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紅二十五軍:長徵路上寫傳奇
鄖西縣檔案館館藏《什麼是紅軍》傳單原件。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朱娟娟/攝
如果說紅軍創造了長徵的奇蹟,那麼紅二十五軍就是這段奇蹟中耀眼的一顆星。
他們是4支長徵隊伍中率先到達陝北的先鋒;他們是長徵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娃娃軍」;他們是長徵中唯一一支增員的紅軍;在南徵北戰中,他們中走出了徐海東、劉震、韓先楚等97位開國將軍,有「一軍百將」「百名將軍之軍」之稱……
紅安縣七裡坪鎮許葛樓村,掩映在蒼翠的群山之中的閆氏祠堂古樸依然。紅安縣檔案館館長辛向陽介紹,參加長徵的紅二十五軍便在此重組。
伴隨著辛向陽對堂內一幅幅往昔圖畫的解讀,那段革命戰火中的崢嶸歲月場景重現在眼前。
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撤離鄂豫皖蘇區向川陝邊轉移後,中共鄂豫皖省委將留在蘇區的部隊重建紅二十五軍。蔣介石集中重兵對鄂豫皖蘇區進行連續「清鄉」「清剿」和「圍剿」,紅二十五軍進行了艱苦的鬥爭。
紅二十五軍幾乎沒有年齡超過18歲的戰鬥員,指揮員也都是年輕人。出徵時,軍長程子華29歲,軍政委吳煥先27歲,副軍長徐海東33歲。
一張延安時期保留至今的紅軍照片引人注目。照片主人公吳偉曾是鄂豫皖蘇區紅二十五軍中的「紅小鬼」。1936年,美國著名新聞記者斯諾採訪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時,軍團特務營政委、18歲的吳偉就在徐海東身邊活動,斯諾的鏡頭中就留下了他稚嫩的身影。
1931年,13歲的吳偉為了尋找已經參加了革命的父親吳思禎(曾任皖西北道區蘇維埃委員兼遊擊大隊長),上山參加了紅軍。這與《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遠徵》所記述的故事如出一轍,「十二歲的兒童上山尋找自己的紅軍父親,他們親眼見過白色恐怖的一切慘狀,他們在幼年童稚時代就領略了一切政治常識。這樣就產生了新的紅二十五軍,產生了兒童軍……」
1934年11月,實施戰略轉移的紅二十五軍在河南方城縣遭遇敵人埋伏,打出長徵路上的第一場血戰。
「走著走著,數不清的敵人一下子就冒出來了。緊要關頭,軍政委吳煥先抽出一把大刀第一個衝上去。就靠這麼一股勁,一次次虎口脫險……」曾任軍部衛生員的老紅軍李天忠,多年後憶及當年的往事仍感驚心動魄。
突圍後,徐海東為了部隊儘快上路,用棍子將一個個酣睡在老鄉家的戰士敲醒。老鄉哭著求他,不要再讓這些滿身是血的孩子上戰場了,可醒來的戰士早已在一旁默默收好了行裝,繼續踏上徵程。
紅二十五軍一定知道自己很年輕,他們唱得最為響亮的一支進行曲,就是《紅軍青年戰士之歌》:「紅色的青年戰士志氣昂,好比那東方升起的太陽;不怕犧牲,英勇殺敵如猛虎;衝鋒陷陣,無堅不摧誰敢擋!」
這些「兒童軍」們,許多人的個子比他們背的長槍高不了多少,卻要背著長槍和行裝夜行百多裡;他們在遭遇強敵時,勇敢地挺起刺刀與敵人展開白刃戰;他們甚至以步兵衝鋒要全殲敵人騎兵團!
