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滿徹:浮世新繪,日本印象

2021-02-18 美在高處

翻開中文版《牛津簡明音樂詞典》,「Toru Takemitsu」一條被赫然誤譯為「竹光」。大概翻譯者除了不知道武滿徹之外,也不曾想到會有人注意到這樣一位日本的現代作曲家,所以才讓這個沒頭沒腦錯誤,留在了這本經典的詞典裡。

說實話,開始我對這種「錯位」難以容忍:同為東方人,我們無法直接從「武滿徹」的名字,進入武滿徹的世界,而是通過「Toru Takemitsu」。這種感覺就如同,到美國一家不太地道的中餐館裡,點了道誰也看不懂菜名的菜,上來才知道是魚香肉絲。

不過,細究起來,這裡面也有自己的問題:我們提到現代音樂,不自覺地便把它僅僅歸類於西方(東方人只有演奏西方人作品的份兒);而在西方,武滿徹可被認為是與布萊茲、亨策等同等重要的音樂家。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德國唱片公司曾推出旨在整理、弘揚 20 世紀現代派音樂的「20/21」系列唱片,武滿徹是首批被推出的 5 個作曲家之一。而且據我所知,這一系列迄今已經推出了武滿徹的兩張唱片,這在這套系列中恐怕也不多見。

我正是通過「20/21」系列中的這張《I Hear The Water Dreaming》知道武滿徹的——雖然也看過黑澤明的電影《亂》,但當時並沒有留意過,那裡面的音樂出自武滿徹的手筆——我甚至無法知道這張唱片中,幾部音樂的確切標題。

儘管音樂是不應該靠標題去感受的,但我仍然覺得,通過漢譯,而非英文轉譯的標題,對理解武滿徹是重要的。他的音樂標題類似水墨畫的款識,文字不但點出意境,而且往往包含著作者獨特的美學追求。

據說武滿徹的音樂標題中,最常出現的字眼是「water」、「sea」、「dream」等,這顯然充分地說明他心目中,音樂與自然的關係,以及他所尋求的內在靈魂。

但是,在聆聽武滿徹音樂的時候,人為去尋找其中錯位或者對立的企圖,都變得無效,我們很難說他是東方的或是西方的,傳統的或是現代的,這些相對的概念,在音樂中完全和諧地存在在一起,不是仿造,不是嫁接。

如果硬要選擇一種聆聽武滿徹的方式,那麼沿著任何一對完全相反的方向——比如東方的或是西方的,傳統的或是現代的——你都可以順順噹噹地走下去。這的確是我最初對這位「Takemitsu」,產生濃厚興趣的原因。

《I Hear The Water Dreaming》是一首為長笛與管弦樂隊譜寫的樂曲,如果你熟悉德彪西,那很容易認為這是首印象主義風格的作品,瞿小松就曾把武滿徹的音樂,當作是某個印象派作曲家的。

德彪西的確是深刻影響了他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音樂瀰漫著法國人的那種神秘氣氛。

把這支作品和《大海》比較,我覺得德彪西更重視色彩感,弦樂與管樂烘託出細密無垠的光線,在空間中閃爍,接近莫奈的繪畫;而武滿徹突出長笛的孤寂清雅,有些地方甚至讓人覺得,是在刻意模仿日本尺八的效果,線條感極強,類似浮世繪。

其實說起來,莫奈一生都深受浮世繪影響,德彪西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調式,不也正是汲取了在巴黎博覽會上,聽到的東方音樂因素?於是在武滿徹那裡,東方和西方,誰在影響誰,誰在造就誰,這問題變得可疑。

很多對武滿的介紹都提到,他把尺八和琵琶用來與交響樂隊結合。不過在首曲子裡,武滿沒有運用任何日本的樂器,他做的工作似乎正相反。

他用長笛、豎琴、吉他等西洋樂器,塑造出類似尺八、單弦、琵琶的味道,但做的絲毫不生硬:他並沒有捨棄長笛、豎琴與吉他本身的表現力。在讓人體味到單純、清幽與高古的同時,樂曲還時常散發出勳伯格、梅西安的某種氣質,而且極為濃鬱。

儘管這可能並不是武滿的全部意圖,但我的確認為他在做一種努力,力求抹平音樂中的文化差異,讓歷史和現實和諧共處。

下面一段話是武滿徹自己寫的:

