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藝術微視聽」,欣賞「雅笛講電影」
本文根據」雅笛講電影「湖北警官學院專場講座整理
非常高興來到湖北警官學院主辦專題講座,在座的各位都是警官,還有外國的警官啊。我對警察一直非常敬仰,感到很親切。今天我給大家講電影《三塊廣告牌》,借用了美國作家歐·亨利短篇小說的題目,對電影進行點評。
我先講一下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1987年美國密蘇裡州一座小鎮上,艾賓鎮米爾德裡德·海耶斯因女兒慘遭姦殺,案件卻遲遲未曾了結,兇手依然逍遙法外。這位絕望的母親無奈之下在公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向小鎮警長發起質問,在小鎮上掀起軒然大波,引發了系列事件,警長自殺,青年警察燒傷,最後青年警察與海耶斯和解,一起走上聯手追兇之路。
電影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三塊廣告牌、三個主人公、三場火、三封信、三場打鬥、劇情三次反轉,特別有意思。
一、時代背景:深度撕裂的美國和現實世界需要這麼一部電影
電影中的有些東西,我們是很熟悉的,廣告牌我們都見過,打廣告質問某些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有,拆遷對峙、醫鬧,都有扯橫幅的情況,我們似曾相識。
雅笛講電影現場視頻,點擊觀看
華裔神探李昌鈺博士,在撒貝寧主持的節目《挑戰不可能》中講過一個案例:
在1973年一天中午12點鐘的時候,有人看到一個男人,追著一個女孩子到了九樓,殺了她一刀逃走了。警方抓了四個人,但是找不到證據,都一個一個釋放了。那個案件一直沒有破,她的爸爸開了個修車廠,將所有財產都用在為女兒伸冤破案。剛開始的時候,他在當地的報紙全版登廣告,今天是我女兒被謀殺的第232天,案子還沒有破,懸賞金額一百萬美元。之後,隔一段時間,又刊登一次廣告,只是版面越來越小,賞金也越來越少。1993年,這位父親找到李昌鈺博士,跪在地上,「李博士,我太太死了,就這個女兒,希望你能幫我們,我已經絕望了」。李博士聽了很難過,有很多這種沉案,積案沒有破,多少家庭在等著正義的來臨,之後,李博士他們做了很大的努力,他身上隨身帶著那個指紋照片卡,每到一個地方講學,辦案,他就叫當地的警察局去找一找。到英國,蘇格蘭,到蘇聯,到每個國家都叫他們找一找都沒有找到。這位父親在2000年的時候患癌症死亡,他在死前還打電話給李博士請不要忘記,我女兒的兇殺案。2003年,早上4點鐘他一個工作人員將他叫醒,說博士啊、博士啊,比到了,那個殺人犯的指紋比到了,所以這個案件破了。
《三塊廣告牌》時間背景是1987年,電影編劇、導演馬丁·麥克唐納說:故事靈感來自在弗羅裡達、喬治亞和阿拉巴馬州交界處旅遊時,發現有人立起未破獲刑事案件的廣告牌,眼前浮現出一個母親的形象,故事就呼之欲出了。
電影《三塊廣告牌》說的也是這位母親在女兒被殺7個月後,在公路上樹起三塊廣告牌質問警方,從而引發一系列對立與衝突。
電影中有一個大的背景,這就是種族偏見,白人與有色人種的衝突,以及怎樣和解等等,都有表現。
《三塊廣告牌》這種事情在現實中是存在的,電影溝通現實的能力很強,容易在觀眾中產生共鳴。其題材雖然很小,但立意不小,在深度撕裂的美國和現實世界,確實需要這麼一部電影。
《三塊廣告牌》獲得包括奧斯卡、全球獎在內的多項大獎。
