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嶺村黨員在清理衛生死角。(金玲飛 攝)
錦繡錢湖社區網格員在參與垃圾分類知識培訓。(戴小英 攝)
殷灣村幹部在查看垃圾分類情況。(朱軍備 攝)
前些日子,韓嶺村12名黨員在村主任金玲飛帶領下,每天清理未開發建設老街的背街小巷,將堆積20多年的垃圾搬到拖拉機上,一車車運出去;
原本雞鴨成群的城楊村,自建立五個網格後,各網格長積極發動志願者清理垃圾,取締或搬遷雞舍20餘間,一周內減少雞鴨600多隻,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錦繡錢湖社區33幢住宅被分成多個網格,各微網格長接受垃圾分類知識培訓,並對居民垃圾分類採用紅黑榜監督……
這些改變源於東錢湖鎮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推行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133」工作法。「133」工作法中,「1」即基層黨建「觸角神經」,兩個「3」分別指「三微」(星火點亮微網格、黨員引領微治理、幹部引領微發展)和「兩約一則」(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和實施細則)。
「通過黨的基層組織體系與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有機融合,實現村社黨組織、黨員群眾共同參與基層治理,有效發揮黨組織對廣大黨員群眾的引領作用,探索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路徑。」東錢湖管委會黨委委員、東錢湖鎮黨委書記陳建恩如是說。
記者 朱軍備 通訊員 李玲玲
「觸角神經」向下延伸
築牢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陣地
東錢湖鎮有17個村、12個社區,人口9萬。由於一些村長期處於拆遷、安置中,有的村幹部年齡老化,經濟發展缺乏動力,基層組織比較薄弱,個別村矛盾多上訪多。
村、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最末端。基層黨組織,是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工作的核心,而村社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則是社會治理中一個個非常關鍵的「觸角神經」。
東錢湖鎮黨委牽住村社黨組織和黨員這個「牛鼻子」,建立「書記帶委員、委員帶黨小組長、黨小組長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的工作機制,努力把黨建的「觸角神經」拓展到每家每戶。
東錢湖鎮黨委副書記胡張法說,為給基層組織「強筋壯骨」,要求做到黨小組設置、黨籍管理、黨員服務群眾、黨員考核等「規範優化」。在規範優化黨小組組織設置方面,著眼建立鎮黨委、村社黨組織、微網格黨小組、聯戶黨員四級組織架構體系。
在每個村社網格內根據人員居住、地域環境、基層基礎等情況優化設置若干個黨小組(微網格),推選威信高、能力強、經驗足、願服務的優秀精幹黨員擔任黨小組長(微網格長)。全鎮目前共建213個黨小組。
針對拆遷村黨員戶籍空掛問題、居委會黨員分散問題、黨員組織關係流轉比較隨意等黨員黨籍管理不夠嚴格規範的實際,鎮黨委從實際出發,明確以經常居住地為標準,做到應遷盡遷。目前,全鎮已遷黨員100多名,並且還在繼續規範之中。
建立健全黨員包片聯戶服務群眾制度,要求黨員當好聯絡員、宣傳員、示範員、勸導員、守護員、調解員「六個員」。全鎮有524名黨員參與包片聯戶工作。
微網格、微治理、微發展
激活基層幹部黨員的正能量
網格化治理,在我市各地早已實施,東錢湖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三微理念」,即「星火點亮微網格、黨員引領微治理、幹部引領微發展」。
