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變犀牛」戲說諾曼第反坦克路障 如何變成「謝爾曼」的犁刀

2021-01-08 hawk26講武堂

今天這個話題非常有趣,講述的是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之後的一系列遭遇。

這件事充分體現了矛與盾的位置轉化,以及「天道好輪迴,蒼天繞過誰」的不變真理。首先說刺蝟,這個刺蝟不是動物,而是一種名叫「捷克刺蝟」的反坦克路障。

從名字就能看出,它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發明。二戰前夕,捷克斯洛伐克為了抵擋德軍裝甲部隊,就有人腦洞大開發明了這種由三根型鋼構成的反坦克路障。每根型鋼兩端都有缺口,可以卡住坦克的行動部分。

儘管這種反坦克路障並沒有阻擋德軍的鐵蹄,卻讓很多國家看到原來反坦克路障居然還可以這樣搞,掀起一輪山寨的熱潮。不僅美英法紛紛效仿,就連蘇聯都開始批量生產這種「捷克刺蝟」。樣式各不相同,最簡單的就是三根工字鋼焊接而成的,效果也不錯。

為了防止盟軍在法國沿海登陸,德國修建了「大西洋壁壘」,在海岸線上布置了大量反登陸障礙,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很多「捷克刺蝟」。

加上「捷克刺蝟」的特殊造型非常搶眼,很多歷史照片中,都可以一眼看到它的存在。

別看「捷克刺蝟」結構簡單,卻可以損壞坦克的行動部分,甚至能夠刺穿較薄弱的底部裝甲。想用炮火擊毀它,又非常困難,因為它結構實在太簡單了,火炮難以準確命中。而且它有六條「腿」,隨便三條腿著地就能立在那裡,確實挺讓進攻方頭疼的。

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遭遇了德軍設置的大量「捷克刺蝟」,實在是不堪其擾。如果是在行進路線上,不得不派出工兵冒著彈雨進行爆破,或者出動有經驗的坦克車組,將其頂開。

在諾曼第,「捷克刺蝟」固然討厭,但真不算什麼大麻煩。盟軍最頭疼的還是諾曼第特殊的地形,這裡地形起伏較大,有很多灌木叢。

盟軍的M4「謝爾曼」坦克很難發現隱藏在灌木叢中的德軍小分隊,吃了很多虧,造成了不小的傷亡。盟軍在諾曼第地區陷入膠著態勢,一時無法打破僵局。

一天傍晚,幾個美軍坦克兵坐在一起討論進來的戰局,一名士兵說,坦克前面要有把大鋸就好了,能夠將那些可惡的灌木叢都砍掉。第102騎兵偵察中隊,M5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駕駛員柯蒂斯·卡林中士(如圖)聽到這句玩笑話,立刻想出了一個絕佳的主意。

他以前做過園丁,充分發揮自己以往的工作經驗,利用德軍設置的「捷克刺蝟」,改造成能夠剷除灌木叢的犁刀,安裝到自己的M5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的車頭位置。只見坦克開進過程中,所經之處的灌木叢都被剃成了光頭,德軍失去了隱蔽物。

盟軍指揮部認為這是一個很實用的改進,於是緊急動員前線的美軍部隊,利用戰場上隨處可見的「捷克刺蝟」,為坦克安裝這種特殊的犁刀。

這種特殊的犁刀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剷除了該地區的灌木叢,盟軍得以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將德軍徹底消滅。很多士兵給這種犁刀起了一個綽號,就叫「犀牛」。

M4「謝爾曼」坦克安裝上「犀牛」犁刀之後,在戰鬥中表現神勇。柯蒂斯·卡林因為發明了「犀牛」犁刀而獲得了勳章,僅僅4個月後,他在一次任務中踩到一枚地雷,儘管受了重傷,卻幸運地活了下來。柯蒂斯·卡林的戰爭就此結束,他返回美國,成了一名工人娶妻生子。

