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布袋戲
作者丨本初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
沒想到布袋戲開始火起來是因為它和日本合作拍了一檔劇。
《東離劍遊紀》是由日本知名劇作家虛淵玄擔任總監修,臺灣霹靂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拍攝製作。
先來一段科普,畢竟我也是在高三的時候才入的布袋戲坑,這個圈子尚出於小眾狀態,上街找十個人問布袋戲是什麼肯定有九個告訴你:不知道。
布袋戲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福建泉州(一說漳州),是用人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劇種。觀眾可見到操偶師傅操作人偶於戲臺上的表演,操閩南語來做演出的口白師傅於布袋戲的演出中包辦了所有人物的對白與念白,具備有仿男女老幼不同人物音質、不同講話風格甚至不同的地方口音的技巧,做到各種不同性格的角色五音分明,加上情緒表達的八聲七情,及其餘基本角色口白等。
不要說偶人很醜好嗎下面有圖為證:
現在的布袋戲融合了各種電腦特效加上操偶師的技術……總之請千萬不要把它想像成皮影戲那樣。要直觀說生動程度的話,個人最喜歡的武戲中有一段完整的三刀流打鬥。嗯,人工操偶完成。你說人偶多大嘛,半人高吧,而且現在動作已經可以精細到面部表情的嘴角微笑。
但是和日本合作,口白這裡的特色算是沒了,因為日本方面是請不同的聲優進行配音——當然也是很多人追這部劇的理由。鳥海浩輔、諏訪部順一、中原麻衣、平川大輔、鈴村健一等人的陣容也是很多之前沒接觸過布袋戲的人開始關注它的原因之一。
不接觸日本動漫多年如我看到前兩個聲優配置想到的還是……網球王子。畢竟諏少配的跡部景吾是我二十年人生裡接觸到第一個印象深刻的…….狂霸酷炫龍傲天總裁式人物。
《東離劍遊紀》故事切入點從昔日一場魔界大軍與人界的戰爭中,人類鍛造出諸多足以發揮無匹力量的兵器——神誨魔械。戰爭過後,被交由護印師長久看守,其中由丹衡、丹翡這對護印師兄妹所守護的,乃是神誨魔械中的最強兵器天刑劍,卻落入以「蔑天骸」為首的惡人手中。在逃離蔑天骸追殺的途中,丹翡偶遇凜雪鴉、殤不患二人。受奇妙緣分所牽引的三人,與新加入的、性格鮮明各異的同伴們,各自懷抱著不同心思,朝著蔑天骸所居的七罪塔,踏上了旅程……
·
基於它只出了一集,也就並無法作出什麼評價。但對比國內臺灣的布袋戲一集七十分鐘帶片頭片尾…..東離劍遊紀第一集不足半小時的劇情……就只交代了被圍殺、救人和大魔王注意到了主角們這三個要點,也不知道說是半小時的放映時間太短(真的很短啊!!!)還是劇情處理得略顯拖沓。
可以感覺出劇組對於細節的處理使得一些與劇情無關的鏡頭顯得唯美,武打戲和特效也是初顯鋒芒,但是劇集時間和劇情內容至少從第一集來看,不夠令人印象深刻(當然,對於第一次看布袋戲的人來說肯定印象深刻)。
但不管怎麼說這檔戲的確因為它的編劇和聲優得到了廣泛的關注。
然而,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布袋戲現今要得到國人的關注居然靠的是日本的聲優和編劇不得不令人唏噓。圈子裡有同好說:「之前一直有意無意的在各種三次朋友圈子裡發布袋戲賣安利,雖然能引起興趣,但真正看進去的人沒幾個。令我沒想到的是,剛剛一看動態,好多根本不知道布袋戲的人忽然都在發《東離劍遊紀》,一下就淚目了。」
其實布袋戲其本身製作從戲偶、武器道具、場景布置、特效製作、操偶師動作與一人獨當一面配所有角色的聲音(臺灣布袋戲的傳統)來看,其本身的藝術文化價值完全不輸任何其他傳統文化。
布袋戲還有一個有趣的傳統就是幾乎每個角色出場都會有自身的詩號,通常由五言、七言的絕句或是宋詞的詞牌格式組成。
這點在這次的《東離劍遊紀》就體現出日本語插入的尷尬,因為翻譯並不能完全用簡潔的語言將文言的詩號含義解釋得淋漓盡致,果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笑)。
從編劇劇情來看,就個人追的金光布袋戲來說,有過對犧牲、傳承、取捨、因果、個人領悟等方面有深入的探討。文戲計策圈套猝不及防腦洞大開,長期伏筆對照歷史線,將中華文化歷史長河從春秋戰國百家爭鳴至文景之治、盛唐與南朝等盡數伏筆結合於劇情進行詮釋。其中關於墨家與墨家鉅子的演繹可以說是全劇經典。朋友,你聽說過弒師鑄心嗎?
「你要記住,無論是誰的孩子,誰的兄弟,你都要一視同仁的不忍,同時也一視同仁的捨得。」——節選臺詞
金光偶爾一檔會專門就佛法方面進行挖深。如菩提三悟,金剛四正,摩訶五趣。「歸三悟,定四正,渡五趣,薩埵十二惡皆空。」主要表現的主題是對於「悟」,作為個人修行帶一路風雨蹣跚而來後的功德圓滿,不一樣的人因為有不一樣的際遇而成為不一樣的人,非是為了天下和平強行替眾生領悟,只有喜樂、沒有悲苦,避免紛爭與痛苦而創造的「和諧」。
編劇擅長寫不同類型的智者的智鬥,或機關算盡,或算無遺策卻止於天命;有徹頭徹尾極致陰暗的反派,也有可恨也可憐令人唏噓不已的反派,至少從編劇筆下的大多數角色身上,可見其心性、成長與轉變推疊相交成矛盾衝突的劇情主線。比太多國產電視劇高明到不知道哪裡去。
以上為拍攝場景
雖然《東離劍遊紀》應該會成為一部不錯的吸睛之作,但是我還是為其對於普羅大眾的吸睛原因並不是因為它是布袋戲而感到有些難過。就如有人說《大魚海棠》抄襲《千與千尋》這種說法,只是那些中國化的元素被日本挖掘喜愛並先一步運用到文化產業中,而後我們再使用類似元素,就難免印上了「抄襲」的標記。
布袋戲也是如此,作為忠實的中國布袋戲愛好者,並不希望以後大家提起布袋戲第一個想到的是:「啊《東離劍遊紀》!我知道!是日本編劇寫的!」因為布袋戲在中國的傳承(臺灣為主),如霹靂布袋戲、金光布袋戲,都早已經各自有幾百集的劇集,而且可明顯看出的是,它們自身也跟上了時代(電腦特效與對人偶的部件改進,且都已經做出外國人角色的人偶形象)。
布袋戲現在仍然是一個很小的圈子。從臺灣發展被安利進大陸,宣傳和周邊活動也是舉步維艱。相較於很多時候國人對外追捧,卻對本土文化卻嗤之以鼻更折辱謾罵的現象也生出無限感慨。 如果只能自娛自樂地縮在小角落的小舞臺上,三三兩兩的觀眾,稀稀拉拉的掌聲。這樣就真的是熱血與情懷嗎?
傳承,更需要的是有人去關注,去真正理解它,熱愛它,才能注入新的生命力從而生生不息。
沒錯我就是來安利布袋戲的。
-END-
△
△
△
故丨事丨藥丨丸
關注我們
每晚提醒你按時吃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