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頂級男子天團——"三君",都死於宦官之手

2021-01-13 網易

2020-10-13 18:15:42 來源: 畫筆中的歷史

舉報

  

  在東漢末年,名士是一種在社會上非常活躍的人群,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閭裡之間,都有他們活躍跡象。名士們追求名聲,喜歡清議,有激濁揚清的社會責任感。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名士們互相標榜,組成各個"男子天團",其中最頂級的組合叫做"三君",又三個最大的名士,也是極其重要的政治人物組成。可惜這三個人物最後都死於宦官之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名士們的組合

  按《後漢書·黨錮列傳》的記載,名士們互相標榜的活動是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第一次"黨錮之禍"的起因是士大夫對為非作歹的宦官黨羽的處置,但是這個處置也是違法的,因為當時漢桓帝在大赦天下。宦官對士大夫開展反擊。宦官是皇帝的近臣,也是皇權的延伸,漢桓帝偏袒宦官,對所謂的"朋黨"進行抓捕、禁錮。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宦官的氣焰更加囂張,士人在政治上的力量被削弱,於是更加側重輿論、話語權這樣的東西。

  

  根據《後漢書·黨錮列傳》的記載,名士們組成"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組合。這個就是按照高低來排列的。"三君"最高,是指"一世之所宗",是名士群體中絕對的領袖;"八俊"次之,意思是人中之英傑;"八顧"次之,"顧"的意思是以德行引導其他人;"八及"次之,指能夠引導其他人走上正軌;"八廚"最次,意思是能夠用財力救助他人。

  

  "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三十五人,算是當時名士中的佼佼者其中有朝中重臣、有漢室宗親、有太學領袖、有當世豪俠。在這些人當中,也有活躍於三國時期的人物,比如"八及"中的劉表(不同史料記載不同,暫且以《後漢書·黨錮列傳》為準);"八廚"中的張邈、胡母班。這三個人對廣義上的三國時期的歷史走向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組合,不排除有沽名釣譽、追求這種精神上的滿足感的可能。不過在宦官當權,政治黑暗的環境下,這些名士確實多多少少能夠起到榜樣的作用,算是黑暗中的一些微弱燈光。《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記載龐統給人的評價往往名過於實,目的是希望樹立榜樣匡正風氣。二者的情況還是比較相似的。在這些組合中,"三君"是領頭羊,無論是名望上的影響力,還是實際上的政治資源,都是無可爭議的領袖。同時"三君"也是反擊宦官的最重要力量,可惜還是功虧一簣。

  

"三君"——竇武、陳蕃、劉淑

  "三君"由竇武、陳蕃、劉淑三個人組成,下面小編就分別介紹一下這三個人物。

  竇武

  竇武出身名門望族,竇武的祖先是東漢開國名臣竇融,"雲臺三十二將"之一。竇融的祖先還能追到西漢時期竇太后身上。這些相對於東漢末年來說就有點懸遠了,不過竇武仍然是仕宦子弟,父親竇奉做過定襄太守。除此之外,扶風竇氏家族中也不乏名臣貴戚。可以說竇武的家世是比較清白且顯赫的。

  

  竇武早先並沒有參與政治,以經學、德行得名,"不交時事,名顯關西。"在東漢延熹八年(即公元165年),竇武的長女竇妙被納入漢桓帝的後宮當中,還成為了皇后。由於這層裙帶關係,竇武也進入到政治舞臺上。竇武官曆郎中、越騎校尉、城門校尉。這個時期竇武積極闢請名士、以節儉、周濟別人的方式養望。竇武的侄子竇紹為虎賁中郎將,性格散漫奢侈。竇武上書請求去除竇紹的職位,匡正竇紹的行為。

  

  竇武的表現符合名士的道德標準,加上尊貴的身世和外戚的身份,容易獲得士大夫的認可。更加關鍵的是竇武也參與對抗宦官的過程。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中,宦官勢力獲得勝利,李膺等名士被收押入獄,被禁錮罷黜。竇武上書指責宦官,為士人求情。竇武的上書雖然沒有幫助士人接觸禁錮,但無疑會博取士人的好感。

