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公眾號:正經嬸兒 ID:zjshener
願你
心中有夢想
眼中有溫柔
腦中有哲學
● 作者 |橙子 ● 來源公號|正經嬸兒
昨天,韓國經紀公司巨頭SM娛樂的創始人李秀滿的發言,上了熱搜。
據韓國news1新聞網報導,韓國經紀公司巨頭SM娛樂的創始人兼製作人李秀滿,在電視節目中公開表示:
「中國必須拋棄『限韓令』,重新給韓流開門,接受我們的東西,並試著在我們的基礎上發展創新,努力進階成為『亞洲好萊塢』。」
與此同時,很多豆瓣網友發現,在一些品牌的官方網站上,
原本一直沿用的Chinese New Year (中國新年快樂),
變成了Lunar New Year(農曆新年快樂)。
除了生活購物,遊戲也受到了韓國網遊的針對。
由於在《光·遇》的國際服中,角色佩戴的是明制直簷大帽,但在國服中改成了俠客帽。
韓國網友表示,網易不敢在國服中投放明制直簷大帽,是因為中國公司自己理虧。
結合之前持續數月的「直簷大帽起源於中國」的歷史論戰,
《光·遇》團隊的退卻引發了國服玩家們集體憤怒。
2月4日,#陳星漢道歉#(遊戲製作人)的熱搜一度衝到微博熱搜第二名。
於是憤怒的網友們集合「帝吧」,對韓國「小偷」行為宣戰。
先說說大家關注的的Chinese New Year和Lunar New Year,
這兩個詞,其實爭議已久。
在歷年的新年祝福中,也有很多明星因為用了LNY而被攻擊。
但在維基百科上面這兩個詞條都有收錄,
只不過Chinese New Year特指咱中國的農曆新年,
而Lunar New Year則是泛指亞洲的農曆新年,包括了中國春節、日本新年、韓國新年、蒙古新年、藏曆新年和越南新年。
至於為什麼維基百科會收錄兩個詞,
高曉松曾經在《曉說》裡專門講解過關於CNY和LNY兩個詞背後的深意:
高老師說,原來西方國家只認識一個詞叫Chinese New Year,各國官方的英語表述裡提到春節也都是這麼用的。但後來韓國人和越南人伐開心了,他們想方設法遊說各方,創造了Lunar New Year這個詞出來以示區別。
但是後來據考證,這是胡說。
Lunar New Year 的用法很早就開始使用,屬於英文直譯。
和 Chinese New Year 一樣廣泛。
在其他國家或地區如香港特別行政區,歷任行政長官在中英雙語農曆新年賀辭中,「農曆新年」一貫是對應「Lunar New Year」。
而我國官方關於「春節」、「農曆新年」的用語中,如「Spring Fesetival」,「Chinese new year」以及「Lunar new year」三種說法都用過,
也並未公開提倡一定要用「CNY」。
之所以很多人糾結兩個詞之間的區別,
是因為近年來,韓國一直在高喊去中國化的同時,又打著「文化共享」的名義,針對中國文化進行了一系列的「盜竊」。
而且觀察韓國近年來的種種行為,也很容易發現,
除了語言單詞,他們在影視劇服化道、文創產品、文化IP、樂器等諸多方面也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挪用。
並把起源於中國的文化說成是自己民族的創造。
用網友的話來說:宇宙都是韓國的。
還記得去年1月,美食播主李子柒在個人帳號上發布視頻《蘿蔔的一生》,
被韓國網民和媒體斥責其「抄襲韓國泡菜文化」。
大批韓國網友湧入視頻評論區,留言圍攻李子柒,斥責她「抄襲韓國文化」 「千萬要懂得羞恥」。
「偷竊其他國家的文化,還假裝不知道,就算獲得了精神上的勝利,就能成為你們國家的了嗎? 別逗了。」
「泡菜是韓國的。」
但其實,李子柒只是展示了兩種中國傳統的白菜醃製方法。
一種方式是只加水和鹽,而另一種則是在白菜上塗抹了辣椒醃製泡菜。
這個時候的韓國網民卻絲毫不承認文化的共性,而是一再強調「泡菜是韓國的」。
針對這段「中韓泡菜起源的爭議」,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女士在回復記者提問時表示:
「我不是食品方面的專家。在我看來,泡菜作為一種醃漬發酵的食品,並非僅存在於少數國家和地區。中國稱之為『paocai』,朝鮮半島及中國的朝鮮族稱之為『kimchi』,凡此種種,它們有相通相近之處,但在用料、口味、製作方法等方面又各有千秋。我們支持從美食角度對泡菜相關學術問題進行有益友好的交流,但不應帶入偏見,以免引發對立,影響感情。」
