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大宗師01

2021-02-19 易之堂易道同源

▲點擊關注(易之堂易道同源)→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2)。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3)?

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4),不謨士(5),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慄,入水不濡,入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於道者也若此(6)。

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7),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來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8),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頯(9)。悽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10)。故聖人之用兵也,亡國而不失人心。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故樂通物,非聖人也;有親,非仁也;天時,非賢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若孤不偕、務光、伯夷、叔齊、箕子、胥餘、紀他、申徒狄,是役人之役,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古之真人,其狀交而不朋(11),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12);邴邴乎其似喜也(13),崔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進我色也,與乎止我德也,厲乎其似世乎(14),謷乎其未可制也,連乎其似好閉也,悗乎忘其言也。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

本段屬 《莊子》· 大宗師

【注釋】

 

(1)大宗師:即以大道為宗為師。莊子所讚美的「道」,是「天人合一」的實體,而這種哲學思想,顯然具有唯心主義色彩。

(2) 「夫知」兩句:意為正確的認識必須依賴於一定的條件才能獲得,而這個條件卻是變化不定的。

(3) 庸詎兩句:意謂何以知道我所說的是出於自然不是人為呢?我所說的人為不是出於自然呢?

(4) 不雄成:意謂不以身先人成功〔宣穎說〕。

(5) 不謨〔mó膜〕士:意謂無心於事,虛己以遊。謨:謀。士:古與「事」通。

(6)不熱:謂不感到熾熱。知:見識。登假於道謂達到大道的境界。假:至。

(7)說生:對生存感到欣喜。說:通「悅」。

(8)「是之」兩句:意謂這就叫不以欲心棄自然之道,不以人為助天命之常,捐:棄。天:天命之常。

(9)「若然者」四句:意謂像此等人,他專心於道,容貌寂然淡漠安閒,額頭廣大寬平。頯〔kuí〕寬大的樣子

(10)「喜怒」三句:意謂喜怒無心,像四季自然變化,隨事合宜,無跡可尋(宣穎說)。

(11)「其狀」句:意謂真人形象高大而不崩壞。義:通「峨」,高大的樣子。

(12)「與乎」兩句:意謂安閒超群而不固執,心胸寬廣清虛而不浮華。

(13)「邴邴〔bǐnɡ餅〕乎」兩句:意謂暢然和悅,似有喜色。

(14)「厲乎」句:意謂真人胸襟恢宏,闊大無涯。

 

【譯文】

 

能夠通曉天地自然的運化之道,明白你的行為,就達到認識的極致了。能夠通曉自然運化之理,是順應自然而知;明白人的行為,是用其智力所能知道的道理,去順其智力所不能知道的,直到享盡天年而不半途而廢,這就是認識的最高境界了,雖然這樣,其中還是有隱憂存在。正確的認識必須依賴於一定的條件,而這個條件卻是不斷變化的,何以知道我所說的出於自然不是人為的呢?我所說的人為不是出於自然呢?先有「真人」然後才有真知。

什麼樣的人才是「真人」呢?古時候的「真人」,不拒絕薄德無智慧的愚人,不以身先,無心於事而虛已遨遊。像這樣的人,雖有差失而無懊悔,雖合機宜而不快意,像這樣的人,登攀高處而畏懼。潛入水底不被沾溼,走到火中不感到熾熱,只有認識達到「大道」的境界才能如此。

古時候的「真人」,睡覺不會做夢,睡醒毫無憂慮,不甘於味,氣息深沉。「真人」用腳跟呼吸,眾人用喉嚨呼吸。

古時候的「真人」,不為生存感到欣喜,也不懼怕死亡,不貪生,不怕死;無拘無束地降生人世,又無憂無慮地回歸自然,不忘記生命之源,守而不失;不尋求歸宿,而一任自然;受生之後常自得其樂,忘其死而復歸於自然。這就叫做不以欲心棄自然之道,不以人為助天命之常。能夠這樣,就可以叫做「真人」,像此等人,他們專心於道,容貌寂然淡漠安閒,額頭廣大寬平,他們表情像明朗的秋天令人可親可愛;又像春天那樣和煦溫暖;喜怒無常,像四季自然變化,隨事合宜,無跡可尋。古時候的「真人」,形象高大而不崩壞,好像不完全而又無以承受;安閒超群而不固執,心胸寬廣清虛而並不浮華,暢然怡悅,似有喜色,不得已則後動,容顏和悅的樣子親切和藹,寬厚之德使人樂於歸服,胸襟恢宏而闊大無涯,高放自得而不可駕馭,綿邈深長好像是閉口緘默,不經心的樣子好像忘其言談,以刑律作為主體,以禮儀作為輔助,用智慧審時度勢,以堅持高尚道德作為處世所遵循的原則。所以「真人」無心好惡,好與惡都是同一心境,「真人」抱一,相同與不同都是一樣的。「真人」處於混同心境時,則與自然天道同遊;處於差別境界時,則與世人混跡,天人合德,互不相勝,這就叫做「真人」。