  陳蕃

  陳蕃也算是仕宦子弟,祖父做過河東太守,不過其家族明顯不如扶風竇氏強大。陳蕃少年成名,十五歲的時候有過一個小故事:陳蕃家中庭院荒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看望陳蕃,問陳蕃為什麼不灑掃庭院迎接賓客。陳蕃的回答是大丈夫應該掃清天下,怎可照顧一室?有的時候豪言壯語也是博取名望的方式之一。

  

  陳蕃有一定的家族力量,有一定的名望,但是並不算大,所以是先從郡吏做起,然後舉孝廉為郎官,開始自己的仕宦生涯。陳蕃性格剛強,不與權貴相通,另外在朝中為官時,屢次對漢桓帝直言進諫,針對漢桓帝採女過多、耽於遊獵、封侯逾制、寵幸宦官等行為多次上書,有的時候會得到採納,但更多的是被無視,或者引來漢桓帝的怒火。

  所以陳蕃的仕途也是起起落落,歷經議郎、樂安太守、修武令、尚書、豫章太守、尚書令、大鴻臚、議郎、光祿勳、尚書僕射、太中大夫、太尉。從這個履歷來看,陳蕃的仕途非常坎坷,時而升官時而貶官;時而中央時而地方;時而重要時而閒散,還有多次被免官的經歷。最後一次被免官的原因,就是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中為士人求情。

  劉淑

  

  劉淑與竇武、陳蕃並列為"三君",不過從史料的記載中,劉淑的形象相對於竇武和陳蕃來說則是要單薄一些。劉淑是漢室宗親,其祖父做過權重極高的司隸校尉。劉淑本來無心仕宦,而是隱居起來教授經學。但是被漢桓帝強迫徵到洛陽,屢遷到侍中、虎賁中郎將。劉淑也向漢桓帝勸諫要遏制宦官勢力,漢桓帝雖然當耳旁風,但對劉淑本人還是很尊敬。

  

"三君"的結局

  "三君"是名士領袖,在漢桓帝去世後,竇武與竇妙扶植漢靈帝上位,啟用陳蕃為太傅,竇武、陳蕃共同錄尚書事,"三君"又成為當權人物。竇武與陳蕃對宦官的厭惡由來已久,掌權之後首先希望能夠除掉宦官,但是由於竇妙的阻礙、宦官的滲透以及軍事力量的薄弱,竇武、陳蕃謀誅宦官失敗,反而被宦官所消滅。劉淑本來沒有參與竇武、陳蕃等人策劃的政變,但是劉淑也有反對宦官的表現。所以宦官藉機構陷劉淑與竇武等人同謀,劉淑也在獄中自殺了。

