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樓上
5月22日,嗶哩嗶哩影業被其大股東東方明珠旗下的尚世影業以200萬轉讓全部45%股權。
此時距嗶哩嗶哩影業成立僅一年半的時間。
根據嗶哩嗶哩影業財務數據顯示,嗶哩嗶哩影業自成立以來毫無營收,且16年淨利潤為-0.61萬。低價轉讓的背後也透露出網際網路影視公司內容變現的艱難。
實際上2015年到2016年在「網際網路+」的大力提倡下,網際網路企業紛紛湧入電影市場後,網際網路影業在大舉進軍中並沒有迎來春天。
嗶哩嗶哩影業成立於2015年11月。由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海幻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即B站)和上海寬娛數碼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資1000萬元成立嗶哩嗶哩影業。
公司成立之初提出要致力於開發針對90後、00後的IP影視資源,與此同時藉助SMG尚世影業公司在影視劇策劃和製作方面的資源能力,來共同打造二次元內容開發、宣發陣地。
但是一年半過去了,現在迎來的卻是大股東對股權的甩賣。作為嗶哩嗶哩影業大股東的東方明珠全資子公司尚世影業,擁有45%的股權。尚世影業作為SMG的事業群核心,其宣發能力很強,出品過《蝸居》、《甄嬛傳》這樣的熱劇。尚世與b站的合作一度被認為是二次元文化內容的再深入開發,有望為二次元內容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
但成立至今,嗶哩嗶哩影業的投資都失敗收場。貓眼專業版顯示其代表作品《精靈王座》票房為2502.4萬,《我在故宮修文物》票房僅為645.8萬,都是叫好卻不賣座。
b站成立至今,吸引了一大批二次元用戶,年齡以90、00後居多。騰訊副總裁程武在2015年的一次行業大會中預測說小眾的二次元文化會逐漸過渡為大眾「潮」文化。艾瑞諮詢也發布2015年中國二次元用戶達到2.6億人。b站作為二次元粉絲聚集的視頻網站,擁有高的粉絲粘合性。作為b站的用戶,享受的是在b站發彈幕和自己同齡人交流的樂趣。
但當二次元被搬上電影屏幕,就很難享受到在原視頻網站中的交流腦洞的樂趣,甚至更難說人們是在為電影而看電影,還是因為好玩去看電影。小眾的潮流如何推廣成大眾「潮」文化並在其中盈利,對待這點,b站董事長陳睿表示目前也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
在二次元內容市場還需開發的當下,b站的電影路仍舊困難重重。不少b站用戶所說b站看片指日可待的話,目前還無法實現。
在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黃金時代,又遇上「網際網路+」的大勢,各網際網路企業急速湧入電影市場想要分一杯羹。以BAT為首的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成立影業公司。但在這場混戰中,並沒有網際網路影業公司突破阻礙,脫穎而出。
在網際網路影業的大混戰中,BAT網際網路巨頭公司擁有廣的資源、渠道和平臺。是其他小眾網際網路公司無法企及的。但是在電影上似乎所有的網際網路公司都無法深摸其道,網際網路思維固然重要,但不是專業的電影人,在對電影的把握上還是會有偏差。
作為BAT的頭部,騰訊於2015年9月11日、17日分別成立企鵝影業(後更名為企鵝影視)和騰訊影業。騰訊影業依託於騰訊互娛擁有強大的遊戲、動漫和文學等IP資源。但是騰訊影業的首部主拍電影《少年》票房以1590.8萬撲街,沒有在首秀打出名聲。雖然之前參投的《魔獸世界》、《微微一笑很傾城》電影票房都不錯,但騰訊影業也只是搏得了關注,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意義。主控一部現象級作品才是證明自身實力的關鍵。
與騰訊影業相爭霸的阿里影業,前身是文化中國。2014年6月24日,阿里巴巴以62.44億港元投資成為文化中國第一大股東,之後文化中國改名為「阿里影業」。但阿里影業成立至今主要一直在做投資收購。唯一一部主控《擺渡人》也口碑差評,以4.83億票房收官,據說票房10億才不會虧本。
2016年阿里影業發布業績預警公告,稱2016年上半年公司預計虧損幅度較上年同期擴大近300%。2017年2月阿里影業發布了盈利預警,稱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止年度將淨虧損9.5億元-10億元,這是阿里影業連著6個季度持續虧損。
雖然阿里影業有阿里巴巴大文娛板塊的支持,但其連續虧損,也讓阿里影業一直存在燒錢之中。騰訊影業寄託於騰訊龐大的用戶和平臺,與騰訊互娛形成相互補充之勢,但發展也依舊平平,主控電影撲街,表現差評。
媒體報導《瘋狂電影》創始人彭強認為「在電影市場上,BAT三家都希望從渠道、平臺、內容等環節掌控電影行業的產業鏈資源,爭奪的根本是對影視產業鏈背後的生態圈的爭奪。」
而實際上除了BAT,小米,58同城,途牛,甚至於聚美優品、豆瓣這些看似與影視沒有關聯的公司,都成立了自己的影業公司。但小米在成立了一年後就解散了宣發部門。影業負責人、小米聯合創始人黎萬強在朋友圈發文回應承認影業的宣發組做了調整,小米主要做投資和植入的工作,不涉及製作。這與小米影業一開始強調自己主要偏重製作的說法形成了反差,當初的豪言壯語都成了笑話。
至於其他的小眾影業,就更沒有可比性了。
2014年博納影業總裁於冬說「電影公司都將為BAT打工」的話在傳統電影人中引起震蕩。但目前看來,網際網路公司號稱的顛覆並沒有達成。
目前萬達、華誼、光線這些老牌傳統影業公司依舊霸佔著中國電影市場。根據萬達發布的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萬達院線實現營業總收入112.09億,其中萬達院線實現票房收入76億元,國內票房62億元。
萬達作為擁有眾多院線的影業公司,擁有更廣的發行渠道,資源眾多。根據電影專資辦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萬達院線的票房市佔率達到 13.48%為全國第一。
華誼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為 35.03億元,利潤總額為12.88億元。而光線傳媒控股了票務電商貓眼之後,其業務更加廣泛。光線發布的2016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光線傳媒實現營業總收入17.31億元,利潤總額8.16億元。
雖然傳統影業在網際網路思維的衝擊下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進行改變,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影業公司依靠其老牌的資源、院線、製作優勢,比網際網路影業更專業,更能把握受眾需要的電影定位。同時電影市場雖然是一個充滿競爭的市場,但只要做的好,不管公司是大是小,只要電影做的好,觀眾都會買帳。在電影方面,還是內容為王。優質的電影製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電影是慢工細活,而網際網路影業在急於求成的押注下,卻不一定能做好電影。
網際網路的優勢是渠道、宣發。但是普遍沒有傳統影視熟諳內容產業的規律。至此,網際網路影業公司的顛覆還沒有達成,網際網路影業是狼的說法,遭到了打臉。在網際網路影業幾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電影市場的這杯羹並不好分。
本文首發:鏡像娛樂
(微信ID:jingxiangyule)
原創文章,轉載請標註來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