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土匪不簡單,徐悲鴻說他500年難得一遇

2021-02-13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dqsj66)

他曾是個土匪,但他可不簡單,

徐悲鴻說他是500年都難得一遇;

國共兩黨都曾對他極力爭取,

可他全都拒絕。

你一定知道他的名字,

但卻不一定清楚他的故事,

今天,

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最真實的他。

他,就是張大千。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

1899年5月,

出生於四川內江一個貧寒家庭,

家裡兄弟姐妹11個,

一大家子連溫飽都得不到滿足。

多少孩子因為貧窮,

變得自卑懦弱或自暴自棄,

但他,卻因為貧窮變得自強不息。

四川內江張大千紀念館

而這在於,

他有一個擁有極高文化修養的母親,

從小就培養他和哥哥姐姐們畫畫,

母親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

我們家窮,唯一能和別人比的,

就是比長大了誰更有出息。

張大千母親

他天賦過人,不光畫技突飛猛進,

還寫得一手好書法,

10歲,還是嗷嗷待哺的年紀,

他就靠寫春聯賣字補貼家用。

可誰能料到,正因為字寫得好,

他居然陰差陽錯地成了個土匪。

張大千手跡

1916年天下大亂土匪橫行,

17歲的他從學校回家,

結果半路上遇到了土匪,

他又驚又怕地逃命,

可一不小心摔倒在地,

還沒來得及起身,

土匪就已經拿槍指著他說:

「自己給家裡寫個信,

拿三千大洋來,一手交錢一手交人。」

家本來就窮,哪有這麼多錢,

可面對黑洞洞的槍口,

他只能硬著頭皮,膽戰心驚寫下:

「歸家途中遇到江湖好漢,頗講義氣,

只是囊中緊張,需些許銀兩度日。」

土匪頭子一看這信,樂了:

「這小子不僅字寫得好,

還很會說話嘛,絕對的人才啊!」

這下多少贖金都不讓他走了,

留下他做起了師爺。

就這樣,他稀裡糊塗地,

開啟了土匪生涯。

一天,他被迫和土匪們,

去搶劫一個大戶人家,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樣的環境讓誰想堅守道德底線?

都難啊!

更何況從小就受盡貧窮苦的窮孩子。

一進屋土匪們忙著搜刮金銀寶器,

可他卻看著金銀無動於衷。

這下土匪不高興了:

「道兒上的不能空手而回,

你必須拿點東西走。」

無奈下,

他只好拿了一本《詩學涵英》,

土匪又不高興了,

「書即輸,觸黴頭,換了換了!」

他只好又從牆上取了《百忍圖》。

這本書和畫,

竟成了他在土匪窩裡的精神食糧。

幸好沒過多久,

官軍就來收拾這幫土匪了,

他也被一同抓住,

家人知道後立刻派人疏通,

過了將近三個月土匪生活的他,

才終於被解救出來,

前後一算,當土匪正好一百天。

之後,

二哥張善子帶他遠赴日本學習繪畫,

而他學習期間,

母親前後給他說了兩門親事,

可很不幸,

這兩門親事都因對方病逝而終。

經歷兩次戀愛挫折,

他頗覺人生變化莫測,莫如過: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

的寧靜修行生活。

1919年,一個大雪紛飛的冬日,

從日本歸國的他,

來到松江禪定寺出家。

住持為他削了發但未燒戒,

賜他法號「大千」。

他非常喜愛這個法號,

從此,張正權成了「張大千」。

諦閒法師

當上和尚後,

他跑去寧波觀宗寺,

找當時佛門中,

聲望最高的諦閒老法師談經論道。

那天正好臘月初八,

第二天就要舉行剃度大典,

法師想要為他在大典上燒戒,

可他拒而不受辯論起說:

「佛教原沒有燒戒這個規矩,

燒戒是梁武帝搞出來的花樣,

梁武帝信奉佛教後,大赦天下死囚,

但又怕他們再犯罪惡,

才以燒戒疤代囚,

我又不是囚犯,何必要燒戒。」

諦閒法師說:「你既在中國,

就應遵奉中國佛門的規矩。

信徒如野馬,燒戒如籠頭,

上了籠頭的野馬,才變馴成良駒。」

而他則回答:「有不需籠頭的良駒,

難道你老人家就不要麼?」

年輕氣盛的他還說:

「您老人家是當代高僧,

可是我已得道成佛您不知道。」

法師笑叱他一句:「強辭奪理!」

就這樣,兩人為此辯論了一整夜,

不甘心燒戒的他乾脆逃去靈隱寺,

直到兩個月後哥哥找到他,

把他拎回了家,前後一算,

他當和尚的日子,又是整整一百天。

百日土匪,百日和尚,

可他在土匪窩能不作惡,

在寺廟能堅持己見,

敢和德高望重的法師針鋒相對。

保持自我,任性恣肆,

他活得夠瀟灑!

