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日本媒體暗訪上海百年老字號老半齋的微信這兩天在網上傳播。微信講述了該餐廳服務員服務態度惡劣、無人迎接客人、餐廳廚師聚眾打牌等情況。
昨天微觀上海進行了報導
尷尬了!這家上海老字號得了個零分! 百年老店老半齋暫停營業
有句講句
上海人都知道的
老字號都是味道還可以
服務一塌糊塗的
長期以來
阿拉已經習慣成自然了
人家日本媒體哪能會懂
但是不能因為習慣就麻木
這種服務態度是該改改了!
·老半齋·
聽說老半齋暫停營業是為了讓員工接受禮儀培訓
顧客這幾天也只能過兩天再來了
整頓後
老半齋價廉物美的傳統會繼續保持
4元的清湯麵和3元的菜飯、點心
不會因為整改而漲價
老半齋被評零分之後...
其他老字號是不是也該拿出點行動來?
·王家沙·
在南京西路王家沙總店看到
店內售賣熟食的窗口前
三名女服務員坐在一起聊天
其中一位服務員還在啃蘋果
「與路邊攤、黑暗料理沒什麼區別」
王家沙門口出現排隊長龍,不少市民專程前來排隊購買「網紅」鮮肉榨菜月餅。
王家沙今年推出多種口味的月餅,包括蟹粉鮮肉、鮮肉榨菜、蛋黃肉鬆、棗泥、苔條等。
·老正興菜館·
在大眾點評網上,不少顧客用餐後都不約而同使用了「上菜慢、包廂服務員經常不出現、菜品發揮不穩定」等負面評價。
上海老飯店
同樣是在點評網上,很多網友評價對城隍廟的上海老飯店的評價,是「味道不錯,但服務一般般」。
老字號服務「硬邦邦」
記者觀察了一下,發現不少老字號的服務有些「硬邦邦」。比如,記者在一家老字號想買月餅,上前詢問工作人員月餅售價和隔夜保存方式,一位50歲左右的上海爺叔一一作了回答。記者表示「逛街不好拿月餅」,該工作人員主動建議記者可以買好放在店內,逛完街再過來拿,並表示「五點半關門前再來肯定都賣完了」。憑心而論,這位上海爺叔主動幫顧客留貨物,服務算是不錯了,但由於回答風格多是「你問什麼我答什麼」形式,不多一句,不少一句,表情也不苟言笑,總體給人的感覺不太好。
話說回來
粗放式服務
老上海真的已經習慣了
同樣在此購物的邵女士告訴記者,對習慣了粗放式服務的人來說,這樣的服務「風格」或許可以接受。然而,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習慣了「海底撈式服務」,相比之下計劃經濟時代老國營店那種比較生硬的服務方式,難免讓顧客感到不舒服。對於很多初來乍到上海的顧客,第一次接受這樣的服務,則可能會誤以為上海人「不那麼友好」。
再次轉折
上海是國際大都市
接待的不僅僅是上海人
服務的可是全世界的人民
老字號是世界了解上海的窗口之一
服務態度不好
難怪大家都以為上海人冷漠
上海正在不斷發展進步
老字號如果這樣不思進取下去
終會被淘汰
服務和環境要跟上時代步伐
與上海日新月異的形象
與上海人民對服務的要求
保持同步
我們才能繼續愛你
才能把這份情懷傳承下去
💕
服務一般性,米道頂呱呱的上海老字號們
小編是老上海,知道他們服務很爛,但我還是要在這裡賣個安利(別說小編精分):上海的老字號飯店還是好吃的!!阿拉吃的是味道,又不是服務。如果服務能改得更好,那就完美!
老照片
上海老字號的揚州館子扳著指頭都能數的過來,其中便有福州路上的老半齋酒樓。老半齋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開業,原址位於漢口路湖北路口,民國初年遷至漢口路浙江路口。老半齋幾位開銀行的楊州商人創辦,最早叫「半齋總會」,後來因為馬路對面又開了一家「新半齋菜館」便改名為「老半齋酒樓」以示正宗。
如今的老半齋依舊保持著古色古香的門面,仍舊以經營鎮揚風味菜為特色,水晶餚肉、熗虎尾、煮乾絲、白汁回魚、清燉蟹粉獅子頭等揚州名菜一律拿得出手。
你要是正好趕在3月陽春時分,還能嘗嘗他家的「清蒸刀魚」。如果你天生對「鮮」這個味覺情有獨鍾,那麼推薦你老半齋的另一道人氣美食「刀魚汁面」。雖說是沒有任何魚肉的光面,但因為是清蒸刀魚的汁水煨出來的,所以相當濃稠鮮美。口感與清蒸刀魚相比,絲毫不遜色,價格卻親民許多了。
如果一頓下來,吃得還不過癮,可以去店外的外賣部瞧一瞧。最有名氣的鮮肉月餅一年四季都能買到,此外還有各類青團等時令點心,可以買回家慢慢品嘗。
地址:福州路600號
推薦:刀魚、素鴨、素蟹粉
說起素食,阿婆媽媽輩的人脫口而出的絕不會是棗子樹、新素代或者普羅絲旺的樹,在伊拉記憶裡根深蒂固的除了功德林還會有哪家呢?
