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家庭條件帶孩子,別人家的孩子卻出口成章,秘密竟然是…

2021-02-13 常春藤英語集團

嗨,大家好,我是小熊,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讓小熊十分感慨的小故事。

 

01

前不久小熊去深圳表姐家,一進門將近一年多沒見的小侄女就很熱情的給小熊遞鞋子,拉著小熊去她的房間看表姐剛給她買的全套唐詩宋詞,

 

表姐是學中文出身的,雖然能理解姐姐是想從小耳濡目染培養孩子,但是這對於6歲的小侄女而言,小熊忍不住問表姐,「這麼早要求孩子背這些會不會太急了些。」

 

表姐說:「我們不都是從小背嘛,雖然孩子還不太能理解詩詞的含義,但是古詩詞的韻律確實有助於鍛鍊孩子說話的能力,也可以讓她更自信。」

 

小熊不得不佩服表姐的遠見,確實從小背誦古詩詞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

● 詩詞的韻律可以培養孩子的語感,提高孩子的說話能力。

● 背誦詩詞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文學氣質,長大後更為靈氣。

● 從小熟讀古詩詞,上學後語文成績往往更加優秀。

02

近年來,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的新教材中古詩詞的比重加大了。

 

2017年9月新推出的中小學《語文》教材 ,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古詩,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約佔課文總數30%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

 

高中更甚,教育部特別指出,新課標高中語文必背篇目從14篇暴增到72篇。

 

可見,古詩詞在孩子學習生涯中佔重要位置!

 

03

很多家長說,「孩子太小,注意力容易分散,買了好多圖文並茂的《唐詩三百首》也沒翻過幾次,很是苦惱。」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很難讓他們專心致志的去做一件事情,我們可以通過音頻潛移默化的讓孩子學習古詩詞。

 

家長們不僅可以在日常把音頻播放給孩子聽,還可以作為孩子睡前故事,每天一首詩,日積月累,孩子的古詩詞積累便水到渠成。

 

張曼娟老師的《細品詩詞100首》音頻課程用通俗易懂有趣的話術,向孩子們講解詩詞的奧妙,讓孩子們能夠融入到詩人的情景當中,深入的理解詩人的情感,並對古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


東吳大學中文博士、華文暢銷女作家、博士生導師,

常年受邀於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等地巡迴演講。

「曼娟老師」講經典,引爆臺灣經典學習熱潮,成為家長與孩子心中「古文新詮」第一人。

 

●1985年出版《海水正藍》,獲選為臺灣四十年來最巨影響力的十本小說之一

●2005年成立私塾「張曼娟小學堂」,帶領小孩子閱讀經典與寫作,

●2005年企劃錄製《張曼娟小學堂》有聲書,連續三套創下臺灣有聲書排行榜第一名佳績。

●2006年開始企劃創作童書系列,本本暢銷與多次獲獎,並成為各級學校指定閱讀書目。

① 12個版塊多方面了解古詩詞魅力

② 熟讀並理解100首詩的含義

③ 掌握朗誦的韻律與節奏

④ 提升形象氣質與文化修養

⑤ 獲得詩詞中的人生啟示

⑥ 提高引經據典/出口成章的能力


適合有7-14歲孩子的家庭(尤其適用於睡前聽)

01-21節 季節詩——春夏秋冬四季都是好時節‧

22-29節 遊戲詩——古代小孩玩什麼

30-37節 友情詩——相親相愛好朋友‧

38-42節 孤獨詩——孤獨是一種詩意‧

43-50節 田園詩——山清水明農家樂‧

51-57節 月亮詩——月亮代表我的心‧

58-62節 思念詩——思念偏在別離後‧

63-69節 詠物詩——天生萬物多可愛‧

70-75節 邊塞詩——戰鼓隆隆邊塞行‧

76-88節 植物詩——花紅柳綠映人眼‧

89-93節 時令詩——歡度節慶喜迎年‧

94-100節詠史(人)詩——那些人與那些事

————▼▼▼  敲黑板劃重點  ▼▼▼————


12大版塊,100堂課,

100首詩詞解讀,1000分鐘超值內容

僅需149元!!!

