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麻辣燙一下子上了兩次熱搜,一次是有網友爆出張亮是楊國福的外甥。
另一次則是源於中國麻辣燙在韓國大受歡迎。
而在麻辣燙界,一直有一場爭論:麻辣燙究竟是四川的還是東北的?
想起之前聽過的一個段子:
說是有個網友去吃樓下的麻辣燙,覺得味道不錯,就跑去問老闆:「老闆,你們家麻辣燙做這麼好吃,你是不是四川人啊?」
老闆很開心:「嗯吶,那可不咋地,必須四川那旮沓的。」
在哈哈大笑之後,這麻辣燙的四川和東北屬性就更讓人云裡霧裡了。
麻辣燙最初的模樣
據目前可考究的資料認為,麻辣燙起源於四川樂山牛華鎮。
所以,就緣起而言,麻辣燙,是正宗的四川產品,也是火鍋的衍生品。
至於為什麼說麻辣燙是火鍋的衍生品,看麻辣燙這三個字的詞源便可知曉。
麻辣燙三字正是取自正宗四川火鍋的6個講究:麻、辣、燙、脆、鮮、香。
儘管在今天,火鍋已經成為普羅大眾皆可消費的廉價消費品,但直到90年代中期,火鍋仍是奢侈品。
當時,經營火鍋的都是廳堂幾百平米的飯店,裝修豪華,一桌坐十人以上,人均消費大約是普通市民小半月的工資。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小吃的麻辣燙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化身為簡化版的火鍋,出現在了四川各城市的街頭。
最早的街邊麻辣燙非常簡陋,電線桿下隨便支個小攤或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爐子旁燒熱了紅油翻滾的湯鍋。再把火鍋的食材用籤子穿起來,吃多少拿多少,選好了就等著美味出爐就行。
四川有首歌謠就描繪了當時吃麻辣燙的場景:
「八十年代街邊站,電桿腳下燙串串,一口砂鍋幾樣菜,一盤幹碟大家蘸。」
四川沒得麻辣燙
川渝地區著名笑星李伯清曾經在微博上聲稱:
四川從來沒有麻辣燙這種東西賣,四川人也不曉得究竟啥子叫麻辣燙。
但是後來他刪去了這條微博,在自己的公眾號提到四川麻辣燙的時候改成了:也是有過的。
不過,也只能是『 有過 』了,就跟愛過一樣。
90年代末,各行各業的門檻被打破,其中就包括火鍋的經營模式。這個時候,小火鍋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小火鍋一改之前火鍋的貴婦面貌,開始走平民路線。
巴掌大的空間也可作為店面,裝修也是能簡就簡,往往只能放下六七張方桌,一桌坐個四五人,每份菜的分量也相應削減。
就是靠著在每個環節壓榨到極限,再加上激烈的競爭攤薄了利潤,火鍋慢慢成為工薪階層也可嘗及的美味。
火鍋便宜到這種地步,麻辣燙的廉價優勢也就蕩然無存。
當時又恰逢整頓市容的高峰期,在成都這樣的大城市,麻辣燙就慢慢被淡忘了。
而其形式的遺產被小火鍋吸收,逐步演變成串串香、冒菜等新產品。
出走的麻辣燙
麻辣燙出生於四川,可真正將麻辣燙揚名國內外的卻是東北人。
從上世紀80年代四川一隻盛滿紅油的鋁鍋,到現在涵蓋繁複鍋底品類的美食。
這一盞湯火晃悠悠過了哈爾濱無數個刺骨的寒冬,並在遙遠故鄉兩千餘公裡的土地上完成了蛻變,最終成長為了國民級別的美食。
麻辣燙出走四川,失去的是「川味」,贏得卻是整個世界。
有一句玩笑話,說四川人對於一個人徹底失望的表現,就是點一份鴛鴦鍋。
而在包容萬象的麻辣燙裡,麻辣不再是作為一種門檻,而是招徠顧客的特色。
到了現在,在中國絕大多數的麻辣燙店裡,你可以直截了當地表達自己對於辣味的偏好,並且不受掌勺師傅任何白眼的情況下,自由搭配出一碗不麻不辣的麻辣燙,如果你心再狠一點,它甚至可以不燙。
這一切都得「歸功」於東北人。
而麻辣燙能在東北人的手中變成享譽國內外的美食,變化又豈止這些:
在模式上,麻辣燙從最初的「籤數」結帳模式,慢慢延伸出了品類、斤兩等的計價方式;
在風格上,麻辣燙從昔日裡街頭鋁鍋的攤位中解放出來,成為裝修化、專業化的店面模式;
在口味上,更是化了一條渭涇分明的界限:混合著麻醬、蒜泥、甚至是沙茶醬的佐料,而這在川蜀地帶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如今的麻辣燙,在這囫圇吃法中,消解了飯菜之間的鴻溝,杯盤的差異,卻又於各式蘸料中保存著個人的口味習慣。
而這,正是麻辣燙能讓所有人都欲罷不能的緣由所在吧。
簡簡單單的一碗麻辣燙,暗含乾坤。
乾坤一碗,一碗乾坤。
肉類、蔬菜、麵食,諸多食材匯聚其中,來來往往的食客們,吃的不是口味,而是新潮。
我們的麻辣燙能走出國門,受到韓國人的追捧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