1935年2月19日,對紅二十五軍來說,具有特殊意義。中共鄂豫陝省委在鄂陝交界的鄖西召開「鄖西會議」,明確走到這裡的長徵部隊放棄入川、就地創建根據地,並提出了「大量擴大紅軍,建立地方武裝,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戰略目標。
「這一決策為紅二十五軍在陝南積蓄力量、北上接應中央紅軍創造了條件。」鄖西縣原史志辦主任李仁喜說。
鄖西會議同一天,紅二十五軍還召開了萬人軍民大會。「打富救貧」的主張,得到了群眾擁護,一些群眾當場報名參軍。
「事實上,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地區出發的時候是2900多人,到鄖西時只有2500多人,急需發展壯大。」李仁喜介紹。
為了擴大部隊,紅二十五軍一邊堅持軍事鬥爭,一邊放手發動群眾,宣傳工作有聲有色。
在鄖西縣檔案館,至今珍藏著一張85年前的《什麼是紅軍》的紅色傳單。這張476字的傳單上用大白話寫著:「紅軍裡面的人,都是工人、農民、貧民、士兵出身,所以他們能代表窮人的利益」「紅軍與窮人關係特別親」。
之後,《關於商業政策問題》《民族政策》等布告相繼印製。其中,在《告國民黨士兵書》發布後不久,國民黨陝軍警備第一旅的一個連就投誠參加了紅軍。
1934年至1935年,紅二十五軍在鄖西邊戰鬥、邊宣傳、邊壯大,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這也是紅軍在長徵途中創建的唯一一塊根據地。紅二十五軍在鄖西地區建立了第一批區、鄉蘇維埃政權,發動鄖西人民進行土地革命,星星之火在此點燃。
80多年後,在鄖西縣湖北口關防鄉丁家坪村的一棟黑瓦黃土牆的老屋上, 「蘇維埃新中國勝利萬歲!」「僱貧領導、中農參加、遇事商量、大家一家」等標語依舊清晰可見。
「村裡的老人們以前常講,那時候紅軍到村裡,幫忙打土豪分田地,不拿群眾一分一毫,紅軍到哪兒,大家都熱情擁護。」 67歲的賈開化曾擔任鄖西縣二天門村的黨支部書記,「當年全村78戶,有76人參加了紅軍,有一戶左姓人家,一家5兄弟全部參軍。」
當時佃農出身的二天門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劉世讓,人稱「神槍手」,鎮壓地主惡霸,為貧苦農民分田分糧,帶領遊擊隊員近百人,轉戰於鄂陝邊四縣,與國民黨軍周旋於深山老林,忽東忽西,神出鬼沒,打得敵人暈頭轉向,敵人驚呼「到處都是劉世讓!」反動派抓不到劉世讓,就把槍口轉向他的家人。劉世讓一家16口人,11人被殺害。後來,年僅35歲的劉世讓也被叛徒出賣而慘遭殺害。
李仁喜說,鄖西縣2409名革命烈士中,半數以上是在保護紅軍、支援紅軍中犧牲的。
「正是有了當地窮苦老百姓的支持,紅二十五軍在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充實了力量。」紅二十五軍帶著2500餘人來到鄂豫陝革命根據地,僅7個月,就發展到包括地方遊擊師、抗捐軍在內的6000多人。
辛向陽介紹,1935年7月,得知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匯合後準備北上動向的消息,紅二十五軍就連忙帶領部隊到陝北接應,「紅二十五軍黨性強,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在尋找黨中央,主動去配合中央」。
紅二十五軍由此成為最早到達陝北的長徵隊伍,被毛澤東後來稱讚是「乃偶然作成中央紅軍之嚮導」。
由孤軍成為勁旅、由偏師成為先鋒。歷時10個月的長徵,紅二十五軍途經安徽、湖北、河南、陝西、甘肅5個省,轉戰近萬裡,抗擊了30多個團敵人的圍追堵截,經歷大小戰鬥數百次,不僅沒有減員,到陝北時,部隊還增加了800多人。
延安大學黨史研究院院長高尚斌曾介紹,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後,與陝北的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組建了紅十五軍團,並和陝北紅軍一起取得了勞山、榆林橋等幾場重大戰役的勝利,為中央紅軍抵達陝北奠定了基礎。
《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遠徵》一文中如是評價,「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的榮譽,猶如一顆新出現的明星,燦爛閃耀,光被四表!」
(綜合相關黨史文獻資料報導)