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屈歌
在「與大師面對面」活動中,弗萊明除了讓歌唱者口含吸管演唱,以達到放鬆喉口、擴大口咽容積、降低喉位等目的外(見上期),她還運用了「舌面放糖」、「葛優躺」以及「咬鉛筆」等「非常規」的訓練方法。這些針對不同歌者發聲問題的特殊方法,都立竿見影地發揮了作用,使歌者的歌唱迅速得到改善。那麼,這些看似和歌唱沒有直接關係的特殊的方法,為什麼會有如此「魔力」,其中的道理又是如何呢?
2.舌面放糖
大師課中,為解決舌部不放鬆、聲音「暗淡、透不出來」的問題,弗萊明使用了一個溫情而甜蜜的方法——把一小粒糖放到了歌者的舌頭上,並要求歌者舌頭適當前伸、舒適放鬆。當天的一位女歌手,就這樣在舌面上放著一小粒糖的情況下,發聲歌唱。在弗萊明的啟發引導下,這位歌手的聲音迅速取得很好的改進。
其實在我們的聲樂教學中,同樣把舌部放鬆的要求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相關的練習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有的要求歌唱時要「舌面放平」,要讓舌頭儘量處於平躺著的狀態;有的要求用「舌頭前伸」的方法訓練發聲。林俊卿博士的「咽音訓練法」不僅要求舌頭要平躺在口腔底部,還要保持舌面向下凹成「直溝」。同時為了放鬆舌部,還提倡「張大口甩舌頭」的練習方法。有的教師甚至還採用把舌頭拉出來的方式練習發聲。應該說,不論哪種訓練方法,只要適用於學生的具體問題,且運用恰當,都有可能發揮有益的作用。但在這裡,我們更關心的是,這些方法背後的生理學真相及其科學道理是什麼?
首先,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舌這個器官。舌,是人類口腔內最為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由多個方向的肌肉群組合構成,具有向多個方向運動的能力。它不僅具有辨別味道、幫助咀嚼食物、吞咽等功能,還是極為重要的、幫助發出不同聲音的調音器官。人類之所以能發出不同的聲音,形成各種各樣的語言,與舌頭的調控密切相關。人們通過調節舌與牙齒、硬顎或軟顎間,或完全阻塞、或形成窄縫等不同的狀態,而發出舌尖輔音「D、T、N、L、Z、C、S」、舌面音「J、Q、X」、舌根音「G、K、H」、捲舌音「Zh、Ch、Sh、R」等。同時,我們還要在聲帶振動發聲時,運用舌頭的位置與狀態的變化,調節口咽腔(聲道的一部分)的空間狀態,從而發出不同的音色,形成我們熟知的不同單元音或複合元音。
圖一:口腔前視圖
圖二:頭頸部側視剖面圖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探討一下弗萊明「舌面放糖」的道理所在。其一,為了不讓放在舌面的糖滑落,歌者必然要將舌面儘可能放平。這種「被動」的舌面放平動作,客觀上有助於使緊張的舌頭鬆弛下來。其二,舌頭表面密布味蕾,包括舌尖在內的舌頭前部對甜味特別敏感,把小糖粒放置於這個部位,人們會產生較為強烈的甜味感受,這種感受有助於轉移人的注意力,有助於舌的放鬆。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注,在往歌者舌面上放糖之前,弗萊明反覆做出伸舌頭髮聲的示範動作,這又是如何呢?