  參考文獻:《後漢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宦官亂政,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爭
    此後的皇帝為了削弱外戚的權勢,開始重用宮中的宦官。漢桓帝與宦官密謀設計,成功地翦除了梁氏外戚,從此開始了宦官擅權的局面。從漢桓帝時期開始,宦官可以世襲爵位。最誇張的是,漢桓帝在一天之內封了五個宦官為縣侯。宦官有了權力之後,立刻像外戚那樣,橫徵暴斂,結黨營私。這個時候,天下人才發現,宦官造成的禍亂一點也不弱於外戚。
  • 歷朝歷代中,唐朝宦官權力最大,其次是明,東漢
    每個朝代的太監也不一樣,有的太監權力很大,有的帶兵打仗,有的隨意廢立皇帝,有的則是為君分憂,為國家盡忠。其中宦官勢力最強大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東漢,唐朝,明朝。秦朝雖歷二世卻出了個著名的大太監——趙高。說到底還是因為秦二世昏庸,用人不明,導致自己被殺,甚至幾代人建立的大秦也土崩瓦解。
  • 東漢末年的那些奇聞怪事
    今天小編我為大家分享一些東漢末年的一些怪事希望你們喜歡如果你們喜歡希望能關注我一下!東漢末年,也就是漢靈帝即位後依然沒有想著怎末改變漢朝的內部矛盾怎末樣讓漢朝變得強大而是和他的上一任也就是漢桓帝一樣甚至比他更加荒唐,這兩位都是十分的荒淫無道,據說漢桓帝十分的好色他的後宮可以說是史上之最擁有五六千人所以在他36歲那年就死了至於原因額大家都懂。
  • 東漢末年為何會發生董卓之亂?
    繼羌漢戰爭、黨錮之禍和黃巾起義之後,董卓之亂終於摧毀了帝國根基,軍閥豪強紛紛登場,漢末三國的大亂局開啟。東漢末年為何會發生以涼州武人為主角的董卓之亂?僅僅是機緣巧合嗎?為什麼不是并州、幽州等地的邊疆武人扮演東漢終結者的角色?其實,位於關東地區的東漢朝廷以及士大夫集團與涼州軍民矛盾由來已久、源遠流長。
  • 宦官集團讓東漢搖搖欲墜,屠夫家族使帝國大廈將傾,開啟亂世三國
    東漢末年,離京師洛陽不算太遠的南陽一帶,有個賣肉的屠夫叫何真。何真生了個兒子取名何進,老婆死了之後,又娶了一個寡婦,那個寡婦帶著個孩子叫朱苗,既然改嫁,順理成章地也把朱苗改姓了何。何真娶個妻子又白賺了個兒子並不滿足,倆人很快又生了個女兒。
  • 《東漢趣事》之二十六:依靠宦官除梁冀
    梁冀一門,前後七位侯,三位皇后(梁商的姑媽是和帝劉肇的生母恭懷皇后),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夫人、女兒有食邑稱為君的有七人,娶公主為妻的有三人
  • 社會輿論的力量,東漢末年的特殊群體——名士,擁有怎樣的影響力
    社會地位高者有皇親國戚兼輔政大臣,比如說被讚譽為"三君"之一的竇武,他就是漢靈帝時期的輔政大臣,甚至漢靈帝的上位就是他一手推動的;社會地位低者可能就是一個窮困的避難寓居的人士,比如說管寧。  在漢桓帝、漢靈帝期間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宦官勢力藉助皇權打擊名士,可以說是一邊倒的勝利。但是打擊名士的代價則是大批士人對東漢朝廷離心離德。所以在"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漢靈帝不得不聽從皇甫嵩、呂強等人的建議,解除對士人的禁錮。
  • 【備戰國考】除了官渡之戰,東漢末年三大戰役還有哪些?
    此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 葬送東漢的人是誰?從電視劇《三國》,可以看出是這兩個人
    宦官掌權後又開始宦官專政。反反覆覆,陷入了這樣一個怪圈,年數多了,這種政治模式也就固定下來了。筆者覺得,除了難得的兩次黨錮之禍,只要太監們做得還不是太過分,皇帝,外戚,太監在各自的利益蛋糕下面基本可以保持相安無事。東漢帝國,由外戚,太監,朝官三根支柱加上皇帝這個大屋頂一塊構建而成。雖然在這中間,有衝突,有合作,但是基本上來說,三方還是維持住了這個龐大帝國的平穩運行。
  • 何進的「老前輩」——竇武,沒有召集外軍的決策,為啥也敗於宦官之手
    何進是一個比較有名的人物,他為了消滅宦官,把董卓等外軍召集到洛陽,最後何進本人失敗,董卓也接過了何進的權柄,造成了東漢末年的巨大動蕩。很多人認為何進召集外軍是一個愚蠢的決策。不過在何進之前,還有一個情況相似的"老前輩"——竇武。竇武同樣是以外戚的身份輔政;與士人聯合謀劃除掉宦官;同樣面臨太后的阻力。
  • 東漢末年何進身亡,天下大亂,為何屠夫出身的何進一死天下會亂?
    熟讀歷史者,皆知,東漢末年,何進一死,天下大亂。何進,一匹夫也,無德無才,靠關係上位,為皇親國戚,加官進爵,先後被封郎中、虎賁中郎將、潁川太守,其妹成皇后,何進地位水漲船高,又被封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黃巾起義後,靈帝重用何進,命其為大將軍,坐鎮洛陽,指揮盧植等人作戰。
  •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此人是罪魁禍首,不是董卓呂布曹操