每當我在外國被這樣說起時,就感到窘迫:「為什麼作為一個日本人,你寫西洋音樂?」在日本人中也有類似的問題,他們說:「外國人無法理解能樂。」

不過,很多日本人其實也不理解能樂啊!況且,很多法國人也不理解德彪西。重要的是「理解」。

比如,一個德國人和我聽勃拉姆斯的音樂,理解可能是不同的,但我們都以各自的方式被感動了。即使在信息社會,日本人與外國人之間,仍然有很多誤解,但我們無須消極視之。我們應當把差異視為正常,而為人們良好的意願而高興。

當然作為一個作曲家,我不能對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無動於衷,但我把自己當作世界音樂界的一分子,而不僅僅是一名日本作曲家。現在我試圖以音樂的表現形式來思考問題。

這樣看來,從某種意義上說,不論我們接觸到的是「武滿徹」還是「Toru Takemitsu」,倒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本文插圖為 Ann Veronica Janssens 作品

 相關閱讀:坂本龍一

葛飾北齋

武滿徹

相關焦點

  • @北京 |【橋舍·浮世繪】日本最大浮世繪流派——歌川派
    演員形象生動,尤其在個性化塑造上予人印象深刻,逐漸形成了「豐國樣式」,他由此贏得役者繪界的穩固地位,成為幕末役者繪的主要畫師。歌川國貞(1786-1864)歌川國貞是主導幕末晚期浮世繪界的歌川派最主要畫師,他出生江戶本所的經營渡船場之家,十多歲時就拜歌川豐國為師,成為其入門弟子,二十餘歲始發表美人畫、小說插圖及演員畫像等浮世繪版畫。他一生製作量極為龐大,據統計,大約留下了逾萬幅作品,且多為單幅美人畫和歌舞伎演員像。今天的日本浮世繪學界一般將其稱為「三代豐國」。
  • 淺介紹日本浮世繪
    日本浮世繪,很多人都聽說過,這種在江戶時代流行開來的古老繪畫在現在看來也毫不違和,豐富的配色與畫法更接近現代人的審美,比如下面這張著名的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裏》,作者最為著名的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
  • 日本浮世繪來「嘉」
    原標題:日本浮世繪來「嘉」   1月16日,一場日本浮世繪特展將在嘉興博物館開展。   說起日本浮世繪,哪怕沒見過,也不會陌生。   浮世繪的藝術風格獨特鮮明,可說是最著名最典型的日本畫,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世紀至19世紀)描繪世俗生活百態的繪畫,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有手繪與木刻版畫兩種類型,以木刻版畫為主。   特別是西方透視技法傳入日本後,風景畫(又稱「名所繪」)成為浮世繪最重要的主題。
  • 日本浮世繪:世界虛浮 快樂至上
    浮世繪也稱「江戶繪」,堪稱江戶時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書。它與歌舞伎、相撲一起被稱為「江戶三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浮世繪——浮世中的繪畫。 「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迴和人世的虛無縹緲。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豔事與放蕩生活之意。
  • 從浮世繪看日本美術史
    什麼是「浮世」?淺井了意在《浮世物語》如此告白:生活就是為了及時享樂,將注意力集中在欣賞月亮、太陽、櫻花和楓葉之美。即使面臨貧困,也不用在乎,不用沮喪,只要學瓢瓜隨波漂浮,這就是「浮世」。 如此一來,「浮世繪」一詞也因運而生。
  • 清代木板年畫與日本浮世繪 「異域同繪」
    近日,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兩者代表作品一百餘件展出,為觀眾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這幅畫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小到明信片、書籤、各種周邊印花,大到日本的新護照、鈔票、奧運會宣傳片。左上為日本護照,左下為新日元上的國家級風水施法現場:錢上帶海浪,日本經濟跟著浪。右側為奧運會宣傳片JOJO版《神奈川沖浪裏》再放眼世界範圍,對這張畫的魔改可以用「無數」來形容。
  • 日本江戶時代盛行的美術——浮世繪的前世今生
    急速發展的江戶地區逐漸形成消費中心,培育了發達的商業文化和成熟的市民階層,出自市井畫工手筆的浮世繪應運而生,成為日本獨具民族特色的大眾美術。浮世繪在當時發行量巨大,幾乎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從貴族士大夫到平民百姓,都可以用很低廉的價格買到。因此,浮世繪並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藝術品」,而是像今天的街頭小報一樣,傳閱一陣之後就成了廢紙,大家的關注點又落在下一批新的出版物上了。
