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音是每個人想要開口說話的前提,缺少這個前提,語言就更無從談起了。至於從語言本身當中出現的諸如語言表達、語言理解等方面也不會出現。於是,讓孩子能夠準確清晰地發音成為很多家長追求的目標。
可是有一個問題擺在很多父母面前困擾著他們:孩子應該如何發音?很多人一聽發音就覺得很簡單,認為發音不就是嘴巴一張一合發出聲音就行了。這話對嗎?不完全對,如果發音真的這麼容易,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的語言問題了。
畢竟聽力障礙兒童也能咿咿呀呀地喊出一些模糊不清的字音,但是你能說這些孩子是在說話發音嗎?很明顯不是,所以發音作為孩子語言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需要家長們重視起來。
如果只顧著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不重視他的語言發展,那麼語言問題的出現就會變得順理成章,比如發音不準、吐字不清一類的語言問題順著杆兒就爬了上來。
從孩子語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來看,發音不準出現的頻率並不低,但是父母的重視程度卻遠遠不夠。這可能與發音不準本身的特點也有關係,一開始並不像口吃、顎裂說話那麼明顯,於是家長們就很容易將其忽略。
不少家長發現孩子一兩歲時還能比較清楚明快的發音說話,但是到了三歲之後的話語反而變得不太準確,難道孩子生什麼病了嗎?其實孩子發音不準的問題並不是什麼嚴重的疾病,而是在錯誤的語言環境養成了錯誤的發音習慣。如果長時間沒有矯正,那麼這個錯誤的發音習慣就會變得越來越麻煩。
至於為什麼一兩歲時顯得正常,三歲時卻暴露了出來。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就像是體重的增加一樣,沒有人的體重一天之內會增加到無法負擔的地步吧,語言問題的累積也是如此,錯誤發音習慣的養成也並非一日之功。
不過,導致孩子發音不準的問題不止錯誤發音習慣這一種,方言環境的複雜、舌系帶短等等都會影響孩子的說話。方言對孩子的影響很常見,之前的文章也提到過很多,但是舌系帶短對孩子的影響還是得主要說一說。
舌系帶就是舌部下方的一條薄膜,控制著每個人的說話發音。正常的舌系帶可以支持舌頭在口腔內部自由轉動,可如果舌系帶過短,那對孩子的影響可不是一件小事。其實這也很好理解,舌系帶就像是一根繩子,過短就會導致活動範圍縮小,說話自然也就受到影響。
有人可能就會問了,「發音不準能不能改變啊,這個問題太影響我們孩子的說話了。」發音不準當然可以改變,但如果是舌系帶短造成的發音不準,那就要及早做舌系帶手術,等孩子恢復得差不多了就可以進行語言訓練。
可如果是發音習慣、方言環境等問題造成的發音不準,那咱們可以直接進行語言訓練。從基礎的字音到短句、長句形成系統的矯正訓練,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既可以幫助孩子改變發音不準的問題,也能讓他們的語言變得更加規整和自然。
只要及時進行語言訓練,發音不準對孩子的影響完全可以下降到非常低的程度,不太可能影響之後的說話發音。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