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摘抄朱天文寫小津的選段(非影評)

2020-10-12 X2
「稍早兩年,小津拍了第一部彩色片《彼岸花》。當時日本風行的事亮麗的美國伊士曼彩色,小津不用,卻用了樸素的系的愛克發(Agfa)彩色。
 於是小津發現愛克發的紅色,愛上愛克發紅,此後到他去世前排的五部彩色片,幾乎是極簡主義沒有色彩的色彩李,紅色小道具處處可見。愛克發紅,因為含蓄,所以明豔。
 一種我最喜歡的豔。明智,英氣,現代感。
 而我有幸獲贈一隻愛克發紅的茶杯,它曾經出現在《彼岸花》片中,像是隨意放在桌上的。此杯由於小津特別鍾愛,便請燒杯人北川氏又製作了一批作為其母喪禮後回贈友朋們的謝儀。一九六二年的春天吧,那時候。」
   ——摘選自朱天文 《紅氣球的旅行》之《Agfa紅》

相關焦點

  • 《彼岸花》小津安二郎影展 —— 彼岸花(1958年·彩色)
    有一個心願埋在心底很久了:找機會把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有系統地重溫一遍。  最初接識小津電影,是在那種從錄像帶翻製成VCD的所謂「資料片」中。這種資料片裝在牛皮紙糊的簡陋包裝裡,無論畫質還是翻譯,全都差強人意,並且不成系統,找到一張算一張,小津的面貌,就這樣在支離破碎中悄悄洩露出一屢光芒,微弱但美好。
  • 《彼岸花》小津安二郎-彼岸花 vs 我兩歲了
    看了彼岸花發現作為「嫁女」體裁的忠實書寫者的小津無論在這個體裁的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已經達到了近乎完美的表達效果,基本上和秋刀魚之味的味道完全相同,但加入了很多對逝去年華的感傷(如同學會上的古歌),小津甚至在作同體裁的影片時連演員都用的是同樣的一班人馬,仍然是在歌頌婚姻的自由/父母的諒解/親情、友情的偉大,在同樣的平淡如水中將秋日全家最後的出遊那如隨想曲般暗淡的底色在片尾
  • 《彼岸花》小津安二郎,悲欣交集
    影調看小津的電影是會上癮的,那種平緩柔軟,哀而不傷的感覺。影調又往往是溫馴乾淨的,黑白片對比度柔和自然,彩色片則喜用不刺眼的暖色,好像日本傳統和服喜歡用的色彩:淺蔥色、棣棠色、藤色、金茶色、暗茶色,小豆色或是緋色。《彼岸花》裡,放置在地板上的一把紅色茶壺,靈動婉轉的水紅,漂亮極了。
  • 《彼岸花》彼岸花
     有論者謂小津晚期作品頗得俳句之旨,這是真的,看他晚年作品的名字,儼然就是俳句的點題「季語」:《晚春》、《麥秋》、《早春》、《東京暮色》、《彼岸花》、《浮草》、《秋日和》、《小早川家之秋》、《秋刀魚之味》。從《彼岸花》開始,他作品中「秋」的意象愈益濃厚,其所體現濃稠沉鬱的人生況味,可謂「溢出悲外」。
  • 《彼岸花》小津安二郎的溫情凝視
    第一次看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像第一次喝清酒,清醇,溫潤,最後是一點點的冷冽,一點點的惆悵。空鏡頭裡的背景音樂,有點《雪絨花》的調調,略帶憂傷的甜蜜的回憶。工整嚴謹如靜物寫生的構圖,橙紅的水壺,青花茶杯,竹竿上晾曬的衣物,橙色的芬達汽水瓶,走廊盡頭的椅子上的坐墊,麻袋背景的字幕,這些都是小津對日常生活溫情的凝視。
  • 《彼岸花》夏天與小津
     他並不喜歡夏天的天空,明明是平淡到懶惰的天空,卻總是悶熱到似乎要爆發些什麼,這樣的天空,總是會彌散著小津的味道,日色冷青松。 能從日色的暖調中身受者冷意的,恐怕只有王維;能從夏日的熱鬧中提調出孤獨的,恐怕也只有小津。秋刀魚之味: 其實,小津鏡頭裡的夏日並不多,仿佛一眨眼間,便是秋涼!
  • 《彼岸花》永遠的小津
    小津的作品也是非常生活化的。講述一個父親如何摒除掉父母之命的傳統習慣讓女兒自由安排自己的婚姻大事,從剛開始的不了解到最後的寬容直至微笑贊同,過程艱險但是結局美好。小津似乎特別喜歡長鏡頭的運用還有場景的對稱。在人物方面還是堅持一貫的正面拍攝和低角度拍攝,將人物形象表現地十分高大,這說明了導演對於演員一種態度。悲傷的表情和扭曲的表情從來不會展現給觀眾,而是用手一遮或者是側面表現。小津的風格依舊。
  • 《彼岸花》:彼岸花
    這一次在許多個小津講述的嫁女故事中,我們終於得以見到了一次婚禮的場面。雖然只是一個片斷,卻足以讓我驚喜。日本婚禮,從熒幕上看來,如同一場葬禮。男賓皆著黑色燕尾服,女賓著和服,大部分和服也是黑色,比如主角平山的夫人。 所有嘉賓表情雖不凝重,至少也是莊重。在某位老人唱過一段古歌之後(我也不大清楚這種歌的類型),全場發出了掌聲。在此間隙,嘉賓們悄沒聲兒地喝著酒,吃了點菜。
  • 《彼岸花》彼岸的幸福
        沒有大起大落的人生,沒有矛盾糾結的劇情,安靜的音樂,緩慢的鏡頭,永遠一個高度的視角,據說是盤膝而坐的高度,不會咄咄逼人,取代之謹小慎微的尊敬,這就是小津的作品。    彼岸花同樣表現的是家庭題材,講的是關於子女成家的故事。
  • 緣何《彼岸花》