平均每節課只需1.49元

購買成功即可永久反覆收聽!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課


 帶著孩子一起細品詩詞100首


相關焦點

  • 森碟是「別人家的孩子」,同樣,田亮葉一茜也是「別人家的父母」
    認識森碟是在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了》,是一檔親子類節目,主要是爸爸帶孩子體驗生活。森碟不僅長相美好,更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沒有一點富家子弟的嬌氣和做作。森碟如此優秀,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森碟繼承了父親良好的運動天賦,喜歡跑步、遊泳、衝浪、攀巖、輪滑、滑板、花滑和網球。此外,她還喜歡做手工、彈鋼琴、拉小提琴。以上每一樣,森碟都不是淺嘗則止,都做得有模有樣,好些都拿了大獎。
  • 如何教會孩子勇敢?擺脫「別人家的孩子」,讓孩子自信心中有光
    很多人小時候,可能都被父母口中「別人家的孩子」打擊過。我聽過的大多數父母都是在說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多麼優秀,或者彈鋼琴畫畫多麼的厲害,而我是一個例外。我被爸爸拿來對比的竟然是別人家的孩子幹家務多麼的厲害。
  • ebke安咖:「別人家的孩子」背後,藏著廚房的秘密!
    我們坐在廚房吧檯邊,在和米勒夫婦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了德國人讓孩子學做菜的奧妙:孩子都有好奇心,稍微長大一點,就開始對廚房裡的一切感興趣。德國人就充分利用了這種好奇心,教他們學做菜,在鍛鍊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同時,也能夠讓孩子從小感受親手為家人製作美食的美好,在成就感和親密感中,體會家的溫馨與歡樂。
  • 1000句「成語接龍」,環環相扣,首尾相連,孩子「出口成章」!
    小學的成語積累量是相當重要的,但是很多孩子對於語文的積累感到非常枯燥無趣,很少有孩子能夠耐心的去好好背誦幾個成語,作為家長也非常理解孩子的心情。小學的孩子是好奇心非常強的,喜歡有趣的東西,但是成語單詞很難讓孩子產生興趣,所以孩子對記成語感到無趣或者枯燥也是可以理解的。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家的孩子」
    我們常常從父母口中聽到「你看看別人家孩子XXX,多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好,畫畫也很棒……再看看你,什麼都不會,還不知道努力,怎麼也不給我爭口氣……」這樣類似的比較很常見,但是,我想說「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家的,為什麼不換個角度去看待問題呢
  • 黃庭堅,「別人家的孩子」?
    「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人生有著怎樣一番經歷?其一,天資過人,屢受賞識。據史料記載,黃庭堅年少時就聰明過人,五歲開始讀五經,七歲就能寫詩,不僅才華出眾,而且記憶力極強。據說有一次,黃庭堅的舅舅李常看到他書架擺得很亂,隨便抽出書來問他內容,竟然怎麼都問不倒他,當時驚嘆不已。十五歲以後,黃庭堅追隨李常在淮南一帶遊學,由於才氣出眾,很快受到李常同學孫覺的賞識,並最終順利成為了孫覺的女婿。
  • 古代那些「別人家的孩子」
    身為父母,在有意無意中總把自家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由於「這山看到那山高」心理作祟,總覺得孩子是別人家的乖。於是「別人家的孩子」一詞悄然發生了語義增值,既是對人家孩子的充分肯定,也被賦予了優秀孩子的潛在含義。
  •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很拼!
    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很拼! 即便如此,趙閆的父親直到現在還時不時犯嘀咕:女兒趙閆澳大利亞學成歸來,不好好當她的海歸白領,居然跑回家鄉創業,兩個到內地讀大學的兒子竟然也和女兒一拍即合。趙閆對此卻很有主見:「我們不想只做家鄉變化的見證者,我們要做家鄉的建設者。」
  • 想要孩子出口成章,家長要這樣教
    我懷疑老師是出於避免讓孩子遭受混合雙打,才閉著眼睛打了個一百分!但不得不說,這孩子的詞語儲存量真是讓人佩服!隨便拎出一個成年人,也不一定比這孩子說得多!豐富的成語儲備量可能讓孩子出口成章,掌握不好卻可能是胡說八道!所以家長在教孩子成語時,別光要求孩子死記硬背,這樣教才能讓孩子真正出口成章!
  • 有一種比較叫「別人家的孩子」,可我也想要「別人家的父母」
    前不久看到這樣一個新聞,南京一名13歲男孩因為爸爸總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比,一氣之下就選擇離家出走,並且還給他爸爸留下了一張紙條,好在民警及時將其找回。新聞一出,瞬間就引起網友對「別人家孩子」這個話題的熱議。
  • 《流淌的美好時光》周澄奧,果然是「別人家的孩子」
