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三句廣告語,三封留給活人的遺言,三個性格鮮明又都充滿了悲情色彩的主要人物。這就是導演馬丁.麥克唐納在2017年奉獻給觀眾的電影,《三塊廣告牌》。
影片獲得了2017年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的最佳電影獎,也拿到了第75屆金球獎的最佳劇情,最佳劇本,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四個獎項。而在剛剛落幕的第90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三塊廣告牌》的女主角也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網上甚至有人為這部電影未能獲得最佳影片而憤憤不平。不管怎樣《三塊廣告牌》的確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佳作,它為這個乍暖還寒的春季帶來了一絲火熱的激情。
影片女主米爾德裡德(弗朗西斯.麥克多蒙德飾)的女兒被人姦殺並被活活燒死,而警察又遲遲未能破案,這讓這個女漢子怒火中燒。採用了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她租下了小鎮郊外的三塊廣告牌,並在每塊廣告牌上用紅底黑字寫下了三句話。「慘遭姦殺」、「還沒抓到兇手」、「怎麼回事,威洛比警長」。不得不說這種做法起到了奇效。讓這個平日寧靜的小鎮變得熱鬧起來。
女主應該說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的確,她的生活可以用破碎一地來形容。女兒被姦殺對一個母親的打擊是巨大的,每天背負著失去女兒的痛苦是難以承受的。丈夫出軌於19歲的小三讓本該有的港灣也失去了依靠。女兒吸大麻,對母親汙言穢語,說明對女兒的教育也是失敗的。
步入中年的女主身體完全走了樣,褶皺的臉上再也沒有了青春時的靚麗,一身不修邊幅的著裝讓原本就略顯老態的她更加沒有了女人味。除了外在的蛻變,女主的性格也是彪悍異常,在她一系列過激,不可理喻甚至有些荒唐的行為中,讓觀眾感覺到她是女漢子中的女漢子,女漢子中的戰鬥機。面對這樣一個彪悍的女人恐怕沒有幾個男人會對她產生腎上腺素,激起男性的荷爾蒙了。她剩下的恐怕也就是女人的一個符號而已。就連小鎮上唯一的一個侏儒,在決定想不想和她上床時也在三心二意之間。
看到女主的這些遭遇讓我不由地會想到去年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那個男主的生活同樣是破碎了一地。只因他一時的疏忽,一場大火奪走了三個孩子的生命。隨後接二連三打擊更是要將這個男人擊垮。意志消沉的他只能靠酒精來麻痺自己,靠打架來宣洩心中的悲傷。這種情況無論是電影裡還是生活中都不乏其人。似乎所有的不幸都要來拜訪這些不幸的人。看到他們的遭遇總能讓我想到網絡上,微信朋友圈裡出現頻率極高的雞湯類的話語。記得很早以前就看過的一段話,現在依然流行:「生活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他也會對你笑,你對它哭,他也會對你哭」。寫這段話的人我就不明白了,請問誰不想每天笑著面對生活?誰不想自己的生活都充滿著和煦的陽光?問題是當一連串的打擊向你襲來時,你還能笑得起來嗎?難道女主笑起來她的女兒就會重返人間?此時我真想對寫這種話的人爆句粗口,你他媽的是蛋疼沒地宣洩,用無聊的話來哄騙那些腦殘粉來賺取人氣嗎?