除了霸佔泡菜,韓國還對「江陵端午祭」進行了申遺。
雖然中韓兩國的民間風俗節日中,都有「端午節」。
但從時間線上來說,中國的端午節較早,而韓國的較遲。
據《東國歲時記》記載,韓國風俗也有「按漢制」一說。
另外,韓國申遺端午節也不等於它擁有了該項目的所有權。
根據《公約》相關規定:
對於兩個國家共同擁有的同源共享的非遺項目,每一個國家均可以單獨申報,如果列入代表作名錄,也不妨礙其他的國家再次單獨申報。
所以在2005韓國江陵端午祭非遺申報成功後,我國的端午節也於2009年成功申遺。
算是對傳統文化進行了一次搶救。
除了端午節,一些韓國大學生最近還忙著宣傳「韓國繩結」,也就是「中國結」。
雖然韓國官方已經承認繩結源自中國,
但在這些韓國大學生們製作的宣傳物料中卻對此隻字不提,
僅稱繩結經過「三國時代、高麗時代、朝鮮時代」的發展而來,
為了保護推廣韓國傳統文化的項目。
在韓國人偷竊文化遺產的同時,韓國娛樂公司也在不遺餘力的搶佔中國市場。
記得2021年第一天,韓國藝人孫藝珍、玄彬被曝出正在戀愛,
除了韓國媒體爆料外,中國微博也熱鬧得不亦樂乎。
而上一次造成如此體量的轟動,幾乎要追溯到2019年「雙宋」(宋仲基、宋慧喬)夫婦離婚的那陣子。
這還是發生在2016年「限韓令」以後,所以韓流文化的輻射作用不可小覷。
但很多韓國藝人並沒有承擔一個公眾人物應該承擔的責任。
2009年,出演過熱播劇《刁蠻公主》的韓國演員張娜拉在綜藝節目裡直白表示:
自己來中國的最終目的就是賺錢——「沒錢的時候就去中國。」
還有2007年出道的黃致列,之所以能在韓圈裡站穩腳跟,根本原因是在2016年參加了《我是歌手4》。
但他在回韓國後說的第一句話是中國空氣不好,水難喝。
再比如前一段時間粉絲超300萬的美食博主@韓國吃貨小姐姐Hamzy,
就在Youtube上點讚了韓國網友的「辱華」言論。
在「醜態」被揭露後,Hamzy以及其中國公司迅速上線道歉。
但剛道歉完,就有網友發現Hamzy在Youtube上留言,稱:
「泡菜和包飯當然是韓國的」。
這樣的「雙面人」形象,也讓不少中國粉絲直呼「被騙了」。
算起來,「韓流文化」已經流入中國二十多年,
這個詞自世紀末誕生開始,既是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又是一場猝不及防的文化海嘯。
相比之下,韓國確實有一條完整的文化產業鏈,但這也不意味著韓國能成為文化的領導者。
因為所有的文化都是需要經過歷史的選擇,時間的沉澱,需要具有獨特性、可傳承性,
而不是簡簡單單的造星工廠批量複製的男團女團,更不可能是竊取自四川自貢的燈會。
就像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說的:
沒有聽說過所謂的「限韓令」,中方對於中韓之間的人文交流一直持積極態度,但是大家也能理解,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是需要民意基礎的。
話說回來,在韓星遍地的同時,我們也有韓庚、李子柒,
哪裡有中國人哪裡就有中國文化。
說到底,國家的實力才是輸出和宣傳自己文化的基礎,
這個實力不但包含著國家自身的歷史文化底蘊,最重要的是「人的自信」。
事事要爭的不安全感其實是對自身的不自信,
而這種不自信會使人變得多疑,從而產生各種被迫害妄想。
正如這些走出國門的偶像,他們的作品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身影,
也有我們能展現給其他國家的文化自信。
韓國為什麼會被千萬網友建議改名為"偷國"?
偷國可不止是偷梁換柱,遮蓋險惡用心。
而且用了中國文化,非要說是他們的文化,偷偷過來學習技藝,轉身就去申遺。
無恥至極。
"偷國"別高興太早,
如果韓國把偷來的,搶來的和這些三觀不正的東西都當作自身文化,
那只會令各國更加注意保護自己的歷史瑰寶,珍愛文化,
到時候韓國也只會讓人避之不及,心有餘悸。
正經嬸兒,專欄作家,一支筆,兩隻貓,心比文字更熱些。長按二維碼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正經嬸兒(zjsh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