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與安生》:成了別人羨慕的人,卻做不成自己

2020-09-22 左鬱

每個人心中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循規蹈矩家長喜歡的自己,一個是叛逆不聽話的自己,但我們都沒法做自己想成為的人。

電影《七月與安生》中的七月與安生,他們是彼此的影子,彼此羨慕著對方,想成為對方那樣的人,但又害怕自己的改變。

馬思純飾演的七月表面是一位老實、循規蹈矩的人,從上學、畢業工作直至結婚,都一步步按著父母的期待過,但七月心裡卻充滿了叛逆,她自私、不願主動選擇卻又有顆想流浪的心。

周冬雨飾演的安生是別人眼中的壞孩子,她吸菸喝酒,愛逞強,看似喜歡流浪,實際上卻渴望愛,希望擁有安穩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的故事,從她們十三歲那年遇見開始講起,從那一年起,她們幾乎形影相隨,直到蘇家明的出現,她們的生活開始變得不一樣。

無論多麼要好的朋友,一旦喜歡上同一個人,那麼這段友情就會變味了。友情和愛情之間的選擇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年少的人總以為友情大於一切,成全對方才是最好的選擇,卻不知道愛情是無法退讓的。

一、安穩的七月,流浪的安生

成長是什麼呢?是你知道了長大的含義,生活也讓你變成了另一種樣子。

對於好孩子而言,她們的心中有著一個安生,嚮往不安穩的生活,可以抽菸、喝酒、打架,只要不是現在的樣子就好。

但她們沒有勇氣去反駁別人安排好的生活,習慣性接受被選擇的結果,只因這樣可以不用承擔責任,因為這是別人的主動選擇,自己是被選擇的。

七月是一位好孩子,她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聽話懂事,似乎什麼都好,沒有太多的意見,但內心確實反感這一切,她希望自己能像安生一樣,當一個壞孩子,卻沒有勇氣承擔後果。

七月和家明戀愛後,家明要去外地工作,七月卻固執的留在家鄉,讓家明一個人去外地工作。看似是七月體貼家明,不反對他的選擇,實際上卻是在等家明的選擇,給自己逃離現狀找藉口。

但假裝穩定,假裝喜歡和享受,時間一久,這種穩定是會被打破的。所以,兩人結婚時,七月主動提起讓家明逃婚。家明的逃婚給了七月擺脫穩定生活的藉口,她的離開由了光明正大的理由,於是開始流浪。

七月的流浪是自己喜歡,但安生的流浪時為了守護僅有的溫暖,她看似是為了歌手,實際上卻是為了成全七月。

安生說,歌手是除了七月之外對她最好的人,但發現歌手和別人在一起時,她就知道自己再也尋不到安慰的生活了。

於是,她去了一個又一個地方,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每到達一個地方後,她都會給七月寫信,但她卻的地方越多心越累,終於她感覺自己走不下去了,她問七月:「我可以不可以回家來?」

流浪的安生並不快樂,她只想要一個安穩的家,七月是她僅有的溫暖,她寧願傷害自己也不願傷害七月,所以流浪那麼久的她,一直在等著七月喊她回家。

對於安生而言,心不在的地方,去哪裡都是流浪,既然心所在的地方不能回,那去什麼地方流浪,都沒有區別。

二、七月與安生,彼此的影子

有時,朋友間太過了解彼此卻不是一件好事。七月與安生就是彼此的影子,她們相知卻又相恨。

家明不懂七月為什麼總是想讓他回去,可是安生懂的。只是面對一切,安生選擇了退讓,七月選擇假裝不懂的接受。

對於安生而言,小時候可以把包子餡讓你,長大了也就可以把喜歡的人讓給你,但她的退讓是害怕失去。

我們大都像七月一樣循規蹈矩,內心卻又渴望著像安生一樣,一個背包瀟灑自由的走天下。只是叛逆要早、改變要早一些,否則長大了,付出的代價也救大了。

七月和安生因為一個男人鬧掰了,但七月懷孕之後,最先想到的人還是安生,只因安生是只要她回頭就能看到的人。

而電影《七月與安生》的結局更像是告訴我們,人長大是要付出代價的,而我們要學會與自己和解,很多時候因為現實留有遺憾,所以我們才總想在書中彌補自己的遺憾。

七月的叛逆來得太晚,結局也不好,但安生不願意面對這樣的結局,於是她在書中騙自己說,七月和安生互換了人生,七月離開之後去了一個又一個地方流浪,而安生過上了安穩的生活,與愛人結婚生子幸福地過一生。