功德林是1922年開業的,原來在北京東路貴州路口,由來自杭州城皇山常寂寺的高維均法師之徒趙雲韶等創辦,以淮揚風昧的素菜為特色,到了30年代才搬到黃河路43號。
功德林在上海的總店位於南京西路,分店那就多了去了。功德林素鴨配紅寶橘子水絕對是上海小囡春遊秋遊的標配食品。
功德林是素菜葷做的元老,素蟹粉、素腰花、素鱔魚、素肉鬆等等都可以以假亂真,不過素油還是重了點,現在的妹紙動筷子前還是會有所顧忌。其實可以試試五香烤夫、白汁蘆筍、羅漢菜等經典素菜。
地址:南京西路445號(總店)
推薦:素鴨、素蟹粉
德興館是光緒九年 ( 1883年)創立的百年老店。當時開在十六鋪,進貨方便,因此魚蝦蔬菜都特別新鮮,生意很興隆。一種說法講德興館是上海本幫菜的發祥地,蝦子大烏參有「天下第一參」之譽,在三十年代是政界要人、社會名流和電影明星的聚集地;另一些人卻說光顧的食客以販夫走卒為多,他們喜歡草頭圈子、糟缽頭和紅燒鮰魚。
如今的德興館仍然保留著清代的門面,這裡以蓋澆面最為出挑,到了飯點時刻,樓上樓下全部客滿。他們家的面澆頭都是道地的上海本幫菜。招牌面當屬燜蹄面和燜肉麵。制面的工藝據說相傳乾隆盛世的御廚之手,還曾被評為上海面類第一名。
比較人性化的是,這裡的不同澆頭可以排列組合,最豪華的是「三鮮大面」,一碗就將爆鱔、爆魚和燜肉一網打盡。雙澆系列更是花色繁多,任君挑選。去的話千萬別點小籠、小餛飩,要被人當成洋盤的。
德興館二樓有個點菜區,供應本幫菜。一樓外賣部則有兩個窗口,一個賣油爆蝦、紅燒肉排、幹煎帶魚、雞汁百葉結之類的本幫菜,望進去黑壓壓的一片,其中最搞笑的是傳說中的「鞋油叉燒」,黑的嚇人,跟非洲進口似的。另一個則是賣餛飩皮子、菜肉餡子和包子之類的點心,望進去白花花的一片,有趣的緊。
廣東路總店地址:廣東路471號(近福建路)
老照片:南京西路的天橋,王家沙就在天橋下。
上海開埠之初,南京路石門路一帶是王姓居民的住宅區,稱「王家厙」。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號稱上海點心狀元的王家沙就誕生於此。
王家沙起家的是在行業內享有「四大名旦」之美譽的生煎、蝦仁餛飩、豆沙酥餅和兩面黃,後來蟹粉系列漸漸成為了特色。
王家沙最有名的蟹粉小籠和蟹粉湯糰,份量扎足,咬開來可看見黃澄澄的蟹粉,捨得下原料的本,口味自然鮮美,而價格也比普通的鮮肉小籠和鮮肉湯糰要高出一截了。
另一款人氣點心兩面黃有點像油煎蓋澆方便麵,又香又脆,有肉絲、蝦仁等好幾種澆頭。因為一盤是超大分量的,所以往往是閨蜜或情侶、夫妻合吃一份,你一口來我一口的,情意也就在這樣的來回中更親近濃厚了些。
2005年底,南京路的總店以王家沙旗艦店的身份重裝登場。為此王家沙從市郊和蘇州、常州等地找來了若干有絕活的點心老師傅,推出了米飯餅、苔條粢飯糕、老虎腳爪、桂花糖粥等10多種已經失傳的上海灘小吃。
旗艦店 地址:南京西路805號(近石門一路)
推薦:兩面黃、蟹粉小籠、蟹粉湯糰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開業的老正興是上海最有名氣的本幫老字號之一,在30年代曾經搬過一次場,從九江路(舊稱佛陀街)遷至山東中路南京東路口。當時是由夏連發、夏順慶父子經營,叫「正源館」。到了20年代才改名為 「老正興菜館」 。40年代時,又在南京開設了分店「雪園老正興館」,所以上海這家又被稱為「東號老正興菜館」。據說現在豪華包廂裡的桌子椅子都是紅木做的古董貨呢。
