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片已經成為香港電影創作的主流

2020-08-18 正北方網

羊城晚報記者 胡廣欣 實習生 李昀澤

2019年,《廉政風雲》《掃毒2》《葉問4》《新喜劇之王》四部合拍片穩坐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前四位,合拍片成為香港電影創作的主流。同時,合拍片也是內地電影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內地電影票房總榜前十位中,就有《紅海行動》《美人魚》兩部合拍片躋身其中。

8月15日下午,由廣東省電影家協會主辦的周末電影講壇舉辦《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的歷史關照與現狀觀察》線上講座,請來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燕,剖析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的歷史、現狀與未來。

歷史回溯

上世紀90年代誕生多部經典合拍影片

2004年籤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貿易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為香港與內地合拍片奠定了政策基礎,促成了往後十多年合拍片的繁榮發展。其實,從改革開放初期,香港與內地就開始了電影上的合作。內地擁有大量自然和人文風光以及較低的人力成本,吸引著不少香港電影人前來進行創作。

電影《少林寺》(1982年)便是合拍片興起的標誌。《少林寺》由香港中原電影製作公司拍攝,張鑫炎導演。影片在武術隊中挑選真正會功夫的演員、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取景實拍,明顯區別於當時在片場拍攝的香港武俠電影。《少林寺》公映後大獲成功,香港票房高達1600萬港元,更成功開拓了國際市場,海外版權總收入超過2000萬港元。

上世紀90年代上半期是合拍片的一個小高潮,許多香港的電影公司與內地的電影製片廠合作,合拍片年產量超過30部。港片迷津津樂道的多部經典之作其實都是合拍片:《新龍門客棧》(1990年)由香港思遠影業公司與瀟湘電影製片廠共同拍攝;《黃飛鴻之獅王爭霸》(1993年)由香港嘉禾電影和北京電影製片廠共同出品;《霸王別姬》(1993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香港湯臣電影等共同出品。

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合拍片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陷入低潮。直到2004年,CEPA的出臺及時止住了合拍片的頹勢,香港電影可以以合拍形式進入內地,不受每年的進口電影配額影響。張燕認為:「這是香港電影登陸內地門檻最低、承擔風險較小、分享收益較多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有利於整合優勢資源,創造新的電影生產力。」

合拍現狀

「新主流電影」和「新香港性」引領潮流

CEPA出臺至今已經16年。在香港電影市場萎縮、內地電影市場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合拍片已經取代純港片,成為香港電影創作的主流。張燕在講座上展示了一組數據:2019年,香港電影市場全年影院首輪上映的影片共有326部,香港電影包括合拍片46部。目前香港電影年產量維持在50部左右,而當中大部分都是合拍片。

張燕分析,當下的合拍片出現了兩個新潮流。一個是「新主流電影模式」:「有些合拍片能在商業化和娛樂化的敘事模式中體現國家主流意識形態。不少香港導演都拍攝了內地故事,比如林超賢導演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緊急救援》、劉偉強的《中國機長》、李仁港的《攀登者》等。同時,也有內地導演拍攝香港題材電影,這就形成了一種互補互通的狀態。」

另一個潮流是「新香港性」。張燕認為,2010年左右誕生的《歲月神偷》《葉問》《十月圍城》等一批電影均呈現出典型的「新香港性」文化景觀。這些電影以懷舊元素表達「港味」,是對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香港電影的一種傳承。在她看來,這些電影塑造了一個正面的香港形象:「比如《葉問》,片中葉問這個角色繼承了傳統武俠片中行俠仗義、為家為國的英雄形象,而且將他英雄的一面與生活中普通丈夫的一面結合得很好。它不僅是功夫片,也重新塑造了香港人的正面形象。」

未來展望

粵港發揮各自所長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在張燕看來,內地和香港在電影創作上各有優勢:內地的素材、資金、風景等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大;香港則在人員和技術上相對突出。而廣東和香港這對「鄰居」,更是有著非常大的合作空間:「粵港之間的合作是有歷史淵源的,香港製作的第一部電影《胭脂》(1925年)就是在廣州取的景。當下,廣東是一個電影大省,市場容量非常大。」

在未來的電影生產中,香港和廣東可以如何分工?張燕坦言,香港一直扮演的是電影創作的角色,尤其是商業化類型作品的生產。在她看來,香港和廣東的語言、文化相通,電影創作和觀眾所能接受的理念也是相通的,未來兩地可以嘗試發揮各自的所長:「電影的故事內容可以多跟廣東本土接壤,香港則更多地發揮『講好故事』的功用。」

