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幾乎每一個地區、每一個民族,乃至每一個自然村鎮都有其特色性的食品,他們是人類飲食文化中的優秀遺產,這些食品具有濃鬱的地方風味,獨特的加工技藝,多變的形式,豐富的品種,鮮明的風格,是各地區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結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安徽蕪湖的一個徽派人文酒店—宴舍
宴舍,原名夜宴。坐落於安徽省蕪湖市鳩江區鳩茲古鎮內,是一個徽派建築風格的人文酒店,它的主人吳道勝,是土生土長的蕪湖人,他在2009年開啟他的夜宴計劃,而在此之前,他辦過不同風格特色的酒店,別具一格的「雞毛山莊」,奢華至極的「天下一家」,最終還是選擇當初走訪,尋找全國各地的徽派風格建築,用了近一年的時間收集藏品,開始了「夜宴之旅」
夜宴,是宴舍的前身,是相比現在的宴舍來說,更具古典氣息,它在經歷了十年風雨,有了現在的宴舍。我問過宴舍老闆,為什麼從前叫夜宴,現在叫宴舍。老闆說,從前的夜宴,一天只做一餐,一頓晚宴,而現在的宴舍,在「宴」的基礎上,增加了「舍」,我們不能只讓別人吃到徽州的特色飯菜,也要讓別人感受到徽州的特色建築。
走進宴舍,入眼所見皆是古香古色,門前的獅子,前廳的牌匾,天井中的假山,每一處都含有從古傳至今天的美好寓意。
如果要詳細的說它的徽派特色,可能要說上很久很久,而我們今天更多的是要說它除了徽派以外的特色—私房菜。
宴舍,十年如一日的注重食物的口味,原材料的新鮮度是他們把關的第一點。每天清早從長江水域收購回來的出來的魚蝦,從農戶家現摘的蔬果,因坐落在長江邊,所以江鮮是他的主要菜品。
特色菜又有什麼呢?
蟹粉獅子頭
「蟹粉獅子頭」是久負盛名的揚州、鎮江地區傳統名菜。據傳,此菜始於隋朝。當年,隋煬帝楊廣來到揚州,飽覽了揚州的萬松山、金錢墩、葵花崗等名景之後,心裡非常高興,回到住處,仍然餘興未消。隨即喚來御廚,讓他們以揚州名景為題,做出幾道菜來。御廚們費盡心思,終於做出了「松鼠鱖魚」、「金錢蝦餅」和「葵花斬肉」這三道菜。楊廣品嘗後,十分高興,於是賜宴群臣。一時間淮揚佳餚,傾倒朝野。到了唐代,一天,郇(xún)國公韋陟(zhì)宴客,府中的名廚也做了揚州的這幾道名菜。當「葵花斬肉」這道菜端上來時,只見那用巨大的肉圓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絕倫,有如雄獅之頭。賓客們乘機勸酒道:郇國公半生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韋陟高興地舉杯一飲而盡,說:「為紀念今日盛會,葵花斬肉不如改為『獅子頭』。」從此揚州獅子頭就流傳鎮江、揚州地區,成為淮揚名菜。獅子頭有多種烹調方法,即可紅燒,亦可清蒸。因清燉嫩而肥鮮,比紅燒出名。如「蟹粉獅子頭」,成菜後蟹粉鮮香,入口而化,深受人們歡迎。
文思豆腐羹
文思豆腐羹是淮揚地區一款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它始於清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慶史。傳說在清乾隆年間,揚州梅花嶺右側天寧寺有一位名叫文思的和尚,善制各式豆腐菜餚。特別是用嫩豆腐、金針菜、木耳等原料製做的豆腐湯,滋味異常鮮美,前往燒香拜佛的佛門居士都喜歡品嘗此湯,在揚州地區很有名氣,這在中曾有記載。據說當年乾隆皇帝曾品嘗過此菜,還一度成為清宮名菜。因該菜為文思和尚所創,人們便稱它為「文思豆腐」,一直流傳至今。從民國初期到30年代時,此菜在江南地區也很有名,不過其製法與清代已有所不同,廚師們對用料和製法作了改進,使其烹調更加考究,滋味更鮮美。而這道文思豆腐羹,是由宴舍的廚師手工將豆腐放在水中切成可以穿針的細線狀,再加工,其刀工和烹飪手法可以說是一絕。
徽式臭鱖魚
徽式臭鱖魚,徽州水產類傳統名菜。俗名「臭鱖魚」,製法獨特,食而得異香。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貴池、銅陵、大通等地魚販每年入冬時將長江名貴水產——鱖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如今烹製此菜不再使用桶魚。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產桃花鱖(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此魚長得最為肥嫩,故名)用鹽或濃鮮的肉滷醃製,再用傳統的烹調方法燒制,故稱「醃鮮鱖」。宴舍選用的臭鱖魚,都是由徽州本地的老師傅醃製的,傳統的製作方式,用的是小溪裡的無汙染的鱖魚進行製作。
2018年9月,臭鱖魚被評為「中國菜」之安徽十大經典名菜。
等你真正走進宴舍,你才會發現所到之處處處驚喜。
經歷十年風風雨雨的宴舍,帶著它獨特的魅力與深厚文化底蘊,坐落在那喧鬧而又充滿寂靜的古鎮裡等待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