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三塊廣告牌》影評——母愛不止溫柔一面!

2020-10-16 龍美爾65127

三塊廣告牌,三句廣告語,三封留給活人的遺言,三個性格鮮明又都充滿了悲情色彩的主要人物。這就是導演馬丁.麥克唐納在2017年奉獻給觀眾的電影,《三塊廣告牌》。

影片獲得了2017年美國電影學會頒發的最佳電影獎,也拿到了第75屆金球獎的最佳劇情,最佳劇本,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四個獎項。而在剛剛落幕的第90屆奧斯卡頒獎晚會上,《三塊廣告牌》的女主角也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獎。網上甚至有人為這部電影未能獲得最佳影片而憤憤不平。不管怎樣《三塊廣告牌》的確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佳作,它為這個乍暖還寒的春季帶來了一絲火熱的激情。

影片女主米爾德裡德(弗朗西斯.麥克多蒙德飾)的女兒被人姦殺並被活活燒死,而警察又遲遲未能破案,這讓這個女漢子怒火中燒。採用了一種極端的方式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她租下了小鎮郊外的三塊廣告牌,並在每塊廣告牌上用紅底黑字寫下了三句話。「慘遭姦殺」、「還沒抓到兇手」、「怎麼回事,威洛比警長」。不得不說這種做法起到了奇效。讓這個平日寧靜的小鎮變得熱鬧起來。

女主應該說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的確,她的生活可以用破碎一地來形容。女兒被姦殺對一個母親的打擊是巨大的,每天背負著失去女兒的痛苦是難以承受的。丈夫出軌於19歲的小三讓本該有的港灣也失去了依靠。女兒吸大麻,對母親汙言穢語,說明對女兒的教育也是失敗的。

步入中年的女主身體完全走了樣,褶皺的臉上再也沒有了青春時的靚麗,一身不修邊幅的著裝讓原本就略顯老態的她更加沒有了女人味。除了外在的蛻變,女主的性格也是彪悍異常,在她一系列過激,不可理喻甚至有些荒唐的行為中,讓觀眾感覺到她是女漢子中的女漢子,女漢子中的戰鬥機。面對這樣一個彪悍的女人恐怕沒有幾個男人會對她產生腎上腺素,激起男性的荷爾蒙了。她剩下的恐怕也就是女人的一個符號而已。就連小鎮上唯一的一個侏儒,在決定想不想和她上床時也在三心二意之間。

看到女主的這些遭遇讓我不由地會想到去年一部奧斯卡獲獎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那個男主的生活同樣是破碎了一地。只因他一時的疏忽,一場大火奪走了三個孩子的生命。隨後接二連三打擊更是要將這個男人擊垮。意志消沉的他只能靠酒精來麻痺自己,靠打架來宣洩心中的悲傷。這種情況無論是電影裡還是生活中都不乏其人。似乎所有的不幸都要來拜訪這些不幸的人。看到他們的遭遇總能讓我想到網絡上,微信朋友圈裡出現頻率極高的雞湯類的話語。記得很早以前就看過的一段話,現在依然流行:「生活像一面鏡子,你對它笑他也會對你笑,你對它哭,他也會對你哭」。寫這段話的人我就不明白了,請問誰不想每天笑著面對生活?誰不想自己的生活都充滿著和煦的陽光?問題是當一連串的打擊向你襲來時,你還能笑得起來嗎?難道女主笑起來她的女兒就會重返人間?此時我真想對寫這種話的人爆句粗口,你他媽的是蛋疼沒地宣洩,用無聊的話來哄騙那些腦殘粉來賺取人氣嗎?