之後他潛心繪畫,

拜了上海兩位有名的書畫家,

曾熙和李瑞清為師。

可畫畫吧,他也不好好畫,

而是「造假」。

張大千的老師曾熙與李瑞清

皆因他臨摹歷代名家的繪畫無數,

久而久之,

石濤、八大山人、唐寅的畫作,

都信手拈來。

尤其臨摹石濤的畫,

已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他的一幅模仿石濤的畫,

連黃賓虹都誤認為是真跡,

竟用一幅真石濤的畫來與之交換,

甚至連張學良也買過他的偽石濤畫。

有趣的是,1968年密西根大學,

舉辦過一場石濤畫展,

他也被邀請參加展覽,

走到一幅畫前,

他笑笑:「這張是我畫的」,

走到另一幅畫前,

他又笑了:「這張也是我畫的」。

到底是石濤畫展還是大千畫展?

傻傻分不清楚。

他也因此被稱為,

「天下第一造假高手」。

直到現在,他造的假畫,

依舊讓鑑定家們頭痛不已。

1999年國際上還因為,

董源《溪岸圖》是不是張大千所造,

而鬧得沸沸揚揚,爭論不休。

仿石濤山水人物

本來仿作假畫並不光彩,

可他認為「仿」畫,

是為了「師古人之心」,

所以他也從不掩飾自己「作假」。

上海程霖生,

以專收石濤作品稱雄收藏界,

但張大千敢對好友說:

「程霖生收藏的一百幅石濤畫,

七八都是我畫的。」

「這些有錢人又不懂畫,

賣真畫給他們浪費。」

天真灑脫,坦率無比,

他活得夠瀟灑!

但瀟灑,絕不等同於無情,

心中有愛,才能地闊天寬,

瀟灑是至精至深至獨的修為。

在張大千眼裡,

人和人之間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1933年,

他辭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一職,

開辦了「大風堂」,

專門招收出身貧寒但有天分的青年,

只要他看上的,沒錢也照樣教。

從他的「大風堂」,

走出了不少名畫家:

何海霞、田世光、晏少翔……

是他,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以一顆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

不論階層背景,真誠傳授學問,

這是虛偽的老師裝不出的真瀟灑!

重情重義的他的一生也留下很多風流韻事,1927年張大千和與韓國少女池春紅

有一年,他在香港一家酒店下榻,

酒店的兩位茶房向他求畫,

這樣的大家怎會輕易賜墨寶,

肯定希望渺茫啊,

誰料想,他竟聽後一口答應了。

在他作畫時,房裡聚集了許多人,

其中有一位身份尊貴的老先生,

高喊著無論多少錢都要買下,

他婉言拒絕:

「這畫早已有主了。」

隨即指向兩位小茶房,

誰知老者生氣地叫囂道:

「難道我還不如他們麼? 」

他一聽,怒了:

「文人雅士、達官貴人是我的朋友,

平民百姓也是我張大千的朋友。

沒有這兩位小兄弟的悉心照料,

我哪有時間專心作畫?

這畫是我特意給他們聊表謝意的。」

以一顆感恩的心,

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不居高臨下,不巴結富貴,

這是勢利之人裝不出的真瀟灑!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

他被日軍羈留在了北平,

日本人早就聽聞他的大名,

請他擔任北平藝專校長,

可他想都沒想就直接拒絕了。

其實,他的這份愛國情懷,

早在之前日本留學時就流露了。

當時他在班上有兩個好朋友,

一位是朝鮮人樸錫印,

另一位是日本人山田片夫。

一天,他和樸錫印去山田家做客,

樸錫印用英語向山田的父親問候,

可山田父親聽不懂英語,

竟氣勢洶洶地對樸錫印說:

亡國奴的舌頭是最軟的,

現在學會別人的話,將來好伺候人!