影片中女主教育女兒雖然很失敗,做人也談不上太善良,她不信教,沒有一般女人身上溫存的一面。但,她依然不失為一位好媽媽。在她為女兒申冤時所做的足以說明一切。影片中當神父勸他撤掉廣告牌時,她用極其惡毒的語言來羞辱對方。在面對牙醫的牢騷和怠慢時她以牙還牙,用牙鑽把牙醫的指甲直接鑽通。就連不太懂事的中學生往她車上潑髒物她也是睚眥必報,抬腳直奔學生的要害處毫不腿軟。更為火爆的是,她用自製的燃燒瓶把小鎮上的警察局燒掉。所有所有這些似乎都不是個正常人該去幹的事,幾乎到了歇斯底裡的地步。這還不算,面對警察局長告訴她自己得了癌症,活著的時日無多,用近乎祈求的話語讓她撤掉廣告牌時,她的回答盡然是:「這廣告也只有在你活著的時候才起點作用」。面對一個即將離世的人說出如此冷酷無情甚至是殘忍的話,讓人怎麼也不會把她和善良聯繫在一起。
但,看完電影,觀眾卻不會去討厭她、恨她,一位母親在面對失去女兒的痛苦時,你又能指望她多麼的理智得體呢?什麼樣的痛苦還能比得了失去親人更大嗎?我們也許做不出她那樣過激的行為,但我們卻能理解她、原諒她。尤其是她和女兒最後一面是在不愉快爭吵中分離的,從此天各一方。作為母親內心那種悲傷、內疚、懊悔是可想而知的。就像電影中出現的那隻漂亮的小鹿,她多麼希望是女兒轉世了,哪怕轉世只鹿也能稍稍慰藉那顆破碎的心。表面上的堅毅也壓不住內心的痛苦和煎熬。極端的行為也就成了她對悲傷最好的宣洩。
影片中的威洛比(伍迪.哈裡森飾)警長是典型的好人,好警長、好丈夫、好父親三好男人。然而活的憋屈,死的無奈。寧靜的小鎮發生了這麼殘忍的惡性事件,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恐怕也不多見,可有限的線索讓他找不出破案的蛛絲馬跡。病魔的襲來讓原本就無從下手的案件也變得力不從心。即便這樣也得不到女主的原諒,自己的名字還要被釘在恥辱的廣告牌上,讓人羞辱。
影片中那段警長和女主的對話頗耐人尋味,警長告訴女主他幾乎查遍了所有在案嫌疑人的DNA,沒有一個能和現場嫌疑人留下的血跡吻合。而且也沒有一個目擊者。這事放誰恐怕也都會一籌莫展的。說到這裡就要不得不提到一個各國破案率的話題。說到破案率有著這樣一個規律,越是窮,越是小的國家發案率也就越低,破案率也就越高。越是大國,富國發案率也就越高,破案率也就越低。拿美國來說破案率也沒超過百分之五十,我們國家就更低了。那些天天出現在影屏報刊上的法律警言:「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不過是用來震懾不法分子,撫慰受害人的一句精神安慰劑罷了,現實生活中很多案件都變成了石沉大海的無頭案,伴隨著冤魂沉入了深淵。
二人之間的對話還反映出美國立法,人權上的一個問題。女主要求採集小鎮上所有男性DNA,甚至是全國男性的DNA都採集入庫,一旦有人犯罪就能很快揪出嫌疑人。而警長告訴她這是違反民權法案的。聽起來很有意思,也有點不可思議。採集血液用來破案不是件很好的事嗎?怎麼還牽扯到違法了?這在一個缺乏民主、自由、法治的國家裡是很難被人理解的,而放在了美國就再正常不過了。美國人把自由和隱私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有時候他們寧願犧牲掉生命安全也要捍衛自由、人權、隱私。
發生在1995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政府大樓的恐怖爆炸案,給美國人心理造成了不小的震動。柯林頓藉此想推動「反恐法案」在國會的通過,然而美國民眾並不買帳,也沒有因為州政府大樓被炸而興高採烈地希望反恐法案的通過。美國人自然有自己的理念,如果因為一場爆炸就讓政府隨便借著反恐通過一個任意監控民眾隱私的法案,擴大政府的權力,那是很危險的,也是無法接受的。政府對民眾殘害要遠遠大於個別人,個別恐怖分子所造成的傷害。人類歷史上,特別是專治國家裡,政府借著立法來侵犯民眾權利的事件是屢見不鮮的。今天隨著DNA技術的成熟,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本就穿的不多的遮羞布已經被扒的所剩無幾。如果法律再不對這些科學技術的運用加以某種限制,反而為它們的任意運用保駕護航,那麼我們作為人還有什麼尊嚴可言。所以,美國人寧可犧牲安全也不讓政府輕易侵犯民眾的隱私權,也就不難理解了。回到這部電影女主要求採集所有人的DNA,在美國人看來同樣是對他們隱私的侵犯,是難以忍受的。