    信手翻出前陣買的小津安二郎電影集(1),先看了《秋刀魚之味》,疑惑的是整部電影都沒看到秋刀魚,看完後才明白,秋刀魚之味大概是一種悲傷的意味。再看《彼岸花》,有些情節讓人很動容。  看了這兩部電影,我大概明朗了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主題:大部分描寫的是日本女青年到結婚年齡,其和其家庭面對的種種問題,電影也從另一方面描述了二戰後日本人對戰爭的某些態度。
  • 與朱天文有關的人生故事
    我迅疾去搜羅她其他的書來看,當時大陸只出版了她的一本選集(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的《畫眉記》),集中收錄了她的《畫眉記》《小畢的故事》《童年往事》《帶我去吧,月光》等一些中短篇小說,看完後不解渴,又上網去看她還未在大陸出版的其他作品,由此我知道有個朱天文讀者QQ群。群裡大家聊朱天文,聊朱天心,聊張愛玲,還有一些我從未聽說過的港臺作家,這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 《彼岸花》花葉兩不見
           大學時買過《秋刀魚之味》,現在還壓在爸媽家的整理箱裡,小津系電影曾經被我譽為蛋疼片之最。昨晚對趙老師說我發現我能看小津的電影了,趙老師頭也不回地甩出一句:你老了。
  • 《彼岸花》未醒池塘春草夢
    (小津果然很喜歡平山這個姓啊)小津的片子雖然很喜歡,但是可能父母看了會更有共鳴吧。在家的時候和媽媽一起看《秋刀魚之味》,最後看到女兒出嫁的時候,媽媽潸然淚下。所以《彼岸花》一定要帶回家讓爸爸看啊。劇中平山先生對於幸子找了男友而且要結婚事先沒和他商量而耿耿於懷,別人家的女兒自由戀愛是完全正確的放到自己女兒身上就不可以。
  • 朱天文:手工純棉女人
    朱天文曾說,生活要慢一點,不要趕,澆水的時候,慢,才能滲得深。有什麼好急的?朱天文就是這麼慢悠悠地活著。不著急,沒有目標。慢慢浪費著自己的天才。她的生活哲學是做一株植物。 朱天文單身,跟父母親住,房子是家裡的,生活很簡單。她對自己沒什麼要求,雖然外人說她是天才。她說一兩年寫一個劇本即可以對自己交代,對家裡交代,其他時間,可以閱讀旅行,然後寫小說。
  • 笠智眾回憶小津!
    小津與笠智眾我幾乎在他的所有電影裡都亮過相,除了默片《美人哀愁》(1931)和有聲片《淑女忘記了什麼》(1937)。在最初的幾年裡,我只得到了一些小角色。《東京物語》(1953)小津先生的導演方式也很特別,他在進片場之前,就已經在腦海中構思出了完整的畫面。
  • 關於撒嬌……《彼岸花》中的男人們
    吉爾•德勒茲將之成為小津的序列,於是當女兒不願意出嫁(《晚春》)或者隱瞞而擅自找到了如意郎君(《彼岸花》)都將引發序列的逆向違章。令再簡單不過的生活邏輯和戲劇邏輯產生令人如此不安的觀影情緒的,恰恰是逆向所造成的情感創傷。
  • 404,小津 not found
    連經常被拿來跟小津比較的是枝裕和也曾說自己從來都不懂小津。關於他的記載,唯一客觀的可能也就只有他本人寫的日記了。最近,《小津全日記》中文版終於出版。《邪不壓正》裡說,「正經人誰寫日記啊?你寫日記嗎?」話雖如此,小津日記雖然多半是吃飯、睡覺、寫劇本,但是字裡行間,我們終於可以親距離看到一個相對真實的小津了。
  • 電影《麥秋》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女兒紀子(原節子 飾)在東京丸內貿易公司供職,擔任經理佐竹宗太郎(佐野周二 飾)的秘書。 但是,紀子卻獨獨傾心哥哥的同事矢部謙吉(二本柳寛 飾)——一個喪偶帶著三歲女兒且捉襟見肘的男子……   本片榮獲1952年藍絲帶最佳女主角(原節子)、最佳攝影、最佳導演和最佳女配角(杉村春子)等四項大獎;1952年電影旬報最佳影片;1952年每日電影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影片。
  • 如何寫影評(第五講)|看完這部電影,你有所不知啊……
    文/陌上小雛菊你好,我是陌上。就是說要寫一系列「如何寫影評」的文章,然後的確有在吭哧吭哧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那個,嘻嘻嘻。 今天換一種思路,來說寫影評這件事。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洞察,在你自己點開一篇別人寫的影評之前,你就想一想,你為什麼想要點開它呢?你想知道或者獲得什麼呢? 你自己,不就是別人寫的「定製款」影評的對象嗎?這就是一種洞察方式。試一試吧!
  • 是「戰犯」也是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的日記裡,都寫了些什麼?
    連經常被拿來跟小津比較的是枝裕和也曾說自己從來都不懂小津。關於他的記載,唯一客觀的可能也就只有他本人寫的日記了。最近,《小津全日記》中文版終於出版。《邪不壓正》裡說,「正經人誰寫日記啊?你寫日記嗎?」話雖如此,小津日記雖然多半是吃飯、睡覺、寫劇本,但是字裡行間,我們終於可以親距離看到一個相對真實的小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