而朝鮮和中國臺灣,

在甲午戰爭時都被日本侵佔,

這是對樸錫印的諷刺,

也是在諷刺他,

原本計劃學習日語的他斷然決定:

」我不能容忍祖國的尊嚴受到侮辱,

不管今後我走到哪裡,

我都只說家鄉四川內江話!」

從此,他再也不學日語了,

並且始終只穿中國長衫和鞋帽。

後來,日軍駐北平司令香月,

又來請他參加偽政權,

並許諾讓他做故宮博物院院長,

如此大的誘餌,

可他又一口回絕,

香月離開前不解地問他:

「先生當是會說日語的,為何不說?」

他冷冷地用家鄉話回答:

「日久全都忘卻了。」

在國家最危急時刻,

立場鮮明,鐵骨錚錚,

這是貪生怕死之輩裝不出的真瀟灑!

1938年他終於逃出北平,

輾轉來到桂林,

準備乘飛機前往重慶,

但當時所有人都在逃亡,

飛機票非常緊缺,

他四處託人才為妻子和孩子,

買到一張全票和一張半票。

可突然有位老太太找上了門,

原來,老太太帶著自己的孫子,

在桂林等了三個月都買不到票,

他們在桂林舉目無親,

再等下去就只能等死了,

所以上門來央求他把票讓給她。

當時戰火紛飛,一日不離開桂林,

就要多面對一天的危險,

可他二話不說,

就將機票贈給了老太太。

妻子得知後非常不悅,

他卻笑著寬慰道:

這位老人比我們更急迫,

長幼有序,這是中國傳統。

這並不是他第一次幫人,

他是國畫大師,收入不菲,

可他卻因太過慷慨,

常常負債纍纍,

被朋友們戲稱為:

「富可敵國,窮無立錐之地」。

而之後的一件事,

更是讓他耗費了大量的財力。

他到四川後,

聽說敦煌未被日軍盜空,

他決定,

立即前往敦煌研究敦煌壁畫。

從1941年到1943年,

在國人都不知道敦煌的重要性之時,

他攜門人、家眷、畫工,

在寥無人煙的小泥屋一住就是三年。

他臨摹了壁畫276幅,

為309個洞窟編號,

如今凡是研究敦煌學的學者,

都知道「張氏編號」。

同時他建議政府,

在石窟南北兩面築牆,

禁止牲畜進入,

禁止過往行人在洞內燒火做飯,

好讓壁畫保存得更長久。

他更是編撰了20多萬字《敦煌石窟記》。

為維持在敦煌的開銷,

他賣藏品賣畫,

甚至舉債近5000兩黃金,

而這筆債直到20年後才得以還清。

可他不後悔地說: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他日以繼夜地在敦煌洞窟畫畫,

進敦煌時滿頭青絲,

出敦煌時,已是兩鬢斑白,

可當時他才年僅40歲啊。

敦煌的生活不容易,

但回去的路更不容易,

因為他不願意為權勢作畫,

所以得罪了不少當地的官僚,

一路上,對他的嚴密搜查不斷,

他所帶行李和壁畫臨品被蠻橫翻檢,

致使部分臨摹作品受損。

千辛萬苦下,他將敦煌臨摹的畫作,

終於帶回成都展覽,

便引起了巨大轟動,

在全國掀起了一股「敦煌熱」。

福澤後代的敦煌研究院,

以及此後中國第一代,

從事敦煌學研究的畫家、

學者皆受到他熱情的觸動,

從此投身西北大漠,終身不倦。

「盛名之下,謗亦隨之」,

大千敦煌之行聞名於世,

但有關他「破壞壁畫」、

「敦煌盜寶」的傳言也隨之而起,

直到現在他的罪名都沒洗清,

他曾氣憤地說:

「一句惡語不僅能破壞個人的名譽,

甚至能把一個人置於死地啊!」 

時代更迭,是非對錯難下定論,

只是1981年,在成都出版的,

《旅遊天府》上刊載了一篇文章,

署名石湍,

題為《張大幹並未破壞敦煌壁畫》,

作者以自己親身所見證明,

張大千並未破壞壁畫,

相反是對敦煌藝術,

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曾和張大千一起在敦煌,

臨摹壁畫的老畫家謝稚柳先生,

也曾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

為老友辯護。

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杰,

等一批同時代的見證人,

都給予張大千以肯定的結論。

而無法否認的是,

三年敦煌路,漫漫艱辛,

他以常人沒有的勇氣和毅力,

千金散盡,留存下了中國的國寶,

這是假藝術家做不出的真瀟灑!

