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五代十國時期作為中國封建歷史時期,一個充滿烽火戰亂的時代,雖然分裂割據所維持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其對於當時中國北方社會經濟,特別是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破壞卻是難以估量。如果唐朝滅亡之後進入五代十國,再到北宋王朝於公元978年消滅北漢,徹底完成全國範圍的統一的話,這個時間段大概是71年的時間。
但是筆者認為如果按照分裂割據的局勢徹底形成的話,那麼從唐朝末期就已經開始,因此在分裂割據時間上應當遠不止71年。作為一個武將政治至上的時代,五代十國對於中國封建歷史的發展也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的。比如唐朝中後期逐漸興起的武將政治,實際上是導致中央集權不斷走向沒落,皇權的威望盡失的重要原因。
儘管唐朝中後期皇權的衰落有著諸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宦官與朝臣之間激烈的政治鬥爭,宦官跋扈局面的出現,不斷禍亂朝政等等。安史之亂所遺留的封建割據的局面,卻是直接導致皇權不斷下移的顯著因素,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而五代十國,特別是北方的五代政權,恰恰是繼續了這種武將跋扈的政治特點。
這就是極容易發生軍事政變的時期,因此五個政權的國祚都比較短暫,武將跋扈,頻繁發動軍事政變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北宋建立之後,針對這種畸形的武將政治,進行了平衡的矯正,但是這個過程中出現了矯正過枉的現象。即過於偏向文人的文官政治得以建立,這也是導致北宋將少相多的重要原因。
本文筆者想要向讀者們介紹的是,為何在五代十國軍閥混戰的時期,北宋建立之後能夠完成全國南北地區的再次統一。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北宋能夠完成這種再造一統的局面呢?從五代十國發展的局勢以及北宋建立之後的局勢變化,我們可以明顯找出北宋能夠完成統一大業的具體原因。
其實早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當中,統一的因素就已經在其中醞釀了。中國封建歷史時期你,其實就是歷朝歷代在前朝的興衰治亂中尋找統治經驗和教訓的。而在短暫的五代十國時期,這樣的歷史規律同樣存在,尤其是在北方五個政權的交替當中更為明顯。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這五個政權說白了也是在吸取前朝的統治經驗之下,對本朝的各項弊端進行改革,這才使得統一因素得以出現。比如五個政權雖然共同的特點都是武將政治對於皇權造成了極大威脅,並且也是由於政權建立者去世之後,繼任者不能夠對強大軍將形成壓制,最終導致軍事政變的發生。
《舊五代史》載:"郢王賊已害君父,爾等若苟能自趨洛陽,擒取逆豎,且告謝先帝,即乃轉禍為福矣!象乃引禁軍千人突入宮城,遂誅友珪。象請帝即位於洛陽。"
能夠解決這樣頻繁軍事政變的出現,以及跋扈統帥勢力的擴張的重要方式就是,不斷壓制某些統帥軍事力量的膨脹,然後通過政治任命的方式,儘量以文人來代替軍事武將的統帥資格。這也就是後周時期兩代帝王改革中重要凸顯的一點,郭威和柴榮相繼將削弱武將勢力作為維護統治,擴張皇權的重要方式。而武將政治的衰落,實際上也是醞釀出全國統一的重要因素。
後周改革為北宋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政權基礎和擴張環境
眾所周知,北方五代政權在進入到後周時期實際上在戰亂方面已經有所改觀,這應該得益於後周兩代帝王的傑出領導和切中時弊的改革。郭威和柴榮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政治上逐漸將前朝混亂的中央機構進行整合、調整,建立起了以皇帝為絕對決策和行政核心的領導班子,這就使得原來不斷走向衰落的皇權有了復甦的跡象。
《宋會要》載:"不貪遊宴,且盡去奢華,遂減後宮冗食之人,停諸司不等急之務。止甘鮮之貢,於殿庭碎珠玉之珍。獄訟無冤,刑戮不濫。凡關物務,皆立規繩。"
經濟上,早在郭威時期就已經關注到了對於黃河流域地區農業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並且通過減免賦稅、農業扶持等手段進行。柴榮即位之後,再次通過均田的方式,令北方地區大量農戶基本上都能夠得到基本的生產資料,並且不斷減免賦稅,提供耕牛、農具等方式進行農業經濟的恢復。
