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院士談教師職業:工作是點燃蠟燭,但不是「毀滅」自己

2020-12-28 愛桐哈

雖然國家現在對教育越來越重視,老師們的待遇和社會地位都提高了很多,但不可否認,還是有部分老師對自己的職業不夠認同,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的鄉村教師,他們的生活可能還存在一些困難,因此不少人都認為選擇教師職業就是選擇了成就他人、「燃燒」自己。

鍾南山表示,以前讀書的時候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

「教師的工作是點燃蠟燭,照亮了別人,『毀滅』了自己」。我覺得這句話只有一半是對的,教師點燃蠟燭,照亮了別人,但另一方面不是「毀滅」自己,而是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什麼人最受歡迎?那就是為社會、為集體作奉獻的人。

唐代的詩人韓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業是教書育人,其過程屬於教學相長,並非耗費自身資源,更談不上什麼「毀滅」,教師在育人成才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教書育人相輔相成

教書育人,不僅是教書還要育人,這是相輔相成的。為什麼有的學生特別敬佩自己的老師,我認為這不僅是因為業務能力,更重要的是老師的為人。老師的為人會在無形中影響學生,我們對此深有體會。

有人說選擇了教師職業就是選擇了「白+黑」、「5+2」,這句話不算誇張,雖然老師們都有寒暑假,但在平時單位時間的工作量還是挺大的。如果你想學生做一件事,比如搶救病人,那你先做,學生能看出來,即使不說他們也能感受到。教書育人,常常不在口頭上,更多是在行動上。

教師也是普通人

教師的職業雖然值得尊敬,但和其他各行各業的人一樣,也都是普通人,需要依靠這份工作養家餬口。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的實質和其他職業並沒有什麼不同。教師首先是人,也需要吃穿住行,也有七情六慾,然後才能從事教書育人這項活動。

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深遠,不僅要「學高」,還要努力做到「身正」。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甚至是老師無意中的一句話就會讓學生記住一輩子。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任何一種工作都是辛苦的。想當初,自己千辛萬苦當上了老師,想著要大展身手。站上講桌才發現,老師的工作量遠比想像中要大:教學之外,還有教案整理、考核評估、學生家訪、假期培訓、職稱評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相比給學生傳授好知識,我認為教師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培養他們良好的素質和品行。在知識的層面,重要的則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思維與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要做到這些,教師唯有自己品德高尚、為人師表,才能成為學生們的榜樣。當一個教師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人才,桃李滿天下的時候,那種成就感是難以言喻的。