當家明問起時,安生告訴家明,七月生了孩子之後把孩子留給了自己,七月開始四處流浪,而自己撫養七月的孩子。

安生把所有的一切都背負起來,她知道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結局,是我們理想的狀態,但現實生活卻總是殘酷的,誰也沒有辦法改變,只能騙自己說,這就是真的。

三、我們活成了別人羨慕的樣子,卻不是喜歡的自己

生活中,我們總是在羨慕別人,卻不知道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是別人想要的,但我們想要卻難以擁有。

電影《七月與安生》的結局設置了三重結局,每個結局都不一樣,或者說這三種結局裡既包含了我們的美好期待,又讓人看到了現實的殘酷。

安生以七月為筆名寫了《七月與安生》這個故事,書中的故事和她給家明講述的故事,真實故事的版本都是不一樣的,前面兩個故事中,七月都活著,她們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真實故事太殘酷了。

在最終的真實故事版本中,七月生了孩子卻因產後大出血死亡,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只留下一個孩子和安生生活。

但無論哪種結局,他人眼中的七月與安生都只活到了二十七歲,因為之後的他們都變成了另外的人。安生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的安生。

年少時,我們大多數人都像七月一樣,當著家長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可是好學生七月的心中,有著一個愛流浪愛自由的安生,只不過,只有極少的人敢去改變。

