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抑武」,促成北宋「政權結構」形成,統一大業的鋼鐵洪流

2020-12-27 史實新說

前言

五代十國時期作為中國封建歷史時期,一個充滿烽火戰亂的時代,雖然分裂割據所維持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其對於當時中國北方社會經濟,特別是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破壞卻是難以估量。如果唐朝滅亡之後進入五代十國,再到北宋王朝於公元978年消滅北漢,徹底完成全國範圍的統一的話,這個時間段大概是71年的時間。

但是筆者認為如果按照分裂割據的局勢徹底形成的話,那麼從唐朝末期就已經開始,因此在分裂割據時間上應當遠不止71年。作為一個武將政治至上的時代,五代十國對於中國封建歷史的發展也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的。比如唐朝中後期逐漸興起的武將政治,實際上是導致中央集權不斷走向沒落,皇權的威望盡失的重要原因。

儘管唐朝中後期皇權的衰落有著諸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宦官與朝臣之間激烈的政治鬥爭,宦官跋扈局面的出現,不斷禍亂朝政等等。安史之亂所遺留的封建割據的局面,卻是直接導致皇權不斷下移的顯著因素,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五代十國,特別是北方的五代政權,恰恰是繼續了這種武將跋扈的政治特點。

後周勢力範圍

這就是極容易發生軍事政變的時期,因此五個政權的國祚都比較短暫,武將跋扈,頻繁發動軍事政變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北宋建立之後,針對這種畸形的武將政治,進行了平衡的矯正,但是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矯正過枉的現象。即過於偏向文人的文官政治得以建立,這也是導致北宋將少相多的重要原因。

本文筆者想要向讀者們介紹的是,為何在五代十國軍閥混戰的時期,北宋建立之後能夠完成全國南北地區的再次統一。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北宋能夠完成這種再造一統的局面呢?從五代十國發展的局勢以及北宋建立之後的局勢變化,我們可以明顯找出北宋能夠完成統一大業的具體原因。

其實早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當中,統一的因素就已經在其中醞釀了。中國封建歷史時期你,其實就是歷朝歷代在前朝的興衰治亂中尋找統治經驗和教訓的。而在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樣的歷史規律同樣存在,尤其是在北方五個政權的交替當中更為明顯。

藩帥軍事政變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這五個政權說白了也是在吸取前朝的統治經驗之下,對本朝的各項弊端進行改革,這才使得統一因素得以出現。比如五個政權雖然共同的特點都是武將政治對於皇權造成了極大威脅,並且也是由於政權建立者去世之後,繼任者不能夠對強大軍將形成壓制,最終導致軍事政變的發生。

《舊五代史》載:"郢王賊已害君父,爾等若苟能自趨洛陽,擒取逆豎,且告謝先帝,即乃轉禍為福矣!象乃引禁軍千人突入宮城,遂誅友珪。象請帝即位於洛陽。"

能夠解決這樣頻繁軍事政變的出現,以及跋扈統帥勢力的擴張的重要方式就是,不斷壓制某些統帥軍事力量的膨脹,然後通過政治任命的方式,儘量以文人來代替軍事武將的統帥資格。這也就是後周時期兩代帝王改革中重要凸顯的一點,郭威和柴榮相繼將削弱武將勢力作為維護統治,擴張皇權的重要方式。而武將政治的衰落,實際上也是醞釀出全國統一的重要因素。

唐代藩鎮割據

後周改革為北宋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政權基礎和擴張環境

眾所周知,北方五代政權在進入到後周時期實際上在戰亂方面已經有所改觀,這應該得益於後周兩代帝王的傑出領導和切中時弊的改革。郭威和柴榮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政治上逐漸將前朝混亂的中央機構進行整合、調整,建立起了以皇帝為絕對決策和行政核心的領導班子,這就使得原來不斷走向衰落的皇權有了復甦的跡象。

《宋會要》載:"不貪遊宴,且盡去奢華,遂減後宮冗食之人,停諸司不等急之務。止甘鮮之貢,於殿庭碎珠玉之珍。獄訟無冤,刑戮不濫。凡關物務,皆立規繩。"

經濟上,早在郭威時期就已經關注到了對於黃河流域地區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並且通過減免賦稅、農業扶持等手段進行。柴榮即位之後,再次通過均田的方式,令北方地區大量農戶基本上都能夠得到基本的生產資料,並且不斷減免賦稅,提供耕牛、農具等方式進行農業經濟的恢復。

宋將曹彬

後周時期對於軍事上的改革是最為具有影響力的,為了徹底改變統帥自持軍隊跋扈,威脅皇權的現象,柴榮不斷提拔文人集團,甚至讓他們作為軍隊的直接統帥。當然這些文人都是柴榮的心腹,並且深受儒家傳統治國忠君思想的薰陶,這就使得後周時期的武將政治就已經有了比較大的改變。