電影最大的功能是塑造人物形象,觀眾看電影最喜歡看故事情節,但過了一段時間,我們往往把一些故事情節忘掉了,但許多經典的人物形象我們無法忘懷,對人物形象我們記憶深刻,但要我們說一些電影的情節往往說不準確,容易弄混。
雅笛講電影現場視頻,點擊觀看
這部電影成功塑造了3個人物形象:
1、一位母親形象——米爾德裡德。《三塊廣告牌》塑造了米爾德裡德這一母親形象,展現了她的倔強、不屈、抗爭。
這位母親失去女兒後,悲痛欲絕,為了給警方施壓,租下了三塊無人問津的公路廣告牌,在廣告牌上寫下了「強姦致死」、「至今沒有抓到兇手?」、「為什麼,威洛比警長?」,簡短的三句話即有力的道出了作為母親的痛苦,對警察破案水平的不滿。
電影刻畫這個母親形象時,主要是在人性方面,偉大的母愛,她不顧一切地為女兒昭雪,討要公道。誰反對她,她就怒懟誰。在她眼中,任何遭遇都無法和女兒的死亡相提並論。這就極大地張揚母愛與人性,在偉大的母愛和真實的人性面前,正義是非的取向開始變得模糊,她對警長患癌症毫不同情、傷害牙醫、火燒警察局等等,只是她人性的另一面,因為母愛的偉大,人們對她幹的壞事可以忽略不計,覺得她很偉大。
2、兩位警察形象——警長(局長)威洛比、警員狄克森。
米爾德雷德樹立三塊廣告牌給當地警方造成了極大的壓力,電影也從而帶出了另外兩個人物,被質問的警長威洛比和他魯莽的下屬迪克森。
我認為電影塑造這兩個警察形象是非常成功的,藝術手法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三塊廣告牌》分三個階段進行電影敘事,第一個階段,廣告牌的樹與拆;第二階段,警與民的對抗升級;第三階段,警民和解,聯手追兇。
警察形象在電影開始後第一個階段,一直是貶值的,一值在貶。
影片一開始,米爾德裡德買下了三塊廣告牌,小鎮青年警察狄克森巡邏時發現了廣告牌,他向警長威洛比報告,並開展調查,其實警察不用調查就知道是誰幹的?米爾德裡德已是一個老「上訪戶」了。
警察多方施壓,針對米爾德裡德找薦,查她的合同是否合法,還對廣告公司施壓。
小鎮居民,包括神父,牙醫等,都同情米爾德裡德女兒被殺的遭遇,都規勸她,不要針對警長威洛比,他可是個好人。
警長威洛比也親自登門找米爾德裡德,問她能不能把廣告牌拆掉,並說他已得了癌症。
米爾德裡德毫不妥脅,說「你得了癌症,我知道啊。」這件事總得有人負責吧,還說:你死了,就不負責了。
矛盾不斷升級,表現在以青年警察狄克森與米爾德裡德的衝突,以及他與一幫平民的衝突。他欺壓百姓,毆打黑人。觀眾推斷廣告牌也有可能是他燒的,當然也可能是別人燒的。狄克森顯然是一個問題警察,觀眾也認為是他一個壞警察。
劇情發展到廣告公司以米爾德裡德沒有續交租金為由,撕毀合同,牙醫譏諷米爾德裡德而被她故意傷害,米爾德裡德涉嫌傷害牙醫而被警察傳喚,鏡頭語言一直讓觀眾感到警察處處都在針對她、刁難她,加上狄克森毆打黑人,這個時候,警察的形象貶低到了極致。
就在威洛比警長審訊米爾德裡德時,將一口鮮血噴到米爾德裡德的臉上,並連聲說對不起,這是個意外。就在這時,劇情突然出現了翻轉。
威洛比警長被送進了醫院,他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我們看到過許許多多英雄警察的故事,有身患絕症堅持工作的,有受傷不下火線的,但都帶著明顯的作者已選好邊的感情色彩,受眾因此覺得這些警察形象有點假、大、空。
電影《三塊廣告牌》塑造威洛比這個人物時完全站在中立的立場,甚至站在對立面的立場上。通過小鎮上的居民、神父、學生等側面描寫警長的親民和敬業。破不了案,有多種原因,似乎並不是他的無能。