後來,有些人不甘心一直做七月,成了安生,開始流浪折騰。有些人不甘心像安生一樣漂泊無所依靠,漸漸的變成了七月,安穩度日。

我們曾是七月,也曾是安生,可以做到人見人愛,但就是做不成自己。

只是後來的我們,都學會了與自己和解。

相關焦點

  • 《七月與安生》90%的人只看到了七月的脆弱,卻沒讀懂安生的自私
    十三歲,她很清楚自己必須足夠堅強,獨立,不依靠任何人。在這個世界上,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和草芥沒什麼兩樣,隨時都有夭折的可能。直到某一天,她遇見了另一個與自己迥然不同的女孩,七月。同樣十三歲的七月,有著和大多數人一樣的家庭,溫馨和睦,小而暖,康而安。
  • 七月與安生,永恆的友誼是真實存在的
    踩影子的人和影子的本體交換了人生:安生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著的安生。 還記得七月與安生初見時的情景,兩人明媚的笑容,溫暖著觀眾的心,也喚醒了人們對於珍貴友情的懷念。18歲那年,七月遇上了蘇家明。單純善良的她一時手足無措,找來安生幫她。卻不曾想到二人後來因為他而決裂。沒錯,就是男友愛上女友閨蜜的老套劇情。安生來到七月的學校,找到蘇家明,和他說有個女生看上了他。也許就是這樣,安生的有趣和直爽深深吸引著蘇家明,他想要了解這個女孩子。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矛盾體。人們總會去追求自己身上沒有的東西,想成為另一個自己。
  • 《七月與安生》的乖乖女和野孩子,如果是你,會選擇活成誰的樣子
    馬思純而在《七月與安生》中最大的體現便在於我想活成你的樣子,最終她們也都活成了對方的樣子,她們可以是一個人的兩種不同狀態,也可以是兩個完全不相同的人安生的離開安生因為從小的家庭不幸福,在她內心深處渴望家庭的溫暖,想讓自己在乎的人幸福,所以當她知道家明喜歡她時,她願意成全七月而選擇離開,漂泊四方。
  • 七月與安生,執念刻骨終成了彼此模樣
    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看到一部純描述女性友誼的電影。《七月與安生》不斷戳中敏感情緒的力量,是只有女生才懂的,婉轉細膩的小小心思:有嫉妒,有虛榮,有做作,有恨也有愛。七月與安生在分離的幾年中,用最傳統的明信片聯絡,細細碎碎的文字上寫著平凡或不平凡的生活,一句「問候家明」與其說是暗藏隔閡的小心機,更像是誰也不肯先向誰低頭的小倔強。
  • 《七月與安生》:我一點都不想學會
    我是把左手的大拇指甲摳在右手手心裡看完這電影的,我不斷地提醒自己,不能哭,千萬不能哭,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壓抑流眼淚的欲望。七月死了,她完完全全的自由了,她不用討大人歡心,不用活成別人期待中的樣子。媽媽說,女孩子活成什麼樣都會辛苦的,媽媽希望你不會。於是她回歸到了自由裡。她可真任性啊。大概每個人都是在默默羨慕對岸的生活吧。
  • 七月與安生,不只是閨蜜
    大學時代有位非常漂亮的女同學,曾經一臉無辜地對我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每次見過閨蜜的男朋友,回頭那個男生就會跑來跟我說喜歡我。」暫且不論存不存在誰「勾引」誰的問題,身邊有這樣一位美若天仙的閨蜜,的確存在一定的風險。做金融的人都要學會經營風險,當風險足夠大時,就要認真分析一下這件事是否值得去冒險,自己是否具有把控風險的能力,能否承受風險帶來的損失。
  • 安生何處安生?《七月與安生》電影解讀
    誰兒時都會有仗劍天涯的豪情,有恣意飛揚的蝴蝶夢。只是,有的人勇於表現,有的人則不敢表達。安生找到了七月,也找到了填補她缺失的情感,從此有了命運的落腳點。這也註定了她的命運要與七月捆綁在一起:因為七月是她此生找到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愛她的人。就這樣,安生與七月,成了不分你我的統一。安生羨慕七月的幸福,但她沒表現出來。七月佩服安生的勇敢,她也沒表現出來。
  • 七月與安生影評
    影片主要圍繞著兩個閨蜜七月與安生展開的,七月是典型的乖乖女好孩子,成績好,性格溫和乖巧,一直過著父母期望她過的穩定生活,而安生就是那種會搗亂,不願學習,到處去飛的女生,居無定所,漂泊流浪。兩個看似不一樣性格的人卻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然後喜歡上了同一個男孩家明,男孩兩個都愛,無法割捨任何一個。
  • 你是七月,便有安生
    去刷完的人都知道,我們看到的,是一對發小姐妹的成長,一場貫穿青春的三角關係。但我們最容易感動的,不是那段戲劇化的三角關係,而是七月和安生友誼的疏離和靠近。因為我們很容易從中讀出自己。世上哪有那麼多「我一切都為你好」「你的一切在我眼裡看起來都好」的死黨啊。
  • 《七月與安生 》 七月流火,半世安生
