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凍死的無名乞丐,寫下一首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讓多少大丈夫羞愧

2020-12-20 騰訊網

乞丐不管在什麼樣的時代都是最低下的,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們,但有的時候在他們身上發生的事情也很讓人敬佩。就在清朝嘉慶年間,通州的天氣很是寒冷,街上一個人都沒有,一個穿著破爛的老人,懷裡有個同樣破爛的麻袋,還有一個糞叉,趁這個時候沒有人,多撿幾個,雖然說他已經老的走不動路了,但是眼神還很好,他突然看到了一個被凍僵的乞丐,上面已經有了一層霜,看樣子是已經去世了,所以去報給了官府。

官府找來人驗屍後,就是被凍死的,這早已經是普遍的事情,但也要來個程序,所以要檢查一下衣物,突然發現有個紙,上面還寫著一首詩,叫《絕命詩》,應該是他在去世前所寫下的,於是檢查這個物件的人感到很是驚訝,所以把這首詩傳了開來,只要是讀過的人都很佩服,這絕對是經典之作。這首詩全文: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這一看就不是簡單的七律詩,除了工整之外,意境和語言上也很注重,根本不像乞丐所寫出來的,看來他之前是讀過書的,可能是因為什麼原因才落魄成乞丐,最終被凍死在街頭,這首詩的虧前四句可以看得出來他心裡的放蕩不羈,但是後四句的風格和前四句式完全不同的,突然很浪漫,意境也不同。這首詩對於唐詩宋詞而言,絕對是一首佳作,連當地的州官都很佩服,所以給他專門立了個碑文,就叫:永嘉詩丐之墓。我想乞丐能混到這個地步,除了朱元璋和洪七公,就是他了。

第一句我們可以得知,他不僅有文化,讀過書,還曾研究過唐宋,水上鷗很好的表達出了自己現在孤獨一個人的感覺,就比如杜甫也在《旅夜書懷》當中用天地一沙鷗,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竹杖也是借用了蘇軾的《定風波》裡的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蘇軾這一生過得也很坎坷,想來乞丐是有感同身受的含義了。

第二句:乞丐用一句很有意境的詞,表達自己現在處於飢餓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寫出唱曉秋三個字,怎能不讓人佩服?在飢餓的狀況下還能欣賞秋景,表達了乞丐心中的豁達,有一點苦中作樂的感覺,這種精神境界哪裡是普通人能有的?

第三句:嘉慶年間的時候,之前的盛世雖然很多人都了解,其實真相是百姓忍受飢餓,民間很多人都吃不上一頓飽飯,不公平現象隨處可見,所以乞丐這句話一語道破所有,後面那句更是讓人驚訝,他所提出用自己的肩膀去抗下所有,表達了自己無私奉獻的精神,有點憂國憂民憂天下的感覺。

第四句:這兩句更有意思了,只可惜作者已經去世,我們無法得知更多的故事,但是這兩句話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在生前絕非是乞丐,所以哪怕是死,也不會去接受磋來之食,更不願意隨波逐流在這樣的世界上苟活下去,所以才成為了乞丐,而黃犬兩個字更是表達了有權貴在打壓他,但是他堅定自己的內心,保持自己的初心,哪怕是當乞丐也不會去同謀。

所以當完全把這首詩理解之後,他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俗子,而且這首詩也讓後人學到了很多精神上的品質,哪怕是你處於則樣的境地,也要堅守自己當初的初心,不要去屈服於權貴,所以他是我們後人的榜樣。

