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蓋·裡奇、寧浩,就不會拍電影了?

2021-02-15 導演幫
昆汀·塔倫蒂諾曾經說過一句話,「其實我的每部戲都是這兒抄點,那兒抄點,然後吧它們混在一起。如果不喜歡的話,觀眾大可以不看,我就是到處抄襲橋段的。偉大的藝術家總要偷橋段,是偷,不是什麼他媽的致敬」。

 

昆汀可以稱得上影史裡最會「抄」的導演,且沒有之一。他的這種「抄」並不是簡單地照搬,總可以無縫連接到他的體系當中,即便他喜歡「抄」,也並不妨礙在全世界有無數的影迷,就比如說今年的坎城電影節,藝術總監福茂蹭破頭也要把《好萊塢往事》請到坎城電影節。

 

近些年,確切地說,是從2005年寧浩執導的《瘋狂的石頭》開始,國內的年輕導演們開始陷入了犯罪片的套路,本文稱之為蓋·裡奇式,多條線索+多組人物+一個莫名其妙就被捲入案件的小人物;這幾年韓國犯罪片火了,國內又出現了韓國電影式套路,社會問題意識+人物的極端境遇+韓式暴力美學。每年都會出幾部新導演的犯罪片,或者是蓋·裡奇式,或者是韓國電影式,或者是二者結合。

最近上映的《鋌而走險》類似於蓋·裡奇式+韓國電影式,出場人物一共可以分為四組,大鵬飾演的劉小俊一組;曹炳琨飾演的萬哥一組;沙寶亮與歐豪飾演的悍匪組合夏濤與夏西一組;李夢飾演的陪酒女張茜是一組。

 

電影圍繞這四組人物如何爭奪被綁架的小女孩奇奇而展開。影片一開始可以分為兩條主線,一條是劉小俊+老萬,劉小俊欠了十萬,無奈下幫老萬去偷黑車;另一條是張茜為了給男朋友籌集藥費,僱了夏濤與夏西去綁架奇奇,而張茜買的黑車,就是劉小俊要去偷的黑車,當他把車開回自己的修理廠後,發現了被綁架的小女孩奇奇。隨後,兩條線就產生了交叉,引發了接下來一連串事件。

從這看出,《鋌而走險》多少還是沿用蓋·裡奇的《兩桿大煙槍》和寧浩的《瘋狂的石頭》的結構模式,而且《鋌而走險》與《瘋狂的石頭》都是發生在重慶,其中《鋌而走險》有一場戲,劉小俊帶著奇奇去拿贖金,他從纜車上丟可樂罐,與《瘋狂的石頭》裡,謝小盟的可樂罐砸在四眼的寶馬車上的戲相似。

 

劉小俊在片中的命運,有點像韓國導演羅泓軫的《黃海》的主人公金久南,兩人都好打麻將,也都是因為欠錢逼不得已去犯罪。劉小俊的境遇一步步被逼入了絕境,從偷車還錢到遭遇悍匪,這是一種比較韓國電影式的處理。

 

 

這幾年,國內出現了不少或採用蓋·裡奇式,或採用韓國電影式的電影,李非的《命運速遞》、楊慶的《火鍋英雄》、劉傑的《大世界》、忻鈺坤的《心迷宮》、《暴裂無聲》、饒曉志的《無名之輩》、董越的《暴雪將至》。

 

這裡面的佼佼者是忻鈺坤和饒曉志,忻鈺坤憑藉《心迷宮》在第8屆FIRST青年電影展獲得了最佳劇情長片和最佳導演;饒曉志的《無名之輩》票房達到了7.94億。不管是模仿或是致敬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拍出屬於自己的新意。

每一個導演都可能是某位導演的迷弟,說到致敬,黑澤明可能是全世界被大導演致敬最多的導演之一,看看他的粉絲團,史匹柏、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張藝謀、杜琪峯。

 

史匹柏對於黑澤明的頂禮膜拜眾人皆知,當年拍《拯救大兵瑞恩》諾曼第登陸的時候,史匹柏就想到了黑澤明的《亂》; 喬治·盧卡斯拍《星球大戰》模仿了黑澤明的《戰國英豪》;張藝謀拍《英雄》模仿了《羅生門》,即便他不承認模仿,《影》也可以看到《影子武士》的痕跡;杜琪峯拍《柔道龍虎榜》就是為了致敬黑澤明的《姿三四郎》。

一個年輕導演去模仿自己最喜歡導演的作品,確實是一種捷徑,在很熟悉影片鏡頭語言、劇作的基礎上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作品。

 