大師課中,弗萊明提醒在座的學員和觀眾,要從網絡上找一些MRI(磁共振成像)的圖片,仔細觀察口腔內器官的生理形態,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裡,我們找到了兩張口腔的解剖圖片。從圖一我們可以看到,薄薄的舌面平躺在口腔底部,看起來舌佔口腔的比例並不很大。對比圖二頭頸部側視圖可見,雖然舌頭前部肌肉的體積較小,其後面的舌根部尚有大塊肌肉。而且舌根部後下方緊挨著一個被稱為「會厭」的器官。
圖三:喉的前視圖(左)和後視圖(右)
(英文中文對照:epiglottis→會厭;hyoid bone→舌骨;thyroid cartilage→甲狀軟骨;arytenoid cartilage→杓狀軟骨;cricoid cartilage→環狀軟骨;trachea→氣管)
由圖三喉的前視圖和後視圖可見,會厭(epiglottis),位於舌骨和舌根後面的氣道入口處,其主體由軟骨構成,軟骨外面覆蓋以黏膜和軟組織。吸氣或發聲時,會厭抬舉豎立;吞咽時,向下運動覆蓋在喉口上。當舌頭因緊張而使舌根部向後、向下壓縮時,舌根的大塊肌肉就會直接壓迫在會厭上,使原本歌唱發聲時應該豎立的會厭向喉口方向倒下,並遮蓋在喉口上。這一動作的後果,與用手捂著喇叭口演奏小號一樣,都會使聲音音色發悶、變暗。一些聲樂初學者,採用舌根下壓的方法以「降低喉頭」,獲得所謂「渾厚」的嗓音,這不僅會壓迫會厭,破壞聲道的暢通,嚴重時還會縱向壓縮對於嗓音音色意義重大的喉室空間,最終嚴重影響到聲音的傳播與投射,使嗓音出現暗淡、壓抑的音色。
弗萊明舌面放糖及伸出舌頭歌唱的要求,其目的都是放鬆舌體,避免舌根部對會厭的壓迫,消除影響喉口擴展的不當用力。這種要求和我們傳統歌唱理論中強調的「說就是唱、唱就是說」,「像說話一樣歌唱」的生理學原理是一致的。因為,極少有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壓著舌頭講話的。明白這些道理後,我們不僅可以採用「舌面放糖」、「伸舌頭」、甚至是「張大口甩舌頭」的練習方法,也可用此道理為指導,探索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
3.「葛優躺」的啟示
弗萊明讓學生躺在地上體會放鬆狀態下演唱。 (牛小北/攝)
在弗萊明短暫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一位由於身體緊張而導致聲音不夠鬆弛的歌手,她要求歌手像流行於網絡的「葛優躺」一樣,「慵懶地癱坐」在沙發上歌唱。再後來,更是讓這位歌者躺在地板上歌唱。這與我們熟知的「站如松、坐如鐘」之類的身體姿態要求差別極大!弗萊明這麼要求的用意何在呢?
我們知道,人體是一個相互聯繫的整體。身體的任一部位緊張,都有可能導致其他部位不自覺地用力。我們從歌者歌聲裡聽到的「不放鬆」,很多時候並不是單純由於發聲器官本身的緊張、束縛所帶來,而是由歌者身體的其他部位、或者整個身體的不放鬆所引起。比如,弗萊明在課上看到歌者的肩部比較緊張,反覆要求他放鬆肩膀。由於機體的密切關聯性,肩部過於緊張不僅會使脖頸產生不當用力,肩部的緊張還會對胸廓的擴展產生制約力,不利於歌者獲得良好的氣息支持。
如果說,舌面放糖是為了放鬆口咽腔內部器官,進而消除其內部不當用力的話,「葛優躺」的要求則主要是為了消除影響到嗓音發聲的外部不當用力。如,脖頸處、肩部、腰臀部、腿關節等部位的緊張外力,均屬於後者。這種慵懶的「葛優躺」或躺在地板上歌唱的方法,可使人的身體完全鬆弛下來。但歌唱發聲畢竟是呼吸肌肉與發聲器官協調運動的結果,這種「完全的鬆弛」並不完全適用於歌唱發聲。這種訓練方法的直接目的,並不是要把這種「完全鬆弛」直接應用於歌唱,而是通過此類全身放鬆的體驗,減輕或消除聲道內外部的不當用力。
在長期的聲樂教學實踐中,我國聲樂教育家針對身體不當用力的訓練方法也是五花八門、異彩紛呈。除了常規的嘆氣放鬆,沉肩落肘、輕晃脖頸等方法外,也有一些「非常規」的方法。如,在此前採訪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現年86歲的盧德武教授時,他介紹了當年培養鄧玉華、王潔實、格桑曲珍等歌唱家時使用的一種特殊方法。為了讓學生先把緊張的身體鬆弛下來,盧先生提倡一種被其稱為「觸電」的練習方法。此法要求學生體會並模擬「觸電」時身體不受控制的、非常放鬆的抖動,來體驗身體放鬆的感覺,並把這种放松的感覺運用到歌唱發聲中。這種「非常規」的訓練方法,同樣在盧先生的學生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只要我們了解歌唱發聲理想的生理狀態,明白其生理運動原理,理解這些生理調節對歌唱發聲的聲學意義,不管選擇什麼樣的「特殊」方法,都是可以理解、並且是可以嘗試的——只要這種訓練方法有利於發聲器官形態及其協調配合,逼近或達到理想歌唱的生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