    現實主義青春劇《流淌的美好時光》正在湖南衛視熱播,劇中周澄奧飾演的顧森西向喜歡的人表白時大膽坦蕩,對至親的雙胞胎姐姐處處維護,遇到了情敵也據理力爭不輕言放棄,實力演繹「別人家的孩子」。這個「別人家的顧森西」生活工作中也如同森西一般積極、執著,為了磨鍊演技,上戲畢業便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中國國家話劇院,成為一名話劇演員。
  • 《以家人之名》中的二哥,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家的男神
    人生贏家是什麼感覺,別人家孩子的學習成績加上青春電視劇男主的顏值,人生巔峰說的應該就是這種狀態了吧。《大宋少年志》是以一場爾虞我詐的鬥爭為故事背景,講述的是一場鬥爭中,有幾個滿腔熱血的少年加入秘密組織,為了國家犧牲自由甚至犧牲自己,在鮮為人知的地方悄悄的維護安定生活,守護國家土地,保衛人們平安的故事。
  • 「別人家的孩子」藍盈瑩,為何不討喜?
    她可是別人家的孩子啊!藍盈瑩在《浪姐》中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個人出演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別人家的孩子」,是那個從小「打敗」我的人「別人家的孩子」誰會喜歡? 別人家的孩子不是用來喜歡的,而是用來比較的。甚至有人說「別人家的孩子」簡直是童年的噩夢!從小父母就拿別人家誰誰誰如何優秀來與我們比較,耳朵都聽出繭子了,心裡難免討厭那個甚至與我未曾見過面就「打敗」我的別人家孩子。
  • 芝麻街英語獲家長認可:孩子從零基礎到出口成章令人驚喜
    孩子上課以來,芝麻街英語從沒有讓我們失望,從毫無基礎到時不時能『出口成章』,給了我們驚喜」,芝麻街英語小學員天天的媽媽在談及孩子這一年來在芝麻街英語學習收穫時興奮地說道。4歲的小學員天天目前在芝麻街英語學習K階段(幼兒園階段)課程,在近一年的英語啟蒙過程中,天天不但對英語這門新語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掌握了大量的日常用語表達。
  • 不要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你和孩子的關係
    網上有個經典段子,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就是一個孩子寫的內心自述,大概是這樣的:「從小我就有一個宿敵,叫別人家的孩子,他脾氣好,天天就知道讀書,從不打遊戲,也不外出打架,每次考試都能考出好成績,他孝順父母,無所不能。」這個對比內容很揪心,但對比的心態卻是很多父母的常態。但父母不知道,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帶給自家的孩子多大的壓力,甚至是一生的陰影。
  • 別人家的孩子:我的同學是清華twins學霸
    追著馬氏姐妹的「陰影」,我也上了清華相對於眾多慘受「別人家的孩子」荼毒的孩子來說,我覺得我還是相當幸福的,至少我的父母只是說說,最終在我的誓死捍衛下都向我妥協,而且事實證明,報班什麼的,是本世紀自《無極》以來最無聊的一項活動,一群人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學習學校裡學過的或者將要學到的知識,父母們排著隊去交錢,生怕別人家的孩子學了,自家的孩子沒學
  • 別人家的孩子:2歲寫詩,7歲成名,看看別人家的教育是怎樣的
    最近在讀《姜二嫚的詩》,裡面精選了她從4歲至11歲創作的141首詩,感覺捧在手心的,是孩子的天真爛漫、天馬行空。在讀的過程中也感慨,別人家的孩子這麼優秀,和別人家的教育,是分不開的。而同樣的,在姜二嫚兩歲的時候,爸爸也開始記錄,才有了家裡的兩位兒童詩人。(姜馨賀和姜二嫚)其實跟朋友探討的時候,就有朋友吐槽:就這?這也能出版?這也能叫詩?
  • 別人家孩子是學霸,我家孩子卻不愛學習,李玫瑾教授教你咋辦
    中、高考放榜以來,各種「學霸」閃亮登場,總分尖子、單科狀元、上重點高中、被清華、北大名校錄取,「別人家的孩子」捷報頻傳,還有一家姐弟幾個同時考上名牌大學的,而自己的孩子呢?有的家長認為自己講得不夠好,還要請老師、親戚朋友來幫忙遊說,甚至請「別人家的孩子」來現身說法的。但結果如何?往往事與願違,一通接一通的大道理,輪番轟炸,孩子由認真到漫不經心,最後,頭腦都要爆炸了,形成強烈的抗拒心理,枯燥無味、盛氣凌人的說教起了反作用,孩子破罐子破摔,學習積極性比之前還差。
  • 孩子的脾氣到底隨爹隨媽?影響孩子性格的這點,竟然真的靠遺傳
    每個孩子出生時,並非白紙一張,基因的魔力早就讓他們帶上了自己獨有的特質。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性格是天生的」,這句話不無道理。 相比之下,本身家庭條件還可以的艾迪卻最不幸。他養成了情緒化而低自尊的性格,最終患上躁狂抑鬱症,自殺身亡。
  • 大衣哥朱之文孩子現狀——家長的格局決定孩子未來
    在朱之文稍有名氣時,有記者曾去大衣哥家採訪,那時朱之文的兒子小偉還是學生,面對鏡頭眼睛裡還透著青澀。隨著大衣哥的成名,大衣哥的身份和地位發生改變,兒子小偉的心態同樣發生了改變。因為家庭條件變好,雪梅在飲食上毫無節制,原本瘦弱的女孩,體重瞬間增至200多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