相關焦點

  • 清朝一位乞丐凍死路旁,留下一首《絕命詩》,催人淚下,流傳至今!
    當太陽升高,街上的人來來往往,目光全都聚焦在這位乞丐的身上。遂而,人們發現其懷中揣著一張紙,上面寫著一首詩,名為《絕命詩》。其詩應該是乞丐臨死之前寫下的。在場有文化的人讀罷為之震驚、欲罷不能,將其抄寫流傳於眾,直到今日還廣為傳頌,想到其詩人的身世,無不震撼。這是一首水平極高的七律作品,對仗工整,語言清幽,格調高雅。
  • 《絕命詩》的作者是一名街頭乞丐,才華令人折服,身世令人惋惜
    而當我讀罷《絕命詩》背後的故事,更是唏噓不已,感慨於懷,不禁潸然! 《絕命詩》 無名乞丐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 一個凍死的乞丐,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命詩,背後的故事令人唏噓
    嘉慶年間,通州城外大道上,一個乞丐凍死雪中,這本是很平常的事,可是當地官員查看他的屍體時,在他的懷中發現了一首詩。詩云:賦性生來本野流,手提竹杖過通州。飯籃向曉迎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兩腳踏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
  • 清朝無名乞丐餓死前留下絕命詩,短短4句流傳至今,令無數人慚愧
    但在清朝歷史上,出現了一個與詩人身份大徑不同的一類人群,就是乞丐,這個乞丐被譽為「詩丐」他在臨死前,寫下了一首《絕命詩》留古千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乞丐這個群體。乞丐一直是這個社會上最低下的,很少有人會被他們引起注意,至今在我們街頭還是能看到那些落魄的人,但在清朝嘉年,這位乞丐,卻讓人們對他刮目相看。
  • 凍死街頭的乞丐,留下一首遺詩,可謂冠絕天下之作
    清朝時還有一首民謠描述他們的生活:月色冷冷雪光寒,早起拾糞四更天。肩挎糞箕手提鏟,拾得豬糞冰蛋蛋。可見,他們的工作是很辛苦勞累的。這位老人手持拾糞叉,步履蹣跚地四處張望。突然,他在官道溝轍裡發現了一個人。
  • 紅樓詩社庚子第七社次韻清永嘉一無名乞丐《絕命詩》集及秋水流觴
    紅樓詩社庚子第七社·次韻清永嘉一無名乞丐《絕命詩》社主劉德平清永嘉一無名乞丐寫下一首成為時人稱誦不已的經典七律《絕命詩》。本社以乞丐為主題,次韻《絕命詩》。9月8日開社,9月18日結社。【應社次韻】乞丐吟劉德平孤苦零丁類老鷗,手持狗棍過真州。
  • 慈禧給母親祝壽寫下一首詩,其中一句流傳至今千古傳唱!
    這首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中最後一句更是流傳至今千古傳唱的佳句。如今許多人都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但卻鮮為人知道它的出處,實際上,這句話就是慈禧給母親祝壽寫下的一首詩。慈禧雖然慈禧遺臭萬年,但是慈禧曾經做過一首詩,老人們經常掛在嘴邊,其中最後一句流傳至今千古傳唱! 據慈禧的後人葉赫那拉·根正在《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中講過一件小事,頗能體現這個政治強人柔軟的一面。
  • 27歲杜牧愛上13歲少女,離別時依依不捨,寫下一首情詩,千古流傳
    27歲杜牧愛上13歲少女,離別時依依不捨,寫下一首情詩,千古流傳27杜牧曾經在揚州有過一段風流歲月,認識了一位13歲的妙齡少女,兩個人一見鍾情,可是杜牧是浪子,天涯漂泊,在揚州生活了一段時間後要離開。離別時依依不捨,寫下一首情詩,千古流傳: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 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
    而筆者今天要為大家所介紹的這首詞,是來自「詞中之龍」辛棄疾的一首詞,這首詞被譽為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宋-辛棄疾)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 李煜被毒死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4句卻催人淚下,成千古名篇
    李煜被毒死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4句卻催人淚下,成千古名篇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的最後一任君王,作為1個亡國之君,在政治方面沒什麼很大的成就,但李煜卻稱得上是所有亡國之君中文採最高的君主。也就是由於李煜在詩詞上的成就,因此 他也被後人稱之為「千古詞帝」。李煜被毒殺前,寫下最後一首詞,短短的4句卻催人淚下,成千古絕唱李煜最著名的一首詞,就是其亡國後寫下的那篇《虞美人》,令人惋惜的是因為這首詞,觸怒了宋朝皇帝趙光義,最後慘被毒殺。這首著名的《虞美人》也成為了李煜生前的最後一首詞。