時間到了1949年,

誰家天下已是定局,

而他心知自己,

絕對過不了新社會的集體生活,

所以,他去了臺灣。

而大陸這邊周恩來,

曾多次過問他的回歸問題,

甚至讓徐悲鴻聯名多位知名畫家,

寫信勸他回國。

謝家孝的《張大千的世界》一書中,

曾記載了這樣一段,在1956年,

中國商業代表團團長,

與他在酒宴上的對話:

團長說:

「上海一別,不知近況如何?」

他回答:「亡命天涯,

哪有什麼好日子好過啊,

欠了一身債!」

團長說:「人民政府可以代你還債,

只要你肯答應回去。」

沒想到他怒了:

「我張大千一生,自己的債自己了。

想當年在敦煌,

我也欠了幾百條金子的債,

人家說我發掘藝術有功,

可以申請政府補助,我都不肯,

我不管你說的是啥子政府,

政府的錢是國家的,

怎好拿國家的錢給私人還債?

不回也罷!」

幾巡茅臺之後,賓主都已醉醺醺,

主人站起來說:「張先生,

你究竟站在哪一邊,

今天最好表明態度。」

而他一拍桌子,站起來說:

「我張大千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向來站在哪一邊,就站在哪一邊。」

然而等他到了臺灣沒多久,

他就看透了國民黨,

覺得太腐敗了。

於是,他拒絕了國民黨的挽留,

搬到了香港居住,

用他的話說:

那是當時中國「最自由」的土地了。

可等到他一到香港,

留在大陸的四個兒子,

就開始來勸他「棄暗投明」了,

應該回去為「建設新中國」做貢獻。

沒想到他對著兒子就是一頓大罵:

「在這裡,你們還敢叫我爸爸,

真要回去了,苦日子還在後頭呢,

總有一天,

你們連我這個爸爸都不敢認的。」

結果,四個兒子就這樣被他一罵,

沒完成勸老爸回大陸的任務,

反倒跟著老爸一起也決定不回去了。

後來,和他齊名的齊白石雖已去世,

可到了那場文化浩劫時,

也免不了被批判的命運。

上面有人說:

齊白石的盛名是被吹捧出來的,

齊白石反對土改是守財奴。

於是中國美術界開始聲討齊白石,

他作品中的文化傳統,

被評為「腐朽寄生生活的黑畫」,

「宣揚封建迷信的四舊毒草」.

在討伐已過世的齊白石同時,

其他知名的畫家也紛紛被批判,如:

李苦禪、葉淺予、

李可染、潘天壽等等。

可以說,留下來的,幾乎無人倖免。

而當這些同行繪畫大師,

在人間地獄掙扎時,

他在幹嘛呢?你絕對想不到,

他正帶著家人全世界,

瀟灑地旅行呢!

他跑到印度學壁畫、

在阿根廷當「東方畢卡索」,

在巴西買了十幾畝地,

建了一座「八德園」,

快活的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去美國辦畫展,

還在美國加州買了一座小房子,

起名「可以居」,

這也是他創作的高峰期。

在瑞士亞琛湖遊覽時,

他又被美景吸引,

畫下一副長卷巨作《愛痕湖》,

並題詩:

湖水悠悠漾愛痕,

岸花搖影狎波翻,

只客天女來修供,

不遣阿難著體溫。

此後,

這幅作品被拍出1億多人民幣的天價。

《愛痕湖》局部

他還在法國和畢卡索相見,

兩人擦出了藝術的火花。

畫家劉宇一根據這次會見的場景創作了一副油畫:畢卡索彈吉他,張大千吹笛子,琴笛合奏,笑傲江湖。

他不只是簡單地週遊各國,

他還是中國的「文化大使」,

使世界上無數人重新認識了中國,

認識了優秀的中國文化。

他寓居海外期間,

在美、法、日本、西班牙、

巴西、新加坡等國家,

舉辦了約80餘次畫展,

聲譽如日中天,

西方評論他為:「東方的畢卡索」。

他的作品也讓高傲的美國人,

為之傾倒,

美國洛杉磯市授予他,

「名譽市民」的稱號,

加州太平洋大學還頒授他,

「榮譽人文博士」學位。

他還獲得了,

世界現代美術博覽會的,

「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的稱號。

因為他,

中國繪畫藝術從此崛起於世界!