蓋·裡奇式和韓國電影式都是現在犯罪片中很流行的模式,一個立志要贏得業內關注的年輕導演想採用這些模式拍片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成功了,就可以證明他駕馭這種類型片的能力,會讓其今後拍片更為容易,獲得了業內的認可,在如今各大電影公司紛紛爭搶年輕導演的大環境下至關重要,畢竟有很多導演在拍完處女作之後,可能需要等待許久才有拍攝第二部作品的機會,甚至有可能沒有拍片的機會。

 

 

 

當下年輕電影人們,尤其是那些立志進入業內的年輕電影人,他們心中崇拜的導演不是奉俊昊、樸贊鬱這些韓國導演,就是像克里斯多福·諾蘭、大衛·芬奇這樣的歐美導演,仿佛這些導演就代表了犯罪片領域的最高水平,當然這些導演的水平很高,但是犯罪片只有這幾位導演拍麼?

就算拍,上面四位的電影也是很難模仿的,有哪個年輕導演可以完美模仿出奉俊昊的《殺人回憶》,克里斯多福·諾蘭的《盜夢空間》,大衛·芬奇的《龍紋身的女孩》呢?犯罪片對於電影工業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韓國犯罪片也是在對好萊塢電影模仿多年才總結出的經驗。

 

就算退而求其次模仿《兩桿大煙槍》,多線索多人物的結構對於創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怎麼保證幾組人物之間的戲劇張力,怎麼保證高強度的敘事節奏,怎麼設置強動機來統領敘事,怎麼選擇剪輯的情緒點,這些都不是一個年輕導演可以輕鬆駕馭的。

 

它需要的不僅僅是創作者的天分,還需要足夠的經驗,需要在劇本、表演、現場調度等環節的高度敏感,這才是一個好的犯罪片導演。現在很多年輕導演扎推拍攝多線索多人物的犯罪片,已經形成了一種審美上的疲勞,而其中大多完成度不高的作品在傷害這種類型,削減觀眾觀看此類影片的樂趣。

年輕導演急於向業內展示自己的能力,反倒增添了幾分投機之嫌,基本功不紮實的情況下還想嘗試敘事結構是不可取的。

 

不要以為《無名之輩》可以賺將近8億的票房,就代表這種多線索多人物模式的犯罪片就真的票房前景大好,國內電影一直有個弊病,只有一種類型的題材賺錢了,大家就一窩蜂地撲上去,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現在不止類型片,就連國內的藝術片導演開始模仿之風。當然這個問題一直都存在,當初賈樟柯憑藉《三峽好人》在威尼斯電影節拿到金獅獎後,國內的青年導演就開始模仿賈樟柯的風格。

 

趙濤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很多導演一直在模仿賈樟柯的電影,在《三峽好人》之後,很多導演就拿著劇本去找她,角色都類似於片中的沈紅;在《天註定》之後,就會有一些類似於小玉的角色。

畢贛成功了,就有人開始模仿畢贛,今年FIRST青年電影展評委會大獎《慕伶,一鳴,偉明》的導演黃梓在接受採訪時說,年輕導演嘴上對畢贛不屑,還是受到畢贛的影響。

 

賈樟柯的「土味」風已經不流行了,很多年輕導演轉而模仿阿彼察邦,以至於出現了「貴州阿彼察邦」、「湖南阿彼察邦」。

 

如果一個年輕導演總是抱著一種功利心態的話,他是不可能拍出好作品的,寧浩只有一個,畢贛只有一個,為什麼要做寧浩第二,畢贛第二呢? 如果想獲得業內認可,或是獲得電影節的認可,還是要踏踏實實拍出自己的作品。

 

難道這個世界上沒有蓋·裡奇、寧浩、昆汀、賈樟柯、阿彼察邦,國內年輕導演就不會拍電影了?

 