再加上後周世宗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遠徵作戰,基本上已經將北方黃河地區完全統一。北御契丹,使其暫時不敢入侵中原,向南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一路長驅直入,最遠居然達到了長江北岸,威脅到了南唐的都城金陵。後周時期的改革、徵戰,實際上為北宋建立之後發展、統一戰爭的進行,提供了非常不錯的基礎,這也是北宋能夠完成統一大業的重要原因。

坐而論政

北宋建立之後採取正確的軍事統一戰略戰術

後周雖然依然沒有逃過軍事政變的厄運,但是在後周統治的短短10年當中,卻為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特別是北宋政權的統一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版圖方面,北宋基本上繼承了後周世宗南徵北戰時期擴張的領土割據,向北直接與遼國對峙,向南已經達到了長江北岸一線,這使得北宋建立之初,就已經擁有了一個非常廣闊的發揮空間。

再加上後周在政治、經濟上為北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北宋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進行統一戰爭。在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越條件之後,北宋建立者趙匡胤向實現南北統一的歷史大業進發了。為了能夠保證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北宋統治集團依據當時南弱北強的局勢,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爭策略,當然這種策略也是深受後周世宗的作戰思路影響的。

李煜出降

而且在先北後南的戰術中,宋太祖其實也採取了一些兵不厭詐的計謀。比如北宋軍隊將南楚作為自己的進攻目標,並且將消息散布出去,同時向南平統治者請求借道,最終在借道行軍過程中直接將南平滅掉。隨後便揮師南下全力進攻南楚,南楚被消滅之後,實際上南方僅存的幾個比較強大的政權南唐、後蜀、南漢已經失去了相互聯絡的渠道。

就這樣在缺少相互支援的情況下,三個割據政權在北宋強大的南徵軍隊下不堪一擊。後蜀政權僅僅抵抗了兩個多月便投降北宋,南漢政權最終沒有挨過半年時間,便被北宋吞併。公元974年,北宋十萬大軍直接逼得南唐後主李煜出城投降,南方統一之後,北宋大軍出擊北漢,公元978年,北漢投誠,統一大局實現。

《續資治通鑑》載:"彬整軍成列,國主便奉表請降,與群臣拜於門。見潘美,設拜,美答之;再拜彬,彬令人語之曰:介冑在身,拜不敢答。即選精卒千人守其門外。"

潘美

南方割據政權統治者腐朽沒落促使了北宋統一戰爭的進行

南方割據政權雖然數量多,但是整體上軍事實力十分有限。只有南唐、後蜀、南吳這幾個國家還有一定的國家實力,但是其主要強大的是經濟實力在那個軍事力量至上的時代,沒有足夠強大的軍隊,真的很生存。

而且到了五代十國發展的末期,南方割據政權的第一代統治者基本上都已經去世,繼任者也完成了更替。而在繼任者的統治上,實際上其統治效果和能力,遠遠不如第一代政權的建立者。

《宋史》載:"陳喬、張洎為國主與謀,宋師入境,國主弗憂,且日於後苑引僧、道誦經,講《易》,不恤政事。軍書告急,皆莫與通,師傅城下累月,國主猶不知。"

黃袍加身

南吳建立者楊行密去世之後,其子陷入到了嚴重軍事政變當中,楊隆演執政時期卻又成為權臣的棋子。南唐後主李煜是著名的昏君,每天紙醉金迷,不理朝政,一直自持長江天險而忽視國防。

吳越為了能夠向北方政權繳納大量的供奉,加大了對於本國人民的殘忍剝削,社會階級矛盾愈發尖銳。其他政權也都有著相似的困局,這為北宋大軍能夠短時間內統一各國,提供了條件。

杯酒釋兵權

評價

北方五個政權其實說到底並不是完全的君主專制體制,相反由於牙兵、牙將專制的時代,五代政權其實也並不好過。儘管這五個政權的建立者都是掌握極強軍事力量的藩帥,但是在本政權建立之後沒多久,特別是在第一任藩帥去世之後,繼任者在權勢和威望上難以控扼自己手下的強大軍將。

但是這種潛意識中壓制武將勢力發展、壯大,防止軍事政變出現的統治思想卻是在不斷醞釀當中的。到了後周時期,這種壓制武將的思想和意識,已經徹底被付諸於實踐,通過統治政策的形勢表現出來。

而北宋時期重文抑武思想和統治方式,就是在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過程中不斷形成的。對北宋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

其中後周為其奠定了良好的政權發展基礎,以及北方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是最值得注意的。北宋建立之後,宋太祖迅速通過種種措施抑制武將勢力的發展,保證政權的穩定運行,再加上採取了正確的統一戰爭方針,為最後實現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宋史》