因為他跑去臺灣,

而沒有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是個不愛國的人。

他雖浪跡海外幾十年,

但他始終保持著,

中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

平日裡只穿中國長袍、布鞋,

吃中國飯菜,在家中一律說四川話,

他還要求夫人和子女在外面,

見到中國人也一定要說中國話。

他愛中國,

不是狹隘的政治需要,

更不是陰險的立場投機,

而是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維護,

這是假愛國者做不到的真瀟灑!

80歲時他跑不動了,

回到中國臺北頤養天年,

可好友黃天才找來了 ,

想請他作一幅長10.8米,

寬1.8米的巨幅山水畫。

可他當時,

無論從體力身體各方面,

他都不適宜再作畫了。

但他就是不服老,

畫家不畫畫,和死了有什麼區別?

他一口答應下來。

夜以繼日,嘔心瀝血,

用一年多搜集資料作腹稿,

1981年7月正式動筆,

這幅巨著,實筆為主潑墨為輔,

氣勢磅礴墨綠相映,

堪稱曠世奇作,名喚「廬山圖」。

這是他畫藝上的巔峰之作,

也正是這幅圖,

耗盡了他最後的生命。

廬山圖局部

作畫期間,

他多次心臟病發作送往醫院急救,

稍微恢復便又重新被抬上畫案,

醫生家人誰都勸不住,

他為畫而生,亦為畫而死!

直到1983年3月11日,

整幅畫終於完成,

落筆之後的4月初,

84歲的他從容駕鶴西去,

結束了其瀟灑的一生!

而他把自己生前的許多古畫和古籍,

都一併捐給了海峽兩岸的博物館,

就連他的住所「摩耶精舍」,

也一併捐贈了。

他的一生,是瀟灑的一生,

他一直堅信:人人只有自己過得好,

社會才能過得好,國家才能過得好。

他從不相信集體主義,

更不相信「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徐悲鴻曾評價他說:

「500年來一大千」。

他在藝術上的成就,

確實是中國500年來第一人,

他的瀟灑人生,

更是中國百年來的第一人!

而他一生尊崇中國傳統,

敬老尊嚴,長幼有序,

哭則透徹,笑則淋漓, 

順應天性,我行我素,

不以外物桎梏自己,

沒有任何一個政黨,

能夠左右他的思想。

他想去哪生活,就去哪,

而這種逍遙正是因為,

他有智慧長遠的眼光。

他,歷經百年而不衰,

時至今日,他的畫作,

仍是中國現代書畫史上的拍賣奇蹟,

雖已是天價,可業內還是稱:

任何時候購買張大千的作品都不晚!

江山萬裡圖

張大千,

人如其人,畫如其名,

看盡大千世界,

更擁有一個五彩斑斕的傳奇人生。

2019年4月,

張大千逝世36周年,

這位畫藝無雙,

一生灑脫的世界藝術大師,

值得我們的致敬與緬懷!

來源:天涯論壇


順手放入朋友圈,沒準您的朋友就需要!