影片中女主教育女兒雖然很失敗,做人也談不上太善良,她不信教,沒有一般女人身上溫存的一面。但,她依然不失為一位好媽媽。在她為女兒申冤時所做的足以說明一切。影片中當神父勸他撤掉廣告牌時,她用極其惡毒的語言來羞辱對方。在面對牙醫的牢騷和怠慢時她以牙還牙,用牙鑽把牙醫的指甲直接鑽通。就連不太懂事的中學生往她車上潑髒物她也是睚眥必報,抬腳直奔學生的要害處毫不腿軟。更為火爆的是,她用自製的燃燒瓶把小鎮上的警察局燒掉。所有所有這些似乎都不是個正常人該去幹的事,幾乎到了歇斯底裡的地步。這還不算,面對警察局長告訴她自己得了癌症,活著的時日無多,用近乎祈求的話語讓她撤掉廣告牌時,她的回答盡然是:「這廣告也只有在你活著的時候才起點作用」。面對一個即將離世的人說出如此冷酷無情甚至是殘忍的話,讓人怎麼也不會把她和善良聯繫在一起。

但,看完電影,觀眾卻不會去討厭她、恨她,一位母親在面對失去女兒的痛苦時,你又能指望她多麼的理智得體呢?什麼樣的痛苦還能比得了失去親人更大嗎?我們也許做不出她那樣過激的行為,但我們卻能理解她、原諒她。尤其是她和女兒最後一面是在不愉快爭吵中分離的,從此天各一方。作為母親內心那種悲傷、內疚、懊悔是可想而知的。就像電影中出現的那隻漂亮的小鹿,她多麼希望是女兒轉世了,哪怕轉世只鹿也能稍稍慰藉那顆破碎的心。表面上的堅毅也壓不住內心的痛苦和煎熬。極端的行為也就成了她對悲傷最好的宣洩。


影片中的威洛比(伍迪.哈裡森飾)警長是典型的好人,好警長、好丈夫、好父親三好男人。然而活的憋屈,死的無奈。寧靜的小鎮發生了這麼殘忍的惡性事件,在他的職業生涯中恐怕也不多見,可有限的線索讓他找不出破案的蛛絲馬跡。病魔的襲來讓原本就無從下手的案件也變得力不從心。即便這樣也得不到女主的原諒,自己的名字還要被釘在恥辱的廣告牌上,讓人羞辱。

影片中那段警長和女主的對話頗耐人尋味,警長告訴女主他幾乎查遍了所有在案嫌疑人的DNA,沒有一個能和現場嫌疑人留下的血跡吻合。而且也沒有一個目擊者。這事放誰恐怕也都會一籌莫展的。說到這裡就要不得不提到一個各國破案率的話題。說到破案率有著這樣一個規律,越是窮,越是小的國家發案率也就越低,破案率也就越高。越是大國,富國發案率也就越高,破案率也就越低。拿美國來說破案率也沒超過百分之五十,我們國家就更低了。那些天天出現在影屏報刊上的法律警言:「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不過是用來震懾不法分子,撫慰受害人的一句精神安慰劑罷了,現實生活中很多案件都變成了石沉大海的無頭案,伴隨著冤魂沉入了深淵。

二人之間的對話還反映出美國立法,人權上的一個問題。女主要求採集小鎮上所有男性DNA,甚至是全國男性的DNA都採集入庫,一旦有人犯罪就能很快揪出嫌疑人。而警長告訴她這是違反民權法案的。聽起來很有意思,也有點不可思議。採集血液用來破案不是件很好的事嗎?怎麼還牽扯到違法了?這在一個缺乏民主、自由、法治的國家裡是很難被人理解的,而放在了美國就再正常不過了。美國人把自由和隱私看的比生命還重要,有時候他們寧願犧牲掉生命安全也要捍衛自由、人權、隱私。