影片中警長在劇情進行到近一半時就掛了,用極大的勇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這也是他無奈的選擇,亦或是最好的結局。但,警長的影響卻貫穿影片的始終,可謂「陰魂不散」。不僅挽救了失足的警察迪克森(山姆.洛克威爾飾),也幫助了女主這樣難纏的對頭。他生的沒什麼光榮,死的也不怎麼偉大。可小鎮上的人卻普遍的敬重這位平靜小鎮上的警長。從神父和牙醫的舉動就可看出警長威洛比在小鎮裡所擁有的人氣。而對於用廣告牌羞辱自己的女主,更是以怨報德,幫助交不起下月廣告費的女主墊付了廣告的租金。
自殺前威洛比分別給妻子,女主,迪克森寫了封發自肺腑的中肯之言。讓觀眾為之動容,也讓人肅然起敬。抵消了他未能破案所留下的尷尬。其實,生活中讓人們記住你的往往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屢了職敬盡了責,對得起那身制服,人們自然就會喜歡你,敬重你。留給人的記憶才能更長久,更真實。
影片中最富個性,最富戲劇性,最富反轉性的人物,就是那個讓觀眾前半段恨的根深,後半段愛的心切的警官迪克森了。
片中迪克森一出場就帶著股火藥味,暴烈的脾氣,加之對同性戀和有色人種有著很深的歧視心理,註定讓這起事件不會平淡。隨著劇情的發展,女主和迪克森的衝突不止一次的出現。
說起這個迪克森身上的存在的歧視和匪氣,就不得不提到她的母親。在他和母親的一系列對話中就能看出,她母親身上散發著一股濃濃的種族歧視的味道。不但如此,還教唆兒子用極不道德的方法讓對方屈服。
說起美國,種族問題是總也繞不開的話題。這不僅是敵對國家攻擊美國的有力武器,美國人自己也總是一次次揭開自己的傷疤來展現給世人。這和我們東方人那種家醜不可外的揚理念相去甚遠。1996年亞特蘭大舉辦奧運會期間,亞特蘭大城市街道的牆面上還可以看到「讓有色人種和外國佬滾出亞特蘭大」的塗鴉。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黑人總統歐巴馬當選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美國的種族問題依然沒有徹底根除。但,美國從不迴避歷史,也從不規避問題,從蓄奴到種族隔離,再到民權法案的誕生。美國一步步在反思,一步步在和種族歧視作著不懈的鬥爭。到如今三K黨在美國已成了過街老鼠。那種對種族懷有偏見的人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種族平等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
本片的故事發生在密西西比州的一個偏僻的小鎮上。密西西比州在美國南方是一個有著濃厚種族歧視的地區。1964年北方學生組織的「夏季自由計劃」,來聲援黑人,向種族歧視的南方發起了挑戰。兩名白人學生和一名黑人學生來到了南方密西西比州腹地的一個費城小鎮上,不幸的是他們很快遇害,被害後起初連屍首都都難覓蹤跡,直到總統施壓,聯邦調查局出面,才在一個水庫的大壩底下找到了三個遇害者的屍體,而兇手竟然就是當地的警官雷尼和副警官普萊斯,在他們的帶領下,小鎮上的三K黨成員,先是對三名學生進行了毆打折磨,最後將三名學生殘忍殺害。
本片中這個帶著種族歧視色彩的警官母親,自然就會把她的三觀傳給了兒子。片中女主譏諷警察就會折騰有色人種也就不足為奇了。
片中前半部分迪克森的留給觀眾的基本都是暴力,整人,爆粗口的形象。尤其是警長威洛比的離世讓這位積蓄的怒火達到了爆棚。影片中出現了一段長達近兩分鐘一鏡到底的長鏡頭。對那個早已恨的咬牙切齒的同性戀廣告公司經理一頓爆揍後,從窗戶上直接扔了出去,直到把對方送進了醫院才算解了氣。這段長鏡頭把他的暴脾氣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是他看到了威洛比警長留給他的遺言後,整個人物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轉,不僅洗心革面,還不顧危險拿到了嫌疑人的DNA,讓劇情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整部電影在看似平淡的情節裡,卻是暗流湧動,跌宕起伏。人物間的對立和社會矛盾的衝突,極端行為和觀念意識的糾葛讓整個電影表現的火花四濺,風生水起。加上三個演員極富張力地表演,更加深了故事的看點,警察迪克森暴揍同性戀廣告經理。女主用燃燒瓶怒燒警察局,這些激烈的行為都絲毫不亞於警匪片給觀眾帶來的刺激。這樣的場面讓原本充滿悲情色彩的故事,演繹成了警民間的恩怨情仇。簡單的情節卻被賦予了各種衝突、對立、反轉、合作,這些場景在片中發揮的恰到好處,看點不斷。這也許就是本片的成功之處,獲得金球獎的最佳原創和最佳編劇也是實至名歸了。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