你的財運、婚姻、事業、健康等一切信息,就藏在你的出生年、月、日、時辰裡,在你出生的那一刻,上天給了你一個解開今世的密碼,你若重視,打開看看,會有驚喜,你若不重視,逆天命而為,徒勞無功。玄明大師擅長奇門遁甲轉運、商戰布局、企業規劃、周易、風水、排八字,製作命盤,能幫助您趨吉避兇、轉變人生命運、企業的命運、扭轉乾坤,從而達到我命由我不由天,天人合一的境界,好運年年有!

       

                  長按掃碼  加玄明大師微信

用您發財的小手點下面的在看哦!

相關焦點

  • 莊子|大宗師
    《莊子》 大宗師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
  • 《莊子·大宗師》原文及譯文
    《莊子·大宗師》原文及譯文   (一)【題解】「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師」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師。
  • 《莊子》大宗師
    誰知夜半海潮江洪悄悄冥冥一齊湧來,水有神力,背負著大船和小船,大的向遠海,小的向下遊,急漂去,如電閃。當時的變化沒有人看見,因為舟子正在做夢,漁翁正在安眠。藏大的藏小的藏得夠妥善,仍然漂失不回返,仍然要變。看來只有藏世界的萬物在世界,也就是說,交出去,不要藏,這樣不會丟失,保險安全。人若交出自己,化入萬物,無我無彼也就無得無失,不會像航船和舢版那樣漂走,好比二滴水珠交出自己,投入大海,永不丟失。
  • 《莊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莊子的智慧!
    今天分享莊子的十句名言,與大家共同感悟和學習聖賢的智慧。一、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人的壽命大多不過幾十年而已,雖然有時會感覺時間漫長,但相對於無限的時空而言,其實是很短暫的,就如白駒過隙一般,剎那間而已。
  • 大宗師麥克斯韋
    大宗師大宗師,是莊子南華經裡面的一個詞,形容的是這樣一種人:
  • 《莊子.大宗師》:人生除生死無大事,莊子如何看待生死這件大事
    本文插圖來自藝術家彭斯先生作品主題:《大宗師》之生死大事(上)分享者:呂波分享地點:【呂波國學由於領悟逐漸深入,自然發現之前文章有很多的毛邊瑕疵,但是呢也有很多的閃光點。所以,我想,那個完美的語言表達,看來是永遠不會到來了。事實上,永遠只有當下——此刻的「完美」。關於生死的分享,我想放在莊子內七篇的《大宗師》裡分享。之前《大宗師》已經分享過兩篇了,上一次分享還是去年11月上旬,真是有夠久的了。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
  • 高可為:《莊子•大宗師》說他有一個非常厲害的老師
    有人選擇以人為師,有人選擇以心為師,莊子說他要以道為師。《莊子•大宗師》說他有一個非常厲害的老師文/高可為 【題解】《大宗師》,是《莊子》裡最重要,也是最有價值的一篇文章。這裡的大宗師專指道,不表示別的意思。
  • 莊子名言讓人看透人生
    《莊子·逍遙遊》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麼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從大舟與水的關係看,我們至少可以得到這樣的啟示求大學問,幹大事業,必須打下堅實、深厚的基礎。4.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莊子。大宗師》相互結交在不結交之中,相互有為於無為之中。交友要達到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為。這才是"莫逆之交"。5.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 好辯的惠子遇到莊子
    好辯的惠子遇到莊子《莊子諵譁》囈談—德充符第十一(好辯的惠子遇到莊子)四者,天鬻也。天鬻者,天食也。既受食於天,又惡用人!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有人之形,故群於人,無人之情,故是非不得於身。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莊子的思想博遠宏大,奇思妙論,而莊子的好朋友惠子突然跳出來了,喜歡辯論的惠子抓住莊子的小辮子,說「人難道是沒有情感的嗎?」
  • 為什麼莊子會對「相濡以沫」的人生,嗤之以鼻
