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號「時拾史事」(微信ID:historytalking)授權轉載。
《三國志·先主傳》載,陶謙死後,糜竺等人迎劉備為徐州刺史,劉備推辭說:「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北海相孔融對劉備說:「袁公路豈憂國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與能,天與不取,悔不可追。」劉備遂接任徐州刺史。
袁術真的是孔融口中不屑的「冢中枯骨」嗎?當然不是。
在那個紛亂的時代,能夠收攬各路豪傑稱雄一方,都不是簡單的人物。袁術有很多缺點,有些還是嚴重的致命缺點,但他也曾經割據淮南,虎視中原,在爭霸的群雄之中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袁術
漢代有很多遊俠、豪俠人物,例如西漢的季布、郭解,東漢的王渙、戴遵、張堪、廉範都是有名的俠士。這些俠士樂善好施、喜歡結交江湖人物、以解救他人困厄為榮,為社會各界人士所推崇。
漢末三國社會動蕩,這類俠士人物就更多了。《後漢書·董卓傳》載,董卓「以健俠知名」;《後漢書·袁紹傳》載,「袁紹以豪俠得眾」;《三國志·先主傳》載,劉備「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徐庶「少好任俠擊劍」;《三國志·吳主傳》載,孫權「好俠養士」;《三國志·甘寧傳》載,甘寧「少有氣力,好遊俠」等等。遊俠氣質是這些梟雄能夠吸引眾多人士聚集麾下為其效力的一個重要條件。
袁術也是同一時期的擁有遊俠氣質的梟雄之一。
《後漢書·何進傳》載:「(何進)以袁氏累世寵貴,海內所歸,而袁紹素善養士,能得豪傑用,其從弟虎賁中郎將(袁)術,亦尚氣俠,故並厚待之。」《三國志·袁術傳》載:「袁術字公路,司空(袁)逢之子,(袁)紹之從弟也。以俠氣聞。」《三國志·荀攸傳》載「袁術亦豪俠,與紹爭名。」
袁術雖然出身世家公子,家財萬貫,但他並不是慳吝的守財奴,而是仗義疏財、樂於助人,是有名的俠義之士。據《北堂書鈔》引《魏志》載,當時江湖上流行一句話叫做「路中捍鬼袁長水」。袁術曾任長水校尉(負責率領禁軍中的長水營),「袁長水」是對袁術的尊稱。「路中捍鬼」大概是說路上碰到鬼袁術也能幫你除掉,意思類似於現在說「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說的就是袁術行俠仗義,能夠救人於危難之中,是人們心目中的大俠。
十常侍之亂時,何進、何苗先後被殺,宦官勢力關閉宮門固守。此時的何進舊部乃至整個士大夫官僚集團都陷入空前危機,如果不及時反擊,讓宦官勢力佔據主動地位,何進舊部將會重演竇武、陳蕃政變失敗的悲劇。此時,是袁術率領何進部曲將吳匡等人,放火燒南宮九龍門及東西宮,迫使張讓等人棄宮城出走,救出了皇帝和太后。在這一過程中,吳匡等人只是何進部曲,地位很低,能夠發揮的作用有限,起到統率作用的只能是時任虎賁中郎將(禁軍高級指揮官)的袁術。
袁術放火燒宮門的行為,常常被認為是魯莽,甚至是目無君上的忤逆行為。但從後來魏晉南北朝時常發生的宮廷政變來看,放火燒門是十分常見的戰術。這一戰,體現了袁術的魄力。
後來袁術佔據南陽,以南陽為根據地進攻豫州、兗州,與曹操在封丘一戰,被曹操打敗。袁術曾寫信給呂布,回憶封丘之戰:「昔將金元休向兗州,甫詣封丘,為曹操逆所拒破,流離迸走,幾至滅亡。」