  • 日本人曾經嫌棄的浮世繪,是怎麼火起來的?
    今年的B站跨年晚會,滿屏都是「爺青回」,而去年成功讓B站走進更多人視線的年度熱詞「後浪」也沒被落下,何冰作為主持人一上場,就cue到了自己在演講中的那句:「奔湧吧,後浪!」年的紐約拍賣會上,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拍得了一億日元!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藝術 | 為什麼日本浮世繪能火遍全球?
    這幅畫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小到明信片、書籤、各種周邊印花,大到日本的新護照、鈔票、奧運會宣傳片。再放眼世界範圍,對這張畫的魔改可以用「無數」來形容。從咖啡豆到牛奶、生菜,甚至是神奇寶貝和川普的頭髮都能化身《神奈川沖浪裏》。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近期,中國美術館甄選館藏的一百餘幅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組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
  • 日本浮世繪藝術家|日本|浮世繪|小林清一|版畫
    小林清一KOBAYASHI KIYOCHIKA日本版畫家小林清一(Kobayashi Kiyochika,生於1847年9月10日,日本江戶淺草,現於東京,卒於1915年11月28日),他接受了西方石印和版畫的影響,尤其是在他的木刻版畫中。小林首先研究了日本畫,後來油畫以及攝影。
  • 展覽 | 12月全球浮世繪展訊
    時間:2019.11.19-2020.01.19展館:江戶東京博物館地址:東京都墨田區橫網1-4-1人們往往認為浮世繪是日本江戶時代特有的文化,但其實在明治時代末期到20世紀初,依然有人製作浮世繪版畫,其藝術價值在今天沒有受到太高的評價,因此很少有美術館對它們加以介紹。
  • 當大衛·鮑伊遇上日本浮世繪
    ▲ 在Bowie離世後的第二天Burberry AW2016向其致敬當鮑伊遇上浮世繪但殊不知鮑伊和日本文化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不過,最富有日本特色的絕對是那兩幅由石川正美(Masumi Ishikawa)創作的當代浮世繪
  • 日本浮世繪《富嶽三十六景》在湖北首展
    新華社武漢1月15日電(記者喻珮)由湖北省博物館主辦的《富嶽三十六景——浮世繪特展》15日在武漢開展。包括葛飾北齋的「巨浪」、《凱風快晴》等一套46件作品集中呈現了日本江戶時代的世俗生活百態。浮世繪是主要流行於日本江戶時代中後期(17-19世紀)描繪生活百態的繪畫,題材包括美人、風俗、風景、花鳥等,以木刻版畫為主。其中,在葛飾北齋名作《神奈川沖浪裏》中,作者仿佛將自己置身於風浪中的船上,迎難而上,畫面充滿力量。這幅畫作也使得「巨浪」成了日本的流行文化,鞏固了浮世繪獨特鮮明的藝術風格,以及其日本最著名、最典型的美術樣式。
  • 淺談《怪化貓》:將日本浮世繪與動漫結合,碰撞「異次元」的藝術
    而什麼是浮世繪?浮世繪的由來在宮竹正《浮世繪的故事》中寫道「所謂浮世繪是由日本江戶時代以描寫風景,和百姓風俗為主題的彩色版畫。浮世,源自佛教用語,意指繁華放任、卻又虛無短暫的塵世。因為版畫內容所表現出的多是歌舞伎與茶社的生活場景,處處流露出『人生苦短,需及時行樂』的思想,故此被稱為浮世繪」。我們也就可以簡稱為「浮世繪——繪日本浮世之像」。
  • 開眼界,日本浮世繪可不止春畫和海浪圖!
    有人覺得浮世繪高雅,有人覺得市井低俗,為什麼同樣是浮世繪卻會有如此大相逕庭的評價呢?                                              那就要講到浮世繪的發展歷史了,簡單來說,可以把浮世繪分成4個時期:
  • 魯迅收藏過的浮世繪的故事
    這套浮世繪在日本早已絕版,而且,目前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及各大學圖書館,也尚未確認有藏。僅就此而言,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況且,這套浮世繪版畫並非以普通工藝印刷而成,而是根據「高見澤遠治遺版」手工複製的。   那麼,「高見澤遠治遺版」是怎麼回事呢?
  • 日本「浮世繪」為什麼能火遍全球?
    浮世繪,日本的風俗畫。在日本江戶時代興起,主要描繪人們日常生活、風景和演劇。在這400多年裡,葛飾北齋、喜多川歌麿、歌川廣重、鈴木春信、東洲齋寫樂等大師們也留下了眾多江戶時代的日本夢。日本浮世繪為什麼這麼火?如果把大師們化作一個團體,冠以浮世繪之名,誰是你心中的C位大師呢?一起來「夢回江戶—浮世繪藝術大展」現場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