和老正興結緣的名人有不少。周恩來、陳雲、陳毅都曾在此作過客。原上海市長汪道涵曾親筆題寫了「老正興菜館美食」這七個字。至於店名,則是由著名園林藝術家陳從周題寫的。至今仍然是很多上海老人欽點的本幫菜館。
老正興最有名的兩道菜幾乎是每桌必點的。油爆蝦是河蝦做的,殼薄肉嫩。草頭圈子用的是大腸最肥厚的一段,一層一層的,嚼起來十分有韌勁。不喜歡內臟的可以吃草頭,完全沒有異味,反倒清香爽口。「肉食動物」可以來一份本幫醬方,大塊的紅燒肉入口甜津津,軟綿綿。
地址:福州路556號(近浙江中路)
推薦:青魚禿肺、油爆蝦、豬油菜飯
說到陽澄湖,就是大閘蟹;說到蟹宴,就是王寶和了。但是王寶和卻是賣黃酒起家的。據上海縣續志記載,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浙江紹興人王寶和在當時的上海小東門外的裡鹹瓜街開設了一爿作坊,以銷售紹興酒為主,這可是上海灘最早經營酒的店鋪。鹹豐二年(1852年),這家老店遷至盆湯弄(今南京東路、山西南路)一帶,到了1936年才搬到現在的地方。到如今,老店已經升級成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四星級酒店。
老上海都知道,王寶和大酒店裡一年四季都有特色蟹菜供應。王寶和好比上海的蟹名片,要是有遊客組團要在市內吃大閘蟹,任何一個司機都會把你帶到這裡。
去王寶和吃大閘蟹好比上了一堂課。「蟹八件」是王寶和提供的整套吃蟹工具,不過大多數吃客都自說自話地將其濃縮為「蟹二件」。現在能把蟹肉拆完後重組一隻完整螃蟹的高手估計已經絕跡了吧。
因為蟹性寒,所以正宗的蟹宴要配黃酒的,王寶和老酒在上海也是叫的響的,算是陽澄湖大閘蟹的黃金搭檔了。其他蟹菜也十分靈光,光蟹粉類的就有蟹粉魚翅、清炒蟹粉、蟹粉豆腐、蟹粉獅子頭、蟹粉小籠、蟹粉兩面黃等好多。醉蟹是冷菜中的必點,湯點則首推蟹粉西施舌。
地址:九江路555號 (近福建路)
推薦:清蒸大閘蟹、蟹粉魚翅、清炒蟹粉
上海小人對於伊斯蘭建築從小便是有種敬畏感的。每次經過連雲路,都要對洪長興羊肉館瞄上兩眼。聽大人講這條馬路原來叫呂宋路,早在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名氣響噹噹的回族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的二伯馬春橋在此租房子做起了清真餐飲生意,這一做就做了一百多年。1991年,擴建後的洪長興外形極具阿拉伯風情,是上海最大的清真飲食店,有了「穆斯林之家」的美稱。1996年,因為延安東路要建高架橋,所以就搬到了現在的地方——寶大祥商廈10樓。覺得有些可惜,雖然現在的包房也是蔚藍色調的伊斯蘭式裝修,但總叫人懷念已經拆掉的那座阿拉伯童話裡才有的宮殿。
燒炭的火鍋感覺就要比燒煤氣的火鍋來得老舊,雖然燒起來慢了一點,但篤悠悠圍爐的味道正好用來懷舊。鍋裡沒料,是用白開水燒的,沒有了花裡胡哨的鍋底,刷出來的東西就更顯原汁原味。熱氣羊肉是鎮店之寶,量不多,切得薄薄的,蘸著特製的調料,口感嫩滑,一點羊騷味也吃不出。肥牛肉呢,比較精而且有點老,相比就遜色些。
記得小時候大人老是告誡路邊攤頭的羊肉串是自行車鋼絲串的,不衛生,千萬不能貪嘴。所以每次到洪長興就能名正言順地大吃羊肉串了。還有烤羊排,吃起來過癮極了。對了,大受食客歡迎的不能漏掉蔥油餅,比馬路上的新疆大餅好吃多了!