封丘之戰,袁術敗得很慘,但他的部隊並未因此而潰散,而是在袁術的指揮下轉移到九江,迅速在淮南站穩腳跟,勢力不斷壯大。不久之後,呂布襲擊劉備,奪取徐州,與袁術結盟,袁術立即送給呂布軍糧二十萬斛,並承諾「若兵器戰具,它所乏少,大小唯命。」意思是各類武器裝備,不論大小,都可以提供給呂布,可見此時袁術的軍事、經濟實力已經完全恢復,而且實力十分雄厚。所以說袁術還是有一定的軍事統率才能的。
袁術不擅長打仗,但經營關係是一把好手。梳理史書中的記載,不難發現袁術有著廣泛、眾多的盟友,而且都不是容易對付的傢伙:
孫堅、孫策
孫堅也是遊俠一類的人物,他與袁術在南陽一會,志同道合,立即結為盟友,此時袁術的官職、身份、地位、名聲都遠遠高於孫堅,孫堅在兩人的政治聯盟中居於從屬地位。袁術北上攻打兗州時,孫堅則留在荊州負責解決劉表,可惜孫堅意外死於流矢。此時,袁術爭奪兗州失敗,已轉移到九江,孫堅之侄孫賁仍率孫氏餘部緊緊跟隨袁術來到九江,可見兩家的關係已是密不可分。
袁術在淮南立足之後,派孫堅之子孫策經略江東,細看《後漢書》《三國志》的記載,都是說「孫策受袁術使渡江」「袁術將孫策掠地江東」,甚至直接說「袁術略江東」,可見直到袁術僭越之前,孫策都是忠心從屬於袁術的,時人也把孫策看作是袁術的部將。
公孫瓚
袁術與袁紹不和,而袁紹又與公孫瓚是爭奪河北霸權的死敵。袁術遠交近攻,積極和公孫瓚聯盟。公孫瓚的地盤遠離淮南,不能給袁術提供直接的助力,但他與袁術的聯盟在政治上可以起到互通聲氣,遙相呼應的作用。
老版《三國演義》劇照
呂布
呂布被李傕、郭汜打敗之後,率部逃出武關,本打算投奔袁術。雖然最後沒投成,但輾轉多處,兩人最後還是走到了一起。呂布反覆無常,在袁術和曹操之間搖擺不定,但呂布曾經作為袁術的盟友而為其所用,也是事實。
韓暹、楊奉
韓暹、楊奉本是白波黃巾殘部,在李傕、郭汜之亂中護送漢獻帝回洛陽,因曹操出兵迎獻帝,韓暹、楊奉遂率部投靠袁術。韓、楊二人實力並不強,而且和呂布一樣騎牆觀望、反覆無常,但他們在混亂的局勢中選擇投奔袁術,而不是其他人,說明袁術在諸侯中頗有威望和魅力。
泰山諸將
泰山諸將是以臧霸、孫觀、昌豨等人為首的盤踞在以泰山郡為中心的青徐兗一帶的軍事集團,這一集團的戰鬥力頗強,且十分忠於袁術,直到袁術死後,他們才勉強投降曹操,其中的昌豨等人後來多次背叛曹操,曹操派出夏侯淵、張遼、于禁等重量級將領屢次徵討,才將其平定。被曹操打敗後,袁術試圖從青徐地區北上依附袁紹,只是道中病死而未能成行。這說明袁術依靠泰山諸將有效地控制著青徐地區。
匈奴單于於夫羅
在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與張揚曾聯合匈奴單于於夫羅屯兵河內,不料於夫羅臨陣出爾反爾,企圖退兵,為袁紹所阻止,於夫羅就劫持張揚強行退走,袁紹派出悍將麴義擊破於夫羅,解救張揚,但也和匈奴結下冤讎。袁術利用袁紹和匈奴的過節,積極籠絡於夫羅。在袁術與曹操爭奪兗州時,於夫羅率領匈奴騎兵出陣相助,不過最後並未取勝。
黑山黃巾軍
張角本人是冀州巨鹿郡人,冀州是黃巾軍活動的重要據點。張角死後,冀州的黑山黃巾軍仍然十分強大,與取得冀州統治權的袁紹常年徵戰。袁術又利用這一矛盾,將黑山黃巾軍籠絡至自己的麾下。在袁術與曹操爭奪兗州時,黑山黃巾軍也來支援袁術。
汝南、潁川黃巾軍
《三國志·武帝紀》載:「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又附孫堅。」由此可知汝南、潁川一帶的黃巾軍也曾聽命於袁術。雖然汝南、潁川的黃巾軍規模不大,實力有限,但他們善於打遊擊戰,生存能力很強,能在敵後實施騷擾,分散敵方兵力,可以為袁術提供一定的戰略支援。
袁術年輕時行俠仗義,喜歡與人結交,不論是名士、豪族,還是敗軍之將、朝廷要犯,或是黃巾餘黨、匈奴單于,他都接納。在他得勢的時候,曾提攜了不少人,即使有的人天性與他不和。