相關焦點

  • 四川小夥用泥塑出鍾南山雕像,評論沸騰了
    他談戰「疫」、談授勳、談教師寄語廣大師生整個演講精彩不斷,引發網友點讚↓↓↓談教師許多人常常將「老師比作蠟燭」鍾南山表示,「這話只對了一半」「常聽說教師像一根蠟燭一輩子照亮別人,『毀滅』自己我看這句話只有一半是對的
  • 「抗疫」先鋒鍾南山院士的事跡
    連日來,疫情防控工作牽動人心,每個人都拿著標尺在測量。有質疑少數領導幹部失職不作為的,有批評捐贈物資發放不及時的,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這天,鍾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當晚,身著格子襯衫的鐘南山出現在央視《新聞1+1》視頻連線中,肯定了有人傳人現象,證實有醫務人員感染,坦言現在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還很不夠,同時提醒大眾戴口罩有用,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
  • 吳孟達高鐵偶遇鍾南山院士,鍾南山院士比吳孟達還年輕啊
    實事求是,當今社會最有價值的「明星」,不是演員也不是歌手,而是為國效力的頂尖人才,比如說國士無雙的鐘南山院士,自疫情爆發之後,一直堅守在崗位上,兢兢業業,晝夜未眠,為抗疫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前段時間被授予了共和國勳章,國家級榮譽,何其的無上光榮。
  • 鍾南山院士戰疫60多天行程曝光!
    1月18日,84歲的鐘南山院士拿著「無座」票,擠上了從廣州開往武漢的G1022列車,餐車中的他眉頭緊鎖。他讓大家別去武漢,自己卻第一時間義無反顧地去了。從1月18日至今,鍾南山院士臨危受命,在戰疫最前線奮戰了60多天。
  • 揭秘83歲鍾南山背景?母親生於鼓浪嶼首富之家,曾在美國進修醫學
    」鍾南山院士向全院師生分享教書育人的感悟「常聽人把教師比作蠟燭,一輩子照亮別人,毀滅自己,我看這句話只有一半是對的,教師照亮了別人,但另一方面不是毀滅,而是體現自身價值,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我們現在處在非常好的人生際遇,有一個非常好的工作、創業舞臺,生逢盛世,該不負盛世,現在的時代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不論是老師還是同學都要珍惜!」
  • 專訪鍾南山院士:「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醫生看的不是病,而是病人  專訪院士鍾南山4月4日,鍾南山在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接受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訪。本報記者 張銳 攝  清明節三天假期,84歲的鐘南山一直在位於廣州醫科大學越秀校區的辦公室工作。
  • 藝人沈佳欣被禁言後再度質疑鍾南山!一個院士的能量真有這麼大
    ,估計大家也是見得多了,但是碰瓷鍾南山鍾院士如此重要的醫學界人士,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沈佳欣也是重新開設了自己的帳號,並且還再度質疑鍾南山,一個院士的能量真的有這麼大?其實鍾老的職業背景,職業能力,鍾老低調謙遜品格讓人敬佩,難道鍾老必須炫耀一下自己的功績才算做了實事兒?。
  • 鍾南山院士被女明星沈佳欣嘲諷,被禁言後再度挑釁
    發文質疑鍾南山院士整天在鏡頭前,發明了什麼藥物,治療好了多少人,有什麼研究成果,做出了什麼貢獻。不僅如此,沈佳欣在被大眾批評時也是瘋狂反擊,嘲諷鍾南山院士「吃相難看,沒穿衣服,帶貨抗疫無功」,同時也是在她自己的海外帳號上面把個人介紹也是改寫成了因懟鍾南山院士而封殺等表現自己可憐的詞語。
  • 向中國的脊梁——鍾南山院士致敬
    沒錯,他就是鍾南山院士! 於是,在到達之前的緊張工作之餘,閉上眼睛養養神。 到了武漢,又馬不停蹄地奔赴第一線:
  • 鍾南山院士簡介 及傳奇事跡
    鍾南山院士,福建省廈門市人,1936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呼吸內科專家。1960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醫療系,1979至1981年公派英國進修。1984年被授予首批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 鍾南山院士的父親鍾世藩是「八大金剛」之一,父子兩人模樣特別像
    鍾南山院士的父親鍾世藩是「八大金剛」之一,父子兩人模樣特別像子承父業,鍾南山院士的父親鍾世藩是我國著名的兒科專家,也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八大金剛」之一,曾與謝和平創造性地採用瓊脂擴散技術來鑑定肺炎及雙球菌型別,探討了胎鼠對病毒的感受性