發生在1995年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政府大樓的恐怖爆炸案,給美國人心理造成了不小的震動。柯林頓藉此想推動「反恐法案」在國會的通過,然而美國民眾並不買帳,也沒有因為州政府大樓被炸而興高採烈地希望反恐法案的通過。美國人自然有自己的理念,如果因為一場爆炸就讓政府隨便借著反恐通過一個任意監控民眾隱私的法案,擴大政府的權力,那是很危險的,也是無法接受的。政府對民眾殘害要遠遠大於個別人,個別恐怖分子所造成的傷害。人類歷史上,特別是專治國家裡,政府借著立法來侵犯民眾權利的事件是屢見不鮮的。今天隨著DNA技術的成熟,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讓我們本就穿的不多的遮羞布已經被扒的所剩無幾。如果法律再不對這些科學技術的運用加以某種限制,反而為它們的任意運用保駕護航,那麼我們作為人還有什麼尊嚴可言。所以,美國人寧可犧牲安全也不讓政府輕易侵犯民眾的隱私權,也就不難理解了。回到這部電影女主要求採集所有人的DNA,在美國人看來同樣是對他們隱私的侵犯,是難以忍受的。

影片中警長在劇情進行到近一半時就掛了,用極大的勇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可以說這也是他無奈的選擇,亦或是最好的結局。但,警長的影響卻貫穿影片的始終,可謂「陰魂不散」。不僅挽救了失足的警察迪克森(山姆.洛克威爾飾),也幫助了女主這樣難纏的對頭。他生的沒什麼光榮,死的也不怎麼偉大。可小鎮上的人卻普遍的敬重這位平靜小鎮上的警長。從神父和牙醫的舉動就可看出警長威洛比在小鎮裡所擁有的人氣。而對於用廣告牌羞辱自己的女主,更是以怨報德,幫助交不起下月廣告費的女主墊付了廣告的租金。

自殺前威洛比分別給妻子,女主,迪克森寫了封發自肺腑的中肯之言。讓觀眾為之動容,也讓人肅然起敬。抵消了他未能破案所留下的尷尬。其實,生活中讓人們記住你的往往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你屢了職敬盡了責,對得起那身制服,人們自然就會喜歡你,敬重你。留給人的記憶才能更長久,更真實。


影片中最富個性,最富戲劇性,最富反轉性的人物,就是那個讓觀眾前半段恨的根深,後半段愛的心切的警官迪克森了。

片中迪克森一出場就帶著股火藥味,暴烈的脾氣,加之對同性戀和有色人種有著很深的歧視心理,註定讓這起事件不會平淡。隨著劇情的發展,女主和迪克森的衝突不止一次的出現。

說起這個迪克森身上的存在的歧視和匪氣,就不得不提到她的母親。在他和母親的一系列對話中就能看出,她母親身上散發著一股濃濃的種族歧視的味道。不但如此,還教唆兒子用極不道德的方法讓對方屈服。

說起美國,種族問題是總也繞不開的話題。這不僅是敵對國家攻擊美國的有力武器,美國人自己也總是一次次揭開自己的傷疤來展現給世人。這和我們東方人那種家醜不可外的揚理念相去甚遠。1996年亞特蘭大舉辦奧運會期間,亞特蘭大城市街道的牆面上還可以看到「讓有色人種和外國佬滾出亞特蘭大」的塗鴉。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紀,黑人總統歐巴馬當選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美國的種族問題依然沒有徹底根除。但,美國從不迴避歷史,也從不規避問題,從蓄奴到種族隔離,再到民權法案的誕生。美國一步步在反思,一步步在和種族歧視作著不懈的鬥爭。到如今三K黨在美國已成了過街老鼠。那種對種族懷有偏見的人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種族平等已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

本片的故事發生在密西西比州的一個偏僻的小鎮上。密西西比州在美國南方是一個有著濃厚種族歧視的地區。1964年北方學生組織的「夏季自由計劃」,來聲援黑人,向種族歧視的南方發起了挑戰。兩名白人學生和一名黑人學生來到了南方密西西比州腹地的一個費城小鎮上,不幸的是他們很快遇害,被害後起初連屍首都都難覓蹤跡,直到總統施壓,聯邦調查局出面,才在一個水庫的大壩底下找到了三個遇害者的屍體,而兇手竟然就是當地的警官雷尼和副警官普萊斯,在他們的帶領下,小鎮上的三K黨成員,先是對三名學生進行了毆打折磨,最後將三名學生殘忍殺害。