這就是「刺蝟變犀牛」的小故事,成為二戰中的一則很有趣的插曲。

相關焦點

  • 真實的《狂怒》——謝爾曼坦克一騎當千的傳奇
    不過,區域轟炸這一招早在諾曼第登陸時期便是盟軍慣用的戰術,德軍上下早已對此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再加上盟軍情報機構誤判了德軍的主要集結區域,使得這次轟炸並沒有打散德軍的整體防禦。當第33裝甲團的謝爾曼坦克剛剛越過進攻起始線、朝德軍陣地推進的時候,他們立刻遭到了兇猛的德軍反坦克炮火力集火射擊!
  • 謝爾曼坦克的火炮口徑一毫米之爭
    具體一點說,美軍一個師——無論是裝甲師還是步兵師,編制如何?有多少官兵?具體幾條槍?多少坦克等等,都是由他來制訂的。當然具體的作戰條例,一個武器的研發方向,運用方針也是由他制訂的。
  • 謝爾曼的火力升級之路
    其次,「謝爾曼」還是惟一裝火炮垂直穩定器的坦克,能夠在行進中瞄準目標進行射擊。尷尬的「謝爾曼」然而以後的2年中,尤其是蘇、德戰場上,滄海桑田,坦克裝備日新月異。而美陸軍依然是「謝爾曼」坦克獨當一面。事實上,從1943年盟軍登陸義大利開始,就陸續有前線戰報指出德軍新式坦克的明顯優勢。但是美軍高層置若閣聞。
  • 二戰日本專造「自殺式」反坦克武器
    謝爾曼馱著一輛繳獲的日軍輕戰車,這恐怕是對「豆」坦克的最大羞辱吧而日本由於長期不重視反坦克作戰,武器庫中的反坦克武器可謂寥寥無幾,導致戰爭後期不得已緊急搞出一些五花八門的「自殺式」反坦克武器這種火箭筒和其改進型RPzB 54性能優良、威力巨大,破甲能力達200毫米,東打T-34,西擊謝爾曼,深受德軍士兵的歡迎。
  • 奇葩的反坦克武器:英國有粘性手雷,德國有磁性炸彈,日本靠竹竿
    於是很不幸的,這種武器在經過了較短的使用時間後,就被「坦克殺手」和「鐵拳」這兩種反坦克火箭筒取代了。三、日本的反坦克竹竿儘管說美國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在歐洲戰場和非洲戰場上,都被德軍的虎式重型和黑豹中型坦克按在地上摩擦,可是當它們到了太平洋戰場上的時候,那效果可就不一樣了。
  • 日軍90式75毫米野炮,是如何成為二戰日軍的主力反坦克裝備的?
    90式75毫米野炮是二戰日軍使用較多的武器裝備,它原本是為步兵提供炮火打擊的輕便野炮,本身設計也沒有過人之處,但是在戰爭中卻逐步成為日軍反坦克的主力裝備,與它的設計初衷背道而馳,這又是怎麼回事呢?該炮服役後一開始表現平平,在二戰中後期,日軍偶然發現發射破甲彈的90式穿甲效果較好,是少有的能夠在遠距離擊穿M4謝爾曼的火炮。日本沒有給90式配備專門的穿甲彈,在發射穿甲榴彈的時候,250碼距離上能擊穿88.9毫米均質鋼裝甲,1000碼上能擊穿71.2毫米均質鋼裝甲,理論上能夠擊穿M4A1的正面裝甲。
  • 二戰日本專造「自殺式」反坦克武器|輕武專欄
    >最大羞辱吧)而日本由於長期不重視反坦克作戰,武器庫中的反坦克武器可謂寥寥無幾,導致戰爭後期不得已緊急搞出一些五花八門的「自殺式」反坦克武器。從此,反坦克武器再也不必依賴初速來穿甲了,也給在反坦克武器方面近乎一片空白的日本帶來了福音。
  • 國產神劇中那輛每分鐘350發的"德軍謝爾曼M1",我給你們找著了…
    一個士兵舉手報告:「報告,謝爾曼。」知識分子一本正經的說:「謝爾曼M1,坐!」他接著說:「射速每分鐘三百五十發,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以孟氏家族的興衰榮辱為視角,講述了一九三零年代中國第一代民族工業者,在舊上海如何通過實業救國、自強不息的故事。 是中共鄒城市委宣傳部、北京環宇星月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鄒城星月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東臺市張挺影視文化工作室聯合出品的年代傳奇劇。  然而,過度缺乏軍事常識的編劇和臺詞,卻把這部國產劇毀得意外紅火。
  • 戰地打火機——M4「謝爾曼」中型坦克
    M4「謝爾曼」坦克,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的一款中型坦克,其名字源於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北軍名將威廉·特庫賽·謝爾曼,該型坦克在盟軍陣營中有著與蘇聯紅軍所裝備的「t34中型坦克」幾乎相同的重要地位。
  • 『戰車』-(桑達斯附高)-M4謝爾曼系列
    首先是炮塔的頂部,兩處的潛望鏡增加了軸套防護,然後同軸機槍的槍身從防盾部分突出來的長度也變短了。然後兩側的拋彈口旁邊也進行了一些實現處理,表現得更像光滑的鑄造物品。另外車體前部左側本來美軍的M4型就沒有的與螢火蟲共通的部件也去掉了。然後尾燈也變得跟實車一樣只有左上部分是紅色的。另外車體後部左右的牽引鉤因為要在牽引時加上電纜,所以也追加了T字型的突起。