相關焦點

  • 宋朝到底怎麼了,為何後人會認為「北宋無將,南宋無相」
    、曹彬、楊業、狄青、種世衡、种師道等名將湧現,而武將的地位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是宋朝自我革新的必然產物,形成了「重文輕武」的政治格局。 在這種背景下,宋初的趙匡胤、趙光義強化「重文輕武」的頂層設計,促使其成為基本國策。趙匡胤深知藩鎮離不開武將,武將離不開軍隊。其實,解決這一現狀,只需從軍隊和錢糧等入手,控制了這些要素,自然而然就排除了藩鎮作亂的隱患。
  • 靖康之變是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
    我們都知道,「靖康之變」是導致北宋滅亡的直接原因,這場戰爭終結了北宋長達167年的統治,並致使宋政權由北向南的轉變!
  • 燕雲十六州:北宋王朝的遺憾之地,何以看盡華夏千年興亡?
    很多人說北宋武力不振,積貧積弱。經常被少數民族吊打。那這全部都是宋朝自己的責任嗎?只是因為它重文抑武的國策嗎?不惟如此,燕雲十六州的丟失也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因素。那麼燕雲十六州到底在宋朝以及後面的元明清地位幾何呢?一、 丟失燕雲兩宋小燕雲十六州從地圖上看,是和長城東段重合的。
  • 為何宋代之後,大家對「北宋無將,南宋無相」的看法根深蒂固?
    不過無論北宋,還是南宋一直被外敵環伺,兩宋都以「弱宋」聞名於後世。對於「北宋無將,南宋無相」也成為兩宋時局的代名詞。似乎對於北宋缺乏善戰的將領,南宋沒有傑出的宰相,在人們心中已經生根發芽,形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
  • 唐太宗「偃武修文」為什麼能「貞觀之治」,而宋朝「重文輕武」卻...
    宋朝重文輕武,是因為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權利,以文人代替武將管理地方事務;宋初統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鎮割據經驗,認為權利過重,會有謀逆之嫌疑;宋代科舉考試發達,文人輩出,使宋代文學發展得百花齊放。
  • 滅掉遼國和北宋的金國為什麼沒能一舉統一中國?
    1125年,建國才十年的金國就滅掉遼國,兩年後又順勢南侵北宋,擄走了徽欽二帝,北宋也告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繼承皇位,紹興八年,宋高宗正式建都臨安,史稱南宋。金國雖幾度南下,都沒能滅掉南宋,最終形成宋金對峙局面。為什麼新興的金國沒能一舉統一中國,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澶淵之盟》似乎很不平等,重文輕武的北宋,得到了什麼好處?
    公元1004年,北方彪悍的遊牧民族政權大遼國,在巾幗太后蕭燕燕的率領下,再次進攻北宋。遼宋兩家你來我往,這種相互爭鬥的局面,前後已經持續了二十餘年。北宋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時,北宋曾經前後發動過兩次對遼國的進攻,趙光義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收復燕雲十六州」。
  • 阮囊羞澀:北宋是最「富有」的朝代?「三冗」之下國庫堪憂
    特別是在北宋王朝建立之初,由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戰爭的影響,北宋實際上仍處於政權未穩的狀態。而且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南方地區還處於分裂狀態,因此需要大量的軍費支撐,來保證北宋統一戰爭的順利完成。換句話說,像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佔據重要地位甚至是壟斷地位的貴族勢力,在北宋已經基本上告別歷史舞臺了。 在封建貴族開始不斷瓦解,最終走向沒落之後,北宋的封建政權組織的成分也出現了重要變化。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完善,在加上選官制度與科舉制度緊緊相關,這就使得北宋時期的政權有了非常廣泛的社會基礎。
  • 5本穿越異界快樂種田的小說,大工業黨狂喜,鋼鐵洪流稱霸天下
    經典穿越種田文,後宮流,寫得還是挺嚴謹的,畫面感也很強,那波瀾壯闊的時代,那名人輩出的時代,那意氣風發的時代,讓人嚮往!已完結,字數268萬。 2.《文化入侵異世界》——作者:姐姐的新娘
  • 推薦五本精品種田文,攀科技,鋼鐵大炮,不容錯過
    今天給大家推薦五本精品種田文,攀科技,鋼鐵大炮,本本好評,不容錯過!一條主線,圍繞男主的縱橫捭闔,兩條次要線路,其一為滿政權,一為明政權,其中又穿插了幾個人物的人生經歷的動蕩變化。二《我的二戰不可能這麼萌》 【月面】【簡介】: 林有德穿越到了1930年,正準備一展抱負,卻發現這個世界和他原來的世界不太一樣。
  • 堅定不移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原標題:堅定不移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 《大秦賦》統一大業將成 李乃文另類解讀「小人」李斯