  • 唐伯虎最著名的一首題畫詩,頭兩句平平無奇,後兩句卻流傳千古
    據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登上皇位那天早晨,突然聽到了嘹亮的雞鳴聲,百官以為祥瑞,朱元璋也很高興,於是當即寫下了一首《詠雞鳴》的詩作,當他寫下前兩句的時候,群臣忍不住笑出了聲,但是後兩句一出,卻令眾人盡皆嘆服,詩曰:
  • 十首絕命詩,看盡世間悲歡
    屈原的政治主張,得不到楚懷王的認可,反而觸及貴族的利益,也因此遭到排擠和誹謗,數次被貶,最後一次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在被流放的這16年間,他始終心懷故國,寫下大量瑰麗的詩篇。公元前278年,楚國京都被攻破,眼見國破家亡,屈原萬念俱灰,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投汩羅江自盡,用自己的生命報效他所熱愛的祖國,譜寫了最後一首愛國篇章。
  • 蘇軾遊覽山寺,見溪水西流,寫下一首振奮人心的詞,流傳千古
    如寒霜中凋敝的落葉,沒剩下多少生氣;又如驚弓之鳥,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蘇軾到任後,心情極度鬱悶。一日,他與友人到蘄水清泉寺遊覽,見寺前溪水向西而流,感到非常驚訝,好像得到了上天的某種兆示,受到啟發,心中踴躍,精神為之一振,寫下了這首充滿樂觀向上精神的《浣溪沙》詞。
  • 蘇軾納歌姬為妾,為表白愛意寫下一首表白詩,成為經典流傳至今
    蘇軾納歌姬為妾,為表白愛意寫下一首表白詩,成為經典流傳至今大文豪蘇軾的一生中,有三位很重要的女人,蘇軾並不想只把她們放在自己的回憶裡,而是充斥在那美輪美奐的詩詞中。這一偶遇,讓蘇軾心生歡喜,揮毫寫下了傳頌千古的《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後來蘇軾招王朝云為自己的侍女,跟隨左右,王閏之去世後,王朝雲由侍女改為侍妾。
  • 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催生一首流傳千古的曲子,造就一首千古名篇
    一首流傳千古的曲子楊貴妃死後,禁衛軍繼續保護唐玄宗趕往成都。與此同時,太子李亨脫離隊伍,率軍趕往靈武抵抗叛軍,後來李亨在靈武繼位,尊唐玄宗為太上皇。隨著長安、洛陽相繼被收復,唐玄宗也得以重新返回長安。在趕往長安途中的蜀道上,天空下著濛濛細雨,風雨敲打在車架的銅鈴上,丁伶仃零,斷斷續續,仿佛在悽悽切切地訴說著什麼。
  • 他是大宋憤青,落榜後寫下一首牢騷詩,雖狂妄自大,卻流傳千古
    年少氣盛的他,意氣風發地寫下了一曲《長壽樂》,「對天顏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等恁時、等著回來賀喜」。然而,當這個少年即有才名、狂放不羈的才子遍尋榜單,卻始終不見自己的名字時,他第一次感到了深深的沮喪與失落。憤懣之際,他滿腔熱血翻湧,一首《鶴沖天》就此問世。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
  • 從小離開家鄉,再次回家時卻已經是五十年後,寫下一首詩流傳千古
    元寶三年賀知章背著行囊,拄著拐杖,在眾人的送別下,踏上了回家的路,此情此景與五十年前他離開家鄉的時候何其相似,到了家鄉,早已物是人非,賀知章有感而發,於是便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詩句《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短史記丨「秋風寶劍孤臣淚」不是李鴻章的絕命詩
    中文知識界長期流傳一種說法,稱李鴻章1901年去世前夕,留有「絕命詩」一首,內容如下: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裡外弔民殘。因該詩極為凝練地概括總結了李鴻章一生的事功與成敗,故流傳極廣,已成為署名李鴻章的詩作中,最為著名的一首。許多歷史愛好者甚至只知曉有這麼一首「李鴻章的詩」——畢竟,在涉及李鴻章的當代通俗歷史讀物中,這首詩的引用率,遠遠超出了李鴻章其他的詩作,且多以肯定的語氣稱該詩是李鴻章的臨終絕命詩。
  • 蘇軾和朋友醉酒,被友妻棒打,憤然寫下此詩,形成一成語流傳千年
    蘇軾認為跪池是大丈夫的恥辱,便責備柳氏,並讓陳季常以娶妾的方式反擊柳氏。聽得一旁的柳氏更是生氣至極,也不管什麼禮貌不禮貌了,直接拿起棍棒將蘇軾趕了出去。蘇軾氣不過憤然寫下此詩,形成一成語流傳千年蘇軾被趕出了門後,覺得柳氏更加不稱職,越想越氣,而文人表達自己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