    當年,蜀漢官員楊戲對魏延做過這樣的評價,「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說的也就是他魏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將,也是一代名將。但是,他的性格卻與關羽有幾分相似。 因此,張飛雖然是三國時期一代名將,但是他的排名離真正的大將,真正可以獨當一方的將才,還是差上一點點感覺的。 第七名:陸遜 陸遜,乃是東吳第四任大都督,他的能力突出,而且遇事非常冷靜,常常可以以己之長克敵之短。當年劉備率領大軍攻打東吳,但是最終卻敗在了陸遜之手。
  • 鄧艾偷渡陰平,為何劉禪選擇投降,只有北地王劉諶選擇以死殉國?
    這種性格,在諸葛亮的時代,對蜀漢政權是有益的。這使得蜀漢君臣和諧,內部團結,劉禪可以安於本分,諸葛亮可以施展才華。但是,當諸葛亮一去世,劉禪就失去了主心骨。諸葛亮為了蜀漢政權的延續,在去世前指定了接班人,制訂了未來的國策。這使得蜀漢成功實現了政權交替,讓蜀漢又穩定了三十年。但是,一旦諸葛亮的繼承人陸續死去後,劉禪就不知道該如何理政了。
  • 三國大將鄧芝鄧艾——南陽新野雙雄,一個拼盡全力出使東吳輔佐蜀漢,一個舍了老命奪成都滅了蜀漢,一個封侯,一個冤死,各為其主不勝唏噓
    但是現在劉備去世了,諸葛亮怕孫權聽到劉備去世的消息後態度會有所變化,不知道改如何處理。這個時候鄧芝對諸葛亮說:「如今的主上還十分年幼,在位的日子也不長,應該派人再去和吳國結好。」諸葛亮聽了他的話,說:「我之前還沒想好讓誰去,現在我知道了。」鄧芝便問是誰,諸葛亮說:「就是您了!」於是,鄧芝就出使去了吳國。
  • 三國被忽略的守城神將,蜀漢鐵閘,讓東吳寸步難進
    蜀漢後期,就曾湧現過一位英勇的守城神將,他在蜀漢滅亡之際,苦守孤城,先後3次粉碎了孫吳的進攻,成為兩國邊境的一道鐵閘,讓孫吳寸步難進,他的名字叫——羅憲。
  • 悲情名將鄧艾:滅掉蜀國立下奇功,卻成為司馬昭執政下的犧牲品
    這句話,放在曹魏名將鄧艾身上,再合適不過。料誰也沒想到:這個出身寒微,看似唯唯諾諾,說話也結結巴巴的「小子」,竟然能一路逆襲,不僅成為了一代戍邊大將,而且還做到了兩千兵馬滅掉蜀國的壯舉。可惜繁華過後,易見蒼涼。鄧艾滅蜀,本是不世奇功。可沒過多久,這位一代名將,便慘遭不白之冤而死。更令人叫屈的是,朝野上下皆知鄧艾之冤,卻無一人為之翻案。
  • 虎將魏延如何鎮守漢中?劉備夷陵之戰慘敗,他卻成為蜀漢定海神針
    自此劉備有了四個戰略支點,成都大本營,養子劉封鎮守的東三郡,二弟關羽鎮守的荊州,愛將魏延鎮守的漢中。隨著關羽水淹七軍,劉備集團到了最頂點。可是好景不長,張飛人品有問題(擅鞭撻士兵),劉備是知道的。劉備萬萬沒想到,關羽的人品也有問題,在劉備最艱難的時候,他的大舅哥糜芳都沒有反叛,卻被關羽給逼反了。糜芳勾結東吳軍隊奪下了荊州,擒殺了關羽。劉備準備了兩年,開始伐吳,不料被火燒連營。
  • 魏滅蜀之戰,司馬昭表面上打的是劉禪,暗地裡對付的卻是鄧艾?
    但由於曹氏和夏侯氏長期把持曹魏軍政大權,特別是邊境戰略要地的都督幾乎都是由他們或其親信把持,司馬氏在掌握中央大權後,要想同時掌握地方大權,就必須奪取關隴等幾個關鍵地區。控制關隴地區,對司馬氏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意義:這裡是對付蜀漢的前沿陣地,如果由此地南下滅蜀,然後再順長江而下滅吳,就可以完成統一大業。
  • 司馬昭消滅蜀漢後,為何不趁勢進攻東吳,從而一統天下呢?
    公元263年8月,魏國權臣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主力。在這場戰役中,鄧艾這位名將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魏蜀兩軍主力對峙於劍閣之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裡荒無人煙的地區,鑿山開路,奇襲江油(今四川江油北)。
  • 鄧艾偷渡陰平,如果劉禪不投降,蜀漢會不會滅亡?
    他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三路攻蜀。姜維憑藉山川之險,把鍾會的大軍阻擋在劍閣之外,但鄧艾卻率3萬人偷渡陰平小道,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選擇投降,蜀國滅亡。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僅僅過了四十多年,蜀國就滅亡了,當時司馬氏甚至還沒有篡魏建立晉朝。一方面我們替蜀漢感到可惜,另一方面也不得不為鄧艾的奇兵之計拍案叫絕。
  • 淺談蜀漢的四大都督——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
    蜀漢、曹魏、東吳都設置了都督,主管某個防區的軍務。下面小編要說的是蜀漢的四個最為重要的都督,分別是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這四個都督,幾乎撐起蜀漢的整個國防。漢中都督漢中這個位置對蜀漢來說非常重要。蜀漢歷任漢中都督中也不乏名將。
  • 滅蜀第一功臣,蜀漢滅亡兩個月就落得個全家被殺的下場,文臣可恨
    三國時期的魏國名將,鄧艾此人也算得上是文武雙全,不僅精通兵法而且對內政也是頗有自己的見解,鄧艾一生能夠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實與從小便接受優良的教育是息息相關的!說起鄧艾的人生轉折點還是遇到了司馬懿,如果沒遇到司馬懿鄧艾可能也就這麼平凡一輩子了,司馬懿欣賞鄧艾的才華之後鄧艾被重用而鄧艾一生的最大功績便是拿下了蜀漢,可以說魏國拿下蜀漢鄧艾居功至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