本片中這個帶著種族歧視色彩的警官母親,自然就會把她的三觀傳給了兒子。片中女主譏諷警察就會折騰有色人種也就不足為奇了。

片中前半部分迪克森的留給觀眾的基本都是暴力,整人,爆粗口的形象。尤其是警長威洛比的離世讓這位積蓄的怒火達到了爆棚。影片中出現了一段長達近兩分鐘一鏡到底的長鏡頭。對那個早已恨的咬牙切齒的同性戀廣告公司經理一頓爆揍後,從窗戶上直接扔了出去,直到把對方送進了醫院才算解了氣。這段長鏡頭把他的暴脾氣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富有戲劇性的一幕是他看到了威洛比警長留給他的遺言後,整個人物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反轉,不僅洗心革面,還不顧危險拿到了嫌疑人的DNA,讓劇情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

整部電影在看似平淡的情節裡,卻是暗流湧動,跌宕起伏。人物間的對立和社會矛盾的衝突,極端行為和觀念意識的糾葛讓整個電影表現的火花四濺,風生水起。加上三個演員極富張力地表演,更加深了故事的看點,警察迪克森暴揍同性戀廣告經理。女主用燃燒瓶怒燒警察局,這些激烈的行為都絲毫不亞於警匪片給觀眾帶來的刺激。這樣的場面讓原本充滿悲情色彩的故事,演繹成了警民間的恩怨情仇。簡單的情節卻被賦予了各種衝突、對立、反轉、合作,這些場景在片中發揮的恰到好處,看點不斷。這也許就是本片的成功之處,獲得金球獎的最佳原創和最佳編劇也是實至名歸了。



