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喜歡佩劍。漢制,自天子至於百官無不佩劍。後來才逐漸改為只是在朝會時佩劍。在尚武的時代,有關寶劍的故事自不會少,最有名的還是漢高祖斬蛇起義的故事。
漢高祖像·獅子山漢墓
漢高祖以布衣提三尺劍斬蛇而取天下。有後人認為漢劍較以後諸代為短,大謬也。漢初三尺,大致在七八十釐米長,經文獻和出土實物互為佐證來看,漢初的劍超過1米非常普遍,「三尺」不但不虛,而且還很保守。
漢劍·徐州博物館
關於斬蛇之事,《史記》載「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斬蛇。蛇分為兩,徑開。行數裡,醉因臥。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
關於斬蛇劍,《西京雜記》中說,「漢帝相傳,以秦王子嬰所奉白玉璽,高帝斬白蛇劍。劍上有七朵珠,九華玉以為飾,雜廁五色琉璃為劍匣。劍在室中光景猶照於外,與挺劍不殊。十二年一加磨瑩。刃上常若霜雪。開匣拔鞘輒有風氣光彩射人。」說明漢朝皇帝的傳國之寶,除人們熟悉的傳國玉璽和氏璧之外,還有這口斬蛇劍。斬蛇劍不但外裝華麗,而且也注意劍刃的保護,每十二年做一次研磨拋光。
高祖斬蛇像·芒碭山漢興源景區
其實在《漢書》中也曾有明確記載,「又以方士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隨侯是指隨侯珠,玉寶璧是指和氏璧,這兩件東西被稱為是春秋二寶,劍寶即斬蛇劍,斬蛇劍位列漢代傳國之寶的第二位。關於此劍的下落,《晉書》中說,惠帝元康五年閏月庚寅,武庫火,華懼因此變作,列兵固守,然後救之,故累代之寶及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等盡焚焉。時華見劍穿屋而飛,莫知所向。也就是說斬蛇劍傳至晉惠帝而可能毀於火災。據龍哥看,劉邦斬蛇之事應為真,而老嫗哭子之事則為傳說,不過劉邦佩劍保存至晉惠帝應是問題不大的。對比二十四史,對應於寶劍作為兵器和配飾的尚武時代,《史記》、《漢書》記載有關寶劍的事較為寫實,其後諸史中對劍的描述愈發虛化、神化。所以《晉書》所述張華得劍失劍之類的傳說故事僅可作為一般參考。
本訂閱號以中國古代兵器為主要研究內容,目的是傳播中國傳統刀劍文化,喚起民眾尚武精神。如您對中國傳統刀劍文化感興趣,可以在「微信-通訊錄-公眾號」中,查找添加公眾號「chuantongdaojian」,或直接點擊本文最上方連結「龍哥論劍」進行關注,將會有更多精彩內容等著您!
如您覺得文章有點兒營養,不妨分享到朋友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