怎麼可能。

FIN



年輕導演們參加創投,一方面是希望能得到投資,

另一方面則希望能從評委的意見中有所學習。而作為評委。

相關焦點

  • 蓋·裡奇新作回歸經典風格,曾被寧浩致敬如今陷創新危機
    《偷拐搶騙》(2000)其中,寧浩作為最成功的學生,吸收了其奪人眼球的技法上的營養,領會了後現代的狂歡與消解精神,再輔之對平民現實和大眾文化的敏感度,在這樣一個沒有經典的「二流時代」,成功建造了自己的《瘋狂》大廈
  • 蓋·裡奇:不再神奇的老鬼才,不再瘋狂的壞男孩
    髮際線越來越高,拍電影越來越gay,我們今天的主角,就是麥當娜的前夫,昆汀的同行,寧浩的師傅——英國著名導演蓋·裡奇。曾幾何時,蓋·裡奇與麥當娜還是世人羨慕的一對。1998年,在歌手Sting的一個派對上,剛拍完處女作的毛頭小夥子蓋·裡奇,與風情萬種的女神麥當娜不期而遇。
  • 《阿拉丁》:蓋·裡奇+史皇......也不行
    放在前兩年,怎麼也想不到拍《兩桿大煙槍》的蓋·裡奇,會去拍這種迪士尼的合家歡電影,估計這是缺錢了吧蓋導。不過迪士尼確實還是有錢,除了請到了蓋·裡奇,「史皇」威爾·史密斯還在片中演了個逗比的神燈精靈,沙雕含量極高,瞧這造型,太洗腦了. 很擔心接下來看安叔的新片《雙子殺手》時會不會笑場.
  • 英國電影頑童 | 蓋·裡奇
    蓋裡奇號稱是「英國的昆丁」這位電影放映員出身、靠拍MTV起家的英倫痞子只拍了兩部片子(《兩桿大煙槍》《偷搶拐騙》)就卓然成家蓋裡奇習慣在自己的電影中使用有衝擊力的搖滾蓋裡奇的電影作為cult電影不可避免地在電影中為我們展現大量的暴力場景但作為後現代主義電影導演並沒有將這種對暴力的描寫提升到「暴力美學」的高度也就是說,蓋裡奇的電影對暴力的刻畫
  • 每日影薦:寧浩的時代到了,一部電影捧紅黃渤,瘋狂系列的鼻祖
    摘要:這些年大家看了比比皆是的「瘋狂」系列電影,說起「瘋狂」,或許你們都會跟我一樣,第一時間想起導演寧浩。在說起寧浩之前,小編必須要提到一個人——蓋·裡奇,說起這個人大家可能一時半會不知道是誰,但他是大名鼎鼎的麥當娜的導演老公。我一直覺得此人低開高走,後來又高開低走,這是不是也是一種瘋狂的人生呢?蓋裡奇曾經當過影院放映員,後來自己做了獨立電影人,因為電影處女作《兩桿大煙槍》而名聲大噪。
  • 蓋·裡奇除了《兩桿大煙槍》,居然還拍出了這樣的故事!
    1995年的英國,27歲的年輕人蓋·裡奇拍攝了一部20分鐘的短片,引起了樂壇巨星斯汀的妻子的關注,她決定投資蓋·裡奇拍攝一部電影。這部電影,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影史神作《兩桿大煙槍》。蓋·裡奇年輕時當過酒保、砌過牆、清理過下水道,當過電影放映員,幾乎幹了所有底層青年幹的活兒。
  • 開年最佳,蓋·裡奇風格,如何接地氣?
    12年前,英國導演蓋·裡奇執導了一部名為《兩桿大煙槍》的作品,至今,該片都保持著豆瓣9.1的高分評價,和IMDB前250佳電影的高排名。 不僅如此,這部電影甚至影響了我們的一代導演,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寧浩導演的「瘋狂的系列」,從《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再到《瘋狂的外星人》,
  • 票房沒有那麼大的意義,我就對電影負責 | 專訪寧浩
    「串珠人」的身份也不會面臨太大困難,就像他說:「比方說我看完劇本跟各位導演溝通溝通,提點小建議,當然了,聽與不聽其實每個導演自己有決定權,總導演並不會幹涉導演創作。」寧浩兩年沒有拍長片了。 關於未來的創作規劃,寧浩說「沒有,基本上就是想到哪兒是哪兒,我比較隨緣,也許後面會拍一些正劇,不見得是喜劇的東西。」
  • 了不起的蓋·裡奇又回來了,近期少見的高分電影《紳士們》
    這類群星匯集的「羅漢式」電影並不少見,在票房大賣的也比比皆是,然而電影《紳士們》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這是一部「蓋·裡奇」電影。裡奇再拍一部類似題材的電影。這個發了財的美國人成功地擠進了當地上流社會的社交圈,還娶到了一位美麗的英國女子,這樣以美國人為代表的「New Money」與代表英國傳統社會的「Old Money」之間矛盾衝突,是以往的蓋·裡奇電影中所沒有的。
  • 拍電影必須好玩!「混大成人」的寧浩,如何走上電影之路(一)
    初中畢業以後,寧浩在山西電影學校上了四年中專。這個學校是省裡的電影公司開的,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培養一批能在公司直屬電影院上班的員工。寧浩是學校裡第一批藝術生,主要就是學畫畫,畫電影海報。學校面向社會招生,大部分學生年齡都比較大,都是為了找工作才上的學,寧浩在班裡年齡比較小,也很活躍,所以一直都挺無憂無慮。
