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新銳型80後書家,龍友談到書法在當代語境中的創新求變時認為,「創」和「求」,不光是勇氣問題,其需要更多的積累和思考。
龍友
他說:「在求新為務的現代語境中,依然依賴傳統模式的書法創作,其現代性的轉化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前所未有的勇氣,更需要對『現代性』有著獨特的理解,否則,現代性難免淪為說辭。」
古人題畫
可以看到,龍友所認為的書法創新並非是技法本身的創新,在他的認知中,書法如何創新這一問題更應該從哲學的高度來進行思考,即,首先對當代性有宏觀意義上的把控之後,再去梳理屬於「求變」範圍內的書法藝術。而非盲目尊古或毫無頭緒的空喊「創新」。
古人題畫詩,隸書,紙本
他對待書法藝術是尊重且謹慎的,作為當代書家,他首先細細揣摩傳統書法之中奧妙所在,試圖去理解古人的書寫形式,以及形式之中的空間、節奏、韻律之美。其次,他又不沉溺於傳統,他體會著傳統帶給他的一切,同時又以足夠清醒的思維等待著,等待著自己能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窺得一處可「變」之「點」。
歐陽修《答通判呂太博》
他仍然自由。除了不被自我的書寫經驗束縛,他還始終遊走在傳統與當代之間,不拒絕任何經典,也接受當代的觀念和思維。在沒有界限的書法藝術中抒發自我感悟,尋找自己的藝術風格符號。
日記 2018
韋應物詩
書法學習雖然一貫堅持,但在書體選擇上卻也並不『專一』,東遊西蕩很多年。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又促使我形成了打破書體界限的概念,試圖從最根本的層面提取出最有意義的部分並將它們統合成為我所用的某種規則。相較而言,我對行草書的興趣更為濃厚,對不同書體的學習,最終都會在這裡得到反饋。」
許多優秀的藝術家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之路上,都會形成一種「自覺性」,這種自覺,即自我審視與梳理。他們會時常回望自己過去的創作經歷,總結當下自我創作的局限與可能性,同時將自身與作品拋向整個創作史之中,以明確進程,捕捉更多問題,並嘗試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