雲南路美食街分店地址:廣西北路288號10樓(近南京東路)
推薦:熱氣羊肉、羊肉串、蔥油餅
老照片
「綠楊深處是揚州。」這是清代詩人王漁洋的名句。創建於三十年代的綠楊村酒家店名由此而得。
小時侯的南京西路石門路是有天橋的,這個丁字路口可是出了名的美食金三角,無論從天橋的哪端樓梯走下去,都有一家好名聲的餐飲店誘惑著你。北面是紅甜心(已經拆除),西面是王家沙,東面就是綠楊村了。
和那兩家以點心著稱的店家相比,綠楊村是個可以坐下來,點點淮揚名菜的地方。豆沙鍋餅、大煮乾絲和水晶餚肉被稱為「綠楊村老三篇」,幾十年來得到了上海時髦外婆和時尚MM的鐘愛。其他名菜有脆鮮乾絲、五柳魚絲、綠楊酥雞、千層油糕等,還有用名貴中藥材烹製的食療和鹿宴。
現在綠楊村的素菜包還是要排隊才能買得到的。包子皮口感精細,帶點微甜,蔬菜餡切的很碎,一點不油,顏色也碧綠生清的很好看。聽說,蟹粉獅子頭做的不靈,蟹粉少得可憐。呵呵,看來蟹粉還是要去馬路對面的王家沙吃。石門路上的店已經關門了,去年綠楊村在美琪大戲院對面的店重新開張,依然保留特色經典揚州三頭:蟹粉獅子頭、拆燴大魚頭、紅扒豬頭。
江寧店地址:江寧路77號(近奉賢路)
推薦:素菜包、大煮乾絲、水晶餚肉
上海人都知道雁蕩路美食一條街。短短一條街的末尾、緊挨著科學會堂和復興公園的潔而精川萊館是一家創建於1927年的老店。到了50年代,潔而精已經演變成家庭式飯店,據說董竹君還做過一任女掌柜。祖父輩的人說,那裡價格公道,住在附近的小夫妻經常在休息日去那裡吃飯。其中比較羅曼蒂克的幾對還會在飯後去復興公園跳舞或者兜兜淮海路,有點舊派小資的腔調。
文思豆腐是這次的招牌菜。小師傅李軍因為這道菜還贏得了「小李飛刀」的美稱。他能在於六分鐘內將一塊重量為400克的普通內脂嫩豆腐切成15000根長53毫米的「銀絲」,而且根根清晰、長短一致、粗細均勻,曾贏得「大世界基尼斯刀切豆腐之最」的殊榮。實話實說、天天飲食等媒體都做過專訪,一家日本雜誌更是遠渡重洋前來討教。青豆泥是亞軍菜,很多MM都把它當甜品吃。冷菜手剝筍算是季軍,口感特別鮮嫩,爽的很。
店裡的營業員阿姨態度是典型的「國企老字號」,只有一個還比較人性化,她會告訴你如果要吃到老師傅燒的菜是要中午去的,因為下午老師傅就下班了。
地址:雁蕩路82號(近復興公園)
推薦:文思豆腐、青豆泥、手剝筍
老照片:還在陝西路上的美心
我們這代人腦海裡的美心酒家是屬於淮海路陝西南路這塊黃金地段的。老一輩都知道1924年剛剛開張的時候是在虹口區武昌路崇明路口。到了三四十年代才搬到霞飛路的,那時侯上海的先生小姐喜歡約在美心談朋友。一來潮粵菜餚選料講究,炸、煎、烹、炒、焗、燴、烤花色多,化皮乳豬、蠔油牛肉、紅燒雪蛤、秘制黃魚、清炒河蝦仁、火腿蒸甲魚等招牌菜都是大葷,端上來是很軋臺型的;二來港式點心講究色、香、味、美型,家鄉鹹水角、豉汁蒸鳳爪、鮮蝦腸粉、酥皮蛋撻、美心蝦皇餃都是精工細作,漂亮得捨不得動筷子。精緻美食加上吉利甜蜜的店名,無論是竊竊私語還是談笑風生都是交關有味道的。四層餐廳一次可開筵席70桌的氣派和地段的身價也是相稱的,價格卻一點也不貴。
可惜,淮海路調整時,把美心調整掉了。現在開在徐家匯的新路達百貨裡。
地址:華山路2018號新路達商廈5樓(近廣元西路)
推薦:蠔油牛肉、布丁、叉燒
老城隍廟的松月樓有個蠻嗲的全名——春風松月樓。有點春風得意的味道,又有點風月的情調在裡面,不過你可不要想豁邊了,那裡可是的的刮刮的素菜館。