孫堅、孫策父子早期就是在袁術的提攜之下崛起的。孫堅曾以長沙太守的身份出兵襲擊荊州刺史王睿,以下犯上,形同叛逆,如果不是袁術及時將其納入討伐董卓大軍的麾下,孫堅很可能會被認為是和董卓一路的反賊。除此之外,曹操的大將韓浩、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孫權的舅舅吳景、書法家師宜官,早年都是在袁術的提攜之下起家走上政治舞臺的。
由於袁術敞開大門,廣納四方英才,很多人在不得志時都選擇投奔袁術。典型如呂布,在被李傕、郭汜打敗後首先想到的是東奔投靠袁術;韓暹、楊奉在被曹操打敗後南奔袁術;張邈與曹操在雍丘決戰,失敗後也是首選南下投袁術;董卓當政時,名士鄭泰參與策劃謀殺董卓失敗,逃出長安來投袁術,死於途中,其弟鄭渾帶著鄭泰的兒子鄭袤至淮南,袁術賓禮甚厚。
袁術就是類似於《水滸傳》中小旋風柴進式的人物,人們在落難之際首先想到的就是尋求他的幫助,這也印證了《後漢書》所說袁術「尚氣俠」、以俠義助人的性格是符合客觀事實的。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袁術
對於那些不喜歡袁術的性格為人和行事作風的人,袁術也大多能夠寬容對待,而不輕易施加刑戮。袁渙避難江淮,接受了袁術所任命的官職。但他經常和袁術抬槓,反駁袁術的觀點,袁術雖然辯不過他,但也沒對他怎麼樣,依然禮敬有加。
廣陵名士徐繆被徵召至許,路上為袁術所留,授以上公之位,徐繆拒而不受,袁術亦不勉強,任其至許。
周瑜年少時為袁術所欣賞,欲以周瑜為將,周瑜認為袁術終無所成,求為居巢縣長,袁術不以為忤,而是爽快地滿足了他的要求。
老版《三國演義》劇照
金尚被漢獻帝任命為兗州牧,但此時曹操已佔領兗州自稱州牧,金尚只好求助於袁術。袁術遂奉金尚為兗州牧,率大軍攜之來與曹操爭奪兗州。雖然失敗,但袁術對金尚有恩,這是毫無疑問的。後來袁術欲以金尚為太尉,金尚一點不給面子地拒絕了,袁術並沒有認為他忘恩負義,而是一笑了之。
陸績六歲到九江拜見袁術,偷了三個桔子,袁術問他幹嘛偷桔子,陸績跪答:「難得吃到桔子,我想拿回家分享。」袁術大奇之。
漢代風氣推崇儒家經學,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大多精研一兩部經書,作為傳家的學問秘術,這是世家大族自矜於寒門人士的極為重要的文化資本。同時,漢代又流行讖緯符應之術,每到重要的歷史時期,都會有各種預言、歌謠、緯書、符圖現世,為政治活動造勢,而且當時的人們都很相信這一套。因此,漢代的經學之中往往混雜著很多讖緯,尤其是《易經》。
而汝南袁氏所研究的家學,就是《京氏易》。《京氏易》的具體內容現在已無法詳知,但其中必然包含許多讖緯知識。袁紹作為庶子,似乎並未得到家學真傳。而袁術作為嫡子,年輕時肯定學習過《京氏易》,而且有跡象表明,袁術對讖緯之學是有一定造詣的。
《資治通鑑》載:「袁術以讖言『代漢者當塗高』,自雲名字應之。又以袁氏出陳,為舜後,以黃代赤,德運之次,遂有偕逆之謀。」按照漢朝儒家「五德始終」理論,漢朝屬於火德,依五行相生來推導,取代漢朝者應該是具有土德、色尚黃的勢力。黃巾軍自稱「黃天當立」,後來曹丕年號「黃初」,理論依據就在這裡。讖言「代漢者當塗高」,「塗」音土,部首也是「土」,也符合與五行相生的理論。這一讖言早在袁術之前就已經存在,但袁術通過解釋這一句讖言,認為這句讖言說的是他袁術,而不是別人。袁術的理由是:
他姓「袁」,「袁」通「轅」,指轅門,即軍營、官署的大門,「當塗高」者,靠近大路而高大的東西,就是轅門;
他名「術」字「公路」,「術」的古義是城市中的道路,「術」「路」「塗」都是同一個意思;