    而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東漢桓、靈二帝統治時期。當時皇帝荒淫無道,宦官、外戚、士人等等勢力爭鬥不斷,導致朝政腐敗、黑暗。加之邊疆戰亂、乾旱、瘟疫等等天災人禍橫行,人們在水深火熱中呻吟,對生活充滿了絕望。紛亂的時代,往往是宗教發展的土壤。對美好來世的許諾,給很多絕望者以盼望,重拾生活的勇氣。而教徒間團結友愛的關係,又讓很多人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因此宗教時常會隨著亂世而壯大。
  • 【義門陳典故】潁川陳氏三君成語「難兄難弟」的典故
    陳寔與大兒子陳紀元方、四兒子陳諶季方皆為望族名士,在士人心中享有崇高地位,當時人們把他們父子三人並稱為「三君」。太丘,其名叫陳寔104年—187年,字仲弓,東漢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因曾做過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長官縣令,故人尊稱陳太丘。陳太丘少時家境貧寒,曾在縣裡作小吏。因工作任勞任怨而又好學,縣令推薦他去太學讀書。
  • 東漢末年生活有多慘?換我也造反!
    這句話時刻在提醒我:評論歷史,任何一個觀點都可能是錯的。同樣,我們現在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也無法體會東漢末年戰亂中的百姓流離失所的痛苦。雖說這本小說是七分實三分虛,但是確實是東漢末年的一個真實反映。那麼當時的社會究竟是個什麼狀況呢?我們先從當時的政府說起。當時的朝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最讓人頭痛的外患就是連年不斷的羌叛。羌人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東漢初年掃除匈奴之後,羌人就成了東漢西面最嚴重的威脅。
  • 在東漢末年,作為空降的地方長官,如何加強對轄區的控制
    「三互法」與地方長官的情況  在東漢末年,能夠成為一州之牧守或者刺史,大概都有些名望和地位。但是在東漢朝廷也有對這些州牧、州刺史遏制的考慮,還是擔心他們利用自身的力量為自己或者家族謀取利益,結成黨羽。  「三互法」到底是怎麼回事,至今沒有定論。因為史料很匱乏,沒有詳細的記載。不過可以明確的是,這是一種地方長官的迴避制度。
  • 為何東漢王朝的皇帝普遍都是乳臭未乾的小娃娃?原因所有人都明白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叫做劉秀的皇帝,他號稱「位面之子」(意思就是天選之子),為什麼這麼說呢?王莽得知此人是劉秀後,開始使出渾身解數,調兵二十多萬想要殺掉劉秀,讓人稱奇的是,王莽正打算和劉秀決戰的時候,天降流星雨,全部砸到了王莽的兵營,劉秀領兵殺之,隨後王莽兵營潰敗,正在王莽部隊撤退的時候,又開始狂風暴雨,王莽的部隊愣是給全部衝散,這次獲得物資,劉秀的兵馬搬了一個月也沒搬完,隨後漢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滅亡,公元25年,劉秀光復漢室,定都於洛陽,史稱東漢
  • 賣官鬻爵、禍亂宮廷的三國之亂製造者:東漢最後的實權皇帝靈帝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劉宏是東漢最後的實權皇帝。意外被外戚竇氏選中為皇位繼承人,劉宏繼位以後,在政治上也阻止了朋黨參政的現象。但是到了劉宏統治後期,為了自己享樂竟然賣官鬻爵、禍亂宮廷,從而導致黃巾起義。今天結合《後漢書》為大家解讀一下劉宏。
  • 人物 | 他在東漢末年割據一方,籠絡孫堅父子,死後還讓曹操念念不忘
    《三國志·先主傳》載,陶謙死後,糜竺等人迎劉備為徐州刺史,劉備推辭說:「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北海相孔融對劉備說:「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劉備遂接任徐州刺史。袁術真的是孔融口中不屑的「冢中枯骨」嗎?當然不是。
  • 身為亡國之君大多都慘死,此人憑啥可以善終?
    這些亡國之君說來也是苦命之人,所處朝代多年積累的各種問題最終在王朝末期集中爆發,讓他們為整個王朝的滅亡買了單,背了最大的鍋。  亡國之君的存在,對新朝代的統治者具有極大的威懾力。因此白綾、毒酒便成為這些亡國之君的索命之物,鮮有亡國之君能夠逃脫這樣的悲劇命運。
  • 宋仁宗一生最重要的三個女人:一個死於宦官,兩個愛上宦官?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的兩個皇后郭皇后、曹皇后,和他最寵愛的大女兒——福康公主都與宦官糾纏不清,給後世留下了諸多難解之謎。這是怎麼回事呢?一、郭皇后:死於宦官閻文應之手?郭皇后是北宋平盧軍節度使郭崇的孫女。宋仁宗14歲大婚,當時一同選入宮中的,除了郭氏,還有一位張美人,宋仁宗一眼就相中了張美人,想立其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