    這段話出自《莊子 大宗師》,是「相濡以沫」這個成語的出處。意思是:泉水乾涸,有兩條魚被擱淺到了陸地上,它們彼此大口呼出溼氣,靠唾沫來相互餵養,還不如在江湖中暢遊,忘了彼此。莊子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崇尚道法自然,認為一切事情不應該與自然相背離。所以,用莊子的想法來推論:魚兒在陸地上吐唾沫互相餵養,同處困境,相互救助。得此難友,以後必定是情深意重的。
  • 《莊子》7個成語,人生7大智慧
    莊子,想像豐富,上窮碧落下黃泉,無所不至。莊子,行為灑脫,言語流暢,逍遙至極,又浪漫至極。後人評價《莊子》其書:「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領悟莊子智慧的人,往往為之手舞足蹈,讚嘆不已,而又受用不盡!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出自莊子,到底該怎麼解釋?
    但是,別忘了,這句話是莊子說的。要正確理解這句話,就要先了解莊子的思想。莊子是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的核心是逍遙。什麼是逍遙呢?莊子認為就是無所待。他舉例說,大魚和大鵬比較牛,一飛就是幾千裡高,那個翅膀覆蓋幾千裡,一下子就能從北海飛到南海,但是,要是沒有風,它飛不起來、列子御風而行,可以15天在天上飛不下來,但是沒有風,他還是要掉下來。
  • 莊子與「友誼共同體」
    學界通常認為,莊子(作為個體思想家與學派的統稱)是美學意義上的「自修」者,致力於自我之精神修煉,以達至「逍遙」之境。然而,我們不應誤解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形象,認為莊子專於修「己」而對他者有所忽略。事實上,莊子特別關注建立與他者的「友誼共同體」。通過「相忘」與「道術」,他將「己」與「人」之合作建立在真正道德的心智基礎上,以此成立頗具弔詭意味的「友誼共同體」。
  • 愛米姐~她讀莊子,從死神手上贖回自己:《正是時候讀莊子》
    她說,《莊子》不僅是現代人強化心靈的法則,更讓我從癌三救回自己。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莊子》,但能看得透徹真不容易。何況這作者的課堂場場爆滿,上課的還都是一般認為對老莊較沒興趣的大學生。她甚至將《莊子》從「學問」變成了一門「技術」,爬網出實用的道理,消滅自己的腫瘤。讀無為的莊子強身健體?
  • 莊子講無用而大用的道理
    莊子姓莊名周,是戰國時代的宋國蒙地人。曾作過蒙地的「漆園吏」。莊子與孟子是同時代的人,但他們沒有見過面,在他們的著作中,也從未提及過對方。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推測莊子可能出身於沒落的貴族家庭,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縱觀古今名人,我認為,莊子算是一個快樂的人。莊子「眼極冷而心極熱」,他冷眼旁觀,卻心懷大愛;他看破世情,卻心憂天下。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
  • 海德格爾引莊子:白天看星星
    海德格爾曾經引用《莊子》中的「魚之樂」來解釋他的思想,這應當是《莊子》「秋水篇」中「濠上觀魚」的寓言。《莊子》「秋水篇」中「莊子與惠施濠上觀魚」對我們來說耳熟能詳。從字面上看,這個寓言的大意是,莊子與惠施遊於濠水的橋上,見水中魚兒悠然戲水,莊子說:「你看魚兒在水中是多麼快樂呀」。惠施反駁到:「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快樂不快樂?」
  • 莊子20個成語,安身立命,自在逍遙!
    不同於其他諸子百家的大成之作,《莊子》採用大量軼事與寓言故事,想像奇幻,結構靈活,意境開闊。而這20個成語正是《莊子》一書的精髓所在,窺一斑而知全豹。 安常處順 《莊子 養生主》 莊子眼裡的養生就是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
  • 道教思想源遠流長,淺論宋代陳景元對莊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是《莊子》中《大宗師》和《齊物論》等篇中對「道」的討論補充了道教理論的不足;二是《莊子》關於氣功、養生術等道功道術的論述,關於長生久世的追求,對道教產生了深遠影響;三是《莊子》關於人生應避俗棄世、消極無為的思想對道教有啟發;四是《莊子》中關於「聖人」、「真人」、「神人」、「仙人」的論述,關於生而悲苦,命定人生的理論,關於「心齋」、「坐忘」、「逍遙境界」、「無何有之鄉」的描述,被挪用改造發揮融入道教的理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