打賞 鼓勵

長按 識別圖中二維碼

合作請加微信號:n190102

相關焦點

  • 林奕匡:從高山低谷到難得一遇
    這首歌有一個劇場版的mv,mv裡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人公對女生說的一段話:「我知道可能沒有人喜歡聽我的歌,但我知道起碼這個世上會有一個人,一個人,有一個同我有少少共鳴的人。不用多的,有你一個就夠了。」
  • 徐悲鴻與他的28個裸女……
    他一生所作素描,不下千幅,以肖像和人體最多,其筆下的裸女素描更是一絕!徐悲鴻的老同學章伯鈞,曾說過這樣一番話:「有一次在任公(李濟深)家中,悲鴻對我說:『伯鈞,我送你一匹馬吧。』我說:『我不要你的馬,我要你的女人。』 他聽了,搖頭說:『那些畫,是不能送的。」可見,徐悲鴻不光於感情中與女性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糾葛,於藝術創作中,對其女性人體畫作也有著獨特的見解和喜愛……
  • 徐悲鴻和他的28個裸女
    從1939年到1942年,他不畏戰火與顛沛流離之苦,遠赴南洋,在新加坡、吉隆坡等地舉辦了多次畫展。 畫展所得的收入,全部捐獻給抗戰將士們。 1940年,抗戰進入了極為艱難的階段,國內戰場節節敗退,許多人發出了悲觀的論調,認為中國必敗。 徐悲鴻拍案而起,畫出一幅震驚世界的《愚公移山》。
  • 徐悲鴻生命中的女人
    1916年,蔣棠珍第二次來到上海,住在哈同路民厚南裡50號,而這時蔣梅笙任教於復旦大學,宜興同鄉朱了洲把徐悲鴻帶進了蔣家,徐悲鴻熱情懂禮,兼有非凡的畫藝,很快贏得蔣家的歡迎,頻頻出入蔣家,蔣棠珍少女懷春對這個逃婚的徐先生心生愛慕。
  • 人物|蔣碧薇怨懟徐悲鴻:愛了他一輩子,卻至死不能原諒他
    蔣梅笙對才氣沛然的徐悲鴻非常欣賞。兩人酬酢往來,徐悲鴻也有機會見到了蔣家二小姐。蔣碧薇形貌昳麗,娉娉婷婷,再加之出生於書香世家,舉手投足間盡顯大家閨秀風範,這讓對藝術與美有著極強感受力的徐悲鴻一見傾心。而蔣碧薇也對這個斯文儒雅、才華橫溢的畫家心有戚戚焉。
  • 上學時被土匪拐走,他機緣巧合迷上畫畫,赴日留學終成一代名家
    張大千與二哥張善子張大千1898年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但他幼時家貧,大哥早夭,能夠學成畫畫多虧了自己的二哥張善子。張善子也是很出名的畫家,兄弟二人共同創建了「大千畫派」。張大千走上學畫之路也是因為一個意外,1916年他在去往重慶一所中學的路途上被一夥土匪綁架,當了100天的黑筆師爺。
  • 西徵失敗,王樹聲路遇土匪被迫乞討,老漢鼎力幫助:當我女婿吧!
    他長大之後便投身革命,參加了北伐。1926年,王樹聲光榮地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隨後,王樹聲還參加過麻城起義,還在紅四軍先後擔任過團長、師長等職務。當時,紅四軍的最高領袖是張國燾,他跟隨其一同作戰,深受重用。1935年,為了即將北上的紅軍,紅四軍開始長徵。
  • 這個土匪頭子做了什麼壞事,王近山將軍發誓:不除掉他,誓不為人
    八路軍進入敵後,為了壯大隊伍,改編了不少地方遊雜武裝,只要真心擁護抗日的,連一些土匪武裝都改編接收。但對有一個土匪頭子,王近山將軍卻發誓:不除掉他,誓不為人。此人究竟幹了什麼壞事呢?開國中將王近山出生於1915年,湖北省黃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從紅四軍中的一名班長,逐級提升到了副師長,參加了長徵,後來擔任了紅三十一軍第九十三師師長。抗戰爆發後,王近山擔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二團副團長。
  • 徐悲鴻出軌後,蔣碧微做了張道藩20年情人,到死也不被子女原諒
    徐悲鴻一文不值時,蔣碧微陪他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一個女人漂泊了10年,才最終有了安穩的家。但是在徐悲鴻聲名鵲起時,他的成功卻與蔣碧微毫無干係了。徐悲鴻在南京中央大學授課期間,愛上了自己的學生孫韻君。孫韻君只有18歲,同當年與徐悲鴻私奔的蔣碧微一樣,正處於最鮮嫩青春的年華。
  • 「最美女嬰」剛出生就成網紅,用顏值徵服網友,護士:難得一遇
    「最美女嬰」剛出生就成網紅,用顏值徵服網友,護士:難得一遇這件事還要從寶媽隨手拍下的一張照片說起,產婦順利的產下了一位可愛的小女寶,全家人都非常的高興,便隨手拍了一張寶寶的照片傳到網上和大家分享喜悅。不過另寶媽沒想到的是,這張隨手拍的照片,卻讓寶寶迅速走紅於網絡,寶寶的舅舅還打趣說:「剛出生就成網紅了,以後前途無量啊!」