松月樓是屬於外側的餐館,排起隊來相對寬敞點。大家伸長脖子等著的首推海棠糕。男女老少都咽著口水看著老阿姨嫻熟的手法,等到放冬瓜糖這一步大家都開始在心裡數數了,看這一鍋輪的到自己嗎?碰到一口氣買8個的主,大家就又像洩了氣的皮球,把口水往回咽。當然也有幸運的時候,那就是排在前面的那個人說這鍋數目我不夠,讓你先買。哈哈,心裡比糖還甜呀。當然,也有朋友對海棠糕十分不屑,說太甜,口感也粗糙。隔壁的窗口是賣素菜包的,冷清多了。雖然松月樓的素菜包也是有70多年歷史的老牌產品了,但青菜和香乾都切的很大段,菜色泛黃,皮也粗糙,和功德林、綠揚村的不能比,怪不得便宜。
香菇麵筋面算是招牌素麵,大菜師傅把澆頭和面分開盛放了。要是菜的話,脆鱔還是可以的。這道菜是用香菇炸的,做法類似爆魚,下面還墊了雪白的麵條似的東東,吃上去嫩嫩脆脆,有點像白菜,估計是芋艿或者其他植物的粉做成的。
地址:舊校場路99號(近百靈路)
推薦:海棠糕、香菇麵筋面、脆鱔
上海的老寧波是交關多的。狀元樓是他們頂頂歡喜的地方。
糟熘黃魚卷和雪菜大黃魚湯很鮮美,這裡添加的火腿和筍乾和雪菜一起能把黃魚的鮮美吊出來。
糟貨是狀元樓的又一塊招牌,有時要排很長的隊。每年夏天一到,豬蹄、豬尾、雞翅、雞胗、豬耳、毛豆、肚子、門腔、素雞等
各式各樣的糟貨讓上海人不顧暑熱,排起了長隊。一些勤快的主婦是特地來買這裡的糟滷然後回家自己動手做糟貨吃。你要是想堂吃的話,建議叫上豆板酥和花生米,再來瓶狀元紅咪咪,不要太樂惠哦。如果你對老酒不講究,那麼就喝免費送的啤酒,也算是土洋結合一回。
不過畢竟是國營老店,環境和服務都很一般,但衝那性價比還是非常值得推薦的。
此外,滬西店自從和王家沙合併後增加了不少蟹粉點心。不過吃過的人都說蟹粉泡飯的豬油放的太多,蝦仁餛飩、小籠等其他口味好象也不是很正宗。看來替老飯店撐起門面的還是非自己當家的那幾招莫屬。
滬西店地址:長寧路89號(長寧支路口)
杏花樓原為始創於1851年的「探花樓」。「探花樓」由於生意興隆,當時的店老闆招股集資將原址翻建成七開間門面四層樓鋼筋水泥的大酒樓。翻建後酒樓生意火爆,名氣卻不大,當時店經理的好友,一位在中學任教的蘇寶華先生就向該店老闆建議,以唐代詩人杜牧「杏花村」詩句為由,取名「杏花樓」。老闆聽了很高興,於是就將店名改為杏花樓。並再三懇求朱汝珍寫了招牌。長二米高八十釐米的紅木匾招牌歷盡七十年的風風雨雨至今保存完好。 「杏花樓」店招牌是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特意為該店書寫。這是朱汝珍留存為數不多的墨跡中的一塊。這也是朱汝珍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書寫店招。
對上海小人來說,杏花樓最出名的就是他們家的月餅了,其傳統的豆沙、蓮芸、椰蓉、五仁已成為「四大金剛」。
除了杏花樓的粵菜也相當出名,名菜有:蠔油牛肉、蔥油雞、咕咾肉、西施蝦仁、金錢雞、煙鯧魚等,還擅長燒煮蛇、貓、狗、兔、鴿、海狗魚及山雞、水鴨等各類野味。
地址:福州路343號(多家分店)
新雅粵菜館(簡稱新雅)創建於1926年,原名叫「新雅茶室」,系廣東南海人蔡建卿所創辦。它的水晶蝦肉晶瑩誘人;蜜汁叉燒肥瘦均勻;蠔油牛肉香滑鮮嫩.深受上海老食客的青睞。
地址:南京東路719號(近貴州路)
沈大成是上海灘的老字號點心店,沈大成起家時創始人沈阿金為集點心與風味小吃之大成,故取店名為沈大成。沈大成在南京路上的外賣窗口常年是被食客圍得水洩不通的,沈大成的壽桃、壽糕、桂花條頭糕、雙釀團,青團等品種享有盛名,還有蟹粉小籠、餛飩、各式二面黃及宴席點心。
地址:南京東路636號
(本文綜合自上海觀察、密斯趙的博客 相關作者:舒抒 唐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