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名士是一種在社會上非常活躍的人群,無論是廟堂之上,還是閭裡之間,都有他們活躍跡象。名士們追求名聲,喜歡清議,有激濁揚清的社會責任感。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名士們互相標榜,組成各個"男子天團",其中最頂級的組合叫做"三君",又三個最大的名士,也是極其重要的政治人物組成。可惜這三個人物最後都死於宦官之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按《後漢書·黨錮列傳》的記載,名士們互相標榜的活動是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第一次"黨錮之禍"的起因是士大夫對為非作歹的宦官黨羽的處置,但是這個處置也是違法的,因為當時漢桓帝在大赦天下。宦官對士大夫開展反擊。宦官是皇帝的近臣,也是皇權的延伸,漢桓帝偏袒宦官,對所謂的"朋黨"進行抓捕、禁錮。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之後,宦官的氣焰更加囂張,士人在政治上的力量被削弱,於是更加側重輿論、話語權這樣的東西。
根據《後漢書·黨錮列傳》的記載,名士們組成"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等組合。這個就是按照高低來排列的。"三君"最高,是指"一世之所宗",是名士群體中絕對的領袖;"八俊"次之,意思是人中之英傑;"八顧"次之,"顧"的意思是以德行引導其他人;"八及"次之,指能夠引導其他人走上正軌;"八廚"最次,意思是能夠用財力救助他人。
"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三十五人,算是當時名士中的佼佼者其中有朝中重臣、有漢室宗親、有太學領袖、有當世豪俠。在這些人當中,也有活躍於三國時期的人物,比如"八及"中的劉表(不同史料記載不同,暫且以《後漢書·黨錮列傳》為準);"八廚"中的張邈、胡母班。這三個人對廣義上的三國時期的歷史走向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組合,不排除有沽名釣譽、追求這種精神上的滿足感的可能。不過在宦官當權,政治黑暗的環境下,這些名士確實多多少少能夠起到榜樣的作用,算是黑暗中的一些微弱燈光。《三國志·蜀書·龐統傳》記載龐統給人的評價往往名過於實,目的是希望樹立榜樣匡正風氣。二者的情況還是比較相似的。在這些組合中,"三君"是領頭羊,無論是名望上的影響力,還是實際上的政治資源,都是無可爭議的領袖。同時"三君"也是反擊宦官的最重要力量,可惜還是功虧一簣。
"三君"由竇武、陳蕃、劉淑三個人組成,下面小編就分別介紹一下這三個人物。
竇武
竇武出身名門望族,竇武的祖先是東漢開國名臣竇融,"雲臺三十二將"之一。竇融的祖先還能追到西漢時期竇太后身上。這些相對於東漢末年來說就有點懸遠了,不過竇武仍然是仕宦子弟,父親竇奉做過定襄太守。除此之外,扶風竇氏家族中也不乏名臣貴戚。可以說竇武的家世是比較清白且顯赫的。
竇武早先並沒有參與政治,以經學、德行得名,"不交時事,名顯關西。"在東漢延熹八年(即公元165年),竇武的長女竇妙被納入漢桓帝的後宮當中,還成為了皇后。由於這層裙帶關係,竇武也進入到政治舞臺上。竇武官曆郎中、越騎校尉、城門校尉。這個時期竇武積極闢請名士、以節儉、周濟別人的方式養望。竇武的侄子竇紹為虎賁中郎將,性格散漫奢侈。竇武上書請求去除竇紹的職位,匡正竇紹的行為。
竇武的表現符合名士的道德標準,加上尊貴的身世和外戚的身份,容易獲得士大夫的認可。更加關鍵的是竇武也參與對抗宦官的過程。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中,宦官勢力獲得勝利,李膺等名士被收押入獄,被禁錮罷黜。竇武上書指責宦官,為士人求情。竇武的上書雖然沒有幫助士人接觸禁錮,但無疑會博取士人的好感。
陳蕃
陳蕃也算是仕宦子弟,祖父做過河東太守,不過其家族明顯不如扶風竇氏強大。陳蕃少年成名,十五歲的時候有過一個小故事:陳蕃家中庭院荒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看望陳蕃,問陳蕃為什麼不灑掃庭院迎接賓客。陳蕃的回答是大丈夫應該掃清天下,怎可照顧一室?有的時候豪言壯語也是博取名望的方式之一。
陳蕃有一定的家族力量,有一定的名望,但是並不算大,所以是先從郡吏做起,然後舉孝廉為郎官,開始自己的仕宦生涯。陳蕃性格剛強,不與權貴相通,另外在朝中為官時,屢次對漢桓帝直言進諫,針對漢桓帝採女過多、耽於遊獵、封侯逾制、寵幸宦官等行為多次上書,有的時候會得到採納,但更多的是被無視,或者引來漢桓帝的怒火。
所以陳蕃的仕途也是起起落落,歷經議郎、樂安太守、修武令、尚書、豫章太守、尚書令、大鴻臚、議郎、光祿勳、尚書僕射、太中大夫、太尉。從這個履歷來看,陳蕃的仕途非常坎坷,時而升官時而貶官;時而中央時而地方;時而重要時而閒散,還有多次被免官的經歷。最後一次被免官的原因,就是在第一次"黨錮之禍"中為士人求情。
劉淑
劉淑與竇武、陳蕃並列為"三君",不過從史料的記載中,劉淑的形象相對於竇武和陳蕃來說則是要單薄一些。劉淑是漢室宗親,其祖父做過權重極高的司隸校尉。劉淑本來無心仕宦,而是隱居起來教授經學。但是被漢桓帝強迫徵到洛陽,屢遷到侍中、虎賁中郎將。劉淑也向漢桓帝勸諫要遏制宦官勢力,漢桓帝雖然當耳旁風,但對劉淑本人還是很尊敬。
"三君"是名士領袖,在漢桓帝去世後,竇武與竇妙扶植漢靈帝上位,啟用陳蕃為太傅,竇武、陳蕃共同錄尚書事,"三君"又成為當權人物。竇武與陳蕃對宦官的厭惡由來已久,掌權之後首先希望能夠除掉宦官,但是由於竇妙的阻礙、宦官的滲透以及軍事力量的薄弱,竇武、陳蕃謀誅宦官失敗,反而被宦官所消滅。劉淑本來沒有參與竇武、陳蕃等人策劃的政變,但是劉淑也有反對宦官的表現。所以宦官藉機構陷劉淑與竇武等人同謀,劉淑也在獄中自殺了。
參考文獻:《後漢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