推行「微網格、微治理」組織架構。村社內每300戶左右設為一網格,下分三個微網格,每100戶左右為一個微網格,微網格長由黨小組長(或優秀黨員)自願擔任;每個微網格下分三個網格員,每名網格員(由黨員或村居民代表擔任)聯繫服務30戶左右村(居)民;每名網格員下面配3至5名志願者,每名志願者服務群眾10戶左右。
目前,東錢湖鎮共設立284名微網格長、870名網格員、近3000名志願者。他們利用「有威信、有能力、有時間、有精力」等優勢開展工作。全鎮機關幹部均下沉到網格中擔任志願者。
地處山岙的城楊村建立了5個微網格,由黨小組長擔任微網格長,各微網格長、黨員積極發動群眾清理垃圾,並組建了志願者隊伍。針對農民「門前屋後養雞、溪坑裡放鴨」的舊習慣,依託微網格、實行微治理,在短短半個月時間內,家禽禁養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成效,全村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每名微網格長和網格員做到「四熟悉、兩必辦」:熟悉網格內每戶家庭基本情況、熟悉網格內特殊家庭特殊人員具體情況、熟悉網格內黨員引領服務群眾總體情況、熟悉網格內社會治理工作具體情況,對上級(網格長)部署的工作必須及時發動去辦、對群眾反映的建議訴求必須及時上報協調去辦。
韓嶺村,因老街部分房屋徵收,很多村民外遷,留下的多是老人。水街建成開業後,遊客漸多,但老街的背街小巷環境髒亂,群眾意見較大。
「村黨支部建網格化管理,將老街區域細化為上街、下街、后街、沿街上、沿街下、中街等區域,對每個區域進行徹底清理。」韓嶺村黨支部書記陸平國說,在村民群眾自我清理的基礎上,自5月7日開始,村委會主任金玲飛帶領10多名黨員,連續33天打掃衛生,共清理垃圾500餘車。
據了解,參加清理行動的都是村內老黨員,最年長的71歲,最年輕的54歲。他們一一清理房前屋後、裡弄的雜物、石板、水缸。村民看著環境的變化,從不理解,到主動加入清理隊伍。
前不久,殷灣村黨支部對全村5個網格進行了一次「網格入戶調查」。本村住戶269戶,外來人口577戶。「外來人口超過本村住戶,這給垃圾分類投放管理帶來難題。」殷灣村黨支部書記孫愛萍說,「我們通過網格化管理,一名黨員分管10戶群眾。每一個網格推選一名監督員,成效日顯。」
仙枰社區馨湖茗苑小區車棚較小、過道較窄,居民電動車較多,亂停現象突出,還私拉飛線充電,居民怨聲載道。
為此,該社區召集各網格成員開會討論,落實各網格員宣傳、調研等工作,摸排電動車數量,徵詢居民意見,多次協同消防大隊、安監部門開展違停整治專項行動。今年以來,開展6次清理樓道、整頓電動車的專項行動,拖離違規停放車輛300餘輛。
萬金社區則針對養狗為患的問題,進行犬類集中整治活動,倡導文明養犬,該項措施取得實效。
重修村規民約、社區公約
倡導新時代文明新風尚
村規民約(社區公約)具有匯集民意、聚集民智、化解民憂、維護民利的獨特作用,是群眾自治的道德依據。但條文往往容易寫得「高大上」,流於空泛,不切實際。
對此,東錢湖鎮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四自原則」,修改或新制訂適合本村社實際的村規民約或社區公約,並增加了實施細則。
仙枰社區制訂社區公約時將一些與群眾生活沒有太多關聯的內容去除。「要愛護環境講衛生,不要隨地吐痰丟菸蒂;要愛護綠化共生態,不要破壞綠植亂晾曬;要垃圾分類按標準,不要亂分亂倒違法律;要文明居住好習慣,不要高空拋物成隱患;要公共通道保暢通,不要雜物堆放佔走道;要文明健身輕音量,不要大聲喧譁吵擾民;要文明養犬管教好,不要縱狗便溺壞環境……」
這「20要20不要」,簡潔明了、通俗易懂,既明確指出倡導群眾應該堅持的行為,又明確強調群眾該摒棄的行為,為群眾自治指明了方向。
在錦繡錢湖社區,各微網格長、黨員微網格員包片聯戶,上門宣傳垃圾分類知識,監督分類情況,並制訂了垃圾分類獎懲辦法,對分類情況進行紅黑榜公示,警示了少數分類不到位的居民。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