相關焦點

  • 《三塊廣告牌》電影沙龍在唐山勒泰百老匯影城舉行
    唐山首場文藝電影沙龍《三塊廣告牌》劇照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記者 呂澤萱)3月10日,唐山首場文藝電影沙龍在勒泰百老匯影城舉行,來自京、津、唐三地影迷在此共同欣賞了文藝電影《三塊廣告牌》,北京資深影評人與影迷對電影進行了探討。
  • 電影《三塊廣告牌》,我們需要學會與自己和解
    《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講了一位絕望的母親米爾德麗德因女兒安吉拉慘遭殺害而追兇無果,無奈之下在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與警察局對峙的故事,這三塊廣告牌立馬在這個小鎮上掀起了一陣狂風暴雨,一系列的人物捲入其中。特殊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奇怪的性格,他對世界充滿著埋怨,他仗著自己的職業胡作非為,在好朋友威洛比死後,他認為是米爾德麗德的廣告使得威洛比走上絕路,於是他一氣之下就把廣告公司主人羅比暴揍一頓並扔下了窗戶,趁著夜色放火把三塊廣告牌燒毀,他的憤怒達到了頂點。
  • 雅笛講電影 ——深度解析電影《三塊廣告牌》人物形象、演員表演、懸念設置
    今天我給大家講電影《三塊廣告牌》,借用了美國作家歐·亨利短篇小說的題目,對電影進行點評。  這位絕望的母親無奈之下在公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向小鎮警長發起質問,在小鎮上掀起軒然大波,引發了系列事件,警長自殺,青年警察燒傷,最後青年警察與海耶斯和解,一起走上聯手追兇之路。電影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三塊廣告牌、三個主人公、三場火、三封信、三場打鬥、劇情三次反轉,特別有意思。
  • 電影《三塊廣告牌》對中產階級美學的挑戰
    在電影作品中,觀眾和創作者都有意識無意識地向消費主義傾向的審美文化靠攏,導致目前電影市場出現大量以商業市場為導向的缺乏深度的電影作品。本文以法律劇情片《三塊廣告牌》為例,分析該部影片何以能夠突破當前盛行的劇情套路,挖掘出中產審美趣味背後暗藏的虛無本質和人性的複雜,並對我國電影製作者和觀眾帶來一些啟示。
  • 奧斯卡大熱影片《三塊廣告牌》你千萬別錯過!
    臨頒獎季末,電影《三塊廣告牌》已經橫掃包括第7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劇情片、第7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在內的87項大獎,尤其在有「奧斯卡風向標」之稱的金球獎上,《三塊廣告牌》更是獲得六項提名並最終包攬四項大獎
  • 三塊廣告牌:奉愛之名,亦正亦邪
    甚至如《人民的名義》:官商勾結瘋狂斂財,清官懶政不作為,警察坐辦公室不查案的現象,國內外比比皆是……電影《三塊廣告牌》中的海耶斯太太,她就恨透了這個「荒誕」的世界。《三塊廣告牌》以一場沒有頭緒的姦殺案開局,犯罪故事片沒有推理的劇情,也沒有血腥場面,而是獨闢蹊徑把視角放在了案發後,屬於影片的精妙之處,一次次黑色幽默的反轉,讓觀眾捫心自問——仇恨能否壓倒人性本善?
  • 電影《三塊廣告牌》完整劇本
    眼看著希望慢慢消逝,但是這位做事果決的母親,與小鎮上碌碌無為的警察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她借用三塊廣告牌向負責該案的警長發起質問,在小鎮上掀起軒然大波,眾多人物相繼被捲入血腥、暴力的紛爭之中……    其它譯名:意外(臺灣)、廣告牌殺人事件(香港)    1、鄉間公路,日,外  白霧濃濃的清晨。  一段鄉間公路路邊,立著三塊破舊的廣告牌。  出字幕:三塊廣告牌    2、鄉間公路,日,外  此時是中午,霧散開了,視線已經不那麼模糊了。
  • 母親角色的多重演繹,消融仇恨與寬恕,回歸《三塊廣告牌》
    西蒙·言:愛作為電影題材而論,基本每一部電影都會在歌頌偉大的愛,而愛屬倫理學的範疇,我們由愛生恨,愛恨交加的人生便成了一齣戲劇。上帝砸下一顆關於母愛的幸福玻璃球,散落人間,有的人撿的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但人人都有。
  • 上海驚現《三塊廣告牌》!
    提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三個廣告牌》自上映以來,獲得好評如潮,引發廣泛討論。
  • 《三塊廣告牌》:道出了多少我們不願承認的人生
    《三塊廣告牌》錯失奧斯卡最佳影片,我既驚訝,又不平,轉念卻有點理解。
  • 《三塊廣告牌》明星抱團力挺 點映0差評上座率滿