  • 當謝爾曼遇上虎王,一位愛爾蘭人的選擇
    1943年時的約翰·戈爾曼在諾曼第登陸前,英國人在非洲和義大利已經見識過了德國人的虎、豹之類的裝甲怪獸,普通坦克在它們面前不是對手。德國牽引車在樹籬後發出很大的噪音倒車,一發炮彈之後也變成了殘骸。其餘三輛德國坦克的注意力都落到了哈賓森的坦克上,它在越過稜線時連中三彈,變成了一個火把。這就是戈爾曼車組能夠成功逃離的原因。戈爾曼車組中最後棄車的是電信員阿格紐,這倒不是因為他格外勇敢,而是謝爾曼的炮管剛好擋在他的艙口上。他只能從車底逃生門爬出,然後跟著前面四個搖搖晃晃的人一起逃向一個彈坑。
  • 一戰最著名的坦克是謝爾曼M1?雷人神劇再次引爆網絡
    一個士兵舉手報告:「報告,謝爾曼。」知識分子一本正經的說:「謝爾曼M1,坐!」他接著說:「射速每分鐘三百五十發,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這段視頻瞬間爆紅網絡,網友最佳評論是:「就愛這種一本正經吹牛B的!」
  • 超限戰鼻祖謝爾曼將軍(下)
    謝爾曼將軍說:我要讓整個喬治亞鬼哭狼嚎,我要讓喬治亞變成地獄,我要讓喬治亞人不管男女老少,不管窮人富人都感受刻骨銘心的痛苦。如果人們覺得我殘酷和殘忍的話,我會告訴他們戰爭就是這樣,它的目的不是博得人們的好感,戰爭是地獄,如果你們想停止這一切,想要和平的話,你們和你們的親人立刻放下武器,停止戰爭。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主要針對二戰時初期的輕型裝甲,反坦克步槍的出現起初是非常有用的,在裝備穿甲燃燒彈的情況下,有10支反彈克步槍對同個目標進行打擊,就算德軍出期型的四號坦克都無法抵擋得住,會被反坦克步槍一瞬間打成篩子,坦克即使主要零部件損傷不大,但內部的乘員早已經全部陣亡了,二戰初期的反坦克步槍一般穿甲能力都在0到30毫米左右。
  • 翻譯 | 劇評《謝爾曼的櫥窗》
    《謝爾曼的櫥窗》有很多這兩種。去年夏天首映的IFC系列,想像了一個虛構的綜藝節目,有著豐富、狂野、自足的60年歷史。2019年是他們兩人的輝煌一年,他們見證了《謝爾曼的展示》和他們芝加哥集喜劇中心系列劇《南邊》的首映禮在一周內到達。在這種經驗的基礎上,他們想利用「謝爾曼」前提的靈活性,用它來充分捕捉過去電視時代更寬鬆的精神。「我們要做的一件事是,它有一種不可預測的氛圍,就像《星期六夜現場》的早期一樣。在那種氛圍中,你可能正在看,你有一集弗雷德貝瑞做流行音樂鎖定。
  • 「謝爾曼」暴打「黑豹」——「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是戰車裡的豪傑!」
    然而,決定戰爭勝負的永遠是人,「謝爾曼」究竟是「謝饅頭」,還是「戰車裡的豪傑」,也要看是由誰指揮或由誰使用。1944年9月,在法國戰爭的洛林戰役中,美軍正是用「謝爾曼」,以「穿甲、爆破、燃燒,瞬間完成」,打得德軍精銳的「黑豹」式中型坦克屍橫遍野。
  • 口徑20mm,能擊穿謝爾曼正面裝甲,僅德國工藝造得出來
    它的名字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SP」,即Schwere Panzerbüchse(重型反坦克步槍)的縮寫,放在今天,SPzB 41是妥妥的炮,但這玩意又不似其它火炮那般沉重,所以當時被德軍當成步槍使用;第二部分為「zB」,這款武器的名字;第三部分為「41」,指代它是1941年研發的。
  • 報哥問答| 謝爾曼坦克戰場表現如何
    不過在開始本篇之前還是規矩照舊,先說一說謝爾曼坦克的歷史。M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開發、製造的一種中型坦克。不過這個名字卻是英軍起的,本意是指美國南北戰爭北軍的名將威廉·特庫賽·謝爾曼,因此又被稱為謝爾曼坦克。
  • 指揮蘇軍的「謝爾曼」坦克(2):把曼施坦因打回老家
    傍晚來臨時,雨變成了雪。但無論如何,敵人的防禦陣地必須在夜晚前奪取。尼古拉·馬斯柳科夫集合了連隊並召集坦克車長們說明了形勢。與此同時,坦克乘員們補充了「艾姆恰」的彈藥,異常激烈的戰鬥將在晚上進行。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即馬斯柳科夫大尉-譯註)聽取了他的連長和幾位排長的建議。
  • 電影《狂怒》的結尾裡一輛謝爾曼坦克對陣一個步兵營,在現實中可能發生嗎?
    那麼有沒有能炸穿裝甲的手榴彈,有的,比如RPG-43反坦克手榴彈,但其原理類似HEAT破甲彈,原理也是將金屬射流集中才能擊穿裝甲,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手榴彈一扔一爆炸就把坦克炸碎了。圖為RPG-43反坦克手榴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