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書家龍友,從不盲目尊古或空喊創新,遊走在當代與傳統之間

2021-01-10 文藏書畫

作為一位新銳型80後書家,龍友談到書法在當代語境中的創新求變時認為,「創」和「求」,不光是勇氣問題,其需要更多的積累和思考。

龍友

他說:「在求新為務的現代語境中,依然依賴傳統模式的書法創作,其現代性的轉化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前所未有的勇氣,更需要對『現代性』有著獨特的理解,否則,現代性難免淪為說辭。」

古人題畫

可以看到,龍友所認為的書法創新並非是技法本身的創新,在他的認知中,書法如何創新這一問題更應該從哲學的高度來進行思考,即,首先對當代性有宏觀意義上的把控之後,再去梳理屬於「求變」範圍內的書法藝術。而非盲目尊古或毫無頭緒的空喊「創新」。

古人題畫詩,隸書,紙本

他對待書法藝術是尊重且謹慎的,作為當代書家,他首先細細揣摩傳統書法之中奧妙所在,試圖去理解古人的書寫形式,以及形式之中的空間、節奏、韻律之美。其次,他又不沉溺於傳統,他體會著傳統帶給他的一切,同時又以足夠清醒的思維等待著,等待著自己能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窺得一處可「變」之「點」。

歐陽修《答通判呂太博》

他仍然自由。除了不被自我的書寫經驗束縛,他還始終遊走在傳統與當代之間,不拒絕任何經典,也接受當代的觀念和思維。在沒有界限的書法藝術中抒發自我感悟,尋找自己的藝術風格符號。

日記 2018
韋應物詩

書法學習雖然一貫堅持,但在書體選擇上卻也並不『專一』,東遊西蕩很多年。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又促使我形成了打破書體界限的概念,試圖從最根本的層面提取出最有意義的部分並將它們統合成為我所用的某種規則。相較而言,我對行草書的興趣更為濃厚,對不同書體的學習,最終都會在這裡得到反饋。」

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上,都會形成一種「自覺性」,這種自覺,即自我審視與梳理。他們會時常回望自己過去的創作經歷,總結當下自我創作的局限與可能性,同時將自身與作品拋向整個創作史之中,以明確進程,捕捉更多問題,並嘗試去解決。