    ,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伍迪·哈裡森、山姆·洛克威爾等人領銜主演的電影《三塊廣告牌》將於3月2日起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旗下合作影院600塊銀幕專線放映。                                                         電影《三塊廣告牌》是一個暴力與黑色幽默齊飛的故事,電影講述了米爾德麗德·海斯(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 飾)為了替死去的女兒伸張正義公路邊豎起的三塊廣告牌用廣告牌指責當地警察局局長威洛比(伍迪·哈裡森飾)辦案不力,與當地警方對壘,雙方戰鬥則愈演愈烈,不少人被牽扯進來
  • 青春影評人 |《三塊廣告牌》——奉愛之名,是善亦可是惡
    三塊廣告牌三個關鍵人物三封遺書《三塊廣告牌》的導演兼編劇馬丁·麥克唐納一貫擅長塑造冷漠、乖張的人物形象,把瑣碎、暴力、流血、黑暗但又不乏幽默元素當成故事主線,而他的《三塊廣告牌》亦是如此。案件一直都沒有什麼進展,並未喪失為女兒討回公道的希望的她借用三塊廣告牌向負責該案的警長發起質問,並在小鎮上掀起軒然大波,眾多人物相繼被捲入血腥、暴力的紛爭之中。
  • 婦女節電影丨《三塊廣告牌》:在最深的絕望裡看到最真誠的善意
    別在今天的奧斯卡派對上和我們聊這些項目,可以在幾天後邀請我們去你的辦公室,或者來我們的辦公室,我們會好好和你們說說這些項目。最後我要留給大家兩個詞,inclusion rider。」頒獎典禮過後,麥克多蒙德解釋道,"inclusion rider"是指演員在籤約演出合同時的一個附加條款,表示堅持男女平等的原則,要求電影劇組人員保持至少有50%的多樣性,說女星在籤約時要堅持提出這樣的原則,如果不堅持這種原則的電影就不接
  • 你今年不應該錯過的電影《三塊廣告牌》
    早在1月29日,我就通過文章《三塊廣告牌》、《奇蹟男孩》以及《伯德小姐》隆重推薦過電影《三塊廣告牌》。一個多月的時間過去,我看了不少新片,包括《水形物語》、《花樣女王》、《與神同行》等等。但是,其中沒有哪一部能和《三塊廣告牌》一樣讓我時常回想,並且熱切地盼望它能夠在即將開幕的2018年奧斯卡獎上大有斬獲。為什麼會是這樣?
  • 《三塊廣告牌》的三觀這麼「歪」!都是被她帶壞了……| 新書上架
    2018年奧斯卡大獎電影《三塊廣告牌》以其凌厲、彪悍、反諷的風格一掃好萊塢的往日風。
  • 強烈推薦Three Billboards三塊廣告牌
    眼看著希望慢慢消逝,但是這位做事果決的母親,與小鎮上碌碌無為的警察之間的矛盾日漸尖銳,她借用三塊廣告牌向負責該案的警長發起質問,在小鎮上掀起軒然大波,眾多人物相繼被捲入血腥、暴力的紛爭之中。一部電影開放式的結尾讓我們有很大的遐想:1 如果兇手有自己的officer(可能有軍方背景),你是否將他繩之以法呢?
  • [奧斯卡電影手冊]《三塊廣告牌》VS《逃出絕命鎮》誰最受爭議?
    ,《三塊廣告牌》無異是最強音。就像聳立在小鎮出入口的那三塊廣告牌,它們都曾有過繁華的過去。在商品時代,這些廣告牌,像那些美麗的標語一樣,曾經是真相,是信仰,但現在是每天出入時,不得不去面對的破敗。劇本方面,是平行也是交叉。三塊廣告牌,三封遺書,三個人。它的高潮不是此起彼伏,而是到達一個高點後,推動向另一個更高點躍進。仿佛人性深處,仍然存在著無限的可能。
  • 高曉松盛讚的《三塊廣告牌》到底是什麼
    在高曉松的《曉說》當中,高曉松重點提到了《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還有國內眾多的明星,也都無償在公眾場合高度評價《三塊廣告牌》這部電影,起初以為是電影宣傳需要,後來說的人越來越多,才知道,原來如果你連這部電影都不知道,而且不知道它有多棒的話,會顯得你本身沒有品味,沒有知識,不關心影視圈的動態。
  • 從非洲裔喬治·弗洛伊德之死,去看電影《三塊廣告牌》中的美國
    但其實,不是一夕之間,在川普意外當選後,美國的民粹之風就漸漸抬頭,在2017年上映於北美的《三塊廣告牌》中,就已經將美國夢在電影中撕了個粉碎,更是將大旗插在了奧斯卡學院派的大門口影片的第一個場景,選定為郊外公路旁的一片濃霧中,濃霧裡佇立著三塊破損的廣告牌,整個畫面灰濛濛的又不通透,將一種莫名的壓抑感傳遞出來,其時間線不明,可能是故事開始之前,可能是女主角的女兒被強姦致死的那一天,是法律被忽視、被蔑視的那一天。
  • 馬丁·麥克唐納:懟天懟地悲喜交加,《三塊廣告牌》堪稱劇作教科書
    在頒獎季裡,《三塊廣告牌》橫掃各大頒獎典禮,其中包含4座金球獎、5項「英國奧斯卡」英國電影學院獎,在即將開幕的奧斯卡上也獲得了6項提名,成為本屆奧斯卡的奪獎大熱門。  《三塊廣告牌》也一樣,電影裡的廣告牌其實也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