  • 訪談|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1979年10月20日,輾轉前往英國留學的鐘南山,在貝爾加湖畔繞行的火車上度過了自己43歲的生日。車窗外是大森林,大雪已經紛紛揚揚落下,鍾南山看得著迷,他想:「未來會有什麼東西等著我呢?」他那時候不太會想到,41年後的生日時,等著他的,除了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頭銜、「共和國勳章」的榮譽,更有一場場事關全人類健康福祉的硬仗。
  • 知名打假人王海力挺沈佳欣,支持質疑鍾南山院士
    當網紅與明星並不是那麼容易的,沒有一定的定力是很難在公眾面前走多遠的。王海運用自己的職業能力讓辛巴慌了神,同時也蹭了一波熱度,讓自己名聲大噪。王海職業打假人的名聲也在業界甚至網絡上越來越響亮。這也將為其帶來不小的名利,現在是流量時代,很多人為了能獲得流量走紅不擇手段。
  • 鍾南山院士日程表的背後,這些感人的故事值得講給孩子聽
    近日在央視《故事裡的中國》節目中秘書透露鍾南山院士疫情期間前往武漢的更多細節一張日程表衝上熱搜鍾南山院士疫情期間的日程表已經開啟了「連軸轉」模式在這份84歲院士的日程表上一條條信息密密麻麻鍾南山院士的秘書蘇越明表示在紙面上記錄的這些行程背後還有大量的工作
  • 《還是鍾南山》新書首發,再現鍾院士兩次「抗疫」事跡
    《還是鍾南山》新書首發,再現鍾院士兩次「抗疫」事跡 鍾南山院士為《還是鍾南山》贈言。在發布會現場,經濟日報出版社社長韓文高表示,這本在疫情期間出版的書記錄了鍾院士十七載兩次戰「疫」傳奇。這本書最初的名字叫《勇敢戰士:鍾南山傳奇》,在非典期間出版。17年後,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經濟日報出版社、秦朔聯合策劃,將《勇敢戰士:鍾南山傳奇》這本書,重新修訂、改名為《還是鍾南山》,並於2020年4月正式出版。
  • 《可凡傾聽》播出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重磅訪談
    11月21日,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深度訪談欄目《可凡傾聽》播出了《大醫精誠——鍾南山院士專訪》,鍾院士和曹可凡一起,完成了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回望。節目播出後,引發轟動,「鍾南山談疫情期間最大壓力」迅速衝上熱搜榜。
  • 鍾南山回到母校為「鍾南山」揭幕
    鍾南山塑像揭幕學醫並不是為了多賺點錢「我是1955年畢業,到現在已經是65年了。65年的光陰一下過去了,華附在這65年裡發展得非常非常快。」鍾南山院士的出現引來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鍾南山和同學們講述了全體中國人民特別是醫護人員戰疫的故事,勉勵同學們要有「大我精神。」「今年的疫情防控期間,華附在組織師生、校友進行愛心協助抗疫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我們的很多校友到武漢進行支援,這體現了華附人的愛國愛校的精神。」鍾南山說,華附學生一方面在學習工作要提高,同時社會責任感也要提高。
  • 84歲鍾南山院士談不老秘密,談健康吃法,看了讓人受益匪淺
    近期,小編忍不住看了很多關於鍾南山院士談自己不老秘密的文章和視頻,也看了很多關於他談養生,談吃,談健康的不少文章和視頻,看後感到真是受益匪淺!今天,我就把鍾南山院士所談的怎樣「吃」會健康的方法和自己的一點兒心得體會,寫成文字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看後也都能夠,吃好喝好,身體倍棒,健康長壽!一,鍾南山談一日三餐,以自身做表率,給人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鍾南山院士主張和建議:「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飽,晚餐要吃少」。
  • 鍾南山:院士、戰士、國士!
    6.2003年被鍾南山稱為「特殊的一年」:遇到很多未知的課題,無章可循,自己一天要做出幾天的工作,包括治療的問題、學術上的問題,還要制訂國家規劃。而引發這一「特殊」性質的就是SARS(非典型肺炎)的爆發,此時,鍾南山已經67歲。2002年底「非典」病例最早在廣州出現,一時間,「非典」病毒不可避免地開始從廣州往外擴散。
  • 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
    【鍾南山、李蘭娟兩位院士亮相《可凡傾聽》】日前,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深度訪談欄目《可凡傾聽》播出了《大醫精誠——鍾南山院士專訪》,鍾院士和曹可凡一起,完成了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回望。節目播出後,引發轟動,「鍾南山談疫情期間最大壓力」迅速衝上熱搜榜。11月28日,《可凡傾聽》還將播出李蘭娟院士專訪,兩大重磅嘉賓、兩期「王炸」節目,《可凡傾聽》正在努力踐行一檔全國知名人文欄目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