  • 《紳士們》來自大智慧的「蓋·裡奇」還是小聰明的「蓋·離奇」?
    儘管比起法國的呂克·貝松來說,蓋·裡奇這部作品沒有跑酷,飆車,大爆炸的場面,但拿觀眾砸掛的行為他可謂玩的爐火純青,一貫的致力於調戲、嘲弄觀眾。他給觀眾們的滿足在於自身的參與感,像劉謙變魔術一樣,觀眾們總希望能一下揭穿他背後的玄機,但最終卻在他製造的玄幻當中五體投地,蓋·裡奇在這一方面絕對是集大成者。
  • 不喜歡電影的寧浩是如何成為導演的
    因為英語差,寧浩沒有報考高中,而是上了一所名為山西電影學校的專科學校。山西電影學校最早是山西省電影公司辦的一個技校,目的是為了培養電影放映員,培訓維修電影放映機的人員。因為當時沒有彩噴技術,電影海報都是靠人工畫成的,寧浩因畫得好就上了這所學校。
  • 《紳士們》:蓋·裡奇的黑色回歸
    文/夢裡詩書《紳士們》既是一部蓋·裡奇的回歸之作,也是一部新穎之作。在這部以黑幫販毒為引的電影中,你會看到蓋·裡奇那令人熟悉的黑色幽默和對多線敘事的出色駕馭,而別具一格的敘事手法以及網際網路元素的融入,則使電影既有著老派英倫的紳士魅力,也有著時髦捧腹的惡趣。談及蓋·裡奇,相信大家最為熟知的便是《兩桿大煙槍》和《偷拐搶騙》。
  • 寧浩瘋狂兩部曲的靈感來源:我們來聊聊《兩桿大煙槍》
    自2006年一部《瘋狂的石頭》橫空出世,寧浩就以他那獨特的黑色喜劇風格徵服了我們的中國觀眾,再到2009年的《瘋狂的賽車》,大家對寧浩更加推崇。這兩部電影我恰好都看過,拍的相當不錯,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在那之前,我已經看過了英國導演蓋·裡奇拍的《兩桿大煙槍》。
  • 導演寧浩也開始「擺地攤」?其實在拍這部電影
    大導演寧浩也擺地攤近日,導演寧浩被拍到在河北廊坊「擺地攤」,又是榨果汁,又是烤肉串,手法相當嫻熟,可能寧導也是一名擼串兒愛好者。據了解,這其實是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拍攝現場,寧浩擔任該片的總導演,並會執導其中一個單元。
  • 寧浩,幾乎沒拍過爛片的導演
    生活的壓力稍大一點就有可能將他們壓垮,但在寧浩的電影裡這種苦難成了笑料,因為沒有什麼比開心更難。如果單純的認為寧浩的電影光有喜劇元素,那真是把他想膚淺了。人性與對社會罪惡的深究一直是他的黑色幽默,這種拿捏的精準甚至超過馮小剛。寧浩曾在採訪中講到:「我覺得喜劇其實是一種批判,笑聲是一種批評,人們看到值得批評的事情往往會發笑。」
  • 不喜歡電影的寧浩是如何成為鬼才導演的?
    因為英語差,寧浩沒有報考高中,而是上了一所名為山西電影學校的專科學校。山西電影學校最早是山西省電影公司辦的一個技校,目的是為了培養電影放映員,培訓維修電影放映機的人員。因為當時沒有彩噴技術,電影海報都是靠人工畫成的,寧浩因畫得好就上了這所學校。
  • 徐崢寧浩這兩個人精,把中國觀眾的心理研究透了!
    記得2007年為了慶祝坎城電影節60周年,包括西奧·安哲羅普洛斯,大衛·林奇,拉斯·馮·提爾,張藝謀在內的35位世界知名導演,每個人拍了一部講述與電影院緣分的3分鐘小短片,匯集成劇情片《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電影》。
  • 寧浩:我拍的都是追不上社會的人
    看來在電影裡客串角色不單是他的「愛好」,也是他的「本事」。問他這次為什麼沒在《北京你好》裡過「戲癮」,寧浩笑著說,「別搗亂,讓大家發揮好一些,我就是玩兒,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需要。」但有趣的是,這次寧浩雖然人沒出鏡,但他仍舊悄咪咪給自己安排了一個「植入」。「片裡楊新鳴提了,『我姓寧,寧大夫』,這就行了。」
  • 聽寧浩、徐崢、文牧野談電影,聊人生
    寧浩和徐崢是多年的好搭檔,寧浩在給《瘋狂的外星人》選景時看到了《我不是藥神》的原型故事——一位慢粒白血病病人從印度代購藥回國救人,他跟徐崢講了這個故事,說很想拍。徐崢說,你拍我就來。寧浩想了想,又把這個故事講給了文牧野——「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籤約的十四位新人導演之一。文牧野一聽,好,這是英雄題材,英雄題材必須寫。一寫快兩年,劇本定稿,寧浩監製,徐崢監製、領銜主演,文牧野導演,這條船終於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