    隨著劇情不斷推進,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進程也一一還原給觀眾。作為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人物,李乃文扮演的李斯機智沉穩、狡黠隱忍,與昔日同門韓非子因為政治立場不同而被迫對立,李斯為保好友全屍帶著毒酒,送了好友最後一程。李乃文本人也對李斯這個人物做出了另類解讀,同時他也用自己的專業度完美展現了李斯作為政治家的風採。
  • 蔡英文是兩岸統一大業「隱藏的隊友」!
    從《遠見》雜誌過去10年的調查來看,「贊成與大陸統一」者的比例長期在10%以下,最低的2016年只有7.9%。即使今年「統一飆新高」,仍然是「維持現狀再看」「贊成臺灣獨立」「永遠維持現狀」等四個選項中比例最低的。那麼,這種升高有意義嗎?
  • 《鋼鐵洪流進行曲》配大閱兵全程MV來了!
    70周年大閱兵有一些新的進行曲讓大家驚豔比如《鋼鐵洪流進行曲》《東風浩蕩進行曲》用這些曲子配大閱兵,是什麼感覺?大片來了!今年國慶閱兵讓全中國人民看得熱血沸騰除了受閱隊伍的威武壯觀配樂團隊也功不可沒《鋼鐵洪流進行曲》《東風浩蕩進行曲》等曲目就是由聯合軍樂團創作室創作的其中《鋼鐵洪流進行曲》正是閱兵當天戰旗方隊出現時的背景音樂當天畫面和音樂一出場就震撼了不少網友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監 制 | 唐怡
  • 高考熱點——祖國統一大業
    祖國統一大業一、「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提出①1981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談話,指出:國家統一後,臺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臺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等
  • 古代的柔然,契丹,西夏都是北方政權,現在分別屬於哪些省份?
    文丨看乎(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中國是有著諸多少數民族的國家,除了漢族之外還有著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在古代就是居住在中國各地的少數民族政權。這樣一個跨越內蒙古,新疆兩大省份的遊牧政權屹立在北方。總體而言,柔然主要是在內蒙古地區,還有部分的新疆地區,甚至他的大部分領地處於蒙古國內。契丹是古代契丹族建立的國家,後來改稱為「遼」。最早由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族,趁著唐末亂世收留了河北的亂民,在內蒙古建國。後來屢次南下侵入中原,先後和後晉,北周,北宋為敵,最後更是佔領了中原包括燕雲十六州在內的大片土地。
  • 明朝開國武尊文卑,為何武臣地位卻越來越低,後來崇文抑武?
    這已經足以表明明朝武將官職體系伴隨著明朝的發展,其在明朝朝堂上的地位再也不復開國之時的榮光,反而是越來越低,並與文官形成了極為懸殊的差異。明朝武臣地位低的實質其實不是。誠然,光從表面上來看的話,明朝武臣的地位確實越來越低,而且伴隨著文官掌兵制度的逐漸成型,明朝多多少少也確實有那麼點「崇文抑武」的意思。但若是究其實質的話,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首當其衝,就是明朝的整體局勢,除了明初開國以及明末亡國時期以外,絕大多數時間都是相對安定的。
  • 戰略物資的外流,北宋管控體系為何形同虛設
    在歷史長河中,北宋王朝雖然在軍事外交上屢屢失敗,但其經濟之發達,文化之昌盛仍然可以算得上登峰造極。那麼北宋積累的巨額財富為何無法有效轉化為戰鬥力?朝廷日常的治理水平究竟如何?或許我們可以從北宋戰略物資的大量外流,窺見這個王朝光鮮外表下的另一幅面孔。
  • 王洪光中將:任何頑固臺獨分子,都將是武統炮火下的死鬼!
    這個言論把武統臺灣的所謂"約束條件"絕對化,變成統一臺灣的必要條件,無論在邏輯上還是現實中都錯了。我們武統臺灣的條件,只受《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約束",其他條件包括美國的實力都不構成對我武統臺灣的"約束"。
  • 《鋼鐵洪流進行曲》竟然有歌詞?兵哥哥在高鐵上即興演唱,「引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其中戰旗方隊出現時的背景音樂《鋼鐵洪流進行曲》更是一炮而紅。歌曲走紅後,網友們很快就把這首進行曲的創作者等各項信息都挖了個底朝天。在戰旗方隊出現時,由聯合軍樂團創作室創作《鋼鐵洪流進行曲》同時響起。網友們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讚,「就是開頭這曲子!聽得我震驚了,加上閱兵的畫面,真的是太燃了!」「大氣磅礴而又沉穩內斂,給人的共鳴感太強了!」10月6日,有軍事博主在社交媒體上曝光了一段受閱官兵歸隊途中的視頻。視頻中,坐在高鐵上的一眾兵哥哥興致使然,即興演唱起了《鋼鐵洪流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