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唯晨
宮崎駿在《千與千尋》裡表示:「人生是開往墳墓的列車,路上有很多車站,很難有人從頭到尾一起走完。和你在一起的人下車的時候,即使不離開家也應該感謝,揮手告別。」
這世上有很多人都是註定要分開的,甚至根本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陪伴到最後,就像河水乾涸之後的兩條魚,哪怕再喜歡對方也是無法用自己口中微薄的泡沫供對方存活,倒不如各自去大江大河裡更自由,於是古人云:「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一個有大格局的人必定擁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坦然與淡泊,世間萬物皆有定數,有些東西註定留不住,與其執拗不放手不如順其自然,尊重最原始的決判。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說:「世間好物不堅守,彩虹易散琉璃碎。」
她的人生是幸福的也是痛苦的,生命的漫長讓她目送了至親至愛的退場,一個老人在92歲高齡還能獨自一人堅強地去回憶曾經,恍若長夢。
在她的筆下,那過去的63年家庭生活,人影晃動笑顏如故,一轉眼到了最後,卻只剩「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容顏彈指老,剎那芳華;時光隨它去,愁思天涯。
將斷舍離用在事物上的人不在少數,真正將其用在情感上的卻不多。
選擇極簡生活的人懂得面對物質如何選擇,擁有精緻人生之人在情感上格外清醒,不會為其所縛。
所謂「斷」就是斷絕,這就像是面對一道判斷題,根據自己的三觀和認知來判斷題幹的對與錯,是對是錯,皆是一項選擇,只要態度明確,做到「斷」是件很容易的事。
相比之下「舍」就會顯得稍加困難有些,它像一道選擇題,在問題出現的同時也出現了數個備選答案,到底選哪一個是要做一番定奪的,正所謂有舍才有得,若捨不得排除放棄,便很難獲得最終的答案。
人生本就是一場漫長的選擇,每個人之所以擁有不同的命運,皆是因為選擇不同,在多項選擇的排列組合之下,特定的生活就形成了。
說到「離」就會有一部分人拿捏不準,甚至還會有一部人壓根就不懂其真正含義,斷舍離中的離並不是離開,而是保持距離。
在感情上人與人之間若要保持恰當的距離是件比較難的事情,說白了就是做人要拎得清,很多人以為自己很清醒,事實上卻是個糊塗蛋。
俗話之所以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就是因為在牽扯到血緣和情感的事情上每個人的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結論便不同,孰是孰非,很難斷定。
這就是為什麼人與人之間要保持距離,距離所產生的美,並不是漂亮而是美好,是一種情感上的融洽與放鬆。
《增廣賢文》講到「見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告訴我們做人說話時不能將話說盡說透,要懂得保留,而保留的不分要遠大於說出來的不分,這便是距離,人與人之間若有十分的距離,只往前靠三分便是最恰當的。
生活中許多人不懂這個道理,在人際交往中,好的時候恨不得好成一個人,不好的時候又要反目為敵,這種人最容易將生活搞得一團糟。
要知道這世上幾乎所有的死對頭在最初的時候關係都不是陌路那麼簡單,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之所以會被激化,多半是因為背叛。
兩個人若靠得太近,很容易就會發現對方身上的缺陷,要知道,想要找到三觀完全契合的人比找三條腿的蛤蟆都難,對任何人都不要抱有太大的希望,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失望越來越大之後便會出現絕望。
對待情感最好的辦法就是順其自然,沒有一成不變的感情,更沒有可以永遠凝固的瞬間,有些關係擁有的時候保持距離好好珍惜,才不會在漸行漸遠時無法接受做出過激之事。
世界之大,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選擇,畢竟生命是自由的,成長亦是不可控的,給彼此留空間才是明智之舉。
一個人能讓自己閃展騰挪進退有度是一種智慧。
活得通透之人才不會追求完美和圓滿,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明白,所謂完美只會成為負累,所謂圓滿不過是內心的一種釋然。
人這一生,若想活得輕鬆就要學會斷舍離,能留下的自然會留下,留不住的再怎樣也會走,唯有讓自己靈魂清靜,才能收穫生活的安寧。
得不到的東西必須捨棄,拋棄執念,方得心安。
今日話題:在感情上你是如何斷舍離的?
唯晨說:願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後 更加美好
感謝您的支持,喜歡請關注唯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