影片沒有一味展現威洛比警長面臨的壓力,相反,著重展現他生活充滿陽光的一面,他和妻子、女兒一家在草地上野餐,在河邊釣魚,其樂融融,但是,影片已埋下了他是一個只能活幾個月的癌症病人伏筆。電影突然畫風一轉,警長威洛比在病痛和尊嚴雙重壓力下在馬廄開槍自殺了,有點悲壯。
影片通過警長威洛比寫給妻子、青年警察狄克森以及米爾德裡德的三封信,將警長威洛比忠於職守、教導下屬、幫助「對手」米爾德裡德,這樣一個人物內心世界表現出來。警察的形象開始升華。
他寫給妻子信說,他熱愛家庭,但因為病魔,不想讓家人看到他痛苦的樣子,選擇離開,沒有盡到丈夫、孩子父親的責任。
他寫給青年警察狄克森的信說,你本質是一個好警察,克服缺點,是可以成為一名好警察的。
寫給米爾德裡德的信說,他在有生之年沒有破獲她女兒被殺案,但還是有希望破案的,可能要得一些時間,他幫她續交了廣告牌的租金,說明他的死與她的廣告牌無關。
原來米爾德裡德因交不起續租廣告牌租金,三塊廣告牌一度面臨被廣告公司拆除的危機,是威洛比警長資助她交的租金,警長希望廣告牌提醒他和警察們加倍努力,以破案來洗刷恥辱,並以此說明,他的死與米爾德裡德無關。出錢讓別人登廣告來嘲笑自己,可見警長的胸懷。
警長死後,警察狄克森暴打廣告公司經理,因此被警隊開除。他想起警長威洛比對他的教導,「本來可以當一個好警察,只是脾氣太壞。」「只有愛,而不是恨,才能成為一個好警察。」他幡然悔悟,從火場搶出了刑事案件檔案,因此被重度燒傷,徹底毀容。他沒有警察身份,那種警察的責任還在,沒有偵察手段,也沒有人增援,一路追兇,與犯罪嫌疑人殊死搏鬥,被打得半死,用指甲挖了一塊犯罪嫌疑人皮膚組織,用生命的代價獲取了關鍵證據DNA。
最後他將證據和未上交的警徽一起交給警察局長,一語雙關地說:我找回了丟失的警徽。
到這裡,警察形象升華到了最高點,成了讚美詩,我們不得不為警察叫好。
三、電影藝術手法:表演、戲劇衝突、懸念三駕馬車驅動
這部電影的劇情不是很複雜,演員的表演、戲劇衝突和懸念是推動電影不斷前進和深化的三駕馬車。
1、演員表演
觀眾看電影其實是看電影的表演,演員通過表演塑造人物形象。《三塊廣告牌》中演員表演是最棒的,女主角、男配角都獲得過大獎。
主演米爾德裡德·海耶斯的演員是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她主演過電影《血迷宮》《欲望號街車》等,麥克多蒙德接到劇本後,對人物背景進行了深入研究,覺得角色不適合她。她認為自己58歲,飾演這位女兒只有20歲的母親不恰當,因為美國南方密蘇裡州那裡女孩結婚都很早,像她這樣年齡,女兒至少28歲。她的老公科恩(科恩兄弟著名編導)看了劇本後,鼓勵她去演。其實年齡只差了七八歲,差別不是很大,這說明這位演員很嚴謹,把演出當作了一種事業,追求完美。
塑造米爾德裡德·海耶斯這個人物,她是非常到位的,首先她的外形,刀削一樣的臉形,有很深發令紋,在表演中她自始至終沒有笑過,非常冷峻的面孔,因為她是一個失去女兒的母親,怒懟眾人,她是一個復仇者。
最難的是她通過臉上的表情、眼神,將人物的內心世界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
飾演青年警察狄克森是山姆·洛克威爾,這位演員表演主要是動作戲,有3場打鬥戲,打墨西哥人,打廣告公司經理,與犯罪嫌疑人打鬥,每場戲的目的不一樣,非常準確地完成了。比如,警長死後,警員都很傷心,他認為警長的死是廣告牌造成的,就衝向對面廣告公司,走路是橫著走的,抽警棍、拔槍、砸場子,暴打廣告公司經理,表現出一種憤怒、驕橫、不顧一切,將一名壞警察的形象演了出來,也就是在這裡,警察形象跌到最低點,他因此被開除,之後出現反轉。