    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會遇見七月和安生每個人既是七月也是安生《七月與安生》主題曲演唱:
  • 七月與安生.
    爬山拜佛許願這段,上山的時候,家明走在安生的後面,鏡頭跟著家明的視線打向地面,看到家明的影子在安生的腳下,家明看著那些影子肯定想起來七月曾經說過的「如果我踩著一個人的影子,那這個人肯定跑不掉了」。七月在房間接家明電話的時候,安生走到衛生間,打開水龍頭,譁譁地水聲,為的是不讓自己聽到家明的消息。最怕突然聽到你的消息,最怕此生已經決定自己過,沒有你卻突然聽到你的消息。我喜歡的一個細節。
  • 電影 七月與安生
    《七月與安生》值得去看,原因有幾點:一、安妮寶貝的青春文學故事,有好的故事做基礎,電影不會太差,而且電影中幾次反轉,總讓人懷疑到底哪個才是結局。二、兩位女主的演技真的不錯。之前,我看過兩部周冬雨演的電影,其實沒覺得演得有多好。但這部《七月與安生》真的有讓我驚豔到。安生這個角色有張揚、叛逆,也有隱忍、內斂,周冬雨演出了這個人物的矛盾,前後的變化和對比,讓我刮目相看。三、臺灣金馬獎七項提名。
  • 七月與安生:閨蜜,我們依舊是最初的自己
    你的感覺呢?花邊君Soulmate,我們依舊是最初的自己作者 / 反派胡克Tips:本文含有劇透鑑於青春愛情片一直是近年來國產影片市場的重災區,我對《七月與安生》這部片也沒抱有太大的希望。不如就把這部影片當做一個全新的故事來看吧!這麼想著,安妮寶貝的七月與安生就這樣淡去了,而馬思純和周冬雨的七月與安生逐漸地鮮活起來。女孩子們一起洗澡,好奇地打探著對方的身體;互相踩著對方的影子,安生說一輩子太長,自己只要活到27歲就好了;兩人躺在出租房的小屋子裡,規劃著有關這幢小屋未來的點點滴滴,安生說,來,快躺到我的臂彎裡!
  • 《七月與安生》:愛人姐妹,仇人知己,全都是你
    ,七月,恬靜如水,安生,張揚似火,七月,循規蹈矩,安生, 隨心所欲。她們在書裡讀到,如果踩住一個人的影子,那個人一輩子不會離開。她們樂此不疲的踩著彼此的影子,篤信約定的旅程會到永久。她們一起歡欣鼓舞地跑到安生租的房子裡,在那裡,安生第一次從七月口中聽到家明這個名字。提到他時,七月眼中泛出藏不住的星光。家明,中學長跑隊的隊長,成績優異,相貌英俊。
  • 《七月與安生》:除了心疼七月和安生,你還體會到什麼?
    唯獨是在16歲遇見的家明,她不想分享給任何人,就算那個人是安生也不行,可能這句話說得不對,應該是尤其這個人是安生,是她的閨蜜,因為是她,七月尤其接受不了。我體會到:她們彼此嫌棄,卻又彼此關心在安生察覺到自己也喜歡上家明的時候,她選擇去流浪,以免自己傷害七月。
  • 鳳凰精選| 七月與安生
    她心裡有十分反叛的一面,只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不斷壓抑自己。作為補償,她訂定了每階段人生的「幸褔」計劃,只要這些期望都能按她的本子達到,生活也算可耐。80%用腦袋待人和戀愛,所以雖然看起來柔弱,心裡其實沒太受傷。李安生,年少的安生是個放浪、不覊、自我的女生。不按規矩辦事,喜歡挑戰權威。她心裡脆弱又沒自信,害怕被別人拒絕和討厭,總是想引人注意,想討別人喜歡,卻完全不懂得保護自己。
  • 《七月與安生》要翻拍成電視劇?周冬雨聽了想打人
    這不,又有作品受到「青睞」,讓周冬雨和馬思純獲得金馬影后的《七月與安生》要被拍成電視劇,已經進行了備案。有傳言說女主角定為趙麗穎和鄭爽,可看完劇情簡介後發現這個消息不可信。「一貧如洗的七月為了家庭奔波,巧遇安生的親生父親,七月讓父女重逢。最終兩人歷經萬難,終於明白了友誼的真諦。」
  • 《七月與安生》在「搶閨蜜男友」的故事中,竟然看到自我意識成長
    也許很多人早已忘了這本書,甚至不知道作者,但如果說起這本書中的一個故事,你一定會有印象,那就是——《七月與安生》。從那之後,「海藻般的長髮」、「白色棉質連衣裙」、「光腳穿白球鞋」便成了文藝女青年的標配!整整影響了那一代剛興起的網絡文字風格,把一個「兩閨蜜同時愛上一個男生」的俗套故事,寫的肝腸寸斷,也寫進了那一代年輕人的心裡。
  • 《七月與安生》這個七月,沈月讓人不太安生
    影版的《七月與安生》可以說一部神作,周冬雨和馬思純憑此一舉摘得影后之名,從此也多了一種友情叫:周冬雨和馬思純。整個電視劇的節奏也顯得較為青春歡快,不像電影那麼陰鬱,畢竟也沒人能受得了四十多集寫實壓抑風。
  • 兩萬字小說改編成53集電視劇《七月與安生》變成「意難忘」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劉雨涵劇版壓力山大讚彈不一當慶山還用著「安妮寶貝」這個筆名時,她發表了短篇小說《七月與安生》。這是一部典型的青春傷痛文學,雖然全文只有1.7萬字,卻在國內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和電視劇,還即將被翻拍成韓國電影,可見其故事張力極受影視作品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