相關焦點

  • 入古出新,天然成趣,什麼是書法傳統?
    傳統是什麼?它可以是令書家頂禮膜拜的聖地,也可以是束縛人的囹圄。我們又應該怎樣去看待傳統呢?歷代書家對此爭論不休,但有一種說法好像大部分人已經認可,即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搞創新。我個人很贊成「書法新古典主義」的提法。所謂「出新」,它不應該有程式化的模式,書法有法,但無定法。
  • 曾獲國展最高獎的龍友,書法古意盎然,真正的魏晉筆法
    龍友最早引起我的關注大約是在十多年前,那時時興上論壇開博客,當時還是大學生的龍友發的一件冊頁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引發熱議,記得上海張衛東曾有龍友畏友的感嘆,印象深刻,從此時有聯繫,漸成「龍粉」。更難得的是,於詩、畫、印、琴諸藝兼通,以古人繩尺塑造自我,每天堅持毛筆小字作日記,眉批書目,有傳統文士之風。加之為人謙和,思慮深邃,為人稱賞。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真正的書法精神!
  • 從筆墨到觀念——60年代書家的書史形塑
    ——編者按 雖然從一般意義上,以年代劃分當代書家陣營似乎缺乏一定歷史感,不過,對當代書家代際加以梳理,則當代書家的代際構成卻是非常顯明的。如果說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書家算得上當代書法啟蒙一代的話,20世紀60年代書家則可稱為開拓進取的一代。
  • 龍友書法:業餘者的遺憾
    龍友,字鏡堂。1984年生於江西永新。中央美術學院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後。南昌鏡堂藝術館館長,六言學社執事,「鏡廬燕談」學術主持。國學修養與書法——首屆全國青年書法創作骨幹高研班成員,享受批評——全國代表性中青年書法名家個案研究會成員。
  • 【言 論】醜怪書風為何總以「創新」為理由? ■傅德鋒
    醜怪書風為何總以「創新」為理由?■傅德鋒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書法熱潮,風起雲湧,席捲全國。各類展賽,如火如荼,爭先恐後。呈現出一派貌似繁榮的熱鬧景象。  當代書壇,一些人在自我話語策略和權力的雙重推動下,爭先恐後地登上「書法權威」的寶座,進而不遺餘力地祭起各自手中的「指揮棒」,試圖指點當代書法的江山。但事實上除了那些盲目的追隨者和有相關利益牽扯的人士予以積極配合之外,並未能得到學術界的真正認可和書法界的普遍認同。很多所謂的書法權威人士,都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
  • 【聚焦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重慶:尊古而不泥古 中醫精粹得傳承
    口傳心授數千年,簡便驗廉的中醫藥如一脈清泉,卻也在時代發展大潮的激蕩中出現了傳承不足、創新不夠等問題,制約著發展道路。  為破解人才培養問題,近年來,重慶堅守中醫藥發展的自身獨特規律,切實推進中醫藥傳承融合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
  • 龍友工作室:龍友書法賞析之日常書寫
    因為對細節觀察的偏好,使得七、八年前在故宮博物院的一次觀展後,改變了我的整個學書路徑。那次在武英殿看到米芾的《韓馬帖》真跡,莫名激動,好像每一筆都不想錯過,因為對於一位鍾情於米書的書法愛好者來說,這是難得的機會。我趴在玻璃柜上足足看了半天,很想盡收眼底,結果卻只能盡最大的努力感受其氛圍並記住某些局部。
  • 龍友:益者三友
    龍友,就是傳說中那位「同齡人」,從這兩天刷屏的微信就可以看出他對我們這夥人的影響。我在師大上研究生時,有幸與龍友同窗三年。他在文中所說的「讀書會」,就是讀書期間由龍友發起成立的。記得對於讀書會的命名,我們還專門開會討論,最後定為「分甘書會」,當然是龍友取的名,他還非常學術地向我們解釋「分甘」的出處和意義。
  • 陳筱君:「傳統」和「當代」是一個具延續性,且不斷相互定義的概念
    這些藝術家普遍被歸為後現代水墨畫家,關注媒材的轉變、翻新,借鏡或仿效西方流行的藝術主張,進而使個人創作與現代的水墨拉開了距離,躋身到新潮的藝術之列。解嚴所帶來的一種文化美學的擴張,不管是形式、內容、表現,大家可能從過去欣賞優雅的、文人氣質的創作中,轉向關注新美學──都市美學、當代美學、批判性美學。越接近後80 年代的年輕世代,政治意識會淡薄一點,更注重從生活環境、文化層面中挖掘他們所感興趣的主題。
  • 師古而不泥古—貴在創新
    蔣喜玉雕作品雞心佩我認為師古而不泥古,其實質就是傳承和創新,是形似與神似的關係。因此,這種技藝被重新發掘、傳承、創新和活用,也正是傳承了古人的技藝和智慧,保留一種當代能用的好刀法,這是我對「師古而不泥古」的再認識。
  • 青年書法家龍友,以書法轉述思考,以新人姿態迎接一切
    孫過庭《書譜》曾談到王羲之書法與情緒之間的關係:「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龍友書法的視覺感受主要來源於書寫的運動感,這種運動感所表現出的書寫節奏,則是書者情緒、情感的顯現,而在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當中,行書與草書等動態書體的節奏相對來說更為強烈。
  • 筆談丨郭曉東:「親親」之「家」:傳統之「家」在現代社會的重建
    可以說,在傳統的中國逐漸擁抱現代性的同時,我們似乎也在面臨著一個無「家」可歸的生存論困境。也正是因為如此,現代社會中「家」的重建成為了我們不能不思考的根本性問題之一,張祥龍著《家與孝》、孫向晨著《論家》等,可以看出當代中國哲學家們正在試圖從不同的層面去回答這一問題。
  • 80後傳統陶瓷新秀——林建平
    ----創作中的林建平  在瓷都德化有著這樣一位80後青年,與大部份同齡從業者相同,他沒有高樓大廈的廠房,沒有裝修奢華的大型展廳,但在他身上有著一種不同的執著,有著10多年師從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連紫華的刻苦學習創作經歷,他就是林建平。
  • 既要家的溫馨又要餐館口味,既要傳統特色又想菜式創新——70後80後...
    ,既要傳統特色又想菜式創新——70後80後接棒掌勺 「拼湊」的年夜飯也香
  • 【談古說今】獅子林與當代藝術
    《嘉德通訊》第125期內頁吳冠中被認為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最具風格魅力、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家之一,同時也被國際藝壇認定為20世紀現代中國畫的代表畫家。中國人欣賞太湖石,獨立的石或石之群體構成,園藝家的高品位審美觀早已普及於人民大眾。」
  • 傳統與當代的交融 在東華大學感受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日前,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系列活動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東華大學、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聯合主辦。
  • 傳統攜手當代 看海派時尚的前世與今生
    今天,在東華大學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舉辦的「海派時尚歷史與創新」系列活動讓人大飽眼福,30餘件近代服裝和70餘件當代作品集體亮相,靜態展、沙龍秀、研討會都散發著海派時尚的魅力。百餘件服飾參展 現場感受海派時尚的「古」與「今」海派時尚歷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再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 粵語講古,還有機會「書接上一回」嗎?
    我很驚訝地問:「依家電臺仲有講古播咩?」司機說:「我喺手機開喜馬拉雅,然後藍牙連接車載音響播嘎!哎,呢啲老古董嘢,睇怕你哋啲後生都越嚟越少人識得欣賞嘞……」▲20世紀80年代張悅楷在電臺講《三國演義》(圖片由顏志圖先生提供)確實,現在90後、00後的新生代可選擇的媒體和娛樂方式實在太多了,而上世紀八十年代,萬人空巷打開收音機收聽粵語講古的盛況已經難再。時代不同,粵語講古會註定衰落了嗎?
  • 「致敬傳統——當代紙藝術作品巡展」第四站西安開幕
    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副教授,參展藝術家郭慶豐致辭吉林師範大學主辦的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推廣項目「致敬傳統——當代紙藝術作品巡展」第四站,在西安美術學院拉開帷幕,展覽的開幕儀式及西安站學術研討會將於10
  • 陳師超︱海嶽風華——當代書壇代表書家學術研究觀摩展
    展覽前言 當代書法創作以現代考古學和現代技術所提供的空前豐富多樣的文字、書法歷史遺產為借鑑,以立足當代、根植傳統、繼承創新為宗旨,以藝術本體的完全獨立和主體藝術創造的空前自覺為內在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