「袁」字的部首是「土」,應土德,與「塗」字的部首相合,正取代漢朝的火德;
袁氏出自陳,為帝舜之後,帝舜是土德,所以袁氏屬土德,當取代漢朝為天子;
袁氏始祖為陳國大夫袁濤塗,亦與「當塗高」之「塗」字相合。
以現代的眼光來看,袁術的說法不過是文字遊戲。但在東漢末年,這是非常嚴肅的讖緯學問,社會上大多數人們都對這一套理論信之不疑。袁術根據自己的讖緯知識,對已存在的讖言作出對自己有利的解釋,並且有汝南袁氏世傳《京氏易》的家學背景,在當時是頗能夠迷惑很多人的。
袁術生前縱橫四方,影響很大,直到他死後多年,曹操等人還常常拿他來說事,將打敗袁術作為自己的重大戰績來宣揚。
曹操手書與呂布:「袁術稱天子,將軍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將軍,使復重上,以相明忠誠。」把呂布與袁術斷交作為呂布對朝廷的一件大功。
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曹操回憶自己打敗袁術的經過:「孤討禽其四將,獲其人眾,遂使術窮亡解沮,發病而死。」雖然說得很輕鬆,但此時袁術已死了二十多年了,曹操還煞有介事地專門回憶此事,並將此作為自己生涯中的一大功勞,可見曹操對袁術曾經是十分忌憚的。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袁術死後,其堂弟袁胤率殘部及族中家眷投奔廬江太守劉勳,後劉勳又被孫策打敗,女眷落入孫氏之手,袁術之女還被孫權迎娶為夫人。可見袁術死後,汝南袁氏的名聲猶存,江東人仍然對這個曾經享譽天下的家族保持著充分的尊敬。孫權後宮中地位相當於皇后的步夫人死後,孫權還一度打算立袁夫人為皇后(只是被袁夫人以無子嗣為由推辭了)。步夫人生前都沒有能夠立為皇后,而袁夫人卻可以,這清楚地表明在孫權的心目中,袁夫人的尊貴身份是無可取代的,這也是因為袁術曾對孫氏家族有恩,其影響一直延續到了多年之後。
袁術和劉表類似,雖然不是雄才大略之主,但也不是昏暗懦弱之君。不能因為他們的事業最終失敗,就徹底否定他們。袁術一生以大俠自居,行事豪爽不拘小節,這使他能夠在社會上積累很高的名聲和威望,能夠招納許多人才為其效命,這是他的優點。但他也有嚴重的缺點,犯過致命的錯誤。
袁術的致命錯誤,首先是低估袁紹和曹操的實力,在爭奪豫州、兗州的封丘之戰中敗於袁紹和曹操的聯軍,喪失戰略先機。
其次是不重視民生,經濟基礎較差。淮南本是土地肥沃、水利條件極好的魚米之鄉,有很好的發展基礎。但袁術眼光過高,一心想著稱霸中原,並不把淮南一隅放在眼裡,因此也就不以淮南老百姓的民生為念。《三國志·武帝紀》載:「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人相食,州裡蕭條。」反映了袁術統治後期因奢靡鋪張導致財政捉襟見肘的窘境。
作為一個政治家,袁術缺乏遠見卓識和戰略眼光,因此他雖然也能喧囂一時興起一番功業,但終究無法擔負起治理一方、促進國家統一這樣的歷史重任。
參考文獻
【西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0年版。
【南朝宋】範曄:《後漢書》,中華書局2000年版。
盧弼:《三國志集解》,中華書局2012年版。
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于濤:《三國前傳:漢末群雄天子夢》,中華書局2006年版。
羅建新:《讖緯與兩漢政治及文學之關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