後周時期對於軍事上的改革是最為具有影響力的,為了徹底改變統帥自持軍隊跋扈,威脅皇權的現象,柴榮不斷提拔文人集團,甚至讓他們作為軍隊的直接統帥。當然這些文人都是柴榮的心腹,並且深受儒家傳統治國忠君思想的薰陶,這就使得後周時期的武將政治就已經有了比較大的改變。
再加上後周世宗時期進行了大規模的遠徵作戰,基本上已經將北方黃河地區完全統一。北御契丹,使其暫時不敢入侵中原,向南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一路長驅直入,最遠居然達到了長江北岸,威脅到了南唐的都城金陵。後周時期的改革、徵戰,實際上為北宋建立之後發展、統一戰爭的進行,提供了非常不錯的基礎,這也是北宋能夠完成統一大業的重要原因。
北宋建立之後採取正確的軍事統一戰略戰術
後周雖然依然沒有逃過軍事政變的厄運,但是在後周統治的短短10年當中,卻為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特別是北宋政權的統一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版圖方面,北宋基本上繼承了後周世宗南徵北戰時期擴張的領土割據,向北直接與遼國對峙,向南已經達到了長江北岸一線,這使得北宋建立之初,就已經擁有了一個非常廣闊的發揮空間。
再加上後周在政治、經濟上為北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北宋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進行統一戰爭。在得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越條件之後,北宋建立者趙匡胤向實現南北統一的歷史大業進發了。為了能夠保證統一戰爭的順利進行,北宋統治集團依據當時南弱北強的局勢,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爭策略,當然這種策略也是深受後周世宗的作戰思路影響的。
而且在先北後南的戰術中,宋太祖其實也採取了一些兵不厭詐的計謀。比如北宋軍隊將南楚作為自己的進攻目標,並且將消息散布出去,同時向南平統治者請求借道,最終在借道行軍過程中直接將南平滅掉。隨後便揮師南下全力進攻南楚,南楚被消滅之後,實際上南方僅存的幾個比較強大的政權南唐、後蜀、南漢已經失去了相互聯絡的渠道。
就這樣在缺少相互支援的情況下,三個割據政權在北宋強大的南徵軍隊下不堪一擊。後蜀政權僅僅抵抗了兩個多月便投降北宋,南漢政權最終沒有挨過半年時間,便被北宋吞併。公元974年,北宋十萬大軍直接逼得南唐後主李煜出城投降,南方統一之後,北宋大軍出擊北漢,公元978年,北漢投誠,統一大局實現。
《續資治通鑑》載:"彬整軍成列,國主便奉表請降,與群臣拜於門。見潘美,設拜,美答之;再拜彬,彬令人語之曰:介冑在身,拜不敢答。即選精卒千人守其門外。"
南方割據政權統治者腐朽沒落促使了北宋統一戰爭的進行
南方割據政權雖然數量多,但是整體上軍事實力十分有限。只有南唐、後蜀、南吳這幾個國家還有一定的國家實力,但是其主要強大的是經濟實力。在那個軍事力量至上的時代,沒有足夠強大的軍隊,真的很生存。
而且到了五代十國發展的末期,南方割據政權的第一代統治者基本上都已經去世,繼任者也完成了更替。而在繼任者的統治上,實際上其統治效果和能力,遠遠不如第一代政權的建立者。
《宋史》載:"陳喬、張洎為國主與謀,宋師入境,國主弗憂,且日於後苑引僧、道誦經,講《易》,不恤政事。軍書告急,皆莫與通,師傅城下累月,國主猶不知。"
南吳建立者楊行密去世之後,其子陷入到了嚴重軍事政變當中,楊隆演執政時期卻又成為權臣的棋子。南唐後主李煜是著名的昏君,每天紙醉金迷,不理朝政,一直自持長江天險而忽視國防。
吳越為了能夠向北方政權繳納大量的供奉,加大了對於本國人民的殘忍剝削,社會階級矛盾愈發尖銳。其他政權也都有著相似的困局,這為北宋大軍能夠短時間內統一各國,提供了條件。
評價
北方五個政權其實說到底並不是完全的君主專制體制,相反由於牙兵、牙將專制的時代,五代政權其實也並不好過。儘管這五個政權的建立者都是掌握極強軍事力量的藩帥,但是在本政權建立之後沒多久,特別是在第一任藩帥去世之後,繼任者在權勢和威望上難以控扼自己手下的強大軍將。
但是這種潛意識中壓制武將勢力發展、壯大,防止軍事政變出現的統治思想卻是在不斷醞釀當中的。到了後周時期,這種壓制武將的思想和意識,已經徹底被付諸於實踐,通過統治政策的形勢表現出來。
而北宋時期重文抑武思想和統治方式,就是在五代十國時期軍閥混戰過程中不斷形成的。對北宋的發展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
其中後周為其奠定了良好的政權發展基礎,以及北方和平穩定的發展環境,是最值得注意的。北宋建立之後,宋太祖迅速通過種種措施抑制武將勢力的發展,保證政權的穩定運行,再加上採取了正確的統一戰爭方針,為最後實現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