相關焦點

  • 張燕:合拍片已經成為香港電影創作的主流
    原標題:廣東省電影家協會舉辦線上講座,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張燕剖析香港與內地合拍片歷史與現狀: 「合拍片已經成為香港電影創作的主流」2019年,《廉政風雲》《掃毒2》《葉問4》《新喜劇之王》四部合拍片穩坐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前四位
  • 紫荊花香 光影璀璨——香港電影新格局觀察
    關於上映影片的類型,馮應謙在對2017年香港發行的華語電影進行梳理後發現,傳統的警匪片仍然是創作主流,喜劇片也維持著一貫的製作水準,以前較為小眾的愛情青春片慢慢成為市場主流和觀眾首選,而香港市場中原本不存在的魔幻片和科幻片也成為觀眾新寵。另外,香港院線開始出現了寫實電影和紀錄片的身影,這些影片大多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反映了香港社會中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 《亞洲電影藍皮書2018》|康寧、王法嚴《中國香港電影產業與創作》(一)
    中國香港電影產業與創作(一) 2017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的香港電影,從產業數據方面看,市場總體較為平穩,本土電影票房表現尚可,好萊塢電影仍舊維持在香港本土的壟斷地位;在內地市場,香港電影及合拍片延續了近幾年的優異表現。從電影產業的角度看,其電影的類型策略方面最為突出。
  • 2019對外合拍:立項94部,合拍片穩中向好更趨多元 | 盤點
    2019  主旋律電影成內地香港合拍「金字招牌」  在2019年獲準立項的94部合拍片中,內地香港合拍片共立項64部,與澳門合拍立項1部,大陸與臺灣合拍立項6部,華語合拍仍是主流。  內地與香港電影人經過多年磨合,在經歷資本、演員、服化道等完整攝製團隊的長期合作之後,已經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合作方式。
  • 古天樂忽略香港電影?香港導演鄭保瑞:他拍合拍片賺錢投資港片
    古天樂自升任香港演藝人協會會長後,就為藝人、影視產業的發展操碎了心,早前看到香港娛樂圈因疫情而停工,馬上宣布自家電影公司與英皇影業合作拍10部戲,為一眾失業的臺前幕後提供工作機會。但是儘管做了這麼多,還是有一些當地後生不理解,他們認為古天樂這些年只顧拍合拍片賺人仔,而忽略了香港電影。
  • 合拍片於中國電影市場的意義
    ,第一部合拍片可以追溯到1958年,1958年的兒童電影《風箏》是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與法國加郎斯藝術製片公司合拍,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合拍片。 很多喜歡老譯製片的國人還會記得在八九十年代內地引進一些歐洲國家電影時,很喜歡把部分影片冠以多國合拍片的烙印,噱頭也好、真假也罷,這的確會成為一種吸引大家的買點。
  • 玩命了30年,香港警匪片已死?還是正在被合拍片「脫胎換骨」?
    在香港電影業不景氣的今天,票房過千萬就已經大肆慶祝,於年產量而言,香港電影如今年產約20多部,與80年代到1993年香港電影「黃金10年」的200多部相比,相差甚遠。香港電影從90年代開始慢慢沒落,沒有好的劇本、演員片酬高是一部分原因。此外,還有些演員和導演被挖去了好萊塢。香港演藝從頂峰衰落下來,投資人根本賺不了錢,慢慢港產片就開始變少了。
  • 《電影文學》(2021年第1期)從製片營銷策略看中國主流商業電影「走出去」
    而國外電影想要進入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的中國以獲得更多票房、佔取更多利益,合拍片便成為其不二之選。由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外合拍片不只是在數量上逐年增長,並且從市場佔有率來說,中國電影票房排名前十位的有一多半皆是合拍片,可以說現在正是合拍片的盛世天下,如中美合拍片、中韓合拍片、中法合拍片、中英合拍片、中日合拍片等跨國合拍片都引起受眾的廣泛關注。
  • 香港回歸20年之際,內地和香港電影融合發展成績如何?
    與此同時,20年來,眾多香港導演北上內地加入電影製作,華語電影的創作、類型、市場也因為香港影人的一步步參與,發生著深遠而巨大的改變。據文創資訊觀察,2016年內地電影票房華語片前三全被香港導演包攬,周星馳執導的《美人魚》更是成為內地首部票房超過30億元的電影。而
  • 示範、融合、合力——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香港與內地電影發展之路
    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 攝  改革開放初期的示範與合作  香港因東西方文化兼容、獨特的社會體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電影發展歷史久、產量高、類型多,影響力遍及海內外,成為電影史上的傳奇故事。  改革開放初期,正逢香港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上世紀70年代起,香港電影已高度商業化,並開始在內地影院放映。