電影中演員臺詞比較經典,米爾德裡德·海耶斯怒懟警長、怒懟神父,是用語言怒懟。她跟神父的對話那一段:
神父:小鎮人都對你失去女兒表示同情,但小鎮人都反對你針對警長,他是一個好人。
米爾德裡德:你調查過全部人嗎?我了解可不是這樣(小店的黑人售貨員是支持她的)。
神父:到教堂來的人,我都調查過。你到教堂來就知道了。
米爾德裡德回應的話比較長,意思是:美國洛杉礬法律禁止瘸子幫與血幫,如果你加入了某一幫,某一天晚上,你在家裡看電視,但你的幫派殺人了,即使你什麼也沒有做,你也是有罪的。我的女兒被殺了,你同情犯罪分子,你加入了他們,你就是他們一夥的。
還有一些臺詞,比如:你的憤怒會招至更大的憤怒。
2、麥高芬即懸念設置
麥高芬MacGuffin是指某個推動戲劇發展的契機、情節,或角色們拼命追逐的可能不存在的東西,觀眾也可能不關心,它出現目的在於引導觀眾沉浸於電影體驗。
麥高芬是懸念大師希區柯克慣用的手法,之後在電影廣泛運用,特別是推理探案、探險、戰爭等影片中運用較多。
麥高芬是編導設置的某一個東西,就象一個包袱扣。可能是一個物件,可能是一個打開謎底的機關,總之它是觀眾比較關心的東西,作用就是引導觀眾往下看。比如:《加勒比海盜》中的那枚金幣,《戰狼2》中帶花紋的子彈。
《三塊廣告牌》電影發展到下半部時,觀眾最關心什麼?兇手是誰。找到兇手,所有的問題就解決了。於是電影引導觀眾去找兇手,最後兇手找到了沒有?沒有。但這已經不重要了,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是人性,不是破案。麥高芬用完了,目的達到了。
我們還記得《戰狼2》吧,戰狼追蹤帶花紋的子彈,發誓踏遍非洲也要找到未婚妻龍小雲,結果找到了沒有,也沒有。同一個道理,麥高芬引導觀眾看到了「戰狼」很多驚天動地的表現,觀眾已不在意這個了,麥高芬用完了。
3、戲劇衝突與電影構圖
電影運用各種矛盾衝突,推動劇情,始終是一種緊張、逼迫的狀態,矛盾與反襯手法敘事。
在構圖上,也很有講究,比如說:第一個鏡頭:霧。之後揭曉DNA比對結果,也出現了霧的畫面。暗示有事情發生。有未知的東西。
米爾德裡德與警長對話時,構圖是在鞦韆上,鐵鏈在兩個人眼前晃動,暗示將兩人都鎖住。
這部電影中有十幾段背景音樂,主題曲是《夏日最後的玫瑰》是一首古老的愛爾蘭民謠,一位大詩人對歌詞進行了改寫,作曲家貝多芬親自校訂過這首歌,孟德爾頌用這個曲調寫過一首鋼琴幻想曲,歌詞其實很簡單,夏天裡,花園中一朵玫瑰隱藏在樹叢中,她還在等待陽光,可是這時秋風已吹拂大地。《夏日最後的玫瑰》是德國電影《英俊少年》片頭曲,在《三塊廣告牌》中應用非常好,喻意是女兒剛剛成人就被殺害了。
電影音樂根據這首主題曲改編、變奏,音樂時而舒緩,時而激越,帶給觀眾較好的觀影體驗。電影開始時,音樂舒緩,顯示小鎮的寧靜,反襯這種寧靜被打破,《夏日最後的玫瑰》帶歌詞演唱出來,出現在火燒警察局那一節,海耶斯扔燃燒瓶,警察狄克森搶救檔案跳出火海被燒傷那一節,歌曲由當今世界知名女高音高唱蕾妮·弗萊明演唱,詠嘆調非常哀婉、空靈,與畫面映襯,顯得悲壯。
最後,我們一起來欣賞《夏日最後的玫瑰》這首歌曲,結束今天的講座。
雅笛:藝術學院表演、影視賞析專業課教師
中國藝術教育學會戲劇與影視專業委員會委員
精彩連結
|「雅笛講電影」在武漢大學成功舉辦|
|《夏日最後的玫瑰》——電影《三塊廣告牌》音樂欣賞|
|武漢大學周末藝苑|張雅笛:解析電影中魔幻現實主義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