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未上映,就已熱議不斷,這與該片的導演是李安有很大的關係,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該影片的3D、4K、120幀全新科技的使用。
對於這部影片外界給予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技術形式大於內容、不好看、起伏不大……」,「李安又回來了,電影還是一如既往的好看」。
那麼這部電影到底怎樣呢?
11月11號,在由濟南百麗宮影城、生活日報、博納影業、董小姐電影會客室主辦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品鑑會上,專業人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對於導演李安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從1995年到現在李安拍了13部電影,每一部都堪稱經典,可以說李安現在已是功成名就,可是還是在不斷嘗試新東西,不斷地在自己的電影中尋找新突破。
現場兩位女神老師也發表了自己心目中的李安是什麼樣子的?
從左到右:王玉 王穎 馮小強
青年作家、藝術評論家王玉, 「李安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導演,喜歡的原因是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在做自己,這與他最初的職業是分不開的,最開始他是做演員的,他認為電影什麼東西都可以拿開,但是演員是拿不掉的,拿掉就不是一個片子了,所以他能在每個電影裡把人拎出來,無論是宏大的敘事還是小眾的東西,包括他的《推手》、《喜宴》、《斷背山》等都可以看出來。」
「再一個李安片子好在,可以把電影中人的各種衝突處理的特別好,像今天的這部片子《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我有時候在想為什麼會這樣,雖然我很不想提他被養的那六年,那是一個糾結的過程,能從這六年中成長出來,他的這種感覺肯定會表現在影片中。像他在參加《喜宴》領獎的時候,穿的是一件很老式的、舊的綠色大衣,別人看到後都在勸他要不要換一件呢子大衣,李安自己也表述過這種現象,他從一件綠色大衣轉到呢子大衣,並不僅僅是一件衣服的變換,其實是兩種心態。」
王玉繼續表達自己對李安導演的看法說,「我對導演最大的感觸是,如果你從一部電影裡看到一個導演的夢想從開始到成功,再到現在的回歸,你能感受到他的變化,就是很成功了,就像某個作家說的,這就是真正的愛與自由。」
文學博士、電影學碩士生導師王穎,「我特別喜歡李安早期的家庭倫理影片,像《推手》、《喜宴》,李安的電影可以講各種題材的故事,戰爭、奇幻、家庭,大投資、小投資,不管什麼樣的電影,他其實都是在講一個故事,表達一個意思,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像今天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人所處的那種孤獨、悲哀,說什麼都沒有用的狀態,這在他的其他電影中都是有表現的。」
「我看到有很多批評這部影片的觀眾,我不知道有什麼好批評的,除了最後蘑菇復活那段,稍微帶有一點好萊塢的那種俗套之外,這部電影是完美的,我是這樣感覺的。」王穎如是說。
泉城時光影評人馮小強,「我覺得這種負面消息挺好的,這些聲音可以給片子適當的降降溫,來到中國之後,觀眾才有期待值。」
在場嘉賓除了交流了自己對李安導演的認識,就影片本身,幾位專家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電影不講戰爭,談人性
王玉,「我覺得這部影片沒有說反戰,還是在說人性,這部電影我比較喜歡的是死去的那個人,就是班長蘑菇,但是他的戲份並不是很多,這是一個悲哀事件,但影片並沒有去詳細敘述,這是他在之前電影裡所沒有的。」
「命運總會遇到很多阻礙,像愛情有可能會遭遇到親情的阻礙,這在他的片子裡有很多體現,像《喜宴》裡的同性戀,在那種環境下愛情顯得那麼格格不入,那麼當命運遭遇到這種不幸時,應該怎麼辦呢?這就是李安對於電影夢想的堅持。」
李安用高科技來展現意識流風格
王穎,「我確實沒想到李安會用這樣的技術來表現一部意識流的電影。一般來說人們都是很保守的,如果用很高級的技術就會拍一部很保險的商業電影,我沒預測到的是,會用這麼高級的技術來拍一部不好預測市場的意識流電影,電影中用了很多特寫鏡頭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把這種內心與現實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這使我非常吃驚的地方,現在還沒回過神來。」
馮小強,「他是想用技術來表現一種真實,但從美國觀眾的表現來看,顯得太真實了,目前來說,李安的這種挑戰還是很大的,我認為李安的這種120幀很有可能創造出一種數字時代的獨特美學。」
王穎,「像電影剛開始出現色彩的時候,有人說花裡胡哨,包括聲音的出現,很多無聲大師聯名反抗,但是技術還是不斷進步的。我覺得多虧了是李安在做這個技術,因為它是有心的,不會為技術而技術。」
為什麼要用這樣一種技術來拍一部電影?導演李安自己說,「只是我的影片需要這種技術。」所以不管是不是觀看的120幀影片,觀眾都可以放心去觀看了。
濟南百麗宮影城總經理董文欣,「作為影院經理我比較擔心的一點是,片子一直在宣傳技術,忽略了影片本身的宣傳,很擔心他能不能從內容上來吸引觀眾。李安的所有電影我覺得都是文藝範的,我之前也說過他就像一個孩子,對所有事都很好奇,願意嘗試不同的東西。我覺得這個電影不是講反戰,是講了每一個階層的人,講了他們對於戰爭的看法,你看完這部電影就會知道為什麼美國人會選川普來做總統,因為川普打破了美國長期以來創造的那種價值觀,一種非黑即白的價值觀。在這部電影中也看到了,對於戰爭的看法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有說好的有說不好的。而且李安是個很糾結的導演,從他的電影中也能看出來。」
「我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我希望90後的人能用一種當下歷史的眼光去感受這部電影,感受李安的魅力。對於技術來說,我覺得李安還是想表現這種去影院觀看電影的這種儀式感。」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馬兵老師,「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李安這部電影在場面調度上非常難,裡面有很多人,其實這也是它採用新技術的原因,要把每個人清晰地表現出來。我看完這部電影覺得有一種荒蕪感,這部電影在反思一種消費戰爭,包括我們來看這部電影,是不是也是一種共犯?還有裡面那個老闆說,把你們的故事換成一個國家的故事,這涉及到國家記憶強制性去掠奪個人記憶的一個問題,在林恩看來戰爭是一種個人化的記憶,而這種記憶總要被國家以這種榮耀的方式去掠奪,當個人記憶被掠奪後那麼都會變成歷史形態化了的,在這裡面林恩強調的是我的記憶不可掠奪性,所以他對戰爭是非常個人化的理解。戰爭對於每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這是電影想要表達的。」
「這部電影中林恩的成長是一種個人內心的成長,而周圍的人都是他成長的一種阻礙,我覺得這也是電影很獨特的一點。」
山東藝術學院副教授景虹梅老師,「我在想電影在消解什麼東西,除了剛才談的英雄主義,還有就是觸動美國價值觀的愛國主義。再就是人的成長,人要做什麼樣的選擇,像電影中的林恩,兩種現實不斷在頭腦中碰撞,周圍有很多阻礙,包括電影中最愛他的姐姐,一個人是如何成為他自己的,林恩最後的選擇有可能大多數人不會理解,為什麼要重新返回戰場,那是一種面臨危險的選擇,其實我覺得影片中的這種處理很好,恰恰表明了他自由意志的一種選擇。」
對於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技術當然是不能忽視的,但影片除了技術,內容也是值得琢磨的,比如說影片中的人物,每個人物都是複雜的,現實的,不是扁平的,所以即便是普通影廳的放映,這部電影也是值得大家前去觀看的。
長按以下二維碼進行識別即可關注濟南百麗宮影城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