  • 合拍片崛起,香港電影已死,美國電影表示這鍋我不背
    最近這些年,越來越多的合拍片替代了純港片出現在人們的視野。&34;在文化意義上已經死掉了,雖然香港仍然是一處電影重鎮,龐大的娛樂業還活躍著。但這些都無法挽救香港電影這個概念的消亡。2、以商業利益的追逐為終極目標,為了贏得最大娛樂效果,香港電影可以怪招頻出,也使得香港電影呈現出無與倫比的創作活力
  • 合拍片都太商業?中外合作論壇聊聊合拍片市場與文化
    這些成為票房神話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特徵——中外合拍片。  擱置很久的《環太平洋2》因為有了中國的投資才順利開拍,《長城》是一個中外文化碰撞的結果,《功夫熊貓3》則是中國題材的故事與美國先進動畫技術結合的作品。  電影產業上的中外合作,既可以搭建出文化交流的平臺,也可以促進技術的合作,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途徑。
  • 別了,香港電影
    在「悄無聲息」間,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於昨夜落下了帷幕。摘獲7項大獎的《無雙》,成為了當晚的最大贏家,其次則是《紅海行動》,這兩部合拍片,掩蓋了許多純港片的光芒。這個誕生於香港商業片黃金時代的電影獎項,如今正在和主流商業電影漸行漸遠,有多位接近香港電影產業的從業者向毒眸感慨,覺得「金像獎越辦越小」「越來越窄」,正逐漸成為小圈子的狂歡。相比於同為「華語電影三大獎」的金馬獎,如今的金像獎無論是從參評影片的總體水準,還是關注度,都很難代表華語電影的最高水平。
  • 《電影理論研究(中英文)》| 本土化促進 娛樂化啟蒙——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內地和香港電影的互動對兩地電影的影響
    許鞍華、冼杞然、方育平、嚴浩等便是這批年輕導演的中間力量,而「長鳳新」和「銀都機構」成為了接納這批年輕導演的主要電影機構。香港「新浪潮」電影在題材內容、表現形式、影像風格、技術手段各方面都進行了革新,呈現出了題材豐富、類型繁複、形式多元的形態,從整體上提高了香港電影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他們的新觀念、新技巧很快就融入了主流商業電影,帶來了主流電影的革新與轉型,同時為整個香港電影業帶來了新的活力。
  • 《電影文學》(2020年第24期)當下內地、香港、臺灣三地電影跨地票房市場競爭力研究
    (一)香港電影在內地的市場表現1.內地、香港合拍片在內地市場佔據重要地位內地與香港的合拍電影已經成為當下中國電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電影工業發展、商業類型化轉型、電影創作人員流動等方面而言,內地與香港的電影已經實現了深度融合、互利共贏。
  • 2016國片票房前十80%合拍 中美合拍片有所突破
    其中,內地與香港合拍54部,中美合拍10部,大陸與臺灣合拍8部,三者佔所有立項合拍片數量的81%。此外,2016年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審查通過的合拍片達71部。在2016國產片票房排行榜前10名中,《美人魚》《湄公河行動》《澳門風雲3》《功夫熊貓3》《絕地逃亡》《長城》《北京遇上西雅圖2》《葉問3》等8部電影均為合拍片身份。
  • 韓國導演的水土不服:中韓合拍片困局
    相信很多影迷看海報,都想不起來2015年有部韓國票房冠軍電影叫《老手》這樣豐盛的票倉,已經足夠吸引韓國導演來華拍片了。一些嗅覺敏感的韓國電影人,其實早在《中韓電影合拍協議》籤署前,就已經進入中國內地市場試水了。2012年,韓國導演安兵基來華執導了恐怖電影《筆仙》,成為韓國導演來華創作的先鋒。
  • 中外電影人「隔空」對話,暢聊合拍片破局之道
    這有趣的一幕發生在8月24日舉行的中外電影合作論壇上。往年,北影節會請來多位國外電影人與中國同行一起暢聊行業熱點話題,今年這些國外大咖無法來到北京,現場連線成為一種新的討論形式。圍繞「如何在電影工業化進程中加強國際間的務實合作」這一話題,中外電影人展開了一場「隔空」對話。
  • 我不懂為什麼有人說香港本土電影死了?
    轉眼今日,香港電影業的萎靡早已成為大眾討論的話題,對電影的焦慮與對這城市的焦慮互相呼應,關於這些討論,已不再是看,或者不看一部電影那麼簡單。香港已經變成一個沒有夢想的城市。在合拍片中,許多題材是不能觸及的。這規則對有些導演來說,可能是好玩的——怎樣不提鬼,但說一個鬼故事?啊,轉成妖!這些規則始終會帶來影響,因為在你的創作過程中,有些事提不得。合拍片的風潮始於2003年,當年香港籤訂CEPA,希望借住協議,振興當時早已走下坡的香港電影市場。
  • 香港電影金像獎背後的潛規則,你得知道
    他們問臺下觀眾:「有多少已經為香港電影奮鬥了三十年的同仁?請舉手」。人生有幾個三十年?這無疑是極令人動容的一幕,卻又無法不令人欷歔。今天仍在為香港電影的榮光奮鬥著的,竟然還是三十年前那批最早打江山的人物。後繼者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