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個話題非常有趣,講述的是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之後的一系列遭遇。
這件事充分體現了矛與盾的位置轉化,以及「天道好輪迴,蒼天繞過誰」的不變真理。首先說刺蝟,這個刺蝟不是動物,而是一種名叫「捷克刺蝟」的反坦克路障。
從名字就能看出,它是捷克斯洛伐克的發明。二戰前夕,捷克斯洛伐克為了抵擋德軍裝甲部隊,就有人腦洞大開發明了這種由三根型鋼構成的反坦克路障。每根型鋼兩端都有缺口,可以卡住坦克的行動部分。
儘管這種反坦克路障並沒有阻擋德軍的鐵蹄,卻讓很多國家看到原來反坦克路障居然還可以這樣搞,掀起一輪山寨的熱潮。不僅美英法紛紛效仿,就連蘇聯都開始批量生產這種「捷克刺蝟」。樣式各不相同,最簡單的就是三根工字鋼焊接而成的,效果也不錯。
為了防止盟軍在法國沿海登陸,德國修建了「大西洋壁壘」,在海岸線上布置了大量反登陸障礙,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很多「捷克刺蝟」。
加上「捷克刺蝟」的特殊造型非常搶眼,很多歷史照片中,都可以一眼看到它的存在。
別看「捷克刺蝟」結構簡單,卻可以損壞坦克的行動部分,甚至能夠刺穿較薄弱的底部裝甲。想用炮火擊毀它,又非常困難,因為它結構實在太簡單了,火炮難以準確命中。而且它有六條「腿」,隨便三條腿著地就能立在那裡,確實挺讓進攻方頭疼的。
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後,遭遇了德軍設置的大量「捷克刺蝟」,實在是不堪其擾。如果是在行進路線上,不得不派出工兵冒著彈雨進行爆破,或者出動有經驗的坦克車組,將其頂開。
在諾曼第,「捷克刺蝟」固然討厭,但真不算什麼大麻煩。盟軍最頭疼的還是諾曼第特殊的地形,這裡地形起伏較大,有很多灌木叢。
盟軍的M4「謝爾曼」坦克很難發現隱藏在灌木叢中的德軍小分隊,吃了很多虧,造成了不小的傷亡。盟軍在諾曼第地區陷入膠著態勢,一時無法打破僵局。
一天傍晚,幾個美軍坦克兵坐在一起討論進來的戰局,一名士兵說,坦克前面要有把大鋸就好了,能夠將那些可惡的灌木叢都砍掉。第102騎兵偵察中隊,M5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駕駛員柯蒂斯·卡林中士(如圖)聽到這句玩笑話,立刻想出了一個絕佳的主意。
他以前做過園丁,充分發揮自己以往的工作經驗,利用德軍設置的「捷克刺蝟」,改造成能夠剷除灌木叢的犁刀,安裝到自己的M5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的車頭位置。只見坦克開進過程中,所經之處的灌木叢都被剃成了光頭,德軍失去了隱蔽物。
盟軍指揮部認為這是一個很實用的改進,於是緊急動員前線的美軍部隊,利用戰場上隨處可見的「捷克刺蝟」,為坦克安裝這種特殊的犁刀。
這種特殊的犁刀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剷除了該地區的灌木叢,盟軍得以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將德軍徹底消滅。很多士兵給這種犁刀起了一個綽號,就叫「犀牛」。
M4「謝爾曼」坦克安裝上「犀牛」犁刀之後,在戰鬥中表現神勇。柯蒂斯·卡林因為發明了「犀牛」犁刀而獲得了勳章,僅僅4個月後,他在一次任務中踩到一枚地雷,儘管受了重傷,卻幸運地活了下來。柯蒂斯·卡林的戰爭就此結束,他返回美國,成了一名工人娶妻生子。
這就是「刺蝟變犀牛」的小故事,成為二戰中的一則很有趣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