  • 古代考生趕考盤纏充足,為何土匪不搶?土匪:你不看他腰間綁的啥
    簡單算一下,一名考生除了吃穿花銷,還需要上學、買書。現在想想窮書生這個詞,應該就是讀書花盡錢財而來吧。然而,上述花銷都是毛毛雨,真正大頭是考試路途中產生的費用。然而,山匪強盜卻不打劫他們,這是為何?按理來說,學子身上都帶著豐厚的盤纏,打劫到就能花費好些時間。如果是土匪,他肯定會說:你也不看看他們腰間上綁著什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上到皇親貴族,下到平民百姓,所有人都深受這句話的影響,山匪強盜自然也不例外。
  • 徐悲鴻作品賞析
    在離洛陽城三十裡的地方他拔劍自刎,以表示不受屈辱。漢高祖以王禮葬他。島上的壯士們聞田橫已死,都拔劍自刎隨他而去。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從1928年至1930年,徐悲鴻花費三年時間完成這幅宏偉雄壯之作。作品表現的是田橫與五百壯士離別時的場景,悲壯氣概撼人心魄。畫中身披紅袍的田橫拱手抱拳,向送別人群致意。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氣宇軒昂。
  • 百年巨匠—徐悲鴻
    他學貫中西,將西方精湛的寫實技巧融匯到中國繪畫之中,創造了新穎而獨特的風格;他主張現實主義,作畫主張光線、造型,為傳統藝術的革新與發展開拓了新的廣闊天地;他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他就是藝術巨匠,同時也是傑出的美術教育家——徐悲鴻。
  • 徐悲鴻發起的兩次論戰
    35歲的徐悲鴻正是血氣方剛之年,為了捍衛自己的藝術主張,他既疾言厲色,又語重心長:「欲矯情立異,變換萬象,易以非象;改攛造物,易以非物;昧其良知,縱其醜惡,宣其佞辯……侈然標榜、令人齒冷……作不倫不類人物,詡為獨創,媲美新派,怡然自樂。狂瞽滿地……吾國藝事日衰,又欲從而效之。夫饑渴者雖不擇飲食,必不服毒。」
  • 徐悲鴻畫馬的由來
    徐悲鴻畫的馬為什麼會特別生動呢?這和他平時注意觀察馬是分不開的, 受西方寫實主義影響的徐悲鴻,強調對物寫生。為了把馬畫好,專門畫過上千幅速寫,並親手做過馬的解剖,對馬的結構、形態均瞭然於胸。對細節的描繪尤為重視,以畫面上一兩筆看似簡單的馬蹄為例,他都下過極深的功夫,他曾說過,「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還難畫,那是因為馬蹄是力量與重心的集結所在,是動靜靈活的關鍵……」這些理論是其長時間研究描摹的結果。
  • 徐悲鴻國畫貓賞析
    他的作品一直得到人們的高度關注,從近年來不斷地刷新成交紀錄,可見徐悲鴻的作品無疑是中國近現代書畫市場的風向標。        徐先生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可才來者融之。」
  • 【精品推薦】徐悲鴻鍾馗捉鬼
    根據本畫題款可知,此畫是1938年6月2日端午節在重慶沙坪垻所作。根據徐伯陽、金山合編的《徐悲鴻年譜》記載: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央大學開始搬往重慶,11月中央大學美術系在重慶複課。1938年1月13日,徐悲鴻住進中大宿舍。
  • 徐悲鴻與張道藩,誰是真愛
    徐悲鴻早年曾與蔣碧薇的伯父蔣兆蘭和姐夫程伯威同在宜興女子學校教書,由此建立了同蔣家的聯繫,深得蔣碧薇父母的喜愛。他對蔣碧薇一見鍾情,成了蔣家的常客以後,便如痴如迷地戀上了她。蔣碧薇也為徐悲鴻的氣質和性格所吸引。但作為一個訂了親的女子,除了慨嘆「恨不相逢未嫁時」,只能是閨閣飲淚。
  • 徐悲鴻畫豬,憨態可掬!
    豬之物,給人以髒懶的視覺,儘管其嗅覺還不差,但畫筆卻難以體現。更何況,有人索畫,畫豬贈之,豈不是罵人嘛!諸多緣由,名畫之豬,無。雖如此,在畫壇上,也並非人人都不曾畫豬。大名鼎鼎的國畫大師徐悲鴻曾畫過豬。今天,且專說畫馬大師徐悲鴻畫豬一事。
  • 【賞析】徐悲鴻作品賞析
    漢高祖聽說田橫很得人心,恐日後為患,故派人招降:「田橫來,大者為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為保住島上五百人之性命,田橫帶兩名隨從赴洛陽見劉邦。在離洛陽城三十裡的地方他拔劍自刎,以表示不受屈辱。漢高祖以王禮葬他。島上的壯士們聞田橫已死,都拔劍自刎隨他而去。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